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环境下的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2013-04-11

河南科技 2013年12期
关键词:区域信息化资源

戴 伟

(中共河南省直机关党校,河南 郑州 450002)

我国把经济信息化建设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项战略任务对待。信息资源匮乏、信息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不协调以及经济危机频繁出现,考验我国在逆境中的发展实力。时代的发展让我们不得不面对新的危机,同时也出现了各种机遇,信息化带来的产业革命就是其中之一。仅仅依赖于劳动力、资本、土地等传统的生产要素不但阻碍了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对国家的整体经济局势产生了消极影响。地理位置、资源状况等因素导致了区域间的差异,要想改善这种状况,在经济发展中不但要升级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关系,而且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先进的科技手段代替部分生产要素,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使信息化的优势在各个行业都有所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缩小区域间的差距,减少地理资源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实现东西部地区的资源共享,促进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最终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信息化环境下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信息化的要素一共有六项:数字资源、网络互联、先进科学技术应用、高科技人才、信息产业、政策法规。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互联网络的建设尤为关键,关系到信息资源能否顺利的开发和使用以及信息技术应用的效率高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网络互联的建设要靠科学技术来实现,先进的科学技术能保证信息化建设的效率和效益产出的最大化。每个地区信息产业的建设规模标志着信息化的发展速度,而信息化人才决定各地信息化的利用效率以及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完备的政策法规是保证信息化在正确的轨道上健康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也起到了宏观协调信息化相关的各方面关系的作用。我国的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信息化发展的差异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是信息化环境的好坏,其次是信息网络的建设规模,再次是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程度,最后是信息化人才是否缺乏,正是这四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各个地区经济水平悬殊的差距,也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和加强的问题。按照常理,我国东部的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对信息化建设投入的较多,信息化基础设施也较为完备,所以信息化的应用水平与规模也超过中西部地区。另外,东部地区工业化水平与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的差距在百分之三十以上,工业化水平的差距导致了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出现严重的信息鸿沟现象,使信息技术的应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方面差距越来越大。

我国的经济与信息化水平整体呈现为从东部向西部依次递减的阶梯状分布。我国正处于信息化的初期发展阶段,各个地区的信息化水平不均衡,经济发展对信息化的依赖较低。按照信息化水平可以把我国的地区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我国的东部地区,包括上海、深圳等沿海城市,这类地区经济发达,信息化水平较高,也称为信息化一类地区。这类地区的经济类型属于劳动密集型和加工贸易型,其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依赖较高,加快信息化发展更能促进产业的转型与升级。第二种类型是我国的中部地区,例如河南、湖北等等,这类地区经济较发达,信息化水平一般,也称为信息化二类地区。中部地区虽然经济与信息化水平比东部地区差,但是近些年信息化的发展速度并不慢,而且信息化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很高,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为中部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第四种类型是我国的西部地区,例如新疆、青海等地,这类地区经济欠发达,信息化水平较低,也称为信息化二类地区。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还处于初期阶段,资本的产出有很大空间,但是由于地域等原因先进的信息技术对经济的影响不大,无法完全发挥信息化的优势,只有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信息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才能逐步显现。在经济发展初期,西部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应该以基础办公为主,随着经济实力的逐渐增强再向网络互联、协同办公平台建设等前沿的信息科技发展。从各区域的经济和信息化水平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区域经济的发展与信息化水平密切相关。虽然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或中级阶段,经济的水平还没有达到完全和信息化发展相契合的程度,或者这些区域还存在地方政策、思想观念等经济环境以外的因素影响到了信息化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信息化水平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信息化不是万能的,信息化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但仅仅是推动作用,不能取而代之,信息化的建设应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信息化项目的多少和经济发展不一定完全成正比。如果放着温饱等基本民生问题不解决而大规模的上信息化项目,不但对经济的发展起不到促进作用,而且还会给人民群众造成负担以及资源浪费,如此恶性循环甚至会阻碍经济的发展。所以信息化的建设应该坚持适度发展、循序渐进的原则,把自身的特点和信息化的优势完美结合。

2 提高信息化水平适应经济发展的对策

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由信息化水平所决定的,要缩小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差异,实现经济协同发展,中西部地区就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通过提高中西部的先进科技水平,将信息技术的发展规模化、产业化,使信息产业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把先进的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传统产业,加速改造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实现信息化对工业化的促进和共同发展。我国中西部地区应该借助西部大开发和中原经济区等相关的国家支持,招商引资、统筹资源、统一规划,制定出信息化建设的方案,出台支持信息化发展的相关政策,为信息化的健康、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1)加大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信息资源是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元素,信息资源的丰富程度决定一个国家的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息化最大的劣势就是信息资源比较匮乏,信息资源的开发与资源库的建设、整合相对滞后。因此,要通过整体的规划,建立统一的标准,加大各区域信息资源的开发,加速区域与国家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与同类信息资源的整合。

(2)完善网络信息服务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信息服务体系,包括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主体的多元化。通过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包括各类经济产业团体、行业协会、工商联和组织等等;信息服务的内容以市场供需和经济生产为主,还要考虑人文社会、生态环境、文体教育、城市管理等因素;通过信息网络的建设,结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完善信息服务体系,促使信息服务多元化发展。

(3)在信息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职能

政府在信息化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第一,政府必须制定合理的信息化建设方案。在各地区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政府必须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应的信息技术,制定出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符合本地区需求、能反映自身特色的建设方案。对科技中心的建立、信息产业的准确定位、区域的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做出明确规划,把握信息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协调所辖各个地区、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工作。第二,在信息化建设中政府要提供完善的服务。大力加强信息化的基础平台建设,推动信息化的发展、普及信息化的应用;各级政府要建立自己的电子政务系统,降低政府的运转与服务成本;政府部门要推进制度的完善,在区域信息化建设中合理的配置资源。如果信息化资源配置不合理不但会损失社会效率,而且会增加信息化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等额外的成本。政府在作好合理规划和提供完善服务的基础上,应该尊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合理配置资源,充分发挥行政管理的优势。

(4)发挥重点项目的带动作用,全面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

第一,规范各个城镇社区的基础数据信息以及工作流程,提高社区的管理水平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加强各行业各地区的局域网建设,并通过互联网实现互联互通,使区域内所有社区通过统一的软件平台收集汇总并提供准确完整的基础数据,完善健全公共数据库;在此基础上,以决策支持系统为依托,提高各级政府的工作效率以及基础数据的准确提供,更好的为公众提供完善有效的服务。第二,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网络平台,实现政府各部门之间以及政府和社会公众之间的有效沟通。把握统筹规划、技术创新、资源共享、产业带动、以点盖面、分级实现的原则,着重进行政府网站、政务外网、信息资源数据库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和升级工作。第三,加大高新技术的开发,利用互联网等先进的通信技术以及成熟的软件平台等产品,使各行各业以及人民群众能够及时的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享受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和提供有效的发展建议。第四,在区域内建设标准统一的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把政府的各项服务功能通过政务外网向外传递,同时要延伸网络覆盖范围,使更多的企业与民众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政务外网采用统一的标准也是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要求。第五,通过各级政府、各个行业内网的建设实现政府部门之间以及行业内各企业之间的协同办公,满足信息数据的共享查询等需要。信息的共享交换系统应以政务内网建设为主,政务外网以及行业专网为辅,统一信息采集和查询标准,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5)保障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优势作用

首先,加强信息网络的安全保障工作。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深入,网络信息的安全已经引起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关注,在我国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安全问题不能放松,应通过采用信息加密等前沿科技,构建区域的信息安全机制以及互联网络的安全防范体系。其次,加强信息化基础知识的宣传,提高信息化在人民群众中的普及程度,一方面通过参考国外成功经验,在地区的各类大专院校、技术学校等设立细化的、具体的信息技术相关专业,为区域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提高基础信息化知识的普及度,把不发达地区的人民群众作为重点对象,通过开设信息化培训中心、市民学校等等,提高人民群众使用科技工具的能力,提升人民群众对新媒体的接受度,促使他们能够更及时、更顺畅地获取各种所需信息。再次,通过信息化的发展来带动各类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一般来讲,新兴服务行业都是以信息化平台作为开展业务的主渠道,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但能提升管理水平、创新服务理念,而且能大幅提高效率。最终达到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效果。

3 结语

总之,对我国现阶段区域间经济和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不应采取回避的态度,应该积极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这种现状是由各区域的地理位置、人口、文化等因素导致的,以及政策导向不同等问题引发的。对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信息化发展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信息化建设的迫切性、长期性,充分认识到我国西部的一些区域正处在信息化建设的初始阶段,虽然现阶段信息化的优势还没有体现出来,但是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信息化的辅助效果不断显现,最终一定会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1]谢玉先.中国信息化与经济增长研究[D].吉林大学,2008.

[2]郭丽娟.我国区域信息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

[3]李波.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信息化的关系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

猜你喜欢

区域信息化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