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心主神明”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2013-04-07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100010杨中田浩君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3年22期
关键词:心主神明五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100010)杨中 田浩君

1 “心主神明”溯源

“心主神明”首见于《荀子•解蔽》:“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指出心为主宰思想的器官,相由心生,思想与形态联系紧密。表明《荀子》这部战国末年著作,已经普遍认识到心为主宰思想的器官,故“心主神明”理论最晚成熟于战国时期。《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论述了心的生理功能及意义,将“心主神明”归纳于五脏生理系统,论述了心在全身生命活动中的特殊意义,至此“心主神明”理论已趋于成熟。

2 “心主神明”涵义

2.1心的涵义 《黄帝内经•素问》“所以任物谓之心”,人体神志、精神是心的生理功能特点。主的涵义:主持、主宰之意。神明的涵义:①指神志或精神。《素问•脉要精微论》:“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②指日月星辰等自然界现象及规律。《素问•五运行大论》:“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③玄奥,神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④神灵。《易•系辞下》:“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变,以通神明之德。”古代著作论及天地“神明”指玄奥神秘;论及自然法则则指规律;论及占卜、宗教又指神灵;论及生命即指神志、精神。“心主神明”之“神明”即指精神意识等思维活动。故“心主神明”之涵义为心主宰人体精神意识等思维活动。

“心主神明”理论从汉代至今经历了由抽象性功能向实质性器官逐渐转化,也产生近代一些不懂中医文化的所谓学者,对“心主神明”论的质疑,片面的提出“脑主神明”论的观点,使学术界纠结于谁主神明的疑问,阻碍了中医学的发展。

2.2“心主神明”涵义文献纵览

2.2.1内经定义心以“任物”,从生理功能的角度加以论述。《黄帝内经•素问》“心藏神”心以脏而言,“藏而不泻”,是神的居所,故曰神明出也。《黄帝内经•灵枢》认为“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为君主、大主,体现了心在生命活动中的意义。总之,心处于五脏六腑最重要的位置,是神之舍,主精神意识等思维活动。黄帝内经中,从功能的角度,对心的涵义进行论述,以此为基础建立“心主神明”的理论。

2.2.2晋代王叔和对心脏的大小进行了同身寸的测量,“秤之十二两,大小与常平。”将心脏由生理器官,转化为实质器官。至唐代《千金要方》中,“心主神,神者,五脏传精之本也,为帝王,监领四方。”结合了道家的思想,将心的生理功能转嫁于神。

2.2.3李东垣对心脏的功能也进行了发挥,“心脈者神之舍,”将心藏神的功能归属于心脉。笔者认为李东垣的说法有失偏驳,心藏神,自古皆指心脏藏神,非心脉,并且心脉藏神在生理与病理上与中医理论多有冲突。

2.2.4明王圻《三才图会》“神名丹元,字守灵。心之状如朱雀,主藏神。象如莲花下垂,色如缟映绛,生居肺中肝上,对鸠尾下一寸。心脉出于中冲,中冲在手指端去甲二分许,陷者之中。”笔者认为自此心脏由生理功能转向了实质性的脏器,已经脱离了内经的本意,失去了将这个心与“心主神明”对应起来的前提。

2.2.5至近代许多的学者从近代现代医学的角度片面的提出“脑主神明”,将解剖学之心与中医学之心混淆,实质是将中医理论与西方医学理论混淆。

中医论及心,皆遵古意,以生理功能而言,不应与现代医学中的心脏对应起来。部分学者认为“心主神明”之广义是指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要在心的统一主宰下,各自发挥其气化功能而呈现出的生命活动,是对心的生理功能的误解,内经中强调心于五脏六腑生理活动中的意义,非指“心主神明”之含义。经云“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这里主指心主,也非神明之意。

3 神明失常病因论

神明失常指“心主神明”功能的异常。中医对导致神明失常的病因进行归纳,即外感与内伤。

3.1外感 《内经》“夏三月•••,逆之则伤心。”、“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心主火,主夏季,夏三月,天气炎热,易伤心而致神明失常。暑湿所伤,蒙闭心神,易致神明之乱。

3.2内伤 《内经》“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五味所伤,伤于咸味。“喜伤心,恐胜喜。”七情所生之病,伤于喜。内伤不外饮食与情志,皆与神明失常关系密切。

4 心伤病理及传变

4.1病理基础 《医宗金鉴》“气同病异”之因为“形脏非一”。心之形,即心之病理基础,内经“心小则安,邪弗能伤,易伤以忧;心大则忧不能伤,易伤于邪。心高则满于肺中,悗而善忘,难开以言;心下则脏外易伤于寒,易恐以言。心坚则脏安守固;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心端正则和利难伤;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

心形之大、小、高、下、坚、脆、偏、正内与神明相关,外与皮色、骨等相随,是构成心脏病理基础的基石。

4.2心脏病理特点 《内经》“容之则伤心,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心之地位崇高,心包护之,代收其邪。五脏者独心有心包代受其邪,为心病理之特点。温病中将温邪化热入里,出现高热、神昏、谵语或昏沉不语等症状,称为热入心包。它与逆传心包症状大致相同,但病情传变有别。

4.3心病之传变 心脏受邪,随五脏传变,传变顺序为心、肺、肝、脾、肾;见心痛、咳嗽、胁支痛、便秘、身痛体重等症状。正如《内经》“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病先发于心,一日而之肺,三日而之肝,五日而之脾。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5 心伤治法及方药

心伤的治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演化。始于《内经》以“五行”学说与“天人相应”相结合为基础的五脏五味补泻理论,将五脏与具体的药味相结合,形成了最初的中药归经体系,并列出部分脏腑的常用药物,为中药在脏腑的具体应用提供了依据。将五行的相生相克理论应用于治法,实现了理、法、药的结合。如“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小豆、犬肉、李、韭皆酸。”、“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芒硝;以咸补之,泽泻;以甘泻之,人参、黄芪、甘草。”但缺乏详尽的组方体系。

《伤寒论》进一步发展了五脏补泻理论,创造了五脏补泻的方剂,如泻心汤,具备严谨的组方体系,并将方药与具体的临床症状、病机结合,形成了理、法、方、药的有机统一。

至汉代后,更重视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从五脏联系的角度,完善治法理论体系。如强调心与脾之重要关系,《脾胃论》认为治疗诸病,应从调和脾胃的角度考虑,提出“善治斯疾者,惟在调和脾胃”,并认为脾胃调和,心气则通,通则元气可以自由出入,故治心,当以先治脾。部分医家强调心与肝肾关系之密切,有从阴阳调和角度论述心阳与肝肾之阴的关系,《图书编》提出“心脏之病,必先调肝肾两脏”;也有从医易角度论述心肾之离坎关系,如赵献可等衍生出命门、相火、君火、真阴等认识。具体的理论指导下,形成了不同的用药特点,如以导赤散、泻心汤泻心火,泻白散泻肺以救心,泻黄散泻脾湿而治心,安神丸、天王补心丹等补肾而治心,交泰丸引火归原等。心、肺、脾、肝、肾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脾胃调和,元气舒伸,肝肾充溢,是心生理功能正常的基础。随着五行理论进一步应用于中医五脏体系,将生、克、乘、侮得到了更广泛地应用。

6 调情志以治心

中医不仅重视药物治疗,也非常重视心理调节,讲求养心、修心之法。将人的健康与人的行为、情志联系起来,讲求做人须正心、住所须安静、欲望须寡少、精神须安定。正如《养心法言》“心者身之主宰,万事由之应酬”、“正心之人,鬼神亦惮••••••此养心之法也。”指出心神所伤,由日常琐事引起,扰乱心神,进而导致心病,治心之病,应时时正心,从思维、情志做起,治未病,也是养心之法。《脾胃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志意”,“设能善养此心,而居处安静,无为惧惧•••••邪亦安从奈我何哉!”脾胃论指出心所受之邪,多为内伤七情,心为神志之大主,七情各伤其脏腑,但终伤心,故调情志,才能使心神安,志意和,五脏调,达到健康的目的。

7 “心主神明”在肿瘤中的应用

癌症是一大类恶性肿瘤的统称。中医自黄帝内经就有关于癌症的描述,癌症的发病、进展、预后与心关系密切,故笔者进一步论述心与癌症的关系。

中医认为“癌症的发生是在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正气虚弱的基础上,外邪入侵,痰、湿、气、瘀、毒等搏结日久,积渐而成。”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诸病皆有其病理基础,癌症也不例外。《灵枢•百病始生》云“壮人无积,虚则有之。”虚是癌症发生的病理基础。五脏六腑、气血阴阳各有所虚,继而外邪诱发,日久积聚,乃能成癌。

五脏者,心、肝、脾、肺、肾。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故心为五脏之主,神明之所,五脏的盛衰,皆与心脏关系密切。故癌症的发生,与“心主神明”关系密切,可能的过程是“心神不明”发生于五脏虚弱之先。

七情所伤,责之于心,因心为五脏六腑之主,五脏之志皆由心志所统,心是精神情志之舍,伤于情志者,必心与其相应之藏皆伤。故情志所伤者,必先伤心,进而诱发具有病理基础的绝症。情志因素不仅是癌症病理基础形成的原因,也是癌症发生的诱发因素。

8 “心主神明”与癌症的关系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与癌症关系密切,西医则认为心理、精神对癌症的影响极大,最近10年的国内外实验室和临床研究进一步表明,心理社会因素对肿瘤生长的影响主要是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心理神经免疫机制,改变机体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而实现的[1]。综合国外大量文献,目前认为,具有某些心理特征的人较容易患癌症;癌症的发生、转归与内分泌和免疫防卫功能有关,后者又受患者本人情绪和行为反应的影响;表现某种心理行为特点的癌症病人,其生存期较短;采用情绪支持和行为干预等心理治疗方法,可使癌症病人生存期延长1倍。同时,动物实验显示,生理或心理的应激与肿瘤生长的快慢和存活期的长短有关,这些效应以应激诱导免疫功能的抑制为中介。吗啡或其他阿片能增加肿瘤转移,并可抑制NK细胞活性。肿瘤患者中也有类似阿片对NK细胞活性的效应[1]。可见心理应激与肿瘤密切相关[2]。

心理-神经-内分泌-免疫轴系统与其动态平衡。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疾病的产生是人的心理生理和环境体系中所有相关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当外界刺激作用于机体时,心理反应可引起生理、生化反应,心理反应的程度受机体对外界刺激的认知和评价、应对经验和能力以及个性特征所制约。这些心理反应反过来又调节着机体生理、生化反应的强弱,即心理-神经-内分泌-免疫轴系统。研究发现,在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的效应细胞与体液因子处于微妙调控之中,它与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构成统一的调控网络。免疫细胞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和介质、内分泌腺通过分泌激素、神经系统通过神经纤维及释放神经递质来调节机体的整体平衡。肿瘤的发生乃至进行增殖与播散,可能与这种动态平衡失调关系密切。此外,免疫组化研究证明,免疫细胞上存在着各种受体,内分泌激素及神经递质通过作用于这些受体,而导致免疫功能的改变,是自然消退的原因之一[1]。

9 中药在安神中的作用机理

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表明,很多中草药含有多糖类、有机酸类、生物碱类、甙类和挥发油类等,可以发挥机体自身具有的免疫功能和适应力,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9.1中草药中有效成分的作用

9.1.1多糖类 多糖可以激活免疫细胞、影响补体系统、诱导细胞因子的产生。柴胡、艾叶、当归、茯苓、车前子、红枣等在体内外都有激活补体的作用。黄芪、人参、柴胡、刺五加、当归等能诱导干扰素的产生。

9.1.2有机酸 甘草等多数有机酸可与钾、钠、钙等金属离子或生物碱结合成盐类。生物活性的有机酸,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9.1.3生物碱 苦参中生物碱分布较广,广泛用于疾病防治和免疫调节。

9.1.4甙类 人参、黄芪、淫羊藿、柴胡甙类化合物,对免疫均有影响。柴胡皂苷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9.1.5挥发油 茵陈、薄荷、紫苏、荆芥、当归、小茴香、肉豆蔻、桂皮等这类中草药化学成分比较复杂,主要含有硫化物、萜类及芳香族化合物等。

9.2中草药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9.2.1中草药能促进免疫器官发育 党参、黄芪等均能促进免疫器官的发育,提高免疫活性,解除氢化可的松引起的免疫抑制。

9.2.2中草药对细胞免疫的促进作用 细胞免疫是T淋巴细胞介导机体的一种重要的免疫反应。柴胡、黄连、黄芩、金银花、蒲公英、黄芪等均能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增强细胞免疫功能。

9.2.3中草药对体液免疫的促进作用 体液免疫是由B淋巴细胞介导的另一种重要的免疫反应。党参、黄芪、白术、五味子、淫羊藿、沙参等中草药能提高免疫抗体水平,而且可延长抗体的存留时间。

9.2.4中草药对白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促进作用 白细胞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具有强大的吞噬能力,是参与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部分。党参、柴胡、当归、黄芪及白术、猪苓、首乌、刺五加等中草药均能提高白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的数量和功能。

9.2.5中草药对细胞因子的促进作用 细胞因子是免疫活性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相关细胞产生的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一类蛋白性小分子物质。党参、白术、猪苓、茯苓、甘草、黄芪、人参、黄芩、黄连、金银花、蒲公英等许多中草药具有促进细胞因子产生的作用。

9.2.6中草药对自然杀伤细胞的促进作用NK细胞是机体参与免疫反应的一种淋巴细胞,能在体内外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起到免疫监视和抗感染的作用。枸杞、人参、当归、黄芪对NK细胞的活性有显著的增强作用。

二至丸可治肝肾阴虚所致失眠多梦,具有免疫功能,保肝、止血等功能,其次还有许多健脾安神的方剂如归脾汤、酸枣仁汤等,都有提高免疫力作用。

10 “心主神明”发展趋势

“心主神明”理论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然而在“心主神明”论之七情所致病中,现代研究不足,随着心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因素导致的社会病中,心神失常所致病逐渐增加,心主神明理论的研究可以在解决这些问题中起到积极的作用,需要积极发展以及在肿瘤病中,由于心理、病理等多方面因素,导致心神失常,对经济、心理、生活状态造成极大的伤害,需要认真研究。

猜你喜欢

心主神明五脏
基于“心主血脉”理论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治疗思路
画地为牢
失眠与五脏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心主血脉”理论浅析和临床意义研究
岭南那些与水相亲的神明
东京神明 花信精神
倘若,这世上有神明
《黄帝内经》的五脏俞穴与消渴相关性探究
“五脏神”学说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