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策略探讨

2013-04-12刘轶楠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系河北邯郸056000

商业经济研究 2013年11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 刘轶楠(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系 河北邯郸 056000)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不断向高级阶段演化,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也经历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巨大转变。本文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以及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措施,这对于我国增强综合国力和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

经济增长方式是生产要素的分配、投入、组合和使用的方式。经济增长方式一般是指通过生产要素变化包括数量增加、结构变化、质量改善等,实现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社会发展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革,工业化、现代化的产业格局轮廓初显,这在客观上也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生产力仍处于落后状态,在这种背景下社会生产相对追求一定规模的、一定数量的社会产品是遵循社会发展逻辑和合乎社会经济发展潮流的。但是,在全球竞争风暴愈演愈烈的时代,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资源和能源的制约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得的经济增长终将面临增长的极限。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经济发展里程碑式的战略选择,是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保障。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提出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高度概括,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难题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些成就举世瞩目,引以为傲。但是,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也面临严重挑战,长期大量的粗放型发展,严重消耗了自然资源,对自然界的不断索取,造成了我国自然资源的严重短缺,同时,长期以来我国以工业化为主的发展思路,对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高污染、高能耗的发展模式已经到了必须要转变的时候了。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方面,我国长期以来是重视投资和贸易,却忽视消费内需的培养,这就使得我国投资与消费严重失衡,我国长期以来是劳动密集型发展方式,以低劳动成本吸引投资,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上长期处于低端地位,严重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能源消耗过度

如同石油是工业的血液一样,能源是经济发展的血液,具有无限的价值。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中,我国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观念的限制,采用的模式是以过度消耗能源为代价换得经济发展的高度增长。在这种资源消耗的过程中,我国往往采用粗加工的方式,资源的附加值极低,处于整个产业链条的低级阶段。随着资源的过度消耗,资源紧缺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严峻挑战。为应对这种挑战,我国政府提出了走集约式发展道路的战略,具有积极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粗旷式增长方式需要长期的过程。资料显示,1985-2010年间中国消耗了几乎一半以上的地下地上资源,甚至对土地、河流、空气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2月28日发布的初步核算数据,我国2010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32.5亿吨标准煤,比2009年增长5.9%。2010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增长5.3%,原油消费量增长12.9%,天然气消费量增长18.2%。这些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居高不下,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现实难题。

(二)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我国工业化时间不长,对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认识不够透彻和深入,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以至于造成工业排放废气、废渣、废水严重污染土地、河流、空气的恶劣现象。当社会和政府意识到污染问题严重时往往采用末端治理的方式保护环境,这不仅增加了环境治理的成本,也加剧了环境治理的难度。而在西方国家,多数采用清洁生产的方式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这就要求我国应该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三)投资消费失衡

我国贸易投资消费关系严重失调,主要通过投资和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内部消费和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有限。湘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康指出,2010年GDP增长10.3%。其中,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6%,拉动GDP增长约4个百分点,存货投资将拉动GDP增长约0.7个百分点,合计投资拉动GDP约4.7个百分点;全年居民消费增长24.4%-2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5%-16.5%,最终拉动GDP增长4.9个百分点左右。这些数字表明我国投资和消费关系有所好转,但是与国际上的发达国家和贸易大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美国的出口对经济的贡献率约在百分之十几,远远不及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高。按照国际经验,依靠高投资和低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的效果不佳,最终造成产能过剩、投资效率低下,经济发展缓慢。

(四)科技创新能力低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我国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的时间不长,在国际竞争格局中尚处于不利地位。我国低端劳动力人口多,高端知识人才少,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甚至自觉地承担了初级劳动力的角色,生产无数双袜子才能换来一台进口汽车。我国几乎成了低端产品的策源地,即使有一些性能良好的产品也因为缺少品牌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白白丧失市场良机。另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在竞争的初级阶段,在模仿中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一条路径;在经济竞争的高级阶段,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路径。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了世界经济的前列,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集约型发展道路,不断增加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争取国际竞争的话语权。通过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安全保证,通过科技创新引领经济高度增长。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国际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我国必须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集约型、低能耗、高效率的发展,走科技兴国的道路,首先实现物本经济发展观到人本经济发展观的转变;其次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再次建立健康完善的竞争市场;最后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生产力水平。具体来说,在以下方面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实现物本经济发展观到人本经济发展观的转变

以物为本的经济发展观是传统的经济发展观。物本经济发展观的含义是:物本经济发展观是以资本增值为本或以财富增长为本的发展观,将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存在的物视为经济发展的中心,而作为生产者的人的价值被物的价值所掩盖,人的价值依托物的价值而存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观。人本经济发展观的含义是:人本经济发展观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人是世界的主要创造者,人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受益者,人的价值应该得到充分体现。人本经济发展观是以劳动解放为本或以人类增值为本的经济发展观,福利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都是人本经济发展观的拓展。可见,人本经济发展观是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我国应实现物本经济发展观到人本经济发展观的转变。但是,提倡人本经济发展观并不是把人至于万物之上,而应该是遵循万物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

(二)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长期以来,在绩效能力的驱动下,我国地方政府制定的绩效考核办法中往往将经济增长作为评定领导干部工作能力和绩效的主要标准,造成我国经济发展过程出现了片面强调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不良倾向。很多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对项目的评估不够全面,引进的项目对环境破坏严重,得不偿失。这就要求政府要在政绩考核中将经济增长率、就业率、劳动生产率、单位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全要素生产率等多指标的考查标准作为评价政府领导干部的考核标准,促进责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职能的发挥。政府应转变职能,积极推进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三)建立健康完善的竞争市场

市场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市场化结构和市场化程度都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市场竞争的要素包括速度、比较优势、标准几个方面。这就要求在市场竞争中要建立起快速反应机制,及时把握市场信息,占领市场先机;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处于优势地位;要在市场竞争中建立统一的标准,形成系统的竞争力。当前,我国必须完善市场竞争环境,推进生产要素改革,建立起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按照市场供求关系安排生产和经营活动,促进资本要素和技术要素的合理流动,从而解决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过度浪费和无序开发使用问题,提高生产要素的应用价值。

(四)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生产力水平

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催化剂。科技创新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主要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工具,对生产方式和劳动对象进行改革,通过产品研发和试验、批量生产、投放市场等环节,形成质量更高的新产品和服务的过程。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远远大于生产资料和金融资本的贡献率。西方发达国家实施的大科学计划就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举措,他们通过发展高新技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能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从而增强了国家综合国力,促进了经济发展。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提倡自主创新,建立起产学研一体的框架体系,增强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激活科技创新因子的能量,实现科技事业发展面向国际、面向市场、面向现代化,大力促进科技产业化与产业科技化。

(五)完善经济发展环境

经济发展需要和谐的外部环境予以保障,西方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多采用宏观调控的方法,完善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具体做法是:一是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法规,如完善土地法、资源法、企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法规,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二是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和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如对中小企业实行税收减免政策,降低企业贷款的门槛,增加企业贷款的额度,对企业实行项目资助,提供创新基金,通过政府采购,提高信息化水平等措施扶植企业发展壮大,为社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结论

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变,从以物为本的经济发展观向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观的转变。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完善市场竞争环境,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工业化之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新时期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1.何新.新国家主义的经济观[M].时事出版社,2001

2.辛西娅等.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七大挑战[J].社会科学报,2007,26

3.李毅中.转变发展方式要在“加快”上下功夫[N].光明日报,2010

4.何申权.中国出口猛降让世界担忧[N].环球时报,2009-12-15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分享经济是个啥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拥抱新经济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