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斯特恩对英国早期机械唯物论的辩驳

2013-04-11欧光安

湖北社会科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唯物论斯特恩观念

欧光安

(1.石河子大学 外国语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2.南开大学,天津 300071)

论斯特恩对英国早期机械唯物论的辩驳

欧光安1,2

(1.石河子大学 外国语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2.南开大学,天津 300071)

在以往对斯特恩及其作品的研究中,大多认为斯特恩的小说是感伤主义文学的滥觞,肯定斯特恩对情感的重视,但极少有人指出其原因所在。本文作者通过细读文本,结合形式诗学与文化诗学,认为斯特恩在作品中,尤其在《感伤之旅》中,辩驳了18世纪在英国出现的早期机械唯物论,反对情感的产生是大脑中物质震动结果的观点,认为灵魂才是一切情感产生的源泉。

斯特恩;早期机械唯物论;情感;灵魂

一、斯特恩及其作品

劳伦斯·斯特恩是公认的英国18世纪文学史上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斯特恩的父亲是一位低级军官,所以他自小就跟随父母在英格兰和爱尔兰军营之间辗转奔波,11岁时依靠亲戚资助到约克郡的哈利法克斯上学,期间父亲因与人决斗去世。1734年斯特恩进入剑桥大学的耶稣学院学习,毕业后成为牧师。此前籍籍无名的斯特恩在46岁时发表《项狄传》的前两卷,很快名声大噪。斯特恩一直患有肺病,在觥筹交错的应酬和日以继夜的写作中,身体每况愈下,最终于1768年病逝伦敦。斯特恩的代表作是9卷本的《项狄传》,去世前只完成了《感伤之旅》的前两卷。与同时代其他小说家不同,他没有按照传统小说的叙事路数进行创作。而是独树一帜,打破钟表时间顺序的叙述模式,以人物的心理时间为主线,因此被认为是现代意识流小说的先驱影响之一。

正因为斯特恩的小说别具一格,使他声名鹊起。但18世纪的英国在思想上以理性主义和启蒙思想为主,在文学上由新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因此斯特恩的小说遭到不少人的批评,例如当时的文坛祭酒、新古典主义大师约翰逊博士就说,古怪的东西难长久,《项狄传》就不会长久流传。直到20世纪,小说家兼文评家福斯特还在《小说面面观》中说,“很明显,在《项狄传》中藏着一个神明,他的名字就叫‘混乱’。”[1](p112)但也正是在20世纪初,斯特恩作品的独特性和超越性被重新发掘,对斯特恩及其作品的研究在西方逐渐成为热门。尤其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中,有学者甚至认为斯特恩颠覆了主流叙事范式,“其所指不可追索”,颠覆主次顺序等。也有学者针对指出,斯特恩并没有“理论先行,也绝非意在颠覆。”[2](p298)综观国外对斯特恩的研究,角度比较广泛,论述也相当深入。

国内对斯特恩及其作品的研究起步较晚。在2006年的增订本《英国18世纪文学史》一书中,刘意青指出,斯特恩在我国“过去50年的文学教学中基本上被除了名,但作为一个叙事技巧上别具一格又先于时代的小说家,他理应获得一席之地。”[3](p208)可喜的是,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国内对斯特恩及其作品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例如相关核心期刊论文就有十数篇,硕士论文5篇,博士论文一篇,把斯特恩作为专门章节的著作4部。甚至有国内学者认为,“21世纪虽然才走过了十一个年头,却已经目睹了我国《项狄传》研究史上的第一次繁荣。”[4](p56)国内学者的研究角度也逐渐多元化,从叙事学到复调理论等不一而足。

但是综观国内外研究,可以发现极少有研究涉及斯特恩对同时代思潮的反应。18世纪初理性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在英国兴起,两者都以理性和规则为核心内容,也都受到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大思想家霍布斯和大科学家牛顿的影响。霍布斯对思维观念的探索和牛顿对物体运动规律的发现使得18世纪的英国出现了早期的机械唯物论,代表人物是戴维·哈特利。哈特利认为情感等思维观念由大脑内的物质发生震动而产生,由此人的大脑像机械一样运转。斯特恩极力反对这一观点,并在其小说中做了有力的辩驳。

二、早期机械唯物论

巧合的是,哈特利也是剑桥大学耶稣学院的学生,不过由于反对传统宗教中的某些条款,他最终放弃神职,选择终身行医。哈特利一生著述不多,最重要的一部是《论人及其结构、责任、期望》。在这部著作中,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明确的早期机械唯物论观点。

首先,哈特利以霍布斯和洛克的观念学说为基础,反对莎弗茨伯里伯爵和哈奇逊认为道德感觉在人内心天生就存在的观点。哈特利认为道德等观念的产生是观念联系的结果,而观念之间的联系又与某种运动相关。

观念(idea)之间如何联系,一直是17世纪末英国哲学家关注的问题。霍布斯认为,观念之间的联系是成串产生的,因此以接二连三的方式运转。例如,我们可以由圣安德鲁想到圣彼特,因为他们俩是经常被放在一起谈论的。而由圣彼特想到石头,因为圣彼特的事迹是跟石头密切相关的,如此递推,以致无穷。霍布斯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观念串联”(successionofideas)。[5](p16)洛克在霍布斯观念阐述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认为观念之间的关系不是递接或串联,而是联想(associationofideas)。洛克认为,观念之间的联系有两种:一种是自然地应和式的联想,另一种是错误的联想。观念之间因为习惯或机会,久而久之会连在一起,以致当一个观念发生时,另一个观念就会立刻出现,如果原来有好几个观念连在一起,这些观念就会同时出现。例如理性上我们不应该为一个朋友的逝去而过分悲伤,但当你走进朋友去世前所在的房间时,会不由自主感到悲伤。又比如一个舞者经常在放置有一个大箱子的房间里练习舞蹈,假如他到别处跳舞,如果不在那个地方放置一个类似的大箱子,他就无法如平常那般自在发挥。[6](p380-382)

哈特利接受了两位哲学家的观点,他认为无论观念是以何种方式产生关系,都可以称之为广义上的观念联系。那么道德、情感等作为观念,也应该是观念联系的后果,而不是如莎弗茨伯里伯爵或哈奇逊所说,是人内心天生就有的。那么,道德、情感等等这些观念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哈特利接受波义尔和牛顿的物体运动定律,认为情感等观念是由大脑中物质的运动产生。

波义尔是17世纪末英国机械论哲学的代表人物,物理学中有名的“波义尔定律”就是他在进行空气试验的时候发现的,在哲学方面他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是他的机械论哲学观。他认为,基本微粒说(corpuscularianism)是解释宇宙物质世界的哲学基础,在物理世界中,可以根据物质的运动来理解一切事物。他假定世界上存在若干数量有限、形状各异、以可变速度运动的基本微粒,这些微粒的运动可以解释世界万象的复杂变化。他认为,物质(基本微粒)和运动不可分。[7](p76)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提出的震动学说(notion ofvibratoryaction)对同时代哲学家的影响也很大。牛顿肯定波义尔认为物质世界的基础是基本微粒的观点,但他并不完全认同机械论,虽然牛顿本人没有在他任一一部著作中明确论述过机械论哲学。牛顿在提出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后,一直在试图解释引力本身形成的本质。他认为这些微粒的运动不仅是动力学规律影响的结果,还是自然惯性作用的结果。牛顿认为,在声音和光的形成过程中,微粒不同程度的“以太”震动会产生不同的声音分贝或颜色。他坚信颜色是光的固有属性,因此在光学试验中微粒震动程度最大的会产生红色,然后依次类推。[7](p85)

哈特利把波义尔和牛顿的理论用于对大脑物质的研究。他反对前人认为观念的产生是因为人体内“动物精气”(animalspirits)在神经系统中传导。他认为事物由物质组成,而神经系统由细微的分子(即基本微粒)组成。细微分子的震动引起神经系统的震动和传导,外物作用于感官引起神经震动,而神经震动会导致脑部内物质的震动,感觉因此发生。脑部内的震动不会旋起旋灭,而是震动的程度会越来越弱,哈特利称之为“微震”(vibratiuncles)。在这种微震的延续中,即产生感觉。[8](p16)按照哈特利的这种观点,情感这种感觉产生于脑部内物质的“微震”,这也是18世纪英国早期机械唯物论的核心观点。这种观点虽然承认物质是组成事物的本质和基础,但把情感等抽象概念的产生归因于物质的震动,试图用物质的运动来解释世间一切事物和现象,因而是机械的唯物论。

三、斯特恩对早期机械唯物论的辩驳

虽然《感伤之旅》被认为是感伤主义文学的起始之源,但斯特恩对早期机械唯物论的辩驳早在《项狄传》中就已经初现端倪。《项狄传》中沃尔特和托比兄弟俩是性格截然不同的两个人物。沃尔特原来是商人,后来隐居乡间,过着乡绅生活。他是一个做事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人,甚至达到机械的程度。他在每个星期天的晚上要给摆在楼梯上的钟上发条,也必须在这个晚上行房事。这些机械式的安排预示了小说中主人公后来一系列的不幸。而托比叔叔是个多情善感的人,做事任由性情。有一次一只苍蝇在他头上飞来飞去,令人烦扰,但托比叔叔抓住苍蝇后并没有拍死,而是打开窗户把它放了出去,说:“飞走吧,可怜的小东西,飞走吧,我何必伤害你?这世界足够大,能容得下你和我。”[9](p108)

在《感伤之旅》中,斯特恩直接对哈特利为代表的早期机械唯物论发出了反对的宣言。

《感伤之旅》是斯特恩以自己在意大利和法国的游历为基础创作的一部游记,主人公是在《项狄传》中出现过的约里克牧师。约里克牧师到法国穆兰地区看望“疯姑娘”玛丽亚,玛丽亚因为爱人的抛弃和父亲的去世而变得神经失常,这时的她在穆兰的一处山里放羊。玛丽亚穿一身白衣服,头发披散着。一提到她的情人和父亲,她就泪流满面。“我”挨着玛丽亚坐下,用手帕为她擦泪。看着可怜的玛丽亚,“我”也泪流满面。手帕在“我”和玛丽亚的眼泪中泡湿浸透。“这时,我感到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我相信,世间任何关于物质和运动的说法,都不能解释。我确信我有灵魂;就是把唯物论者所有那些使人厌烦的书都搬出来,也无法让我相信没有灵魂。”[10](p99)在这里斯特恩明确反对早期机械唯物论者的观点,认为人的情感是抽象的,不是由物质的机械运动产生的,而且人是有灵魂的,不是机械的动物。

斯特恩对早期机械唯物论的反对基于两个原因:对情感的重视和其英国国教牧师的身份。

斯特恩在小说中极为重视情感及其表现。与同时代其他小说家不同的是,斯特恩极少在小说中对人物进行外貌、体形上的描写,但他对人物在经历痛苦或疾病时的感受叙述细致而生动。这一现象源于斯特恩本身常年患有肺病、时而吐血的事实。斯特恩在上大学的最后那年第一次大吐血,鲜血把整个床单都浸透了。从此之后,斯特恩的肺病经常发作,时而吐血。所以他对人在生病或承受痛苦时的感受十分敏感,对情感的体验就格外重视。因为经常吐血和接受治疗,虽然他很少在小说中描写人物外貌,但对人身体各个器官尤其是内部器官非常熟悉。例如,在《项狄传》1卷2章,他说精子与人一样,在同一进程中产生,有同样的活动功能,与人一样,由皮肤、毛发、脂肪、肌肉、静脉、动脉、韧带、神经、软骨、一般骨头、骨髓、大脑、腺体、生殖器、体液、关节等组成。[9](p4)这种对痛苦和疾病的敏感使斯特恩对情感分外看重。

斯特恩从耶稣学院毕业后就一直以牧师为业,他信仰的是英国国教,这一点也反映在《项狄传》里所引前人的作品中。在这部“奇书”中,他引述最多的莎士比亚的作品,其次有蒲伯、斯威夫特、笛福等。他一句未引的英国文学大师是弥尔顿,因为弥尔顿是清教徒,在当时国教和清教依然处于对立的状态。《项狄传》出版后,因为小说中出现猥琐的玩笑和涉及性事的语句,有人上告约克郡大主教,要求撤销斯特恩的牧师职位,但大主教没有这样做,显示出英国国教在当时对世俗生活的相对宽容。

作为牧师的斯特恩,面对自己病魔缠身的身体,必然会思考身体与精神的关系问题。宗教中的博爱与灵魂观念给了他一个解释的缘由。由古犹太教发展而来的基督教,其核心思想就是“神爱世人”。人不仅要爱他人,还要自爱。虽然肉体的消亡不可避免,但人还是应该珍惜自己的所有,以精神延续的方式让灵魂入天国,这就是基督教神学中“向死而生”的观念。斯特恩晚年病魔缠身,其“向死而生”的方式是一方面珍惜现有,另一方面以文学创作的方式来延续精神的永生。

在论述斯特恩对早期机械唯物论的辩驳时,有必要区分清楚斯特恩的三重身份,这有助于厘清为什么他在弥留之际创作的《感伤之旅》中反复强调“我是有灵魂的”。在以往的研究中,不少学者在分析斯特恩作品的某一特点时,往往笼统地把这一特点用在对斯特恩及其所有作品的分析中,不做区分。文本细读表明,斯特恩在《项狄传》、《感伤之旅》和布道词中展现的是三个不同身份的斯特恩:机敏跳脱的“魔鬼社成员”斯特恩,感伤主义者斯特恩和牧师斯特恩。《项狄传》中典型的离题、戏谑、双关等等手法让我们想起斯特恩及其朋友在“魔鬼俱乐部”的所作所为。布道词里体现的斯特恩熟读宗教典籍、布道铿锵有力、诲人不倦。而《感伤之旅》中的斯特恩多情善感、怜悯敦厚。因此越到生命的最后关头,斯特恩越对情感格外敏感、重视。而作为牧师的他,自然会把宗教中的灵魂观念当做一切情感的来源。生命并不全是机械的,情感更不是机械的。

四、结语

斯特恩作为英国18世纪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国内外对其生平及作品的研究日趋成熟。处在后现代解构一切、颠覆一切的今天,如何以独特新颖的视角来研究斯特恩似乎是个多余的话题。但纵观国内外研究,从时代思潮特点的角度来研究斯特恩作品的并不多,而通过细读文本从具体的思潮角度来研究的则更少。早期机械唯物论者认为,物质是事物的本质和基础,物质的运动即可解释宇宙万象。哈特利作为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认为情感等感觉由大脑内物质的微震运动产生。斯特恩反对这一观点,认为情感不是机械运动的产物,灵魂才是产生情感的源泉。正是因为斯特恩对情感的格外敏感和重视,《感伤之旅》成了感伤主义文学的滥觞之作,对后来感伤主义文学在英国和欧洲大陆的兴起产生了巨大影响。虽然为时短暂,感伤主义文学很快被浪漫主义文学所代替,但浪漫主义诗人重视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反对机械工业文明,反对机械唯物论对思想的钳制等都能在《感伤之旅》等感伤主义作品中找到源头。可以说,斯特恩对早期机械唯物论的辩驳和对情感的重视在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诗歌、小说里得到了轮回转世。

[1]Forster,E.M.AspectsoftheNovel[M].NewYork: Harcourt,Inc.,1970.

[2]黄梅.推敲“自我”:小说在18世纪的英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3]刘意青.英国18世纪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4]文渊.国内《项狄传》研究综述[J].陇东学院学报,2012,(2).

[5]Hobbs,Thomas.Leviathan[M].NewYork:Simonand Schuster,1997.

[6]Locke,John.AnEssayConcerningHumanUnderstanding[M].Philadelphia:PennsylvaniaStateUniversityPress, 1999.

[7]BrownStuart.ed.RoutledgeHistoryofPhilosophy (VolumeV)[M].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1996.

[8]Hartley,David.ObservationsonMan,HisFrame,His DutyandHisExpectations[M].London:ThomasTeggandSon, 1834.

[9]Sterne,Laurence.TheLifeandOpinionsofTristram Shandy,theGentlemen[M].London:WordsworthLimited, 2009.

[10]Sterne,Laurence.ASentimentalJourneythrough FranceandItalybyMr.Yorick[M].NewYork:DoverPublications,Inc.,2004.

责任编辑 邓 年

H042

:A

:1003-8477(2013)06-0147-03

欧光安(1981—),男,石河子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

本文为石河子大学人文社科中青年人才培育基金项目(RWSK12—Y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唯物论斯特恩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A斯特恩、B斯特恩、C斯特恩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斯特恩是个工作狂
健康观念治疗
歧视之罪
拉图尔论“物”——走向新唯物论的科学哲学
生成中的科学——“唯物论转向”的哲学意义
当代科学哲学的唯物论转向(专题讨论)
科学哲学为何要回到“唯物论”?——从“数学与善”的关系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