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顾颉刚中学历史教学思想简论

2013-04-11

绥化学院学报 2013年8期
关键词:顾颉刚教科书历史

戴 磊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甘肃兰州 730020)

顾颉刚(1893—1980),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古史辨学派的代表人物,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在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一直以来广受学界的关注和研究。目前学界关于顾颉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俗学、古史辨、历史地理、《禹贡半月刊》等领域,而对其历史教学思想的关注却甚少。目前看到的相关文章主要有曹守亮的《顾颉刚的历史教育思想初探》[1],洪认清的《顾颉刚的历史教学思想及其实践》[2]以及金相成等人写的《顾颉刚早期历史教育思想和方法初探》[3]三篇文章。而曹守亮和洪认清二人主要是偏向于对顾颉刚在高校任教中的历史教学思想的介绍,而并未对其中学历史教学思想进行具体的分析,金相成对顾颉刚早期的历史教育思想进行了探讨,但由于当时《顾颉刚全集》并未出版,因而限制了对该问题的深入探讨。可见学界对顾颉刚中学历史教学思想的研究还是比较滞后的。因此本文以《顾颉刚全集》为基础,钩稽出关于顾颉刚中学历史教学思想方面的材料,并对其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论述。

一、为学生灌输新的历史观

顾颉刚认为历史就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他在《现代初中历史教科书》里是这样阐述的,“历史是什么?大家都知道是人类亲历过来的经验,是一切物种进化的过程,从广义说,由天体的构成到初有人类,有人类的初祖到现在,一切活动演化的迹象都是历史。”[4](P7)可见在其眼中历史是不断进化的。而顾颉刚认为历史教材对学生的历史观念树立影响巨大,所以顾颉刚希望以后的中学历史教材能够“使读者能确见社会变迁进化之石亦”[5]。不难看出他是要给学生灌输进化史观。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学历史教材大致需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落实。

首先,重社会史,轻政治史。顾颉刚认为以前的历史教科书“实在可说为完全的政治史”[6](P20),“他们的材料只向政治社会中搜去,对于政治以外的社会极端忽略”[6](P19)。之所以会如此顾颉刚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中国的史总在这一方面,要收集政治以外的各种社会的史料非常困难,而在政治上则俯拾皆是。第二,政治上的沿革系统,已经是很复杂的了,要粗粗的完备一点,便够编一部教科书,再也插不下别的材料。”[6](P20)而顾颉刚主张“普通的历史是记载全人类的活动的,应当各方面都照顾到,不能给任何阶级以专利。”[6](P20)因此“一定要注意历史的各方面,而不容偏一隅去记诵几个朝家的隆替和几辈英雄的成败。我们应当着眼的至少要顾及民族的、社会的、政治的、学术的四个方面。”[4](P7)强调要除了政治史之外,“在他方面则努力搜辑出材料来,务使全社会的活动状况大略可以表现”。[6](P20)这一点可以从顾颉刚致胡适的书信中得到确认,在信中顾颉刚对王伯祥在编书时内容“仍偏于政治方面”[5](P386)表示了一定的不满。

其次,注重历史因果关系,排斥复古观念。顾颉刚认为过去的中国史“看时势所由成,是由几个有名人物的产生而天纵的,或者完全出于他个人意志的。”[6](P22)十分反感以前史书上将名人看成人类中特异的人物,认为时势是名人铸造而成的观点。如以前史书有“神农黄帝之类,禀神灵而生,创造文明”,对孔子的记载是“从神话里寻出他的出身,说是黑帝所生,称为玄圣。不取这一话的,也得说一声‘生而好礼’”[6](P22)。顾颉刚认为“应该把孔子好礼的观念之故说出来”,而认为“看出背比名家的传重要得多”,并得出“我们总先得把大多数人的意志说明,把时势的由来看定,然后名人的事实始有一个着落,名人方始真可以做时势的代表。”[6](P23)顾颉刚还主张编写新史必须改变以前书上所宣扬的迷信的、复古的、循环的史观。如以前史书上所坚持的“唐虞三代是中国文明最盛的时期”,是中国的“黄金时代”,他认为这容易“由信古变为迷古”,这种观念会使“社会的生机停滞,成为暮气世界”。[6](P25)而编写新教科书的重要目的就是“知道黄金时代不在过去而在未来,只要我们努力一点,就得在进化的径路上多进一步,使他们不会倒行逆施的复古观念,也不会有醉生梦死的混饭主义。”[6](P26)

顾颉刚认为出现这些观念的主要原因是以前编写的教科书“不去寻求史料,不去审定史料”。并认为“不去寻求史料,则只得到了表面的事实而止;因为名人的事实尤在表面,所以他们的地位抬得非常高,而他们所凭藉的民众竟不能存于编书的境想。不去审定史料,则有得辄信,不但记的失真,并且混乱了进化的阶段。”[6](P23)因此强调要编写新的史书,要做到“宁可使历史系统不完备,却不可使择取的材料不真确,不扼要”。[6](P29)例如他在编写《现代初中历史教科书》时顾颉刚“列了一章《所谓的三皇五帝》,结果却在民国十八年因这部书没有承认三皇五帝而被禁了”。[7](P22)这些都体现了顾颉刚为改变旧的历史观念的所做的努力。

二、改进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式

顾颉刚的中学历史教学思想除了宣传进化史观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对担任中学历史教学的教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据相关资料可知,主要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强调中学历史教师需具备良好的自身修养

顾颉刚认为“无论教什么,教员都应当对他所教的功课有充分的素养;教历史当然也不例外。假如教员本身素养不足,那么即使教学法也是没用的。”[6](P100)不难看出,在顾颉刚眼中,教师自身的素养是十分重要的,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前提,比教学法还要重要。但顾颉刚也认识到“国家人才缺乏,有相当程度的人已迫为人师了;同时学问无穷,人生有限”[6](P100)的现实。所以要不断的充实自己的素养,特别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顾颉刚主张“不但要学然后教,并且教也是学呢。我们应该一面教一面学,使我们的学问渐趋于‘充分’。自己不懂得学而能教人学,自己糊涂而能令人明了,自己小知而能令人大知,都是从来未有的事情。”[6](P100)可见,在他眼中教师的素养是进行教学的先决条件,历史教师应该改变以前那种落后的观念,要不断地充实自身。

(二)不能“为教历史而教历史”

顾颉刚认为历史的教学并非简单的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而强调“教历史是要有高尚的目的和特殊的使命的。”[6](P101)而顾颉刚所强调的高尚目的和特殊使命主要包含两个层次。

第一,希望青年们能够看清现实,明确自己的责任。顾颉刚认为“我们不但要使青年们知道过去的光荣,负起承前启后的责任,并且要使他们知道自己是古往今来的大建筑里的一块材料。”[6](P101)所以在顾颉刚眼里希望每位青年都能将自己看做是“古往今来的大建筑里的一块材料”,即希望他们能够摆正心态,脚踏实地,而不是好高骛远。他认为“台柱也许比窗棂堂皇,地基也许比檐瓦重要,然而一块砖,一颗石,一堆土,一把沙,都是这伟大建筑里所不能少的东西;除效用上来说,这些东西都有它的功劳,而一切功劳是相等的。凡人想做工程师则进工科,想做医生则进医科,想做历史上的人当然要懂历史了。我们不懂得历史怎能知道现在该轮到我们干什么呢?”[6](P101)所以历史教学事关青年学生对自己责任的明确。

第二,希望历史的教学能够弘扬民族精神。顾颉刚认为历史的教学个重要功用就是的关系到民族精神的弘扬。顾颉刚特别重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他认为“其实一个民族的历史,无论如何应该以民族精神为中心思想。一个民族假如忘记了它的精神,即使能存在,也是不健全的民族了。”[6](P101)顾颉刚从当时的国家现状出发,指出“我们今日深受外力压迫,辱国丧权的事常常发生,处境和未统一前之意国,十九世纪之德国相仿佛,他们之所以有今日全由于提倡民族主义,这一点我们很可以取法。”[6](P101)而历史教学的就能够达到“使青年爱国家和纪念他们的先人”[6](P101)的目的。

顾颉刚认为历史教学要达到弘扬民族精神的目的,其中最重要的方式是对民族英雄的介绍。在顾颉刚的意识中“事实的影响人不如人格的影响人利害”,所以其特别主张历史教员应该对学生进行民族英雄人物的介绍。他以管仲为例,他认为“像管仲这样的民族英雄,如果有志青年晓得‘有为者亦若是’,就谁不可为管仲呢?有了一个管仲,中国的前途已是有望,何况有许多管仲呢?”。因此顾颉刚把“介绍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来激励青年人是历史教员的责任。”[6](P101)

(三)主张历史教师要制定好教学规划

顾颉刚所期望达到的教学规划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历史教师要树立起“打统账”的观念。顾颉刚认为对以前的历史教员“有一个公同的成见,就是‘分疆划界’”[6]。这个“分疆划界”主要是体现在历史教师的教学过程当中。历史教员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正确处理好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关系以及中国史内部的各章节的关系。以前的历史教员“讲到东洋史时,就把本国史忘了;讲到西洋史时,又把东洋史不理会了。他们只觉得教科的名目就是天然的区域,有大海隔着,有高山挡着。他们讲西洋史,大都把世界史作教本。世界史是没有这个界限的了,有东洋的部分,东洋部分又有中国的部分……连接时期和章节也各各独立。”[6]1(P7)在讲到本国史时,则出现了“上古史就是上古史;近世史就是近世史。讲到‘楚汉分争’,就与‘七雄并峙’没关系了;讲到‘五代十国’就与‘唐代藩镇’没联络了。”[6](P17)顾颉刚特别反感这种教学法,认为他们“着眼之点,只是具体的,零碎的事实,而且限于书本上。”[6](P17)这是对学生非常不负责任的做法,必须得改变。

第二,历史教师要选好教材和教学法。顾颉刚认为历史教员在选择教材时要“要有深入的眼光和精明的判断力”[6](P103)。因为教材的选择事关能否“从各方面来观察中国,找出一个正当和明确的结论来介绍给我们的青年”[6](P103)。在教材选择好了之后,教师就应该选择合适的教学法。顾颉刚认为宜将教材系统的整理出来,如利用大纲和图表甚至实物来帮助说明。他认为“图的一类,如历史上的真迹或人物的摄影,它们会使学生更加感到历史的真实性”,“表的功用也和图一样”,“实物是前代遗留的东西……也是证明历史的真实性的”,他甚至认为“于必要时最好带学生去旅行有历史价值的地方和参观博物馆。”[6](P103)而选择这些具体的教学法最根本的目的是“使学生发生兴趣,乐意求学”[6](P104)。

三、创新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体例和内容

顾颉刚的中学历史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对历史教科书的创新。当然其中最主要的是主张在历史教科书中宣扬进化史观。但笔者以为除此之外,他主张对历史教科书编写的体例和内容进行创新,改变了传统历史教材的编写理念,这也是体现其历史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采用主文和附文结合的体例

顾颉刚为了避免以前史书“呆板的叙述”[6](P49),其对新史编写的体例也进行过深入的思考。顾颉刚认为编写新史“应当拣历史上最精彩的故事提出来,出力的描写。就是抽象的史料,也必须得有生动的叙述。”[6](P29)他的这种编写观念与以前截然不同。顾颉刚为此还拟了八十个故事的题目。在一九二二年致潘家驹的信中顾颉刚对自己的编写体例进行了阐述,他说:

课文只讲一段故事,附文说明故事的背景,如殷代的史,我在课文里只讲盘庚迁殷的一件事,在附文里就说明当时何以屡次迁都之故,和神权的如何占势力,刑罚的如何严酷,以及占卜的方法如何,祭祀的仪式如何,课文课文当作小说做,附文当做论文做。[5](P172)

顾颉刚的这种做法深受胡适的赞同。顾颉刚本人认为采取这样做法是“完满的”,其好处是“可把教科书与参考书界限打破,使参考书不为教员的兔园册子,而高材生亦得进一步的智识。”[5](P366)同时顾颉刚认为“多加些图表,以省说明之烦,使读者于条理线索上容易领会。”[5](P367)顾颉刚自己认为这种大胆的做法是“在历史教科书上的一个大革命”。[5](P172)他的这种编书体例相对于以前的“呆板的叙述”确实不失为一种创新。

(二)强调在世界史中认识中国史和增加近现代史的篇幅

顾颉刚认为:“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闭关而治,问题简单,作史比较容易;而鸦片战争以后,则中国问题成了世界问题,非明了世界史不能作中国史。”因为顾颉刚强调他编写新史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说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将来的命运。”[8](P259)在与冯友兰的信中也写道:“弟总想从世界史中认识中国史,故不欲使自己眼光囿于域内也。”[8](P228)所以顾颉刚主张“在中国史上多用外国史的材料”。之所以如此顾颉刚解释道:

因为旧史中关于种族之处太不明白,非用外国人所作书参考不可。又汉族以外之族名、地名及人名,亦拟参用英文,则因为汉字的声音不正确,二则本国史上有了英文名字,学生将来读世界史也得个便利。[5](P170)

顾颉刚在编写新史时确实也是这样做的,如一九二二年在写给吴维清的信里就写道:

中国史上传说古代有洪水,外国书亦有说起。不知地文史或地质史上有无这一事的记载?兄能为我一查吗?此洪水约在纪元前几世纪?如何发出?经过多少时?均请查示。因为这是中国史上的重要问题,不是我的力量能够解释的了。[8](P122)

顾颉刚提出利用外国史的材料来编写中国史书,并希望从世界史这个角度去认识中国史,这在当时来说确实是一种十分超前的眼光,对现在的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依然有借鉴意义。

顾颉刚在编写新教科书时特别强调要增加近现代史的篇幅。顾颉刚在致高梦旦信中就表明了自己编书的“宗旨是详今略古”,“民国史占全书的四分之一”。[8](P119)在其为《本国史教科书》所拟的八十个题目中“近三十年的事实占了百分之三十八”。[6](P53)之所以会如此,这与顾颉刚对近现代史的认识有密切关系。顾颉刚在写给谭惕吾的信中说:

我们作史,应该以历史上问题之多少为标准;尤其作的民众之读物应以说明切身的关系为体。照我想,过去三千年历史中所包含的问题与近一百年历史中的所发生的问题相较,在数量上必可相当,何况在切身关系上,近代史的重要远过于古代呢。[8](P259)

可见在顾颉刚眼里近现代史和古代史在问题数量上是相当的,而最关键的是顾颉刚认为近现代史的重要性远重于古代。他的这种做法有其深刻的考量,他认为“现在人人在喊着‘打倒帝国主义’和‘取消不平等条约’两句口号,要是不明白近代的史实,徒喊着又有什么用呢?”[6](P74)所以顾颉刚强调历史教课书要增加近现代史篇幅是有其良苦用心的。

四、小结

顾颉刚在“五四”运动以后,敢于创新,提出了自己独特的中学历史教学思想。顾颉刚的这些观念是时代的产物,更是其站在国家和民族的立场上深思所得出来的结论,体现了他本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以及青年一代成长的高度关切。他所提出的这些思想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理念,很多的思想和方法对于使历史教育摆脱数千年的封建传统的影响,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远见卓识,提出来的很多东西都具有前瞻性,至今仍然有借鉴意义。总之,顾颉刚的中学历史教学思想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

[1]曹守亮.顾颉刚的历史教育思想初探[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5(6).

[2]洪认清.顾颉刚的历史教学思想及其实践[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5(6).

[3]金相成;朱志明;刘善龄.顾颉刚早期历史教育思想和方法初探 [J].历史教学问题研究,1985(2).

[4]顾颉刚.顾颉刚古史论文集:卷十二[A].顾颉刚全集[C].北京:中华书局,2010.

[5]顾颉刚.顾颉刚书信集:卷一[A].顾颉刚全集[C].北京:中华书局,2010.

[6]顾颉刚.宝树园文存:卷三[A].顾颉刚全集[C].北京:中华书局,2010.

[7]顾颉刚.顾颉刚古史论文集:卷二[A].顾颉刚全集[C].北京:中华书局.2010.

[8]顾颉刚.顾颉刚书信集:卷二[A].顾颉刚全集[C].北京:中华书局,2010.

猜你喜欢

顾颉刚教科书历史
新发现三则顾颉刚佚文考略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是我的运气不好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新历史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