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

2013-04-07张发平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美育人性大学

张发平

(浙江海洋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

一 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它现在不仅是个单纯的教育问题,还成为了一个大众关注的社会问题,人们不断在议论大学的现状、问题以及它的建设和发展。大学大了,多了,但同时问题也多了,大了,甚至大的让人不可思议。

首先,大学的市场化。大学作为真理和自由的净土,理应与市场经济保持距离,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然而当市场经济以神话般的速度打进中国社会,大学也难逃卷入市场游戏的命运。应该说,在市场介入的初期阶段,中国大学坚持了教育是目的,市场为手段。也就是说,把市场仅仅作为一种服务和促进大学自身发展的手段,大学的市场行为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大学市场行为,特别是“竞争意识”和“效益观念”引进,给大学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意义,极大地发挥了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

然而,或许市场经济的魔力太大,人们的信仰却脆弱,市场经济所鼓动的财富欲望几乎没有遭到任何抵制,就使中国大学淹没在市场化的洪涝中,逐渐偏离和背离它的本意、理念和使命。市场不再是服务大学发展的手段,而自身成为了目的,并不断吞噬大学的理念。与起初把教育当作目的,市场作为手段不同,现在颠倒过来了,市场支配着大学,大学围着市场转。市场需要什么,大学就生产什么,时下中国大学的形象不是“象牙之塔”,而是“服务之站”、“培训机构”。随着大学理念和使命的异化,大学功能难以有效发挥,尤其是作为主体功能的人才培养[1],势必会出现偏离、弱化和背离,人才培养也就得不到保障。

其次,教育的功利化。追求功利是市场经济的固有特性,教育的功利化是大学市场化的产物。教育本身并不排斥功利,或者说,教育在育人上确实具有相当程度的功利性。但我们必须反对教育的功利化,即教育不以人的成长为目的,不是培养人格健全,人性丰富的人,不是教人如何追求和实现幸福生活,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为了某种眼前的、暂时的、短期的功绩、利益,严重背离了教育本来目的一种异化教育。

在“功利化”大棒的指挥下,政府、企业与学校互通有无已不是什么秘密了。政府工作人员或企业老总弄个博士、硕士文凭易如反掌,很多学校也以能授予政府官员和企业老总学历学术头衔感到荣幸,其中的奥秘谁都知道。因为政府有权,企业有钱,有权有钱就有资源,就能给学校谋得诸多好处。老师为了自身利益,挖空心思甚至不择手段与政府、企业人员进行各种合作,利用他们手中掌握的资源为自己拿项目、跑课题、争奖项等,实现利益最大化。在如此谋取功利的诱惑下,大学没了理想,世风日下,民心不古。正如人们所说,大学不像大学,而像衙门,行政化、官场化越来越严重;老师不像老师,更像老板,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课题和项目上,雇用学生为其打工,把“育人”的使命抛之脑后。学生没了信念,读书只为实用,过级、考证、拿文凭几乎成为了大学全部,至于认识自己,心灵和谐等关乎真正人生的问题却在视野之外,一门心思把自己打造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2]。

再次,人才的技术化。当代中国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技术的时代。现代技术的本性已不是传统的技艺,也不只是人的工具和手段。它成为了技术化,成为了技术主义,也由此成为了我们时代的规定。这样一种规定正是通过设定而实现的,“技术的本性是设定”[3]307,其中包括对人及其教育的设定。

与技术时代的基本主张一致,大学教育只注重技术的研究和教学,在人才培养上技术主义盛行,急功近利地培养“人才”,培养急功近利的“人才”,这种“人才”根本上是由其掌握和具有某种技能决定的。质言之,才能是人才的本质性规定。当前中国大学拼命地培养和生产出来的所谓的人才,就是掌握了某种能力或者技能的人,而且人们偏好将人才理解为科技性的人才。

这样一种人才及教育理念有它的根本性限度:它只是论才,没有论人。也就是说,它把一个优秀人才的培养的问题不是理解为关于人的人性的全面培养的问题,而只是理解为人的才能培养的问题。不仅如此,它还以对于能力的培养取代了人性的培养。于是我们看到一些人愿意“成才”,却不愿“成人”。他们就某一方面而言的确是难得的人才,但从整体而言却不是一个人性得到全面发展的人,不是一个完整的人。这种教育在现实中已经造成严重的后果,如药家鑫事件、求包养,跳楼、情杀等现象在高校已是见怪不怪了。

二 美育的本性规定

大学的理念在于知识的创造,真理的追求,并由此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发展工具,它必须关注人性,必须而且应当把塑造人性作为天职,以唤起人性、培养人性、传播人性,并促进人性的成长,让人作为人而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但时下的大学力图获得的不是知识和真理,而是权力和金钱,输出的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而是考试过关的学士、硕士和博士,也就是各种文凭持有者。当前的教育把技术教育放在不应有的高度和地位,人性教育反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出现了“人性教育的沙漠化”,以致让我们找不到人。舒尔曼就曾指出:人性以为自己可以在技术中和通过技术获得自由,它实际上已深受技术毒害,久习成瘾了。人性变成了技术的牺牲品,同时,又屈服于技术,把技术崇拜为神[4]313。在这种情况下,大学人才培养产生各种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对于问题克服没有其他的办法,唯一的道路就是回归大学理念,重新恢复和更加重视人性教育,以培养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真正人才。而在人性教育的关联中,审美教育无疑具有其他教育无以比拟的地位。这是由审美教育的本性所决定的。人们在经验中要解决人性异化的种种现实必须假道美育,“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向自由”[5]80。

那么,什么是审美教育?长期以来,人们关于审美教育本质问题的认识各执一词。有三种观点比较典型:一是认为关于美学理论的教育,二是把它等同于德育或情感教育,三是把它看作是艺术教育。我们认为,这三种流行的观点并没有切中美育的本性。因为如果把审美教育仅仅理解为美学理论的教育,就容易导致审美教育内涵的狭隘化,取消其学科和教育活动的独立性;把审美教育视为情感教育或者是德育的观点,则容易导致用思想教育代替或掩盖审美教育的独特作用;把审美教育看作是艺术教育,就最终会把审美教育视为一种技艺和手段而消解它本质目的。

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它不同于美学理论教育,不等于情感道德教育,也不仅仅是艺术教育,而是一种人性和谐发展的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让人做为人而成为完整的人的教育。正如席勒所说:“说到底,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是完整的人。”[5]14席勒说的游戏就是审美活动,就是同时摆脱来自感性的物质强制和理性的道德强制的人自由活动。

三 美育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

对于当前大学人才培养问题的克服,最核心、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回归大学自身理念,重新恢复和重视人性教育,发挥美育在大学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第一,加强审美教育,有助于消解大学教育市场化的负面影响。大学精神虽不能等同美育,但它是美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精神的核心是以育人为第一要旨,以全面人才教育为大学使命。大学精神在化解大学市场化负面影响最主要的体现就是,它尽管身处市场经济的氛围之中,依然保留着它无功利的追求。在市场介入大学的初级阶段,不管大学的发展如何利用市场,但大学的最终目的不应为现实功利所左右,大学永远应该担负起对人类精神和文明发展的使命。而且越是在市场一路高歌,突飞猛进的形势下,弘扬大学精神,培育大学自身的精神和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市场经济的代表是功利主义,“有用”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但从大学自身来说,超功利的自由和至极精神是其发展的原动力。因此,大学精神与市场目标的冲突就体现在“有用”和“无用”的矛盾之上。这种冲突就是大学精神消解市场对大学负面影响的过程,因为两种力量相互制衡,大学才不至于陷入任何一方的完全控制之中。功利主义的“有用”标准是其现实性价值取向所决定的,没有实际利益的活动从来不是功利主义的追求目标,“有用就是真理”的实用理性的观点是这种实用倾向的表现。与此相反,大学精神所体现出的却是强烈的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精神。在大学精神中,自由以及学术本身就是学术活动的目的,不应该有任何其他的目的超越于这种目的之上。因为“为真理而真理,为自由而自由”的理智乐趣是大学追求的最高目标。

第二,加强审美教育,有利于克服人才的技术主义。人才强国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大学理应担负起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使命。但人才首先是“人”,其次才是“才”。人和动物不同,他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和活动,是其他存在者的看护者和守护者,这表现在人与技术的关系上,既不抛弃技术,也不崇拜技术,而是让技术成为技术。大学教育除了智育如技术教育,还要强调德育美育等;除了专业,还要强调综合素质。在技术教育方面,人要掌握技术,让技术为人服务,同时人又不依赖技术,不成为技术的奴隶。人才培养模式应该超越技术与人文的对立,而追求一种以人文为主同时融合科学技术的一种有机整合。这在技术主义盛行的当代,在唯科学技术思潮仍然在侵吞教育的时代,更要通过德智体美的完整教育,把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让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如此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人。这样的人才才能让人成为人,让技术成为技术,成为一个真正有用而幸福的人才。

第三,加强审美教育,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审美教育的本质目的就在于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人,赋予个体以美的心灵,追求人性和谐、塑造人格完美,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在西方,人格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宗教来完成的,但中国没有《圣经》,没有上帝的观念,因而美育在完美人格塑造中就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家蔡元培就提出过“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

在审美教育中,可以通过时代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情操、志趣、毅力等,让大学生洞见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进程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创造的喜悦,劳动的伟大,以及心灵的高尚,激励人们满腔热情地去追求美好的生活。

[1]任燕红.人才培养:大学的主体功能[N].光明日报,2012-04-09.

[2]谢湘.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N].中国青年报,2012-05-03.

[3]海德格尔.基本著作[M].纽约:哈普和劳出版社,1977.

[4]舒尔曼.科技文明与人类未来[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

[5]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美育人性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大学求学的遗憾
人性的偏见地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