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死亡
——浅议《失落的继承》中“失落”之内涵

2013-04-07顾益萍

关键词:德赛遗失法官

顾益萍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 国际教育与交流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关于死亡
——浅议《失落的继承》中“失落”之内涵

顾益萍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 国际教育与交流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如小说书名所示,《失落的继承》关乎“失落”。为探求 “失落”的内涵,着眼于中心人物Jemubhai隐喻意义上的“死亡”,以及他妻子Nimi的死亡事件,论证中心人物Jemubhai的内心死亡乃引发他生命中种种“失落”的源头。实际上,死亡的阴影不只笼罩在中心人物Jemubhai的故事中,还通过“死亡”一词(death)及其一系列同源词的反复出现而渗透到整部小说的脉络中,由此推导出“死亡”乃小说的主线之一,换句话说,也就是“失落”的内涵之一。

失落的继承;Jemubhai;Nimi;死亡;失落;内涵

一 引言

基兰·德赛凭她的小说《失落的继承》获得了2006年度英国的布克奖。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80年代中期印度偏远的东北部山区,小说实际上细致、深入地探讨了包含印度在内的每个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比如民族自由运动,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派别主义,种姓制度,地方自治主义,全球化等。[1]小说人物丰富,特点鲜明,因此从根本上说这是一部关于人物之间关系的小说。人物关系的成因有勉强的家庭联系、不公的经济规则、政治动荡以及后殖民时期典型的混杂性和流离之感——这是最主要的成因。

诚如小说书名所示,《遗失的继承》关乎“遗失”。 因此,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乃是: 对于后殖民时代的印度人民而言,他们到底遗失了什么?迄今,绝大多数批评(主要是书评)都专注于探讨遗失的成因,[2]而鲜有涉及这一基本问题,更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通过对小说中多姿多彩的人物及其关系的梳理和分析,试图对这一问题做出比较令人信服的回答。 可以说,小说中孤独的中心人物杰姆巴哈依是“遗失”最明显的体现者,因此本文着重探讨该人物以及他与妻子Nimi Patel之间的关系。本文指出:生命的遗失(即“死亡”),正是对“遗失了什么?”这个问题的直接回应,或者说是“遗失”的内涵之一。

故事的叙事交织在上述政治化议题之中,尽管如此,作者基兰·德赛仍用流光溢彩的语言揭示了“失落”的内涵之一——死亡。死亡的阴影贯穿在整个小说之中,尤其突出的是退休了的老法官隐喻意义上的“死”,以及他的妻子Nimi Patel真实的死亡。

二 “死亡”——小说的主线之一

1. Jemubhai之“死”。

在小说一开始,老法官Jemubhai就以“恰如他死去的样子”呈现在读者面前:

“法官睡着了,松弛的肌肉在重力作用下垂挂在两颊,嘴角耷拉着,让赛伊想象到他死去的样子。”[3]

对年轻的Jemubhai来说,旅居英国的几年无疑是永久的心灵创伤。作为一个深色皮肤的印度学生,他受尽歧视,渐渐他“对自己变得陌生”“发觉自己的皮肤颜色很古怪,自己的口音很怪异”。[3]终其一生,他“永远喜欢阴影多过光亮,阴霾多过阳光”,[3]因为害怕“阳光会把他暴露出来”。[3]更过分的是,他开始在自己的皮肤上扑上白粉来隐藏自己——这让人很容易联想到见不得光的“鬼魂”。事实上,他的确觉得自己“几乎不像人”,[3]任何和人的接触成了对他的一种“无法承受的亲密行为”。[3]自那时起,他的人生充满了包含着孤独、怨憎和悔恨,他的痛苦让他在回忆往事时恨不得自己死去。

显然,Jemubhai通过假装在玩单人象棋的方式来逃离人类世界的知觉和情感:

客厅里老法官坐在棋盘边上,耳朵里传进来厨子说话的声音。当他开始回忆过去,身体就开始神秘地发痒。他身体的每一寸皮肤都涌动着灼热的冲动,他焦灼地几乎无法自持。[3]

上述引文中表明,下棋这个举动对老法官而言就是痛苦回忆的序幕。留英期间的屈辱经历,使他人性扭曲、丧失,他的存在仅剩下对过去的回忆,以下棋这种一成不变的表象来体现——“他回到棋盘边走了一步棋,感觉像是从前的棋局中走过的一步。”[3]当前的生活对他而言是空洞的,“以前的棋局”[3]才是他得以逃避的地方:

“我外婆是谁?”赛伊后来去问法官,他稳稳地坐在棋盘前,像一只苍鹭。“她的家族是不是很显赫?”

法官说:“没看见我正在下棋吗?”

他的目光又回到棋盘上,接着他站起身走进花园。[3]

当他的狗,也就是他和世间唯一的联系消失之后,他得出结论“人连畜生都不如”,还说“人的生活已经发臭,腐烂”。他认为人类和“美丽”无辜的动物相比,显得如此龌龊不堪,以至断言“我们都该死。”

2. Nimi之死。

老法官的妻子Nimi饱受丈夫经年虐待,最后因为“不小心”被炉火烧到,死在了小叔子家里:

在这样阴暗的岁月里,某天,法官收到第二封电报,先于告知赛伊即将抵达卓奥友的那一封。

一位妇女在点炉子的时候被烧着了。

唉,这个国家,人们叹道,乐于将常说的话再感慨一番,人命真贱呐,到处是假冒伪劣产品,炉子质量差,便宜的莎丽很容易就点着了——[3]

和许多印度妇女一样,她遇害后“没有目击证人,无法立案”,[3]在一个“人命真贱呐,到处是假冒伪劣产品,炉子质量差,便宜的莎丽很容易就点着了”的国度。因此,通过Nimi的死,德赛用现实主义笔触描绘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妇女的普遍遭遇。

或者说,Nimi的死根本不是什么意外。Jemubhai不稳定的精神状态和内心的仇恨才是Nimi之死的罪魁祸首。他先是在精神上折磨她,比如逼她学英语、采用英国身份以及强迫她言谈举止全盘西化。其次,他对她肉体上的虐待同样及其暴戾——“他的拳头捶了下去,他扬起手臂一次次有节奏地将拳头砸在她身上,直到手都酸了,第二天他的双肩因劳损而作痛,好像一直砍木头似的。走路甚至都有点跛——踢她踢得腿疼。”[3]经年饱受虐待,直至最终她被赶回了Gujarat老家,从此被丈夫彻底抛弃。传统印度社会中,对已婚妇女来说这才是致命的。[4]后来连Jemubhai自己都不禁思忖着“他是否为了错误的理想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剥夺她的尊严,让自己的家庭和她的家族蒙羞,让她成为家人耻辱的化身。”

3. 死亡之于Jemubhai的意义。

生命因为死亡而圆满。“死亡”,并非必然为生命的终点,相反可以使生命的延伸。人们的肉体消亡,自我消失,但对他们亲近的来说,死去的亲友仍旧活在他们的回忆中,甚至比他们活着的时候更加可亲、更被渴望。Nimi活在Jemubhai身边的日子不长,在他们短暂的夫妻相处的日子中,她被丈夫及其残忍地虐待。做丈夫的把妻子赶回老家后冷落不理,直至收到她“烧死”的消息——仿佛她是为了自己的“活死人”丈夫殉情而死。她,对在民政部里工作的丈夫来说,“没什么企图心,也不会自娱自乐,什么都不是,可她总是在那儿,让人烦恼得什么也做不好”。当他们相互疏远,连同各自的世界观也相去甚远之时,他们之间的厌恶和憎恨达到了顶点:

到年末的时候,两人相互之间的憎恨已无以复加,那永无止境的怨毒超出任何正常人所能承受的范围。这怨恨占有了他们,让他们丧失自我,愤怒大到足以让不同的民族因仇恨而纠缠不休。[3]

而今Nimi真的离去了,“法官开始思考他的仇恨”,思考自己是怎样在抛弃她之前将她几乎折磨至死。他曾想在自己的殖民上司眼里保持廉正,现在他为这个错误恶理想而悔恨,他也后悔投身到殖民的民法系统中。然而这个引发他生命中种种失意的“失落”是无法弥补的。

三 结语

在Patricia Uberoy关于社会历史的论著中,她认为19世纪上半叶中普遍存在的死亡的直觉性,[5]对任何一个20世纪中的人来说都很难想象。不管这个论断在普遍意义上是否合理,显然在基兰·德赛的第二部著作——《失落的继承》中是准确的。死亡,无论作为隐喻还是真实发生的事件,在德赛的小说创作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她小说中的人物带有明显的死亡标记,比如老法官Jemubhai和他的妻子Nimi。此外,故事中也频繁呈现了其他周边人物失去生命的活力和热情之后的痛苦。从某种程度上说,对死亡的屡次描述,正说明“死亡”即为小说题目中“失落”的内涵之一。

当代文学研究中,后殖民主义、流散、多元文化、经济不平等及全球化等字眼被频繁提及,而《遗失的继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藉此可发现后殖民或者全球化时代的人们究竟失去了什么。

[1]Jackie Haque. Aspects of Globalization in The Inheritance of Loss [A].Critical Responses to Kiran Desai [M].Ed. Sunita Sinha and Bryan Reynolds. Atlantic Publishers amp; Distributors (P) LTD, 2009:276-302.

[2]蔡隽.“失落”的背后——对基兰·德赛《失落的传承》的症候性解读[J].当代外国文学,2010(3):141-147.

[3]基兰·德赛. 失落 [M]. 韩丽枫,译. 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7,12:2-338.

[4]尹锡南.英国文学中的印度[M].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4:68-73.

[5]Uberoy, Patricia. Freedom and Destiny - Gender, Family, and Popular Culture in India,[M].New Dehl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P 27-42.

[6]Desai, Kiran. The Inheritance of Loss [M].New York: Grove Press, 2006.

ClassNo.:I106.4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ADiscussionoftheConnotationof“Loss”inTheInheritanceofLoss

Gu Yipi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Zhejiang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College,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China)

As the title of The Inheritance of Loss indicates, the story is about “loss”. To explore the connotation of “loss”, the essay manages to confirm that “death” is actually the source of various losses in Jemubhai’s life, by focusing on the metaphorical death of Jemubhai, as well as the death of his wife. Rather than accompany throughout the story of Jemubhai, the shade of death, looms large all along, sinking in with the reiteration of its cognates. “Death” is thus deduced as one of the themes in the novel, or, in other words, one aspect of the connotation of “loss”.

The Inheritance of Loss; Jemubhai; Nimi; death; loss; connotation

顾益萍,硕士,讲师,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2012年度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校级科研课题资助成果,课题名称:《何谓“遗失”?——论基兰·德赛小说lt;遗失的继承gt;》,项目编号:xkyyb201214。

1672-6758(2013)02-0127-2

I106.4

A

猜你喜欢

德赛遗失法官
没有遗失的日记本
德赛西威:营收环比增长 毛利率改善
遗失的灵魂
法官如此裁判
法官如此裁判
作品赏析(4)
遗失的鱼鳞
做“德法兼修”的好法官
当法官当不忘初心
德赛西威强化“双”市场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