APP下载

基于系统工程视角的节约型校园分析

2013-04-12曹兰菊

关键词:节约型节约校园

曹兰菊

(河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 新乡453007)

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实验和使用的科学方法,是一种对所有系统都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1]。系统工程的研究对象十分广泛,既可以是工程系统,也可以是社会经济系统、生态系统甚至军事系统等。从根本上讲,任何事物都是系统性的存在,任何实践都将涉及相互作用的各种要素。建立一个统一的系统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系统的解决方案,才有可能使得整个系统的运行达到最佳状态。节约型校园作为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个人—财—物统一的系统,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用系统工程的思想来考察节约型校园的内涵及其建设问题,既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也具有现实必要性。

一、系统工程视域下的节约型校园:概念和内涵

当前的节约型校园,既是节约型社会建设内容的逻辑性展开,也是高校社会责任的体现。它将节约作为一种价值观、一种生活及社会发展理念融入高校建设,既包括学校管理层、教职工、学生等实践主体,也包括主管部门、其他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等评价主体;既包括精神层面的价值认知,也包括物质层面的生活学习基础设施资源利用,涵盖了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总体而言,节约型校园,不但将减少物质资源的耗费量,减轻高校发展带来的资源及环境压力,而且将促进当代社会节约价值观的塑造和弘扬,为社会提供适宜的观念基础和智力支持,带动节约型社会的发展。

(一)节约型校园首先是教育资源利用的效率提升

教育资源是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整体来看,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远达不到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但目前,高校一方面面临毕业生就业难的困惑,一方面遭遇到经费严重短缺的困境。因高校资金周转困难,建设资金短缺,许多学校不得不向银行高额贷款或向社会集资。据2005年中国社科院社会蓝皮书披露,我国公办高校的银行贷款规模已达1500亿到2000亿元。而在厦门大学邬大光教授的一份调研报告中则认为,这一数字已达2000亿到2500亿元之巨。在全国范围内,高校负债已屡见不鲜,甚至有人认为,如果按严格的财务进行核算,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已经到达破产边缘。

不可否认,高校贫困的成因与国家投入不足、运行社会成本上涨等各种外部因素不无关系。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我国对教育的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多年来一直徘徊在3%左右,远未实现1993年提出的4%的目标。但同样不可否认,高校自身在办学过程中缺乏效益观念、节约意识,管理粗放,系统运行低效,以及由此带来的极大的资源浪费,是造成高校贫困的内在原因。高校之间,以及高校内各院系之间缺少合作,资源不能有效共享;各类设施、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利用率极低,甚至处于闲置状态;校园建设中缺乏整体设计和长期规划,随意拆迁,且盲目攀比,建设摆阔浪费现象严重,有关资料显示,内地高校80%的债务来自基建项目;在管理体制中,行政机构日益膨胀而导致需求的增加及整个运行体制的低效;学校房屋闲置,长明灯、长流水、纸张废弃等生活浪费现象普遍存在。这些都使得原本就不富裕的高校资源很难发挥其效用,并由此加剧了高校的现实贫困,也给周边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建设节约型校园,首先就是要高校建立资源效益观,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现有资源,有效降低资源的占用和消耗程度,提升教育资源效率。

(二)节约型校园是教育资源配置的系统优化

系统工程思想追求的是系统的整体优化,其关键是寻求构建一个合理的关系结构。教育资源效益的提升,绝不是对其特定功能的放弃,而是以较少的资源消耗换取较大效益。结构决定功能,功能的提升需要结构的调整和创新。资源配置是决定一个组织资源效率高低的首要条件。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层面:其一是指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配备、供给,即教育资源由谁投入和怎样投入的问题;其二是指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在教育中进行分配的比例结构;其三是指特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制约着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2]。资源配置不仅决定着资源的获取,也决定着资源使用的方向和利用途径,从而从根本上影响着资源的利用效率。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资源的低效益现象贯穿在教育运行的诸多环节中。如在办学过程中各种教育经费的使用存在严重浪费现象,资源的配置不合理、规模不经济,学生资源的低效利用,等等,这些都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的低效率、低效益。建设节约型校园意味着将宏观层面的高校体制机制改革与微观层面的校园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处理好高校、社会、市场与政府的结构关系的基础上,确立与特定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资源配置方式,构建高校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和各教育资源类别之间的合适的比例结构,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的效力。

(三)节约型校园是节约文化的开发与弘扬

文化是组织的软件系统。与效益导向的高校资源配置相伴随的,是节约作为一种文化价值的彰显。节约文化把节约视为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更为广阔的当代社会发展背景中拓展其内涵和意义,并从技术、制度、精神、行为等不同层面加以建构。这里的节约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传统资源匮乏状态下的节约,它是在商品供应相对富裕甚至于过度化情境下的理性自觉和自我调控,因此具有更高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超越性,其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化。建设节约型校园,不但是基础设施等教育资源的节约,更重要的是发挥高校知识生产者和文化传播者的角色,开发文化资源,在校园中进而向社会传递节约文化。

人是文化的主体,也是文化的载体。节约文化建设首先要培养包括具有节约品行在内的高素质的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的培养对象是即将服务于社会各个部门第一线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知识结构、科学素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对于社会发展起着直接的作用。在社会发展的当代语境中,大学生思想特点也呈现出复杂性,可以归纳为“时代感强、责任意识差;认同感强、践行能力弱;参与意识强、辨别能力弱;主体意识强、集体观念弱;个性特征强、承受能力弱”等[3]。当前,在安逸的校园生活中,一些师生在思想上勤俭节约的观念日益淡薄,超前性消费、攀比性消费、炫耀性消费、挥霍性消费滋生蔓延,以至于将节约视为“小气”,把浪费看作“大方”,将勤俭误认为“思想滞后”,把铺张错当成“观念前卫”[4],有悖于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和要求。构建节约型校园,就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系统的引入节约理念,形成有利于节约行为的校园氛围,使铺张浪费的现象在舆论的监督下无所遁形,使节约成为一种时代行为,促进节约价值观的塑造和弘扬,进而在社会上推广节约的理念、意识,培育公民的节约文化。

符合节约价值观的技术是节约的动力资源,也是节约文化的内在组成部分。事实上,能不能真正做到节约,不但要有明确的节俭意识,还受制于节约的知识和能力。从现实来看,节约首先是要求在现有的资源利用水平上厉行节俭,合理利用;其次是要创造出更好的应用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现实情况看,尽管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调整产业结构,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但限于技术水平、资金等因素的制约而难以落实,生产中投入高、产出低、浪费严重的现象未能得到有效的遏制。建设节约型校园,就是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集中和知识高地的优势,深化节约的文化观念,探索适宜的政策措施,发展有利于节约型社会发展的科学技术,促进有利于节约、环保的科技创新行为的实现。

二、基于系统工程的节约型校园建设对策

用系统工程看节约型校园建设,从根上讲是要坚持系统化思维,将高校建设的方方面面都协调统一起来。节约型校园建设不是孤立进行的,不是为节约而节约、为建设而建设,而要与和谐校园、生态校园、创新校园乃至高校的整体发展规划相辅相成,把节约型校园建设放在可持续发展的广阔视角下审视和把握,与谋求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等等一系列社会目标结合起来,充分赋予其社会意义。具体而言,就是要将高校人—财—物系统有机结合起来,从意识、环境、能力等各方面着手,综合利用制度、技术、伦理等手段,搭建有利于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平台。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人是社会系统中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人的素质决定社会系统运行的方向和质量。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关键在于人,凝聚人心,调动校内各群体参与校园建设的积极性,是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在我国的高校工作中,忽略广大师生合法利益的现象依然存在;官本位、小团体主义、机会主义、平均主义倾向还有一定的市场,导致校园各群体之间存在相互的反感和偏见。这些不和谐因素的存在,不但消解了人们的工作激情,导致人才流失和资源的破坏性利用,还将直接造成各种校园资源利用的低效率。这些现象既是造成校园浪费的现实原因,也是构建节约型校园的极大障碍。

事实上,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在于高校管理者在教育管理中“见物不见人”,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和管理原则,不能够以信任人、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造就人的正确理念开展工作。高校能否充满活力,能否在推进自身发展中展现出应有的能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对待教职工和学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使他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才能赢得广大师生的真诚支持,使他们把学校发展与个体发展结合起来,并激发他们积极性和创造力。因此,构建节约型校园的一个基本前提和基础就是在高校运行机制的各个环节融入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争取广大师生的支持和参与。

(二)积极培育校园节约文化

高校的很多校园资源都具有“公地”属性。在这种情境中,节约行为往往难以用外在的规范约束,而更多地依赖于个体自觉。因此,建设节约型校园,必然注重校园节约文化建设,使节约作为一种内在的文化要素融入校园文化,在高校系统内部乃至于全社会营造一种有助于厉行节俭的文化氛围,增强人们对节约的道德认同与意识自觉。

节约文化包括人们关于节约的认识、观念、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执政理念及社会评价等。校园节约文化建设,首先要从深厚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历史上,中国人民以其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形成了对物质资源的独特认识,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如儒家提出的“节其流,开其源”、墨家倡导的“节用”,等等。这些思想不仅通过家庭熏陶、学校教育等途径渗透到个体的心灵深处,影响其思想观念,还作为政府的执政方略融入制度体系,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并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传统文化,选择和挖掘其中的节约意识,考察其实践方法,并结合有史以来的圣哲及制度层面的实践,通过系统的整理和阐发而形成具有生活气息和人格魅力的文化意象,是建设节约文化的基本途径。

节约文化建设必须从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语境出发,通过展开系统的国情教育、生态教育和实践教育,使广大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我国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与发展状况,认识到生态资源的有限性和重要性,科学认知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及相互影响,培养生态消费、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观念,形成对各种浪费现象的道德抵制和心理拒斥,增强节约的意义认知和责任担当,塑造良好的校园节约文化氛围。

(三)构建效益导向的资源利用制度

节约行为的实际践行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不但需要行为者有明确的节约意识,还要有相应的制度支撑。高校各种浪费现象屡禁不止,究其原因,不能不说与整个高校的制度设计和行为导向具有密切联系。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高校被视为由国家投资的一种纯公益事业,在管理上以执行上级意图为标准,在制度设计及实践中缺少通过挖潜和提高效率来降低成本的内在动力。由此导致的浪费现象必须通过制度层面的综合改革才能克服。节俭、高效的制度体系可以从导向、资源配置、人才、协调等方面考虑[5]。从根本上讲,建设节约型校园,不是要压缩人才培养成本,降低科研投入,并因此放弃大学应有的功能和职责担当,而是要在寻求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确立资源的合理导向和高效利用,是“将金钱有效地花在学校应该花的地方”,用在真正提升大学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活动中。因此,必须从观念上确立高校资源配置的正确导向,在质量和效益基础上,改革、改善现行导致浪费存在的运行体制,确立投入最少、运行最畅、产出最大、功能最佳的价值目标,这是构建高校制度体系的基本导向。首先,高校要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精简管理人员队伍,确立各部门岗位责任制,使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各尽其职、各尽其责,主动而富有创造性地进行工作。其次,要着力建立能够真正实践成本意识和效益观念的物资管理机制。建立兼顾科学化与民主化的决策和监督体制,其核心是阳光透明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体系,使教育体系的运行既能自觉接受广大师生乃至社会各方的监督,接纳包括政府、社会以及师生的评判,也具有适当的自我调控能力,对现存的问题及时给予回应,降低和消解其可能产生的风险和损失。在校园整体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坚持适度、合理与可持续性原则,既要从整体出发,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又要从微观着手,切实可行,通过理念创新和技术创新来实现各类资源的高效利用。在此基础上,要科学界定校园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合理配置资源,处理好个体资源、部门资源和公共资源的关系。其基本目标是既要防止公共资源的流失或滥用,也要防止由于分割而导致的资源闲置现象。

正如美国学者杜威所讲,“教育管理方面的重要问题是在一连串互不联系、彼此重复和没有适当的衔接过渡所造成的浪费”[6]。所有的教育资源都应围绕目标而形成一个有机系统。要在节约型校园的目标下,充分发挥高校各院系、各部门、各群体的主体性,使其能够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并实现其1+1>2的系统加和功能,规避各种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浪费现象,促进资源的高效使用,为节约成为一种校园规范提供切实的动力支持与结构保障。

用系统的观点看,节约型校园涉及整个教育体系,贯穿于办学的全过程,事关高校的长远发展,既不可奢望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也不能避重就轻,浅尝辄止。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以人为本,用先进的文化塑造人,用规范的制度约束人,构建出一个和谐、统一、资源共享的教育空间,真正使节约作为一种现代理念融入大学,推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1]钱学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和系统工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211-222.

[2]王红.论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基本内涵及决定因素[J].教育与经济,1999(2):15-16.

[3]黄百成,王能东.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剖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1(6):25-27.

[4]陈晓霞.创建“节约型校园”[N].贵州日报,2005-08-25.

[5]张保伟.节约型高校建设的意义与对策分析[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1(2):120-122.

[6]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46.

猜你喜欢

节约型节约校园
节约
节约
节约
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探讨
实施节约型园林绿化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生态节约型园林抚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