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省2013年上半年农村经济形势分析及下半年工作建议

2013-04-08杨成章

四川农业科技 2013年9期
关键词:农业农村建设

□杨成章

2 0 1 3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1号文件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科学发展、加快分展”的工作基调,切实把农民增收摆在“三农”工作的核心位置,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上半年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1.小春粮油总体稳定 全省小春粮食播种面积2 9 3 1.7万亩,与2 0 1 2年基本持平,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约1 5 5 0.9万亩,比2 0 1 2年增长1.4%。由于局部地区因受灾影响,初步预计夏粮总产量7 6 7.6万吨,减产1 1.7万吨,减1.5%。其中小麦总产量5 6 6.1万吨,减产1 1.1万吨,减2%。油菜籽由于面积增加较多,总量产2 2 2.8万吨,增产1.8万吨,增0.8%。

2.大春播栽进展顺利 大春总体实现了种满种尽、应种尽种,预计全省大春粮食面积7 4 1 5.5万亩,比上年增加1 7.8万亩、增0.2 4%。其中水稻面积保持稳定,达到2 9 4 7.5万亩,比上年实际增加1.9万亩;玉米、马铃薯、高粱面积分别达到 1 9 5 9.5万亩、5 8 3.7万亩、1 5 1.4万亩,同比分别增加4.5万亩、5.8万亩、2 1.6万亩。大春作物长势较好,玉米一、二类苗比例达到8 9.1%以上,比上年同期增加 5%;水稻一、二类苗面积达 26 1 4.4万亩,占已栽面积的8 8.7%,同比增加8%。虽然我省夏粮因旱减产,但秋粮较好的生产形势为全年粮食稳定增产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有望实现“夏粮损失秋粮补”,全年粮食总产有望达到3 7 1 6万吨以上,完成全年增产2.5亿公斤的目标任务。

3.养殖业平稳健康发展 2 0 1 3年上半年,全省畜牧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增强“三大安全”保障能力,助农增收效果明显。生猪产量稳定增长,大型专业化养殖企业和标准化适度养殖速度加快,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 0%,预计生猪、牛、羊出栏同比分别增长1.4%、1.5 6%和 0.9%,肉、蛋、奶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5%、5.0%和1.0%。全省渔业经济总体运行保持良好态势。上半年,预计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 1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7%。

4.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2 0 1 3年全省实行农民增收书记县长负责制,一季度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6 0 5.9元,较去年同期增加2 9 1.5元,增长1 2.6%,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高3.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4%。其中,家庭经营现金收入1 0 6 0.1元,增加8 9.5元,增长9.2%;工资性收入1 1 7 4.6元,增加1 6 5.3元,增长1 6.4%;财产性收入4 5元,增加6.5元,增长1 6.8%;转移性收入3 2 6.2元,增加3 0.3元,增长1 0.2%。上半年全省共转移输出劳动力约2 2 0 8万多人,同比增长4.8%。省内转移1 1 5 3.3 4万人,同比增长5.7%;预计省外输出10 5 0.9万人,同比增长3.8%;外派3.3 1万人,同比增长1 3.4%;全省在外回流务工人数1 0 5.2 9万人,农民工回流呈上升趋势;全省预计实现劳务收入1 3 6 6.3亿元,同比增加2 5 5.5亿元,增长2 3%。

二、各项支农政策的落实情况

1.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2 0 1 3年,省委、省政府确定的“1+1 0+5”水利重点建设项目中,红鱼洞水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水利部审查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评估,朝天区双峡湖水库、康定力曲河水利工程和古蔺观文水库已开工建设。亭子口水利枢纽等4 0处在建大中型水利工程进展顺利,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开工6 9 4座,主体完工5 7 6座,全面完工4 1 8座。新建农村饮水工程1 7 0 1处,解决了8 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全省完成营林造林4 3 0万亩,为全年目标任务6 0 0万亩的7 1.7%。

2.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到位 截至5月底,全省兑付发放农资综合补贴资金6 1.8亿元、粮食直补6.5亿元,良种补贴资金1 0.2亿元。落实各级政府农机购置补贴资金9.7 8亿元,其中中央补贴资金9.2亿元。各项支农政策的落实,有效地保证了我省粮食生产的稳定,有力地支撑了我省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存在的问题

1.养殖收益持续下降 2 0 1 3年以来,我省猪肉价格持续下跌,加上养殖成本居高不下,生猪养殖效益随着猪价走低持续下滑,前5个月平均猪粮比价分别为 6.5 7∶1、6.3 9∶1、5.4 8∶1、5.0∶1和 4.9 0∶1,3月第 1周跌破 6∶1的盈亏平衡点,4月第3周跌破5∶1。当前,玉米达到2.6 2元/k g的历史高价,同比上涨1.5 5%。豆粕均价4.3 6元/k g,上涨9.5 5%。育肥猪配合饲料3.5 4元/k g,上涨5.9 9%。据行业预计,受国际市场的影响,饲料原料价格仍有继续上涨的可能。同时,当前猪肉消费进入淡季,猪肉价格持续回落,肥猪均价1 3.6 1元/k g,同比下降 0.2 2%;仔猪、1 9.9 1元/k g,下跌1 1.8 6%;后备母猪均价 1 2 5 5元/头,下跌3.8 3%。据测算,自繁自养散养户一头育肥猪成本在16 3 0元左右,出栏一头生猪亏损1 7 0元左右,规模养殖场平均每头亏损1 5 0元左右。受H 7 N9疫情影响,我省家禽产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肉禽价格跌至低谷,需求不足,流通不畅,养殖场户深度亏损。虽然目前情况有所改善,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当前鸡蛋价格仍下跌1 0%左右,蛋禽苗价格下跌3 0%以上,肉禽苗滞销,母鸡价格跌至5元/k g,公鸡9.4元/k g,出栏一只鸡养殖户亏损1 0~1 5元。

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我省骨干水利少,渠系配套能力弱,中低产田土比重大,水利设施陈旧,病险水库多,水土流失严重,防洪工程建设滞后,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旱涝保收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3 0%,部分骨干水利工程由于投资额大,资金保障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了工程的建设推进。农业生产应对自然灾害能力依然薄弱,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受自然灾害和疫情影响,农作物病虫害呈加重发展态势。年初的局部旱情、H 7 N9禽流感疫情和“4.2 0”芦山地震,对部分市县农业生产带来较大损失。

3.农民种粮意愿仍然较难提升 目前,影响农产品供求和价格因素增多,农产品价格的持续波动,使农业的市场风险加大。农民受比较收益影响,不愿意继续留在农村种粮,大都选择外出务工。同时,因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比较收益差异,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紧缺,加之部分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积极性低,政府补贴资金少而分散,种粮农民的利益被分割,种粮意愿持续下降,季节性土地撂荒严重。

四、下半年工作重点

1.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规范土地流转程序,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流转。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认证制度、政策扶持体系和投入保障机制。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培育全国行业“排头兵”龙头企业,推动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创建一批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加强农林水畜基层服务体系和防汛抗旱服务队伍建设,鼓励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整合资源,建设乡村综合服务社和服务中心,引导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性服务。加强农业农村气象服务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与能力建设。

2.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强化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稳定1亿亩粮食播种面积。实施“千斤粮万元钱、吨粮田五千元”粮经复合种植基地建设工程。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和种养业良种工程。推进6 0个现代农业重点县建设,继续实施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打造一批千亿、百亿优势特色产业。抓好4 0个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建设,继续实施新增优质生猪生产能力工程,全面推广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加快4 0个现代林业重点县建设,积极发展特色林业产业。紧紧围绕“1+1 0+5”目标,全力推进红鱼洞、回龙寺水库等大中型水库工程前期工作。加快亭子口水利枢纽、武引二期灌区等在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加大江河治理工程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力度,抓好防汛抗旱减灾工作,提高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快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确保年内解决3 7 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示范区1 0 0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2 0 0万亩。加强农业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支持农产品网上交易、农民网店和“农超对接”。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健全公用品牌使用许可与监管制度。

3.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要求和“成片连线、扩面连片、整体推进、全面覆盖的思路,科学规划和布局现代农村新形态,继续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借鉴灾后重建经验,按照“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加快实施新村建设总体规划,提高村庄布局、村落规划和居民设计水平,逐步构建县城、中心镇、新村、新农村综合体相协调的新型城乡体系,体现田园风光、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情,让农村保持空间开敞、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同时又具有现代城镇的生活条件。坚持产村相融发展、成片整体推进理念,围绕新村和产业两个要素,整合各种资源,规划和建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畜牧、林业、水产产业基地,引导农民生活生产方式同步变革,使新村建设成为促农增收的重要平台。继续抓好新一轮6 0个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示范县建设,大力推进新农村综合体建设。

4.切实抓好当前农业生产 切实加快大春作物播栽扫尾工作,实现应种尽种、种满种尽。突出抓好病虫害防治,加强技术指导,以肥水管理、病虫防治为重点,做好防灾减灾。深入实施粮食高产创建,切实抓好粮食生产,确保“七连增”。积极谋划晚秋生产,科学制定以再生稻、秋洋芋、秋红苕、秋大豆和秋菜为重点的晚秋生产目标,搞好布局规划,提前做好组织发动、面积分解、技术培训、物资准备、资金筹措、高产示范“六落实”,努力夺取晚秋农业丰收。着力防范重大动物疫病风险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生产和流通环节监测,开展主要畜产品市场风险分析,科学监测生产变化和市场走势,提高宏观调控能力。

5.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计划,研究制定助农增收的政策措施,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做大做强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食用菌、蚕桑、花卉等特色种植业,大力发展节粮型草食牲畜、特色小家畜家禽。因地制宜发展都市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加快发展林下经济和生态旅游。鼓励农民居家灵活就业创业,支持农户发展加工、商贸、物流、餐饮等二三产业。整合农民工培训资源,推广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委托用工企业培训、合作组织培训等有效方式,提高农民工技能,稳定农民工就业,提高务工收入水平。强化农民工权益维护,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增加财产性转移性收入,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林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化试点。全面落实“四补贴”等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确保补贴资金兑现到户。加快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突出抓好四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深入实施各类扶贫工程。抓好定点扶贫、对口扶贫,深入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

五、相关政策建议

1.继续加大对我省农业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 我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重点支持大中型水利工程、灌区续建配套、农村饮水安全、节水灌溉、病险水库整治、农村能源、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等重点项目建设,特别是加大对我省毗河供水一期、升钟灌区二期和川西藏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

2.深入推进农村改革 建议国家在四川设立生猪期货交易市场和以生猪、粮食、油菜籽、蔬菜等为主要交易品种的远期交易市场。加大金融支持,放宽信贷条件,允许农村信用社实行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用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优先支持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在确权颁证的基础上,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居民房屋产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抵押贷款。继续将水稻、玉米、油菜、马铃薯、能繁母猪、育肥猪、奶牛等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开展水果、蔬菜等主要经济作物保险,积极探索试点农村家庭人身综合保险、农机具保险等涉农保险,努力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提高参保率,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3.加强项目管理制度创新 一是建议调整部分项目下达和审批方式,将点多面广的农业项目中央投资打捆下达到省,省上根据相关规划、政策及项目要求,分解下达后报国家备案。同时,修改完善相关项目管理规定,将部分点多面广的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市、县。二是加快推行农村小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创新。近年来,我省积极探索推行农村小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创新,推动村民自选、自建、自管、自用(以下简称村民自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推进难度较大,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建议国家尽快研究制定推进村民自建的指导性意见,对村民自建进行规范,指导各地加快推进农村小型公共基础设施村民自建。

猜你喜欢

农业农村建设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