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困扰猪瘟防治效果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2013-04-08李环齐艳梅曹丽张峰

兽医导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母源免疫抑制猪群

李环,齐艳梅,曹丽,张峰

(1.石家庄市畜牧兽医技术开发中心,河北石家庄 050000;2.石家庄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北石家庄 050000)

猪瘟(CSF)俗称“烂肠瘟”,是由猪瘟病毒(CSF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威胁养猪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它传染性强、流行广泛、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危害大。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A类动物疫病,我国也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但近些年来,由于一些地区养猪户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对猪群的饲养管理、疫苗贮存使用和免疫方法程序等环节的忽视,我国猪瘟的免疫失败、猪瘟与其他疫病的混合感染及继发感染不断出现,使得猪瘟疫情在生产中有所反弹,给养猪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正确分析影响猪瘟防治效果的原因,采取相应有效的应对措施,将有助于提高防治效果和疫情控制。

一、影响猪瘟防治效果因素

(一)自身因素

1.母源抗体的干扰。猪瘟母源抗体是指仔猪通过摄入分娩母猪初乳而获得大量而丰富的具有猪瘟先天性保护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它即可使仔猪在一定时间内被动得到保护,但又给免疫接种带来影响,即母源抗体的双重性。例如在仔猪哺乳期接种猪瘟疫苗,若首免过早,则由于母源抗体仍处在较高水平,对疫苗产生中和作用导致免疫失败;而如果首免时间过迟,又会因为母源抗体水平过低而使得仔猪感染猪瘟的危险增大。因此注意对仔猪的母源抗体水平监测,消除母源抗体的干扰问题,实现适时免疫,是疫苗免疫成败的关键。

2.免疫抑制性疾病。近年来,猪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呈上升趋势。猪的免疫抑制性传染病不仅可以引起猪群发生原发性病原感染,造成繁殖障碍和严重的呼吸道病,并且引发死亡;更为严重的是损害猪的免疫功能,导致免疫耐受,免疫麻痹,对疫苗注射不产生免疫应答,致使机体抵抗力低下,易遭受其他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并发和继发感染。常见疾病有蓝耳病、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及圆环病毒病等,这些传染病的发生,都能破坏猪的免疫系统,使猪的免疫力降低,免疫应答下降,甚至造成免疫失败。近年来免疫抑制性疫病对猪瘟防控工作已构成严重威胁,应引起高度重视。

3.带毒猪的散毒。母猪持续感染和仔猪胎盘感染是目前引起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带毒母猪将猪瘟病毒经胎盘垂直感染胚胎引起仔猪的免疫失败现象,表现在这种经胎盘感染的仔猪出生后,吸允初乳,数日内病毒血症可一过性降低,但病毒仍存在于全身淋巴组织和网状内皮组织中,这种感染猪不能建立中和性抗体应答,形成免疫耐受,以至于对猪瘟疫苗免疫后不能产生免疫应答。猪瘟病毒经胎盘感染胚胎后,不仅引起母猪繁殖障碍,还会出现弱胎、死胎甚至木乃伊胎,而此类情况下存活下来的仔猪往往成为亚临床感染者,可能长期带毒、排毒,为猪瘟病毒的主要存储宿主。如果将其用作后备种猪培育,则会形成新的带毒种猪群,使猪瘟在猪群中传播下去。

有实验证明猪瘟病毒不仅能通过母猪垂直传播给胎儿,而且能通过公猪的精液传播给胚胎,这也是造成猪瘟持续感染的又一重要因素。

(二)疫苗因素

1.疫苗的贮藏和运输。运输和保存疫苗时,猪场往往忽视疫苗低温保存,而疫苗的正确贮藏和使用是保证免疫效果的重要要素之一。目前普遍使用的猪瘟细胞苗不能在常温下保存,必须在低温下保存。在-15℃条件下保存,有效期为1年;在0℃~8℃条件下有效期为6个月;8℃~25℃条件下,有效期仅为10 d。因此必须要重视运输、储存过程中温度的控制和保持。同时,使用时严禁反复冻融疫苗,以免造成疫苗的效价降低。

2.疫苗质量和剂量。疫苗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免疫的效果,若疫苗含毒量不符合标准,将直接造成接种的疫苗中弱毒病原不充足,导致免疫失效。目前,我国常用的猪瘟疫苗有猪瘟细胞活疫苗、猪瘟乳兔组织活疫苗和猪瘟脾淋活疫苗,每头份的细胞苗和组织苗含毒量不一样,因此在引购疫苗时必须是由国家指定专业生物制品厂生产的,同时在免疫时要适当增加剂量。

3.疫苗的接种。一些中小养殖场,疫苗的接种方式方法存在纰漏和错误,注射用的猪瘟疫苗有用作口服的现象;疫苗稀释方法不正确,使用温水、自来水稀释疫苗,稀释后的疫苗未在规定时间内用完;免疫前不对注射器具进行严格消毒,且不保证一猪一针,甚至在不更换针头的情况下逐户免疫,针头带毒传播;接种时打“飞针”,导致注射量不足;将疫苗注入脂肪层,造成吸收缓慢和吸收不完全,无法达到预期免疫效果。

(二)其他因素

1.饲养管理。饲养管理不善和饲料质量问题,如饲料霉变,饲料含有各种霉菌毒素,引起肝细胞的变性坏死,对猪的免疫系统造成破坏作用,导致各类疾病发生;养殖户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片面大密度养殖,造成通风不良、有害气体疏散不及时,是猪群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免疫应答能力下降;生物安全体系不健全,消毒不彻底或流于形式,病死猪处理不规范;营养不足,缺乏物质基础,如缺乏维生素A、E和微量元素锌、铁、硒等,影响猪群机体的抗体合成,诱发猪瘟。

2.药物影响。动物在疾病过程中,药物的使用直接影响了免疫效果,免疫应在停药期内进行。一般情况下,使用疫苗前后一段时间,不应使用抗菌药物。某些药物如氟苯尼考、卡那霉素和磺胺类、病毒唑、链霉素等,对机体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能影响病毒疫苗免疫效果,尤其在免疫前后使用这些药物,可导致机体白细胞减少,从而影响免疫应答。使用抗病毒药物会对疫苗造成直接破坏,因此对免疫失败有一定的影响。另外,有时饲料中的超标微量元素及化学制剂也会导致猪的免疫功能大幅度降低,造成免疫失败。

二、应对措施

1.加强抗体监测工作,制定科学免疫程序。定期开展猪瘟免疫抗体的监测,及时掌握猪群的抗体水平和免疫效果,对猪瘟的防范有着基础性的关键作用。根据监测结果制定免疫程序,防治母源抗体的干扰作用,并做好免疫档案登记工作,为以后的生产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2.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群抗病能力。健康良好的猪群较之体质虚弱、营养不良甚至患有慢性疾病的猪群在免疫力方面要明显胜出许多,因此,有必要保证饲喂饲料的数量和质量,保持圈舍的清洁卫生、空气清新、温湿度和养殖密度适度等,并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措施,切实提高猪群的整体健康水平。

3.严把疫苗质量关和使用关。一是选择国家定点生产厂家生产的或通过GMP认证有批准文号,并在有效期内的疫苗;二是避免多种疫苗混合使用,避免相互之间的干扰影响,影响免疫效果;三是加强对基层防疫人员的培训,加大教育宣传,提高人员技术素质,严格规范疫苗接种工作,减少因使用不当或操作不当引起的免疫失败。

4.其他相关措施。重视其他疫病控制,防止猪瘟免疫抑制的发生;强化病原检测,及时消除猪瘟传染源;科学、规范使用药物等。

猜你喜欢

母源免疫抑制猪群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病因、发病特点及防控措施
母源抗体仔猪疾病防治作用
防控猪群免疫抑制的技术措施
母源抗体在仔猪疾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母源抗体在仔猪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母源抗体在仔猪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猪群发生传染病时的控制措施
丹参总酚酸对大鼠缺血性脑卒中后免疫抑制现象的改善作用
猪群亚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