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城综合体: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的路径创新

2013-04-11王超李蔚王虹

社会科学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产城工业园区综合体

王超 李蔚 王虹

一、引言

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志。从中国当前的发展阶段和发展形势来看,只有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才可能克服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不同步不协调的深层次问题,进而实现经济发展新跨越,形成城乡发展的一体化新格局,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转型。工业化、城镇化“两化”互动从本质上看实际上是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动态调整和相互适应的过程,要求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结构上三产融合。而产城综合体正是“两化”互动的高级实现形式,是实现同步演进、产城一体、功能分区、三产融合的主要载体、核心环节和关键依托。

产业综合体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区域科学家艾萨德于1959年提出的。他认为,产业综合体是发生于特定区位内的一组工业活动,由于这些活动相互之间存在着技术、生产和分配等多方面的联系而带来很大的节约。然而国际上对于产业综合体的系统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自生产从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转变后,一些学者逐步认识到产业聚集的地理变化对产业发展带来的巨大转变。A.Saxenian认为社会网络在硅谷企业持续创新中发挥了巨大作用。〔1〕美国学者Csatels和英国学者A.Hall在1994年著作《世界高技术园区:21世纪的产业综合体》中对作为21世纪产业综合体的世界高技术级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了企业之间的协同作用对于创新具有决定的意义,他认为很多高技术园区没有创造出有利于企业协作以及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协作的创新环境。

国内对于产城综合体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周起业将区域产业综合体定义为:由一个或若干个枢纽区组成的产业集聚区,在枢纽区内部,以经营类企业为核心,各产业依照它们之间的关联程度,依次呈圈层分布,原材料、副产品、废品能够在一个区域内进行循环处理,达到资源的最有效利用。〔2〕刘曙光、刘子玉认为,软件产业综合体的发展与其所依赖区域新系统具有密切的互动关系;软件园的建设必须考虑区域创新背景,避免封闭式建设和孤立式发展。〔3〕林燕通过对香港城市空间特征的实例分析,归纳了香港建筑综合体与城市交通空间整合的思路和特点,认为“通过两者的整合,一方面拓展了城市空间,促进了城市、建筑、交通的综合发展,另一方面还提供了舒适的室内步行与换乘空间,改善了城市的整体出行环境”。〔4〕董丕灵、俞明健认为城市综合体具有显著的区域性、交通依赖性、功能复合性、土地利用关联性、整体统一性和空间连续性等主要特点;开发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与城市规划的协调统一、多学科相融合的系统工程、理念的超前性和技术的先进性、注重交通设施的能力匹配、政府主导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5〕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对产业综合体和城市综合体的研究较多,而对产城综合体的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实践活动。笔者认为,产城综合体兼具产业综合体和城市综合体的部分特征,但同时又不等同于二者概念。因此,本文将对产城综合体的内涵、形成过程和创新价值等进行探析。

二、产城综合体产生的原因及其内涵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而产城综合体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建国至改革开放初期形成的城市混合体模式,城市与工业合二为一,工业化带动了城镇化,两者在空间上往往是重叠的。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大城市的大量兴起,这种模式带来了诸如环境恶化、交通拥堵等许多负面效应。同时,到改革开放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中心城区已经难以容纳更多的工业企业。为了克服城市混合体模式的弊端并解决工业企业发展的问题,工业园区作为一种全新的尝试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种工业园区模式逐渐发展完善并替代了城市混合体模式,使得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入了工业园区时代。

然而工业园区模式只是解决了企业集中发展问题,而并未形成真正的产业集群优势,这也使其在1990年代被更为先进的产业集群模式所替代。产业集群模式最早产生于率先发达起来的沿海城市,但很快就在全国各地得到大力推广,它们不再满足于各类企业混杂的工业园区模式,而是按照“一园一主业”或“一区一主业”的方式,推进产业聚集,形成了众多的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将相同类型的产业集中在特定的区域中,共享完善的产业配套,不仅获得了较低的成本优势,更是构建了市场集群优势,促进集群内的企业快速成长。

随着巨大的产业集群优势的释放,我国的工业化发展迅速,但是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并没有同步提升。以四川为例,工业化率从2007年的37.1%迅速提高到2011年的45.1%,比全国平均高5.1个百分点;但城镇化率仅为41.8%,低于全国近10个百分点,扣除农民工后的实际城镇化率则只有28.3%。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导致四川出现“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不利局面。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割裂式发展,构成了两者质量提升的制约性瓶颈,没有进入互动共促的良性循环系统。这就再次催生出对工业化和城镇化“双加速”、同步发展的要求,并促成了产城综合体的形成。

所谓产城综合体,就是指在产业集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完整的产业链为核心,以完善的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以完备的生活性服务业为保障,以实现产业和城镇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产城综合体围绕工业发展需求优化城镇功能,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齐头并进,同时将工业园区的服务功能划入城镇体系,大力发展服务于工业发展的城镇服务业,加快第三产业特别是总部经济、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高端服务业向城镇集聚,并通过建立“产城一体”的规划体系,实现园区和城镇的整体分工、合理布局,最大程度地发挥二者的合力。〔6〕

三、产城综合体发育和形成的一般过程

产城综合体的形成源于工业化的带动,在工业基础上逐步实现人口集中、商贸业聚集,进而催生城镇的出现,最终实现工业、第三产业的城镇上的融合发展。一般而言,产城综合体的发展和形成需要经历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是工业聚集阶段。通过产业选择和全面的产业规划,借助产业链环境建设、政府的产业政策和产业运营商的引导,实现工业企业的全面聚集,形成城镇化的产业基础,这是建设产城综合体的核心。没有一个完整的产业集群,就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产城综合体。例如,四川彭州的家纺服装产城综合体通过三年时间的建设,在没有一家家纺服装企业的背景下,实现了1000余家工业企业的聚集,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的雏形,是产城综合体建设的第一步。〔7〕

第二个是商贸业聚集阶段。当大量的工业集中之后,必然产生对原辅材料市场和成品交易市场的需求,随着相关专业市场的建立,必然带来大量商业资源和商业客群的全面聚集。拥有了多元化的商贸业态,产业聚集区就告别传统的工业园区模式,进入了产业集群阶段。

第三个是服务平台聚集阶段。为了配合产业集群的发展,一些如研发、设计、金融、外贸、内销、会展、物流、劳务、培训、法务等产业服务平台就会应运而生,形成平台聚集。这些市场化的产业服务平台,不仅推进了产业环境的进一步完善,更推进产业集群由二产主导型向二产三产协调发展型升级。

第四个是生活聚集阶段。当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繁荣之后,必然带来大量从业人员的聚集,这些从业人员如果不能落户为居民,就会成为候鸟型劳工,随着经济的波动,就可能频频出现用工荒。因此,通过建设生活社区,帮助从业人员购房置业,落户为居民,不仅有利于形成一支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更是解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市民化问题。

第五个是龙头聚集阶段。当一个完整的产业环境形成后,一些有较大影响的企业就会利用自己的市场优势、资金优势和品牌优势,对产业聚集区的企业进行整合,于是一批产业龙头企业就会由此诞生,在此基础上就可能形成在全国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强镇。这就如福建晋江的服装产业城,聚聚了七匹狼、安踏、特步、九牧王、利朗、361、匹克等20余个中国名牌企业。

四、产城综合体的创新价值

产城综合体的形成过程,本质上是农村依靠工业集聚实现城镇化的过程。国内发展较好的小城镇,如广东的塘厦镇、容桂镇、虎门镇等等,大多是通过产城综合体建设而形成的。概况起来,产城综合体对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具有以下创新价值:

1.增强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

没有完整工业聚集的区域,除非有旅游业等良好的第三产业基础,否则要想实现快速城镇化非常困难。但如何实现工业聚集?过去和现在很多地区的做法是一窝蜂地发展工业,结果因为缺乏产业特色,最多就是把散布在各地方的工业企业集中到了园区而已,工业园区完成的只是一个蚂蚁搬家的工作,并没有实现产业的配套和协同效应。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努力推进同类产业或相关产业的集群发展,形成产业规模优势,为城镇化构建有效的产业基础。例如,成都市在二三圈层的区 (市、县)推出了“一区一主业”的工业发展战略,经过几年的努力,彭州的家纺服装产业,新津的印刷包装和新材料产业,双流的新能源、电子信息产业,崇州的皮鞋产业,新都的家具产业,都已经成为富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产业集群效应已经开始显现。这些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催生了对产业工人的巨大需求。

2.通过商贸业聚集扩大城镇的影响力

工业聚集必然带来商贸业聚集,因为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必定呼唤原辅料交易市场、成品交易市场和会议展览中心等配套性服务业的大量出现。传统的工业园区很难推动商贸服务业发展,就是因为互不相关的工业集中在一起,难以形成共同的原辅料交易市场和产成品交易市场,也不能共同举办会展交易,没有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即使在一些国家级工业园区,也难以看见成规模的大型展览会、展销会和博览会,难以带动商贸业聚集。因此,只有在工业园区兴起商贸业,才能带动城镇的发展。比如,成都市彭州家纺服装产业园,通过举办全国缝纫机展销会、全国家纺服装展销会、全国网络模特大赛、全国家纺服装电子商务大赛等各类商贸活动,并建设成都最大的家纺服装交易中心、家纺服装会展中心、家纺服装直销中心、家纺服装创新中心等商贸和研发产业,着力建设中国西部家纺服装之都,有效地带动了当地城市化。

3.有利于推动城市新区的加快建设

产城综合体不是产城完全重合的“产城一起”,重点是使工业园承载的第二产业与城镇承载的第三产业能够互动式发展。依托产业园区建设城市新区,通过工业发展有效带动城市新区服务业发展。加快第三产业特别是总部经济、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高端服务业向城镇集聚,充分发挥其对工业发展的支撑效应。在产城综合体建设过程中,随着大量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和服务企业的聚集带来的人口聚集,必然带来对居住空间的全面需求,这就为生活空间的打造提供了条件。产城综合体强调“用工居民化”、“居住社区化”和“生活家庭化”。通过修建可供从业人员购买与租住的生活社区,采用按揭购买、自我租住的方式,让从业人员拥有自己的居住空间,甚至拥有自己的住房,变集体生活为家庭生活,或变候鸟生活为固定生活。例如,在产城综合体建设成效较好的成都市彭州致和镇和蒲江寿安镇,分别通过家纺服装产业和印刷包装产业,带动了二产业和三产业的全面繁荣,超过万人的用工聚集,从而推动了生活社区的建设,随着一批社区的落成,富有生活气息的现代化小城镇将迅速崛起。

五、结语

综上所述,产城综合体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即当前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不均衡,城镇化发展远滞后于工业化,两者存在顾此失彼或脱节发展的问题,工业化没有充分发挥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城镇化也没有起到对工业化的支撑作用。作为“两化”互动的一种高级实现形式,产城综合体将工业化与城镇化有机结合,将城镇建设与工业布局、结构调整相结合,让城镇主动为工业园区提供配套服务功能,这必将成为我国未来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主旋律。同时,在建设产城综合体的同时,也要注意城市功能区划和产业专业化,不能将产城综合体变成“产城混合体”或“产城一起”。应根据产业和城镇发展的实际,科学地选择空间组合方式,把产业园区同商贸区、生活区等共同作为城市的功能区,并使各个功能区域相互支撑、配合。

〔1〕安纳利·萨克森宁.地区优势〔M〕.曹蓬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2〕周起业.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刘曙光,刘子玉.国内外软件产业综合体研究述评〔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2,(3).

〔4〕林燕.浅析香港建筑综合体与城市交通空间的整合〔J〕.城市规划与设计,2007,(6).

〔5〕董丕灵,俞明健.都市综合体——集约型的城市空间开发模式〔J〕.上海城市发展,2006,(3).

〔6〕李后强,廖祖君.我们为什么要推进“两化”互动?〔N〕.四川日报,2012-10-24.

〔7〕牛莉.华茂国际服装产业园:揭开抱团发展的秘密〔N〕.华西都市报,2011-01-12.

猜你喜欢

产城工业园区综合体
Bořislavka社区综合体
磐安工业园区
西班牙AIGÜES DE VILAJUÏGA建筑综合体
Megapark商业综合体
B CAMPUS教育综合体
该不该在小镇附近建立工业园区
邮亭工业园区管委会
城市发展新结晶——产城融合一体化建设
品质西区聚高端 产城文景共一色
加快产城融合 建设优质园区——以南昌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