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2年高校学报编辑发展与研究综述

2013-04-07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职能学报

韩 芳

(包头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内蒙古 包头 014030)

高校学报编辑这一特殊职业群体在高校中占有的地位也极其特殊,他们不同于任课教师,同时,又不属于行政人员,待遇较低,工作较繁琐,压力较大。因此,有必要对高校学报编辑进行研究,本文对2012年学界同仁关于高校学报编辑的论述进行综述和分析,以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从而推动高校学报的发展和编辑自身的发展。

一 编辑的继续教育与发展

2012年,随着高校学报编辑部的改革的开始,高校学报编辑的地位和职业发展也受到挑战,编辑将何去何从成为编辑同仁关切的一个问题。其实,在笔者看来,不论怎样改革,编辑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在改革中立足。

2012年,学报同仁基本上都是从编辑的继续教育角度来探讨编辑的发展的。董拯民指出:在知识更新快的信息时代,72个学时的继续教育课程不能满足编辑发展的需求,主管部门的执行手段应人性化,把权力下放到出版单位,或者交给培训结构,让编辑有足够选择的空间,不要让继续教育变成“嚼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1]李铭娜、张德福指出:继续教育的内容应从三个方面进行,即编辑职业道德、期刊数字化技能和编辑理论知识。继续教育可采取远程网络教学的方式,既提高了编辑的计算机能力又方便、灵活,减少外出学习对工作的影响。[2]赵建华认为:编辑进行继续教育可以通过四种途径进行,如:在职学历教育、专题或专业技能培训、脱产学习及在实践中学习等。编辑的继续教育要根据自身的能力选择不同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不要拘泥于一种,应灵活。[3]邵舒扬指出:编辑继续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编辑的思想观念需要改变,思想认识有待提高,教育培训实施困难,教学软件和硬件条件有待完善,继续教育氛围有待营造。针对这些问题,强化继续教育的措施有提高认识抓转变,提高能力抓素质,执行政策抓落实,教学设施抓配套,利用媒介抓宣传。[4]常涛指出:编辑继续教育的内容首先是文字方面的培训,其次是相关政策法规的学习等。继续教育的形式有短期集中教育、参加学术交流和网络在线学习等。继续教育可以提高编辑的素质,促进编辑的发展,因此,必须重视继续教育。[5]

继续教育是编辑不断与时俱进的手段和途径,作为高校编辑应重视继续教育,不能走形式,走过场,而应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次继续教育的机会,不论是现场学习,还是网络学习,都应认真完成,这样才能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适应时代的需要。

二 编辑的素质与意识

随着出版业的不断发展,编辑的观念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编辑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越来越突显它的作用,编辑的主体意识对编辑的实践具有能动作用,总的来说,2012年,学报界同仁从以下方面探讨高校学报编辑应具备的素质和意识。

首先是政治素质。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把好政治方向,始终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政治素质是编辑必须具备的首要素质。作为高校学报是科研阵地,也是舆论阵地。高校学报的政治方向决定了高校学报的生死存亡。刘力果指出:编辑不仅仅是“文字匠”,更重要的是政治把关者。编辑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培养自己的政治敏锐性、政治洞察力、政治鉴别力。加强对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学习。[6]马健指出:政治素养是编辑工作的前提,期刊具有宣传性的特征,具有政治导向的作用,一旦编辑把关不严就会造成政治导向错误。严守宣传纪律,严把政治关是编辑在工作中必须具备的素质。[7]周青指出:政治属性是期刊的首要属性,是党和政府政治主张的载体。新时期,面对国内外复杂的政治环境,编辑要学会政治家办刊,要有马克思主义思想来解决问题,实事求是保证期刊导向正确。[8]

其次是科学文化素质。编辑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学报编辑每天面对不同内容的稿件,需要编辑具备多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杨玉指出:科学文化素质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和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等等。编辑只有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看懂来稿,才能找出稿件的弊病,与作者进行交流。同时,编辑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掌握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9]曾文君指出:编辑不是稿件的“二传手”,而是“杂家”,编辑涉猎的知识应是多方面的,要学习国际化语言,与国际接轨,不断完善个人的科学文化素养。[10]张然认为:编辑是具备高水平专业素质的人。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11]

再次是现代化信息素质。比尔·盖茨说过,你怎样搜集、管理和信息将决定你的输赢。在现代化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意识是编辑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张霞指出:信息化素质是编辑的敏感意识,是编辑捕捉热点的能力,是意识情报的能力。编辑应具有对信息分析、筛选、辨别、综合、归纳和评价的能力。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培养情报和信息意识。[12]钟音指出:数字时代的到来,宣布编辑“一支笔,一张纸”的工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出版数字化时代下,编辑要接受数字化考验,要具备全面的信息素养。准确把握网络信息,运用网络技术,提高传播的效率和传播的准确性。[13]苏晗、常青指出:在期刊网络数字化时代,编辑必须具备信息素养。编辑要增强对信息的敏感性、辨识性,并能准确分析和选择有效信息,通过筛选、转换等方式将信息有效整合后进行储备,以备不时之需。[14]

第四是创新素质。邹韬奋先生说:没有个性或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为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可见,期刊要想生存,就要不断创新,这也要求编辑要有创新精神。范恪劼指出:编辑创新意识包含兴趣、动机、情感和意志四个方面。兴趣是创新的前提,动机是创新的动力,情感和意志是创新的关键因素。编辑的创新意识体现在对信息的敏感性、意识的转换、批判怀疑及创新思维上。[15]张鲸惊、韩建等人指出:创新是制胜法宝,编辑的创新要从作者和读者角度出发,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刊理念,这样才能增强期刊的定位意识,使栏目设置及刊物特色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续性。[16]赵琳指出:编辑在工作中要有创新意识,要解放思想,摒弃陈旧观念。要紧跟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17]高校改革和学报改革的大潮涌来,编辑想要在大潮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具备创新意识。

编辑的特殊职业决定了编辑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素质,一个优秀的编辑,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报改革。

三 编辑的职责与职能

连续两年对高校学报编辑发展进行研究和综述之后,笔者发现,以往学界同仁们关于编辑的职责与职能的论述多数集中在审稿、文字校对、与读者、作者及审者之间的关系等传统职责上。但2012年,这种研究状况发生了变化,开始探讨新时期编辑职能的转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编辑的管理职能。以往,我们认为编辑就是文字校对,不会参与到管理中来。新时期,编辑需调整理念,强化管理职能。黄旭辉指出:管理可以应用到编辑工作的各个层面,在组稿策划中实现微观管理,在专栏品牌中实现中观管理,在受众需求上实现宏观管理。市场竞争机制下,编辑已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编稿者”,而是具有管理职能的编辑。[18]张郑元、陈红梅指出: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编辑在期刊出版过程中发挥着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作用。管理日益日渐凸显。编辑的管理职能应体现在对图书生产的流程的监管中,对图书设计、印制质量的控制上,对图书印制周期的管理上以及对图书印制成本的管理上。[19]

编辑的编校工作是编辑工作的重点。编辑是期刊生存的基础,编辑的校对能力直接决定了期刊的文字质量。不论是传统纸质期刊,还是电子期刊都离不开编辑过硬的文字功底。令狐国芳指出:编辑必须具备文字基本功、文学功底及文化底蕴。有一定的文字概括、提炼、加工的能力。编辑需要对文稿的字、词、句、段进行“雕琢”,而且对文章的规范化等进行技术处理。[20]王丽指出: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编辑的校对手段也发生了变化,网络校对成为一种趋势。网络校对处理的是电子文档,校对重点是校是非,校对的修改权限也扩大了。在这样的变化下,编辑的校对工作难度更大,要求也更高。需要编辑加强计算机的靴子,掌握一定的校对技能和校对软件技术。[21]顾凯、邹栩指出:数字出版改变了传统期刊编辑的职能和工作方式,以往学报的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校对等环节相对独立,如今,编、排、校基本实现了一体化,出现“一次编辑加工,多次发布应用”。[22]

整合职能是新时期对编辑职能的又一要求。沈天舒指出:整合能力是编辑综合素质的体现。整合能力体现在多个方面。如对信息的整合;对读者、作者和审者资源的整合;对热点焦点的整合等等。“整合”是编辑学的核心理念。编辑必须看到自身新的职能,实现角色转变,真正实现其编辑价值。[23]李慧萍指出:新时期,编辑必须加强市场意识,延展传统职能,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对资源进行整合。编辑要成为知识生产过程中的设计组织者,要成为技术多面手,要成为“杂家”。[24]林华山指出:编辑传统职能与学术职能的整合是学术期刊编辑理想的角色状态。编辑的整合角色是由学术期刊及其编辑所处的生态决定的。学术期刊的学术性、编辑职能的文化性及编辑活动的对话性规定了学术期刊编辑要履行学术职能。同时,编辑又具有编辑职能。因此,学术职能与编辑职能要较好的整合起来才能使编辑成为“编研”一体的编辑,一个非异化的“完整的人”。[25]

编辑是学报的灵魂和生命,编辑的职能和职责是编辑工作的重点和核心。随着时代的发展,编辑的工作职能也在发生着变化,编辑在做好传统职能的基础上,要将现代职能融入其中,推动学报健康发展。

四 编辑心理与职业倦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职业压力普遍存在与各个职业领域。高校学报编辑由于受到多重压力影响,难免产生职业倦怠,职业倦怠已经成为束缚学报编辑发展的瓶颈。陈锐锋指出:学报编辑由于在工作中长期伏案,接触计算机,打印机等有辐射的工具,电磁辐射、噪声、碳粉污染等会影响编辑的身心健康,造成职业紧张和职业倦怠。再加上工作压力、心理压力、人际关系复杂等社会环境影响,也易产生职业倦怠。[26]张文忠指出:编辑职业倦怠的产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编辑出现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生命价值感衰落;江郎才尽,才智枯竭;情绪烦躁,悲观沮丧;人际关系紧张;生理枯竭。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有,传统出版业面临的困境,出版社转型改制后产生的价值观冲突,无法承受的工作压力,高付出与低回报之间的落差等。[27]殷茵、王红帆指出:当今社会,焦虑当道,“郁闷”流行;一天的工作从伏案开始,到伏案结束,看到文字就心烦;编辑自卑感日重,“灰色”心理弥漫,出版业和学报的改革导致编辑前途“灰蒙蒙”;浮躁盛行,价值错位导致编辑心理不平衡。编辑应做好自我调适,不做压力的努力,甘当“幕后”英雄,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运动,学会生活。[28]李亚卓指出:职业倦怠是心理上的综合病症,主要表现在情感衰竭、去个格化及个人低成就感。期刊编辑产生职业倦怠有工作方面对原因和个人方面的原因。职业倦怠有可能导致严重的生理问题,会对编辑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会影响编辑的行为表现。对期刊编辑的职业倦怠可以从自身和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干预。有效降低直至消除职业倦怠,确保编辑健康发展。[29]

任何职业都会产生职业倦怠,再会调适的人也难免有倦怠的时候。在人心浮躁的社会,想要保持一颗安静的心很难,这就需要从内外两方面对编辑进行干预,尽量消除其职业倦怠。

综上所述,2012年高校学报编辑同仁以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对编辑人员的发展、改革、职能、职业倦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通过对这些研究的综合和分析,可以看到编辑这一职业的嬗变。在高校改革和学报改革不断推进的当下,学报编辑一定要做一个“多面手”,以期与时俱进,不断向前发展。

[1]董拯民.勿让编辑继续教育课程成“鸡肋”[J].现代出版,2012,(1).

[2]李铭娜,张德福.数字化出版时代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分析[J].中国冶金教育,2012,(4).

[3]赵建华.浅论网络环境下媒体编辑的继续教育问题[J].科学之友,2012,(7).

[4]邵舒扬.科技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山西科技,2012,(1).

[5]常涛.浅谈科技期刊编辑的继续教育[J].天津科技,2012,(4).

[6]刘力果.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J].中国地市报人,2012,(9).

[7]马健.影响期刊编辑素养及责任意识的主要因素[J].重庆行政,2012,(8).

[8]周青.论编辑意识与期刊的品牌建设[J].中国报业,2012,(9).

[9]杨玉.浅谈科技期刊编辑必需的几种素质[J].科技创新导报,2012,(7).

[10]曾文君.浅析科技期刊国际化策略和编辑的必备素质[J].江汉大学学报,2012,(4).

[11]张然.编辑职能探析——读《编辑人的世界》有感[J].中国校外教育,2012,(9).

[12]张霞.策划编辑的新闻敏感与情报分析能力[J].新闻爱好者,2012,(6).

[13]钟音.出版数字化背景下编辑素质重构与能力提升机制[J].中国传媒科技,2012,(1).

[14]苏晗,常青.期刊数字出版中的编辑素质要求[J].中国科技信息,2012,(4).

[15]范恪劼.新时期文学编辑的创新意识[J].编辑之友,2012,(7).

[16]张鲸惊,韩建,黄河清.数字化出版发展对科技期刊编辑素质的要求[J].编辑学报,2012,(4).

[17]赵琳.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初探[J].中国传媒科技,2012,(9).

[18]黄旭辉.论专栏编辑的管理职能[J].中国地市报人,2012,(6).

[19]张郑元,陈红梅.技术编辑的管理职能[J].科技出版,2012,(7).

[20]令狐国芳.时代发展对期刊编辑素质的新要求[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21]王丽.网络条件下的校对工作与校对人员素质[J].出版科学,2012,(3).

[22]顾凯,邹栩.数字出版环境下科技期刊编辑职能、工作方式转变及自我调整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3).

[23]沈天舒.论网络传播下编辑的信息整合能力[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

[24]李慧萍.论信息时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编辑职能的转变[J].今传媒,2012,(9).

[25]林华山.学术期刊编辑的复合角色及其建构[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4).

[26]陈锐锋.关注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健康——科技期刊编辑职业危害因素探析[J].编辑学报,2012,(1).

[27]张文忠.编辑的职业倦怠和自我调适[J].编辑学刊,2012,(4).

[28]殷茵,王红帆.青年审读编辑职业倦怠与心理建设[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8).

[29]李亚卓.试论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倦怠及其干预[J].价值工程,2012,(9).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职能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职能与功能
致敬学报40年
价格认定:职能转变在路上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浅谈会计职能是否应该进行拓展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