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熵变现象与对策研究

2013-04-07姚丽文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公共英语大学英语教学

黄 宏 姚丽文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引 言

英语作为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与外界交流的一种语言工具,一般是作为公共通识类课程开设,在许多院校中开设时间往往长达四个学期,多至数百个课时,是大学课程体系中占用课时量最大的课程。尽管大学公共英语的重要性及其实用价值常受人们诟病,但不断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却长期是业内人士孜孜以求的目标。应该认为,在高校外语类的教学改革中,大学公共英语的教学改革是比较成功的,其基本经验也常被其他语种的教学所借鉴。但是,正如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需要与之相应的一切事物发生系列变化以与之相适应一样,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不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因素依然存在,由种种原因引起的教学活动相互之间的不协调而导致教学正面能量互相抵消、教学整体效能受到削弱的状况,在一定范围也时常可见,这就是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熵变现象。教师通过分析这些熵变现象,探讨缓解和抑制熵变的对策,对于推进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 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和发展的,系统则是由若干互相联结的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在系统处于某种不协调的情况下,系统的构成要素便会发生碰撞、抑制或磨擦,从而使有效能量抵消、耗散,由此导致系统整体功能小于各要素的功能之和,这时系统的效应会出现负值,即负效应。熵就是指某一系统由有效能量转化而来的负效应。熵定律指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从一定的意义和结构开始,难以挽回地朝着混乱与荒废发展。”这一被称之为与“能量守恒定律”相对应的宇宙第二定律揭示,任何系统都存在熵增大的内在趋势,自然界和人类活动也无例外。

将熵变理论引进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系统,有助于理解其增熵现象。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熵值增加现象的存在,主要是由于系统内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过程、教学评估等因素内部和之间的协调发生障碍,系统很难继续围绕目标进行控制,从而在功能上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紊乱,表现出有序性减弱、无序性增加的现象。

二 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熵变现象

(一)要素性增熵

系统由要素构成。在既定的活动系统内,熵值的大小取决于作为构成要素合理协调程度的高低。究其根本,大学公共英语的构成要素,是词汇和语法两类。

词汇可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两种。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基本词汇比较稳定,变化较少;一般词汇往往敏感地反映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变化,因而处于变化之中。例如,在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英语中出现了大量新词汇。电子工业和通讯技术的惊人发展也是新词汇的重要源泉之一。

语法作为人类思维长期抽象化的活动成果,体现了语言的结构规律,虽然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但也可能会由于词汇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调整,主要体现在语法的增添和简化。现代英语语法的增添主要与一些动词和某些时态有关。例如,表示感觉、思维活动、静止状态等的动词或短语如look,smell,forget,hate,understand,look forward to,过去一般不用进行时态,现在却很常见。如:Mary is wearing that black coat and she is looking sad.(玛丽穿着那件黑色外套,显得很伤心。)My folks are always forgetting my allowance.(我的父母经常忘记给我零用钱。)I am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early reply.(我盼您早日回信。) 化繁为简是英语发展的总倾向。定冠词、介词的省略是很好的例证。过去说 go to the university,all the morning, all the winter,at the age of,现在常说go to university,all morning,all winter,at age.在现代英语用法中,出现了用陈述语气从句取代由as if/as though引导的虚拟语气从句的倾向,使复杂的虚拟语气形式减少了,语法简化了。

因此,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如果脱离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教师如果缺乏持续进行教学改革的精神,固守旧有模式,不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那么,英语词汇与语法就有可能成为教学系统中的阻滞性要素。显然,这两类要素具有一种不可忽视的张力,所引发的熵变往往是自身能量的倍加,进而对整个公共英语教学系统效能产生消极影响。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由于个别教师的堕性问题而导致教学整体效能的消退,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的现象并不少见。

(二)结构性增熵

作为系统的要素,彼此之间总是以一定的方式相联系,这种联系的强与弱、多与寡、紧与疏、大与小体现为系统内部的结构性联系。也就是说,任何系统或任何事物总是以一定的结构而存在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结构性增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结构的封闭性引起的增熵,主要表现为词汇构成古板,与之相应的语法联系也就过于老套。例如,在英语中,有不少由两个、三个甚至四个或更多个词构成的短语动词,其作用等同于一个单一动词,有多种意义。含有名词的短语动词,绝大多数已经形成词语及格式均固定的成语,其用法约定俗成,通常不能增词或变化。结构性增熵还包括结构的不合理性引起的增熵,主要表现为语言表述脱离社会生活实际,与现代日常生活用语联系不够紧密。这类熵变所导致的后果是,由于系统构成的结构性联系缺少时代活力,与之相对应的语言情景其时点必然陈旧,老气横秋,使人学之乏味,增熵现象也就随之增加。

(三)过程性增熵

前文已经提到,大学公共英语的教学改革尽管已经取得过一些成绩,但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深化教学改革似乎已到了一个彷徨隘滞的阶段。人们常说,思路决定未来,过程决定成败。英语教学的效果如何,取决于教学活动的实际过程。作为一种语言的习得,英语教学重视的应该是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强调的应该是教与学双边的主动性,关注的应该是英语学习的实际效果。然而,不少高校公共英语的教学过程,更多地体现为教师主导的单方面行为,形成令人乏味的“一言堂”现象,具体表现为教与学的主动性、协同性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消退,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教学质量的降低,也就会不可避免地导致教学活动过程的功能性退化,致使增熵加剧。

(四)蜕变性增熵

英语学习的本质是应用英语。单从读、听、说、写、译五个方面来说,不同层次的高校或许应该有所侧重。例如,在教学应用型本科类院校,侧重的应该是听、说、读三种技能,强调的应该是人际交往过程中英语能力的实际运用,重视的应该是英语口语应用能力的实际培养。笔者曾与很多在校大学生进行过交谈,也接触过很多大学毕业后的成年人,他们无一例外都接受过多年的英语教育。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他们中的许多人羞于启齿讲英语,他们学的竟然大多是“哑巴英语”。这种巨大的教育浪费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不能不说是一种严重的教育失败。这种现象反映出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已严重偏离了它的本质,在熵变理论看来,已经形成了蜕变性增熵。

三 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熵变对策

根据熵变理论,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要完全排除熵变困扰是不可能的,关键是要正视与分析这类熵变现象,采取措施积极预防,适时引进负熵,不断实现系统内的动态平衡。在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结构改变、教学过程活化、教学效果评估等方面建立起良性机制,对熵变现象进行抑制或限制。笔者从事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多年,积累了些许经验,谨提出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明确教学目标

本科教育培养的学生,应该定位于应用型层次,这一表述也就在事实上规定了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具体目标。学以致用这一教学原则,可以最恰当不过地应用于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目标上。正像我们从牙牙学语开始,就在模仿与重复中不断习得一样,公共英语教学的目标就在于听得懂、说得出、学得会,就在于能正确理解他人的话语,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能在不同的语境中不断地学习,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交往中与人正常地沟通。笔者初略算了一下,在一般本科院校,除第一学期因军训只有16个教学周外,其它三个学期均有18个教学周,公共英语开两年四个学期共有70个学周,每学周按4学时计算,共有280个学时。若按每学时只学会8句短句来算,两年就可以熟练掌握2千多句英语,用英语进行人际交流就能做到绰绰有余。这样看来,那种多年沉积几至麻木严重脱离学生实际的英语教学模式,并由那种不负责任的模式或行为所产生的“哑巴英语”状态或结果,应当可以终结了。

(二)调整教学内容

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培养目标的进一步明确,势必对公共英语带来一系列变化,首先是教学内容的调整。可考虑适量增加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短句。此外,在不同的语法结构和不同的语境条件下,如何穿插有关英语文化及中西文化差异的知识,也可作为调整的内容之一。例如,在学习新词汇时,可以适当地联系一些成语、俚语、谚语、俗语等。在学习对话时,则需要强调不同文化的人回答问题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有时候按汉语习惯去回答问题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会造成误解,甚至冒犯他人。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高校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内容要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然而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有关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却十分缺乏。教师也可以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大纲的范围内,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在特定语法结构、习惯句型,以及适当语境条件中,进行富有感情色彩例句的巧妙设计,穿插对我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背景、文化特点、生活方式、生活习俗等内容的一般介绍,使民族团结教育与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加深对我国少数民族的了解和心理认同,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三)改变教学结构

主要是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调整之后,教学重点的改变或重新分配。在以往的教学中,单词讲解、语法分析、课文解读、汉译英、英译汉等占据了课堂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成为“哑巴英语”现象的主要原因。笔者注意到,学生有时整堂课连一句英语都没机会讲,所谓公共英语教学,完全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毫无疑问,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英语口语的训练与教学,应该成为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重点,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也应体现这一变化。例如,让教师讲解与学生开口说各占一半的时间,笔者曾做过教学探索,在教学总时量既定的前提下,在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和阅读水平不受影响的情况下,用一半的时间来训练口语,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口语水平,二者完全可以做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四)活化教学过程

应该认为,教学过程最能体现教师的基本功,同时也是教师个体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唯有坚实而广博的基本功底,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出内在的、强大的、持久的吸引力,并使其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左右逢源、驾驭自如,引领学生如饮甘霖,如沐春风。而渊博的知识、开拓的思路、丰富的情感、强大的心理潜能、精美的教学语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对教学工作的全身心投入等等,则是教师教学基本功底不可或缺的组成单元。于是,在教学能力的基础之上,便产生了纯属于教师个体的教学智慧。从教学实践层面上看,教学智慧往往生成于具体的教学情景,但同时它又表征于教学过程中具体的教学行为,是教师教学经验、能力素质、德行良知长期积累的结晶。可以设想,当教师在强烈责任意识的驱动下,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自身能力发挥教学智慧来引导学生开口讲英语时,学生又怎能不会被深深吸引?又何尝不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知识的积累、心灵的洗涤,乃至艺术的熏陶?对教师而言,又何尝不是在进行着自身价值的升华?又怎能不会乐在其中?达到如此境界的教学过程,学生又怎会不发出由衷赞叹:美哉,教师!

(五)评估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对于大学公共英语学业的掌握程度,除每个学期学校组织的课程考试之外,国家还制定了每年都进行的一系列英语等级考试标准,如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考试。现在看来,这些考试只是从一个侧面来测量学生对英语的掌握程度,即对书面英语的掌握程度,远未包括学生对英语掌握的实际水平。因此,国家从 2000年开始,已不再对大学生必须通过英语过级考试才能获得学士学位做出限制性要求。尽管如此,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测量或评估仍是必不可少的,不过,由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等等发生了一系列调整,对学业成就的评估标准自然也就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可以肯定的是,以往忽略英语口语应用能力,将书面英语的掌握程度来作为评估唯一依据的做法,将会发生很大改变。对此,笔者今后将撰文予以探讨。

结束语

综上所述,正如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在变化中发展一样,大学公共英语的教学改革也唯有在不断创新中才会有新的成果。耗散结构理论所揭示的熵变现象所给予我们的有益启示是,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作为一个系统,其构成要素及其构成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功能性退化将是不可避免的,任何改革、改良都不可能收到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效果,唯有不断引进负熵,才有可能实现系统内新的动态平衡,从而使自身充满新的活力。

[1]王彬.熵与信息[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4.

[2]涂剑峰.耗散结构理论与科技编辑[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6):12-14.

[3]高隆琪,郑硕珍,庞宜生.试论编辑系统的熵变特性[J].编辑学报,1995,(1):45-47.

[4]李华.英语语法的新变化[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6,(1):69-72.

[5]李建华.英语短语动词的特点探析[J].英语知识,2007,(8):54-56.

猜你喜欢

公共英语大学英语教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一带一路”视野下高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
高校公共英语信息化教学方法研究
高职公共英语视听说教学中情感因素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