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痰论治失眠症的研究与思考

2013-04-08吴凤芝宋月晗喻锡成范新六

世界中医药 2013年9期
关键词:论治失眠症脏腑

吴凤芝 李 峰 宋月晗 马 捷 喻锡成 余 浩 范新六 刘 燕

(1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2海军医学研究所,上海,200433;3北京丰台方庄医院,北京,100078)

失眠是一种常见病。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日益增加,失眠日益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和身体健康的疾患。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研究表明,全球约有27%的人存在失眠问题[1]。治疗失眠的药物已经完成了从“巴比妥类”向“苯二氮艹卓类”药物的过渡[2],目前研究方向又转向新型药物的研究,并且已经取得较大进展,但反跳性失眠、宿醉效应、依赖成瘾等不良反应[3]仍难以消除。中医药已经成为失眠研究的另一热点[4],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中医认为失眠系心神不安所致,由阴阳失调、气血失和所致,而阴阳失调、气血失和乃由痰而致。痰是各个脏器失调产生的最终病理产物,对失眠的产生、发展、转归起着关键的作用[5]。所以,临床医家多从“痰”论治失眠,丰富了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方法。

1 中医“痰”的诠释

痰之为物,质地稠厚,是水液凝结于脏腑、经络、组织之间,常由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而致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痰无处不到,无形可见,阻滞机体气血,流窜经络,妨碍脏腑功能,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痰”的病因学涵义在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6]中初步形成,并在后世不断发展。其形成与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赋予“痰”致病的属性,其次是将“痰”微小化[7]。清代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8]写到:“人自出生,以致临死,皆有痰……而其为物,则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试罕譬之,正如云雾之在天攘,无根底,无归宿,来去无端,聚散靡定。”形象的将痰比喻为云雾,体现了痰的特点。

2 痰致失眠的内涵与外延

古人有“百病多由痰作祟”“十病九痰”之说。由于痰无处不到、无形可见的特性,阻遏气道,干扰脏腑功能,使得机体或虚或实,阴阳失去平衡,从而引起失眠。

2.1 痰致失眠的中医学内涵 《素问·逆调论》[9]有“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之说。指失眠的原因是阴阳的相通“不得从其道”,或为痰湿中阻,或为瘀血内遏,痰浊扰心,以致寤寐异常。《景岳全书·卷十八·不寐》[10]引徐东皋语:“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说明痰热内扰也是引起失眠的重要病机。《张氏医通》[11]云:“脉滑数有力不眠者,中有宿滞痰火,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也”;“妇人肥盛多郁不得眠者吐之,从郁结痰火治。大抵胆气宜静,浊气痰火扰之则不眠……”。《锦囊秘录》中说:“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在脏腑,或在经络,所以为病之多矣”。唐容川的《血证论·卧寐》[12]中已有:“肝经有痰,扰其魂而不得寐者,温胆肠加枣仁治之。”

2.2 痰致失眠的中医学外延 黄稻等[5]认为失眠病因繁多,除脏腑虚弱外,还有痰浊、瘀血阻滞,不乏有因痰瘀交阻致失眠者。痰本乎血,凡气血精津环流不畅,代谢升降失其常度,皆可碍运滞血,瘀血阻络,心失血养以致失眠,又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正不养心,而致失眠。周晓卿[13]认为痰火之源缘于思虑太过,所求不得,肝气被郁,脾运失健,聚湿生痰;或因久嗜酒肉肥甘厚腻之品,湿聚不化,演变为痰。若痰火交蒸,上聚脑窍,扰乱神明,神不守舍,导致不寐梦多。吴树忠等[14]从临床实践总结认为顽固性失眠的致病原因除脏腑阴阳失调、气血不和之外,其主要病机在于因痰致病,因病致痰。辨治失眠时应高度重视痰火扰心。临床症状若是不寐心烦、眩晕口苦,惊悸不宁,胸满胁痛,恶心痰多,舌质偏结,舌苔黄腻,脉系滑数等痰热之象,可从化痰清热,和中安神立法。吴冠儒等[15]认为痰热是引起失眠的重要因素。痰热内扰肝使魂无所依,魂不受舍,则见卧寐不安、多梦。肝胆相为表里,相互影响,若痰热波及于胆,决断失职,也易出现烦扰多梦。

从痰辨治失眠,尤其是顽固性失眠,疗效显著[16-18]。或以中药,或以针灸,或针药并用,或清热化痰,或化痰祛湿,辨治总不离“痰”。如涤痰汤[19],黄连温胆汤[20-21],黄连阿胶汤去阿胶加半夏、远志、石菖蒲[22],祛痰宁神解郁方[23]的应用,都体现了中医治疗不寐从痰论治的理念。

3 讨论

随着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失眠的发病人群逐年上升。一时的失眠会产生体乏无力、头晕目眩、心慌气短等症状,长期睡眠不足则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记忆力下降,衰老,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甚至出现心脑血管疾病。通过对近10年来的资料分析,笔者认为无论脏腑虚弱,还是阴阳失调,失眠的核心病因是“痰”,而痰又可导致五脏失和,七情之变,二者互为因果。所以在辨证施治过程中,应多考虑“痰”之因,“痰”之变,对于失眠的临床治疗将大有益处。

值得一提的是,“痰”的病因学概念是从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的结果,为很多病证尤其是一些疑难病症从痰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也开辟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随着医学实践的深入和中医科研的发展,痰的内涵是不断丰富的。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痰概念的内涵不仅仅是“水液”积聚的产物,还包括更广泛而复杂的内涵。现代医家和学者提出了“微观之痰”、淀粉样变似“痰”、异常糖类与糖复合物为“痰”的观点,这是基于痰的微小性的认识,是对其本质的研究[24]。这些内涵是痰理论发展的希望所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Taylor DJ,Lichstein KL,Durrence HH.Insomia as a health risk factory[J].Behave Sleep Med,2003,1(4):227-47.

[2]王瑞霞,魏兆甫.失眠的用药选择[J].当代医学,2010,16(3):87-88.

[3]彭琳.失眠症治疗中镇静催眠类药物不良反应[J].首都医药,2010,12(24):34-35.

[4]李春晖,周梅,王建滨.中医治疗失眠概况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2,10(3):33-34.

[5]黄稻,钱伟忠.从痰瘀交阻论治失眠[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1):46-49.

[6]隋·巢元方.丁光迪主编.诸病源候论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68.

[7]李海玉,王红霞.“痰”的病因学概念形成及其临床意义[J].中医中药,2010,7(9):77-79.

[8]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5.

[9]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黄帝内经素问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445.

[10]王大淳.景岳全书译注(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717.

[11]清·张璐.张氏医通.[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81.

[12]清·唐容川.血证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02.

[13]周晓卿.顽固性失眠辨治八法[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19(2):44-46.

[14]吴树忠,吴文英.顽固性失眠从痰论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7,3(增刊下):43-44.

[15]吴冠儒,李峰.失眠症的中医证候分析与中药治疗概况[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17):3373-3376.

[16]李梅.中医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0(5):51-52.

[17]周慎.欧阳锜从痰论治实证失眠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11,27(1):29-30.

[18]韩旭,艾炳蔚,藏杰东.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方法与思路研究述评[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30(8):63-66.

[19]乐启华.涤痰汤治疗痰热失眠证52例[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3):27-29.

[20]钱彦方,失眠证病因及其中医调治[J].中医临床康复,2006,10(27):139-142.

[21]王苏莉,张铭.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失眠症86例[J].湖南中医,2006,22(4):42.

[22]刘翔.黄连阿胶汤加减治疗失眠35例[J].山西中医,2006,22(4):22.

[23]梁恒粉.祛痰宁神解郁方加减治疗失眠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1,27(2):10-11.

[24]潘桂娟.中医痰病研究与临床Ⅱ[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8:18-20.

猜你喜欢

论治失眠症脏腑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从“肾毒”论治慢性肾脏病
从肝郁论治失眠
新九针治疗失眠症验案1则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浅谈蒙医诊治失眠症
蒙医药治疗失眠症30例临床观察
宁神定志汤治疗失眠症临床观察
从“风”与“血”论治月经疹
脏腑经络辨证施治颈性眩晕验案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