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祁剧的传播与传承

2013-04-07潘雁飞陈芳玲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祁阳剧种受众

潘雁飞 陈芳玲 成 芳

(湖南科技学院 中文系;湖南科技学院 新闻传播系;湖南 永州 425199)

湖南地处我国南部的文化中心地带,文化源远流长,也是我国地方戏曲最为兴盛的地域之一,其中祁剧是湖南历史悠久、流行地区很广的地方大剧种之一,以发生、发展于祁阳地区一带而著名。自形成以来,祁剧班社的足迹不仅遍及衡阳、零陵、怀化、邵阳、郴州等地区,还流传至桂、粤、赣、闽、滇、黔诸省,并曾出现过“祁阳弟子遍天下”的鼎盛局面。[1]

相传在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祁阳本土地方民间小调与外来声腔(弋阳腔、昆腔、徽调、汉调和秦腔)融合而产生的多种声腔的剧种,至今已有了500多年的历史。郭沫若在20世纪60年代观看郴州祁剧团赴京演出的祁剧表演曾评价道:“祁剧是全国名列第二的优秀剧。”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在接见赴京演出的祁剧著名演员邓汉葵赞叹到:“祁阳弟子满天下!”1961年9月周恩来总理在接见赣南祁剧团演员时也谈到:“要发展祁剧。”[2]

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人类文化传播、文明传承的精神发展史。祁剧文化源于历史又超越历史,富有现代价值。祁剧作为一种有着深厚传统文化的地方剧种,其内容积淀了数百年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其形式传承着数百年的独特的艺术传播方式。文革前后由于历史的原因,祁剧传播受到一定政治因素的传播限制,改革开放以来,新艺术(如影视)新媒介(网络等)的繁荣丰富也影响了其传播,而且作为一种地方剧种,长期以来还一直受到传播的地域限制;加之地方政府投入不足,受基础设施、文化设施等的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播,以至于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民族的和本土的艺术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也同时面临重新发展繁荣的机遇。祁剧这一颇具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剧种,在面对严峻生存危机之时,如何抢救、保护和传承,如何更好地传播,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 拓宽和优化传播路径,利用新媒体对祁剧进行传播

在信息时代,尤其是在Web2.0技术的支持下,网络成为人类最大的资源共享平台。祁剧作家可以通过网络发布剧本,征求广大读者的意见,让读者以互动的形式参与到剧本的创作中来,从而创作出广大受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让祁阳人民乃至国内外受众更容易接受剧本所要传递的理念和文化内涵。

网络的出现为祁剧提供了新的生存空间,给祁剧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渠道、手段和机遇。对于已经能够辨别和欣赏祁剧之美的受众而言,网络是他们更方便、快捷地获取资源的渠道。对于还未入祁剧之门的受众而言,祁剧的网络传播更像是祁剧广告,广告做得吸引人,才能让更多的人踏进祁剧艺术的大门。

调查发现,祁剧爱好者大部分集中于中老年人群,他们是戏曲艺术相对稳固的受众,而祁剧艺术的当务之急在于从年轻人中找到新的受众。根据CNNIC《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的主力仍然集中在年轻群体,10-29岁年龄段的人群占到了60.4%,而这群人也正是祁剧受众的主要培养对象。[3]如微电影热潮频起,使过去曲高和寡的艺术殿堂回归到了真正具有互动和体验特点的、人人皆可参与的时代。[4]它的低门槛,广谱性与参与互动性适合了新经济时代人们追求精神自由和互动体验交流的感性诉求,微电影这种形式与祁剧的结合,为祁剧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传播形式也更容易吸引一批新的受众,为祁剧披上特色传统文化的外衣。同时,还可以将祁剧制作成饶有兴趣的MTV、壁纸、动漫,并将精彩的祁剧唱词作为文本进行传播。这些做法可以抓住年轻人的心。

新媒体的发展将是未来媒体发展的新趋势,它可以满足随时随地地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需要。祁剧可以利用各类新媒体的自身优势,吸引人们的眼球。祁剧在网络上还可以通过戏曲类网站、综合类网站上的戏曲频道、视频网站上的戏曲资源等形态呈现。新媒体在现场感,互动能力上能大大增强戏剧的表现能力。

二 创新传播方式,以整合传播理念来提升祁剧文化影响力

祁阳政府要采用整合传播理念,即不仅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并用,而且要将政府公关、宣传活动、教育引导等多种方式综合利用,以求实现最大的传播效果,并要努力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的良性局面。祁阳政府要担任祁剧传播组织者之责,为祁剧传播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建立外宣机构,全面负责祁剧的推广,形成以政府全面统领的,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对外传播格局。

同时,祁阳宣传部、文化局应自觉走到台前,通过一系列的公关活动推广祁剧文化,并倡导全体市民担当祁剧文化的传播者,不断激发民间力量参与对外传播。祁阳人既是城市形象的感受者、体验者,又是传播者、传承者,这两种身份在城市形象对外传播方面能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电视媒体为主,加大投放祁剧文化品牌广告,同时增加在其他媒体上的曝光度,使更多的人知晓祁剧这一艺术形式。在主流媒体上投放形象广告,通过电视专题、平面媒体的专栏专刊,广播、网络媒体的互动平台来增加对祁剧艺术的深度报道,向人们解读祁剧的内涵,使人们真正了解祁剧并记住它。

会展和节庆活动是属于社会参与面广的传播媒介,相对传统意义上以文字、图像和声音为传播介质,且社会参与面较窄的传统媒介来讲更具传播力。大力开展以祁剧为主要载体的会展和节庆活动,吸引海内外祁剧文化爱好者和研究者来祁阳,使祁剧文化爱好者和研究者以及普通受众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得到对祁剧文化内涵的深刻认同和归属感。

三 开展品牌传播,以打造祁剧艺术的文化品牌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品牌具有无形的传播价值,品牌能使受众与祁剧艺术之间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对于传播祁剧有着很大的作用。

祁阳县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浯溪碑林风景名胜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处(文昌塔、天主教堂、龙溪古民居),国家级森林公园一处(金洞国家森林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一处(小鲵省级自然保护区),但没有与之配套的文化产业,祁阳政府应该与该县旅游业联手,打造一条产业链条:旅游资源——祁剧欣赏,实现文化产业品牌,作为祁阳文化强县的举措之一。祁阳政府要着力推动祁剧品牌做“特”(特色)、做“精”(品牌)、做“高”(高附加值)、做“长”(延伸产业链条)。培育树立独特优势的“竞争战略”,确立整体带动的“链条战略”思想,开展祁剧的品牌传播。

祁剧艺术要运用多维立体的传播手段,缔造持久强势的品牌声浪区。在得到祁剧受众积极主动的反馈后增加强度和力度,通过诸如公关传播、口碑传播、虚拟社区等等的现代化传播手段与平台多角度、多层面配合实现。[5]这种传播关系不再是单向,而是双向的,把视野扩展到受众市场,类似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的合并,经由内容和载体及方式的整合,对祁剧这种有深度市场价值的内容进行多维度开发。把祁剧文化产品不断翻新,反复挖掘其价值,不断延伸祁剧的品牌价值。

四 挖掘和整理与祁剧相关的资料,奠定祁剧传承的基石

祁剧是一种地方传统剧种,是出自于民间的东西,是以身口相传为主要形式的无形文化遗产。从全国祁剧的数量上来看,明显的是今不如昔。祁剧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尊重。祁剧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因而它并没有自己独立的价值体系,显得非常的脆弱。总的来说,老百姓的需求是祁剧艺术发展的指向标,如此看来,祁剧艺术的发展应与老百姓的生活方式紧密联系起来,与他们的情感诉求联系起来。只有这样,祁剧的生存才能得到保障,祁剧命运堪忧的现状才能得以扭转。

然而,由于承载祁剧的个体——祁剧艺人的不稳定性,祁剧艺术在传承方面显得更加脆弱。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老艺人退居二线了,新艺人无法挑起大梁,演员队伍青黄不接,部分技艺、绝活在这个过程中失传了。我们无法预测祁剧将来的时候,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主宰祁剧的命运。

首先应做的就是挖掘整理与之相关的资料,像保护文物一样把它保存起来。尽管这是保守的做法,然而,这却是我们保护与传承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我们要挖掘整理的相关资料包括声音、图像、文字、实物等,还包括祁剧老艺人所掌握的祁剧的技艺、绝活和他们的代表作品等资料。总之,一切可以收集到的资料,都要保存起来。

保护祁剧,现在当务之急是抢救现有剧目和文献资料,对原始珍贵的祁剧文献手稿、演出脚本、曲谱和图片进行搜集整理。因为它包含了更多随时代迁移与变革而被人们忽视或忘却的文化记忆,只有唤醒这些记忆,才可能使其真正成为地域文化的品牌。但是对祁剧的保护不该只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而要倾注更多的力量,在实实在在的保护上多下功夫。现在真正懂得祁剧的老艺人手里或心中都有着非常珍贵的资料,但是由于他们自身的文化水平和条件所限,这些资料往往因不被发掘而湮没了。因此,重要一点是把封存很久的有价值的资料重新整理保存,可以通过“音配像”的形式把这些资料保存下来。加紧制作规范乐谱,对老艺人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进行录音、录像。[6]

五 保护传承人,培养接班人,使祁剧传承代有人出

(一)保护传承人

众所周知,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是物,而地方剧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首先是代表性传承人,只有保护好他们和他们的传承机制,才有可能把宝贵遗产从濒危绝境中抢救回来。因而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是地方剧种传承工作的重中之重。

保护传承人的重点在于传承人的生活保障和技艺传承两个方面。

对于生活保障,相关部门可做出如下努力,如给予传承人的传艺行为和培训以资金支持;提供必要的教育培训场所;资助传承人关于祁剧艺术资料的出版发行;对于宣传和传承祁剧艺术的行为要大力支持并提供便利。保障祁剧传承人的基本生活需要,积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调动传承人的积极性,对于生活困难的传承人,要给予关怀,鼓励他们以祁剧传承为事业,要解决生存问题。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项目的生存环境,即使保住了眼下的这批“人”,“艺”仍有可能面临失传。

对于技艺传承的保护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资料的挖掘整理,尤其是对那些年事已高的传承人,应尽快将他们的技艺以书籍、影像、图片等方式记录下来,防止祁剧艺术的失传。二是设立传承基地,对于传承活动给予经费补贴,让传承人愿意以传承为职业,让这一传承群体的生活没有后顾之忧、从而更好地为祁剧传承事业服务。

(二)培养接班人

人才的培养是祁剧传承的关键。培养新人,选拔优秀人才,传承祁阳祁剧,缺人可不行。人才的培养是抢救、保护和传承地方剧种的非常关键的措施。

但是祁剧目前的现状是,当年民间艺人的大量流失,加之先后离世,仅有的几位艺人也都到了古稀之年,造成现在真正熟知并能演出者已不过几人,后继实在乏人。祁剧创作和演出的专业团体更无从谈起。因此,培养接班人刻不容缓。没有一批综合素质强的新一代传承人,祁剧很难生存。

祁剧的发展不仅要有演出人才,还要有创作人才,必须积极挑选有潜质,有艺术才能的青年人,让他们在了解祁剧艺术传承深远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学习和培训,并让祁剧老艺人为他们传授经验和技艺,最终把他们培养成祁剧艺术传承人。在这方面,祁阳祁剧团已经做出努力,在祁阳师范开设了全日制的祁剧艺术班,接收了48名小学毕业生,并建立了合理的管理和教学机制,让这些少年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接受祁剧艺术的熏陶,从而成为合格的祁剧演员或者创作人才。同时还要在政府和社会共同扶持和帮助下,形成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队,参加各地演出,既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又很好地传扬祁剧这门剧种。

六 继承祁剧传统,推陈出新,在创新发展中传承祁剧艺术

祁剧艺术需要创新,但创新要建立在发挥其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之上,我们反对一味抹杀祁剧精华去创新的行为。任何创新都是以继承为基础的,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继承是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只有熟知祁剧这门艺术我们才能更好的继承和创新。继承是有选择的,不是一味地笼统地兼收并蓄,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而是剔除不好的、不合时代需要的糟粕,传承其精华,传承那优秀的部分。祁剧的继承就是继承祁剧的优势和特色,发挥它的特长,完善它的结构与组成,深入地挖掘它的独特魅力,而对那些不合时代需要的、没有艺术感染力的地方则加以删改或剔除,使它与时代的步伐相吻合,从而赢得更多受众的青睐。

长期来说,没有祁剧的创新就没有祁剧的发展。纵观古今的戏曲,每个剧种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由时间、空间、审美情趣、科学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这种变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变化,它是一种适应时代要求与观众审美情趣变化的循序渐进的演变过程。祁剧的存在是离不开演出和观众的,祁剧要在新的时代为新的观众所认可,必须揣摩当代观众的心理,研究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更易为广大观众所接受。祁剧要想再次兴起,就必须改革,必须创新。时代在变,观众也在变,人们的审美取向和欣赏口味也在变,祁剧创作人应与时俱进,变换创作思维,生产出反映现代生活和人民精神面貌的高质量作品。

七 建立传承基地,走传播和传承一体化之路

祁剧是祁阳的县宝,祁剧要想轻松不老,就必须在困境中崛起,建立传承基地是保护和传承不可或缺的内容,传承基地可以成为祁剧保护和传承的平台,通过传承基地,让祁剧扎根发展。传承基地是动态传承的有效载体,为祁剧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祁阳祁剧团可以担当此责,发挥好传承基地的作用,为祁剧传承提供必需的服饰、道具、场所、传承经费,传承老艺人身上的技艺,具备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像祁剧这样势单力薄的地方剧种就会得到很好的保护。

虽然祁剧目前的传承能力是薄弱的,但如果把这样的“幼苗”放在传承基地中去重新孕育, 把新人的培养,传统技艺的传承,演出市场的拓展与营销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实现祁剧的世代沿袭,而且可以为祁剧的传播提供一个大的平台,实现传播和传承的一体化,这对于祁剧的保护和发展来说,其效果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作为势单力薄的地方剧种,有一个真正意义的传承基地是必要的,否则祁剧就会像很多地方剧种一样“夭折”了。祁剧是极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戏剧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像保护文物一样保护濒临灭绝的祁剧,传承传播它所留存下来的丰富的传统剧目与表演手段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1]郭思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剧种的生存发展[J].民族艺术研究,2008,(1).

[2]徐湘红.打造祁剧文化产业精品、为文化强市做贡献——衡阳祁剧团并红旗影剧院发展地方特色戏剧的思路[J].企业家天地,2008,(2).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research.cnnic.cn,2010-01-15.

[4]湖南省文化厅.湖南戏曲音乐集成[Z].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5.

[5]彭兰.网络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刘回春.祁剧目连戏的兴起年代与艺术形态考[A].湖南省艺术研究所.目连戏研究论文集[C].艺海编辑部,1993.

猜你喜欢

祁阳剧种受众
刘桃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祁阳一中学子上央视
88岁退休教师著书研究方言熟语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我的NPC女友
乱谭小剧种
《中国小剧种的抢救与研究》序
用心感动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