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人口老龄化背后的“危”与“机”——“2013年上海老年人权益保障认知度调查”分析

2013-04-10

上海质量 2013年1期
关键词:养老上海老年人

◆ 本刊记者 晓 真 / 文

10月14日重阳节后的第一天,上海市质协用户评价中心发布了《上海老年人权益保障认知度调查报告》。这已是市质协每年一次围绕“老年人”所作的第5次调查。就本次调查报告披露的数据,本刊进行了重点挖掘,看看上海老年人幸福生活的背后,究竟有些什么“危”与“机”。

重要数据背后凸显了什么

本次调查报告数据显示,上海老年人生活状况总体是比较乐观的。报告作出的四点结论是:(1)社会关切,尊老敬老氛围良好;(2)衣食无忧,基本生活有保障;(3)家庭和睦,精神需求能满足;(4)居家养老,社会服务待发展。

调查报告从20多个方面进行了数据收集,包括被调查人员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情况、身份和区域分布、老年人家庭概况,和社区工作者概况等样本特征,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知晓度、本市优待政策知晓率、尊老敬老满意率及行为表现、子女意愿、居住情况、经济来源、弱势老人关注度、子女牵挂度、两代人对相互沟通满意度、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常回家看看”的看法、居家养老、宜居环境、老人家庭负担等。

报告有效样本2863份,凸显了四大重要数据。挖掘、分析这些数据,既感到安慰、又感到震撼。

重要调查数据一:上海老年人的人均月收入集中在1000-5000元的范围,其中49.0%在2200-5000元之间,40.9%在1000—2200元之间;另有2.5%超过5000元,还有7.6%则不足1000元。

按照这个数据推算,上海老年人人均月收入约在2000元左右,这远远低于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上海城市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40188元的水平。更低于国内有关机构公布的2013年第一季度全国各大中城市人均薪资榜显示的上海人均7112元。

然而,上海的生活成本很高,不仅排名全国第一,还在国际上排名靠前。《经济学人》旗下智库EIU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生活成本指数”排行榜显示,中国城市生活成本排名最高的是香港,位居全球第14位;排名第二的就是上海,与纽约基本“看齐”,位于全球第30位。

因此,申城51%老年人月收入在2200元以上,可以说“基本生活有保障”。另有40.9%在1000—2200元之间的,则难说“基本生活有保障”,特别是7.6%不足1000元的老人,“生活堪忧”。

更加令人震撼的是,调查数据还显示,在7.6%人均月收入不足1000元的上海老人中,目前得到帮扶的占总数的54.0%。也就是说,另有46%没有得到帮扶!

重要调查数据二:不和子女居住的老年人的比例已达到了60.4%。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也达到了2.9%,孤寡老人也有1.8%。

这是一组令人有些伤感的数据,六成老人生活在“空巢”中,生活缺少子女陪伴的孤寂可想而知。更加令人痛心的是,老人在家逝去几日无人知的新闻也时有耳闻。

超过六成的老人生活在“空巢”中,这也符合上海城市的特征:一是随着经济和住房条件改善,以及年轻人普遍不愿意与父母同住的生活观念的变化,进一步促使上海家庭变小,独居老人增多。上海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上海家庭户规模从1982年的3.6人下降至2.5人,平均每户拥有2.04间房间,接近人均一间房间。调查也证实,60.4%独居老年人大多自有住房、月收入尚可。二是随着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高,人员地域流动性变大,人的生活范围已经不局限于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也导致上海老人空巢比例越来越高。

正因如此,沪上老人精神需求尤其强烈。本次调查也显示,老人们精神需求强烈。如对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调查,涉及生活保障、精神需求、养老服务三个方面、12项具体内容,调查结果显示:精神需求赞同率最高。文汇报刊登的一份调查也可以佐证这一点:沪上很多老年人购买保健品呈现出明显的不理智,有的一年购买的保健品在万元以上。调查发现,原来老人的重点不在保健品,而在享受推销人员的热情上。由此可见,上海老人精神慰藉需求之强烈。

重要调查数据三:当被问及如果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下希望由谁照料时,超过七成的老人希望由子女和老伴照料,只有11.4%的老人希望进养老院、护理院这样的专业机构,还有6.2%和3.2%的老人愿意将自己托付给社区和保姆。

由此可见,家庭式的居家养老成为首选。这项选择的原因,既与中国传统养老方式有关,也与目前市场上的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有关,更与经济收入有关。

有关统计表明,目前本市共有各类老年社会福利机构约631个,养老床位约10.2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约12.7张,显然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养老机构的不规范,害怕生活环境的改变,也是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的原因。

调查同时发现,社区服务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社区只对高龄、独居或贫困老人提供上门服务,且内容单薄,一般只有免费体检、社区助餐、慰问补助等。

经济原因,也是老人们选择居家养老的重要原因。调查数据显示,有27%的老年人担心养老机构会造成高昂的经济负担。

值得欣慰的是,有45%的子女表示今后考虑亲自照顾年迈父母的生活起居,有24.1%的子女已经在这么做了。

重要调查数据四:“夹心层”老人生活疲惫。在调查中,高达69.4%的被访老年人承担着照顾其他家人的重担。其中,需照顾下一代的老年人占41.2%,需要照顾上一代的老年人占7.0%。此外,21.3%需要同时照顾上一代和下一代的“夹心层”老年人负担最重,从年龄段来看,他们主要是60-65岁的“年轻老人”。

虽然照顾家人堪称“甜蜜的负担”,但老人毕竟年事已高,从精力、体力、财力上对下一代继续付出,有的还要照顾上一辈的“老老人”,感到疲惫不堪的不在少数。而老年人最想做的“养生锻炼、文娱活动、休闲旅游”等意愿,却难以满足。“买汰烧”、照顾下一代乃至上一代,捆绑着很多老年人。

从子女这一头看,虽然他(她)们大多心有孝念,愿意常回家看看,却难以在工作、生活和照顾老人中找到平衡点。人口年龄结构预测表明,中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老年人,1990年为13.74人,到2025年为29.46人,2050年为48.49人。这就意味着,一对夫妇将要面对供养双方父母和抚养一个未成年子女的沉重负担。

在这方面,率先进入老龄化城市、独生子女政策贯彻得最好的上海,尤甚。独生子女注定将成为新一代夹心层,而且是双份的,因为他们面对的将是双独家庭的父母,是“4:2:1”型,即每一位中国成年劳动力都有父母2人和祖父母4人需要赡养。小两口顾得了这方、顾不了那方,年轻人的养老包袱越背越重,经济压力越来越大。

当前急需做好三件事

根据本次调查情况以及上海老龄人口加速递增的态势和目前老年人生活的现状,当前急需各方做好的工作有三件。

一、把三类老人列入重点帮扶对象,建立相关帮扶机制、落实机制予以重点解决。

老年人本身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中的三类人尤其弱势。这三类老人是“弱弱”老人,急需引起有关部门重点关注,把他们列入重点帮扶名单,制定帮扶措施,以社区为单位,以网格化管理为机制,予以从优、从快落实、解决。

一类是收入水平低的老人。第二类是贫病交困的老人,他们中的一些集高龄、患病、生活不能自理等几个因素,应纳入重点帮扶名单。第三类是独居老人。

笔者建议,首先对社区内“弱弱”老人进行排查,建立数据库,并顺势建立第三方的养老服务质量评估制度,对这些老人的需求进行分类,率先探索急、难、愁的解决途径,先行予以解决。

二、上海要率先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养老服务体系。

国务院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人增加到2.21亿人,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人;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平均每年递增0.54个百分点。

著名地缘政治战略家汤姆 巴内特(Tom Barnett)称:“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和人口老龄化速度能与中国相提并论。”预计到2015年末,上海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430万人,比例接近30%。

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上海必须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制定战略,率先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为全国探索一条“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道路。

在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中,上海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通过简政放权,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各方活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积极吸引包括全球、全社会的力量参与。

1.上海要梳理出所有国家和地方现行支持养老服务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公开透明的各种方式予以公开,传导到境内外每一位有意关注上海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人群和组织,以便全社会了解、熟悉各项支持养老服务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并从中寻找商机,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更为有力的推进。

2.上海地方政府要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贯彻落实为契机,根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要求率先制定详细的地方落实细则,率先探索保障老年人权益的制度,为全国做出表率,同时也促进上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上海要实施“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在建设好眼下最受欢迎的家庭养老服务体系的同时,更加关注未来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

养老服务体系主要是指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以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标,面向所有老年群体,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护理康复、精神关爱、紧急救援和社会参与的设施、组织、人才和技术要素形成的网络,以及配套的服务标准、运行机制和监督制度。

其中重要一项,是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养老机构。质量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规范、管理标准,并为从业人员的素养教育和技能培训出力。

社区作为养老工作载体,要建立起社区助老服务社一类的专业服务保障机构和实体,接受政府委托的管理事务,积极参与居家养老体系建设,可以利用市场机制的运作方式,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开展服务。

三、老龄化所带来的商机将成为全球朝阳产业,上海要把银发产业作为重要发展战略。

上海城市人口老龄化加速,与其说危机重重,不如说蕴含着产业发展的商机。

事实上,老龄化不仅是上海的危机,也是全球的危机。在美国质量协会所做的未来驱动力调查研究中,“人口老龄化”连续几年被列入其中。但危机也是商机,被誉为“全球五大管理大师之一、经济预言家”的大前研一博士指出,老龄化所带来的商机将成为全球朝阳产业,会引发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继9月1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之后,10月14日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快发展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这说明,发展银发产业在内的健康服务业,已经成为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需求,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的重要举措。

事实上,西方一些国家已经着手将这方面的顾客需求作为发展的驱动力,如谷歌(Google)最近宣布要将其巨大创造力的一部分转向解决全球老龄化问题。事实上,可穿戴设备,机器人产业等,都是银发市场的宠儿。

1.首先是医疗保健领域产业的巨大潜力。

如家庭医疗保健服务及产品,即可包含用于家庭医疗保健服务的“永不疲倦”“脾气特好”的机器人,也包含用于家庭医疗保健服务可穿戴产品,如集测量血压、心率、跑步等为一体的腕表等。这个产业产品的种类非常多,蕴含着极大的开发价值。

再如抗衰老服务和产品。据权威机构官方统计及市场调查报告显示,全球抗衰老产品销售额目前每年已超过1000亿美元,2015年将飙至1760亿美元。不少国外公司已经进入中国市场。

2.其次是养老金融领域的服务和产品将兴旺发达。

如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表明,中国将完善投融资政策,中国各级政府也将加大投入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这将促进金融机构要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拓宽信贷抵押担保物范围,进一步满足养老服务业的信贷需求。

可以预见,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国内外资金一定会看好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这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养老服务和产品的创新和发展,进而促使养老从“危”到“机”的转化。

猜你喜欢

养老上海老年人
上海电力大学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