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支撑关系的共轭性分析价值

2013-04-12罗建平

关键词:共轭马克思主义学科

罗建平,孙 翡

(河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新乡453007)

一、共轭性:支撑关系的形式化描述路向

什么是共轭性?首先,所谓的“共轭”,即两头牛(或马)拉东西时架在它们脖子上的器具,使两头牛(或马)同步行走。从学理上讲,意思是按一定的规律相配的一对。通俗点说就是孪生。其次,所谓的“性”,是说事物因含有某种成分而产生的性能、性质。由此而言,“共轭性”是指两个事物因相同的成分而结合为共同体(或曰系统)所具有的性质。

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支撑关系,不仅需要解决理论的和认识上的问题,更需要解决如何应用和操作的问题。根据逻辑科学的观点看,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支撑关系作形式化描述。所谓形式化描述,指的是运用形式化方法对事物和现象的概念进行客观、准确的表达。它是基于数学的方法来表达研究对象情状的一种技术,它以建立无二义性的语义为目标,以精确性、可推理性、逻辑的严格性和一致性为要求,简洁准确地描述研究对象的状态、构成、行为过程等,从而实现对研究对象的确定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由此指向,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支撑关系可以作如下讨论。

首先,需要对支撑关系的双方加以条件设定。一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定位于学科课程上(通常又被称为科目课程)来建设。从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看,学校的课程类型包含有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经验课程),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综合课程中又有学科本位综合课程、社会本位综合课程和儿童本位综合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等。在一定意义上讲,非学科课程不与某种学科相关。二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主要定位在微观层面上。从学科建设的任务划分看,学科建设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是指各级政府和相关社会组织的学科建设任务;中观层面是指高等学校这个办学单位整体的学科建设任务;微观层面是指学科基层组织即高等学校各专业院系乃至专业教研室单位的学科建设任务[1]。于是,当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被定位于学科课程来建设,且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被定位在微观层面上时,二者之间的支撑关系中存在“共轭性”因素。

其次,运用数学中的共轭复数的思想方法分析“学科”和“课程”这两个概念,它们都有虚实两部分组成:学科一词中的“科”(即科目,知识体系)可以看作是学科的实部,“学”(即学术,生产知识)可以看作是学科的虚部;课程一词中的“课”(即科目,教学体系)可以看作是课程的实部,“程”(即进程,教习知识)可以看作是课程的虚部。比对来看,“科”与“课”两个实部相近,“学”与“程”两个虚部不同;若将“学科”称之为一个复数,则“课程”称为它的“共轭复数”;反之亦然。在复平面上表示它们的点关于X轴对称,这便是它们的“共轭”。也就是说,“科”与“课”这两个相近的实部就是“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的支撑关系中的“共轭”。

如此,能否再推进一步取用数字化符号表达呢?若是仅此抽象,或许可以尝试。但是,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之中的因素有很多也很复杂,特别是涉及主体人的认识及其行为,所以用数字化符号来具体表达是很困难的。可是,这并不是说不能对“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的支撑关系进行“共轭性”分析。由于这种分析是以数学方法为基础的,所以也可以说它就是形式化描述。当然,相对准确地讲是一种“准形式化描述”。也正是这一点,用“共轭性”来表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支撑关系,是为寻找对其加以形式化描述提供了的一个路向。

二、共轭性:支撑关系的构成状况表现

物元共轭分析的理论认为,物元的共轭性通常是以虚实、软硬、潜显、负正四种形式表现着物元的共轭结构[2]。由此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支撑关系中所具有的共轭性,也表现着支撑关系的共轭结构:即虚和实的支撑、软和硬的支撑、潜和显的支撑、负和正的支撑等四种形式。

(一)虚和实的支撑

依照前文分析看,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支撑关系中既有“实部”(如“科”与“课”),也有“虚部”(如“学”与“程”)。所以,在支撑关系中就会有“实支撑”和“虚支撑”构成情状。所谓“实支撑”,是指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实部支撑,它主要包括学科队伍建设与课程师资建设、学科知识体系建设与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学科的微观层面建设与课程的过程建设等方面。所谓“虚支撑”,是指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虚部支撑,它主要包括学术研究与教学研究、学科方法研究与教学方法研究、学科的中观和宏观层面建设与课程的主体认识和环境建设等方面。

(二)软和硬的支撑

在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支撑关系中,有些要素构成支撑关系的软部,比如学科制度建设对于课程建设的支撑,课程规范建设对于学科建设的支撑等等。有些要素构成支撑关系的硬部,比如学科人才培养对于课程师资建设的支撑,课程教学骨干队伍建设对于学科队伍建设的支撑等等。所以,在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支撑关系中就存在有“软支撑”和“硬支撑”的构成情状。所谓“软支撑”,是指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在支撑关系中的软部支撑,即是说学科在“学”的建设上和课程在“程”的建设上,以及二者在科研氛围、理念、聚心力等精神或文化层面上建设的支撑。它主要包括学科方向建设与课程教学过程研究、学科平台建设与课程环境建设、学科项目建设与课程师资的学科归属感培养、学科文化建设与课程学习者建设、重点学科建设与精品课程建设、学科制度建设与课程规范建设等等。所谓“硬支撑”,是指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在支撑关系中的硬部支撑,即是说学科在“科”的建设上和课程在“课”的建设上,以及二者在共有的硬件建设上的支撑。它主要包括教材建设、队伍建设、信息资料建设、研究与教学范式、方法建构等等。

(三)潜和显的支撑

在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支撑关系中,有些方面的支撑是明显的,有些方面的支撑则是潜在的。这就表明,二者的支撑关系具有显化和潜在两个部分,这也反映出二者支撑关系的某些特征在不断变化中,是一个由潜到显的动态过程。由此而言,显化部分的支撑就是“显支撑”,比如“科”的建设与“课”的建设等。潜在部分的支撑就是“潜支撑”,比如“学”的建设与“程”的建设等。从“潜支撑”到“显支撑”是一个动态过程。比如“学”的建设对于课程建设的支撑就是一个由“潜支撑”到“显支撑”动态过程,即是说学术研究中的成果在进入学科知识体系之前,或进入之后但是尚未转化成教学资源即没有进入教材之前,这对于课程建设的支撑就处在“潜支撑”的状态。而当学术研究的成果进入了教材之中,于是对于课程建设的“潜支撑”的状态就变化为“显支撑”的状态。同样,“程”的建设对于学科建设的支撑也是一个由“潜支撑”到“显支撑”动态过程,即是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反映规律性的诉求尚未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或进入学术视野但是还没有成为学术研究课题之时,这对于学科建设的支撑就是处在“潜支撑”的状态。而当教与学的客观诉求转化为学术研究课题之后,于是对于学科建设的“潜支撑”的状态就变化为“显支撑”的状态。

(四)负和正的支撑

在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支撑关系中,不同要素在不同的支撑位置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当某种要素在既定的支撑位置上发挥既定的作用时,这就是一种正向支撑,即正支撑。反之,则是负向支撑,即负支撑。比如,学术研究(即“学”)这一要素在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支撑关系中处在间接和影响的位置上发挥作用(即正支撑),如果它越位直接进入教学过程的建设中(比如学术研究越过编制教学大纲的位置而直接进入教材建设,或是把尚未成熟的学术成果直接写进教材之中等情形),不仅难以发挥正支撑的作用,反而会引起教学过程建设的乱向,这就成为了一种负支撑。

一般情况下,人们注意的主要是二者支撑关系中的实、硬、显、正的部分,解决问题也多以这些部分为依据。其实,二者支撑关系中的虚、软、潜、负部分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一方面可以通过它们进行创新性思维,去解决一些在实、硬、显、正部分处理上有些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它们深刻认知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支撑关系中存在的不利于实现人们期望的消极因素,努力加以克服和防止,争取使之转化为积极因素。

三、共轭性:支撑关系的运作机理揭示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支撑关系作为一种共轭结构或说是共轭体系,它的运作机理就可以借用有机化学中的“共轭效应”现象来解释。

首先,“共轭效应”在有机化学中又称π-π共轭,是指两个以上双键(或叁键)以单键相联结时,即共轭π键的形成而引起分子性质发生改变的效应。其所组成共轭体系的原子处于同一平面。由此可见,构成共轭结构的要素是在同一层面上的平行链接。这一点,医学上的“共轭”含义也能说明之。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支撑关系结构中,“科”与“课”这两个相近的实部作为“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支撑关系中的“共轭”是在同一个层面上的链接,这就表明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之间没有高低层次之分,那种要“把课程建设提高到学科建设的高度上”[3]的主张是不够科学的。

其次,共轭效应在有机化合反应中形成的关键,是使每一个原子通过既定的链接键各安其位、各有角色,在一定的结构模式和结构规则下,相互配合,相互制约。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支撑关系结构中,“科”与“课”、“学”与“程”以及其他元素也是通过“共轭”之键的链接而格定角色、明确定位,在实与虚、硬与软、显与潜、正与负的结构模式和结构规则下,相互作用,合力同向运行。

第三,共轭效应表明,共轭分子中任何一个原子受到外界试剂的作用,其他部分可以马上受到影响。其最大的特点是:沿共轭体系传递不受距离的限制。同理来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支撑关系的共轭结构中,任何一个要素因内因或外因而发生的变化,也必然通过共轭体系传递给其他要素,从而使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都产生相应的改变。

第四,共轭效应是稳定的。这是有机化学的最基本原理之一,它认为,组成共轭体系的原子处于同一平面,共轭体系的p电子,不只局限于两个原子之间运动,而是发生离域作用,使共轭体系的分子产生一系列特征,如分子内能低、稳定性高、键长趋于平均化,折射率升高,整个分子更趋稳定。这一点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支撑关系能否保持稳定,关键在于共轭效应能否形成。

当然,一定的行政领导干预,对于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应当还是有作用的,特别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来讲,这种作用是比较明显的。但是,如果二者的支撑关系中没有共轭性或者说没有共轭效应,领导的干预也是难以发挥作用的。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支撑关系中,“共轭性”反映了其支撑关系存在内在根据,提供了对其支撑关系进行形式化描述的路向,表现了其支撑关系的构成状况,揭示了其支撑关系的运作机理,保障了其支撑关系的稳定性。这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支撑关系进行共轭性分析的价值所在。

[1]谢桂华.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4.

[2]唐旭清.物元共轭性的哲学意义探讨[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10).

[3]张雷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与创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2.

猜你喜欢

共轭马克思主义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一个带重启步的改进PRP型谱共轭梯度法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一个改进的WYL型三项共轭梯度法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巧用共轭妙解题
一种自适应Dai-Liao共轭梯度法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