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
——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为例

2013-04-07苏利国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3年10期
关键词:慕容古代文学研究性

苏利国

(甘肃政法学院 人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
——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为例

苏利国

(甘肃政法学院 人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为适应发展的需要,通过实验小组形式,笔者进行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性学习的尝试,经过确定课题、资料整理、成果汇报、总结评价、论文撰写等一系列环节,肯定了研究性学习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不容忽视的良好效果。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性学习;实践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教学内容丰富,信息蕴含量极为庞大。纵向看,该课程包括先秦至近代数千年的作家作品及其介绍、分析;横向看,又包括了对文学史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解析,涉及到哲学、史学、美学、文化学、文献学等诸多学科。毋庸讳言,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在当下进入了一个瓶颈:一方面是“内忧”, 即作为传统课程在“作家生平(时代背景)——(作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这种日益僵化的传统授课模式中走向式微的必然;另一方面即“外患”,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步伐,高等教育要求压缩传统课程,增加新开课程,以及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浪潮的冲击下,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古代文学已是死亡的学问,无助于实现其人生价值。“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面对内忧外患,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已是刻不容缓。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材,由文学史和文学作品选两部分组成,文学史为“纲”, 作品选为“目”, 根据该课程教学的特点,文学史需宏观把握,帮学生理清脉络、述清背景、说明现象,而重心应该放在作品选上,对其进行更多地讲解和研究,纲目并举中证实相辅相成。这既是该课程讲授的科学规律,也是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

为了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我校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不懈探索。于是,有别于灌输式传统教学的,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全新教学方式——研究性教学便提上了我校的议事日程。因为它反映和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是大学生适应当代社会的最优化学习方式,其实施过程中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人际沟通能力。

2012年9月6日,甘肃政法学院人文学院在201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中成立了一个研究性学习实验组。希望通过这一批学生的引导和示范,进一步在整个学院营造更为良好的学习氛围。以下是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研究性学习实践探索中的一份个案分析。

一 确定课题

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教学的,课题是研究性学习的方向。这一环节,原本要求由学生自己选题,由指导教师提供帮助。然而在操作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选题不得要领,如“陶渊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秋意象”等,或选题过大或选题过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选择具有探究空间、激发学生兴趣特点的课题,强调选题首先宜“小”,然后“小中见大”。在研究性学习选题的起步阶段,笔者为研究性学习实验组选取了“《慕容垂歌辞》中的‘慕容’,究竟是谁?”作为课题。

二 资料整理

在具体研究方案制定之前,指导教师先将课题组化整为零,要求所有成员必须对前人研究及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并完成综述。部分成员对资料搜集、整理认识不够,甚至有人认为将现有的文献资料抄录即可。指导教师对学生详细适时讲解了该环节的重要性,强调若没有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一切学术研究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被充分调动,改变了传统的“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扔笔记”的被动学习状况,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等社会资源获取信息和知识。指导教师教会了学生搜集资料的方法和途径,教会了学生使用索引、数目、文摘、提要查找相关资料,教会了学生使用CNKI等网络信息平台。完成这一环节之后,关于“《慕容垂歌辞》中的‘慕容’,究竟是谁?”每一位成员都见仁见智,在实验组中展开了激烈讨论,随后还将“战火”烧到了班级正常授课之中,如此情形,在我院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可谓前所未有。

三 方案实施

此前将课题组化整为零,主要是采取“放”的措施,让每一位成员最大限度地拥有自由,在资料整理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初步看法。而此时,则需要将成员合零为整,让观点基本一致的同学自发组成研究小组,经大家共同讨论,制定研究方案。研究方案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研究意义——通过考证《慕容垂歌辞》中的“慕容”,熟悉研究性学习方式,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合理运用;

研究内容——对前人研究及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完成综述后对出现的诸多答案进行对比甄别,在去伪存真中力求无限接近真相;

研究现状——此问题答案主要有三个:后燕开国皇帝慕容垂、西燕亡国皇帝慕容永和南燕亡国皇帝慕容超;

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对比研究法;

进度安排——第二周至第八周,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在期中考试前集中安排4个课时,主要用于课题指导和成果交流;

预期结果——各小组证明自己答案的正确性。

研究方案制定之后,三个小组齐头并进,围绕各自的初步观点进行论证,这是一个“守”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攻”的过程。

四 成果汇报

课题成果的展示汇报,我们运用课堂讨论的方式,在讨论中,同学们围绕自己小组的观点畅所欲言。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这一期的“我是小编辑”活动组来到了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光彩希望小学,让我们来看看严冬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带来的作品吧!

就以“《慕容垂歌辞》中的‘慕容’,究竟是谁?”这一问题为例:

《慕容垂歌辞》,据南朝刘宋的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卷廿五,共有三首。[1]

慕容攀墙视,吴军无边岸。我身分自当,枉敌墙外汉。

慕容愁愤愤,烧香做佛会。愿作墙里燕,高飞出墙外。

慕容出墙望,吴军无边岸。咄我臣诸佐,此事可惋叹。

因为题目为《慕容垂歌辞》,故第一小组认为歌辞中的“慕容”即慕容垂。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得考察《慕容垂歌辞》的时代背景。诗歌展示的内容是公元四世纪至五世纪南北朝并列时期。作为前燕宗室,被封为吴王的慕容垂,因太和四年(369)大败东晋桓温的北伐军而声名大振。却因此遭当政者猜忌而投奔前秦。淝水之战后,趁苻坚战败建立了后燕。据《晋书》《资治通鉴》等史料,慕容垂穷其一生,始终不曾出现过被吴军围困而陷于绝望境地的情形。

第二小组认为歌辞中的“慕容”应为南燕亡国之君慕容超。“以慕容超之强,身送东市;姚泓之盛,面缚西都。”邱迟在《与陈伯之书》中描述的正是这一史实。慕容垂死后,都城被后魏攻陷,后燕国主慕容宝北迁龙城。宗室慕容德南下,定都广固(今山东境内),史称南燕。刘裕兵围广固后, “(南燕主慕容)超与宠姬魏夫人登城,见晋兵之盛,握手对泣。”[2]又“南燕贺赖卢、公孙五楼为地道出击晋兵,不能却。城久闭……超叹曰:‘废兴,命也。吾宁奋剑而死,不能衔壁而生。’”[2]这一部分史料与“慕容攀墙视,吴军无边岸。我身分自当,枉敌墙外汉。”“慕容愁愤愤”,以及“咄我臣诸佐,此事可惋叹。”等内容似乎相合。但是“烧香做佛会”却又与史实无涉,而证之以史料,“悦寿开门纳晋师,超与左右数十骑逾城突围出走,追获之。裕数以不降之罪,超神色自若,一无所言,唯以母托刘敬宣而已。”[2]慕容超被俘后的坦然与《慕容垂歌辞》中“慕容”的愁愤、慌张与临时抱佛脚亦不相吻合。

第三小组认为歌辞中的“慕容”为西燕亡国之君慕容永。史载“西燕主永困急,遣其子常山公弘等求救于雍州刺史郗恢……永又告急于魏,魏王珪遣陈留公虔、将军庾岳率骑五万东渡河,屯秀容以救之。晋、魏兵皆未至,大逸豆归部将伐勤等开门内燕兵,燕人执永,斩之。”[2]对于西燕亡国之时的慕容永,史籍没有具体描述。但是据慕容永求救于晋、魏两国的危机情形来看,《慕容垂歌辞》中“慕容”为慕容永的可能很大,然而,若“慕容”为慕容永,那么歌辞中的“吴军”又应作何解释?

以上三种答案各有成立的支撑材料,同时又都有自身无法解答的疑问,各个小组以及小组成员之间都各尽所能,竭力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这就真正实现了将课堂变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极大地锻炼了学生分析学术问题和解决学术问题的能力。至于 “《慕容垂歌辞》中的‘慕容’,究竟是谁?”这一问题的答案,已经并不重要了。

五 总结评价

作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最后组成部分,我院指导教师对总结评价环节给予了应有的重视。评价内容包括了学习态度、研究方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等方面。本着“优点不说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的原则,在肯定学生取得进步与成绩的同时,将评价的重心放在过程而不是结果上,让学生在反思中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其中尤以学生的自我评价更为重要,增强了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和能力,有利于自我反馈、自我调节与自我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们主动接受和正确对待别的评价主体对他们的评价。[3]

六 撰写论文

事实上,总结评价环节结束,也就意味着本次研究性学习顺利完成。但我院指导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额外增加了一项学习内容,即用准确的语言将资料和观点相结合,并用规范的学术语言予以阐述。具体可以概括为“三要求”:要求观点明确,反对泛泛而谈;要求结构严谨,反对剪贴拼凑;要求借鉴成果,反对剽窃抄袭。

经过本次研究性学习实验,指导教师和实验组的成员们一致认为,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研究性学习方法的运用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真正认识该课程在专业学习、审美能力培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同时,能够切实提高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五·横吹曲辞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9:367.

[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96:3625,3626,3416.

[3]肖少北,袁晓琳.师范院校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与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12(1).

ClassNo.:G642.0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Practicalexplorationofresearchstudy——TakingtheChineseClassicalLiteraturecourseforexample

Su Liguo

(College of Humanity,Gansu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Institute,Lanzhou, Gansu 730070,China)

To meet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by the test team form, author of the thesis has dong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research study. Through identified topic, collating of data, report the results of researching, effect Evaluate, writing the paper and so on as a series of links, it was affirmed that research study had a remarkable effect in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course.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course; research study; practice

苏利国,硕士,讲师,甘肃政法学院人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甘肃政法学院2012年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号为GZJG2012—B25。

1672-6758(2013)10-0019-3

G642.0

A

猜你喜欢

慕容古代文学研究性
怎样才算“看见”一幅画
古代文学圈中的“鄙视链”
什么是《清明上河图》,现在就带你研究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复制还这么了不起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勇于试错是进步的开始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分析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