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 学 要 略 (下)

2013-04-06李亚军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学术

李亚军

(陕西中医学院人文科学系,陕西 咸阳 712046)

(续上期)(五)子学

凡是学术、学派等而自成一家之言者,都属于子学。

子学的内容最为庞杂,除过各种各样的哲学思想的著作以外,还有宗教、政治、军事、天文、农学、医学、艺术、小说和类书等极其广泛的书籍。

这个我们从其小类中就可看出。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子学共14小类,凡为: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

这里结合诸子百家之学,以儒、道、释、墨、法、阴阳、农、纵横、兵、医、名、杂、艺术、小说和“其他”共15小类为序,略述其要。

1、儒家:作为子学之一的儒家,是指从教育教化的角度传承孔子学说的学派,而不是作为经世济民之大道的儒学。这一学派的名家名著,有战国赵荀况的《荀子》,西汉刘向的《说苑》、《新序》,扬雄的《法言》,北宋程颢、程颐的《二程遗书》,南宋朱熹的《近思录》,明王守仁的《传习录》、胡广的《性理大全书》等。其学以孔子为宗师,以五经为经典,以仁义为目标,以中庸为准则,以礼制为约束,“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传承儒家学术、进行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修养方面独树一帜,贡献巨大。

2、道家:道家的代表人物是春秋楚老子、战国宋庄子、郑列御寇、魏杨朱、西汉淮南王刘安、东晋葛洪等,典籍有《道德经》、《庄子》、《列子》、《淮南鸿烈》、《抱朴子》等。其学遵从老庄学说,以创始人老子关于“道”的思想为根本,运用相反相成的辩证思维,来阐释宇宙万物的本质、特点、构成和变化规律。推崇上善若水,怀素抱朴;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人生理想是返璞归真,社会理想是“小国寡民”。同时,多还讲求长生不老之术。

3、释家:释家即佛家。其学尊奉释迦牟尼世尊的教义,以经、律、论为三藏,以佛、法、僧为三宝,名家名著更仆难数。认为人生实有而真空,充满无常和痛苦,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快乐。要想离苦得乐,就需真修实证佛法。依修证的情况和果位,分为小乘和大乘两大层次:小乘以个人了脱生死而离苦得乐为果位,达成者称作罗汉;大乘则同时以随缘帮助他人也了脱生死而离苦得乐为果位,达成者称作菩萨。至于超越大乘的果位、达到最高境界、能够普度众生者,就是“佛”了。

4、墨家: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翟,人称墨子,典籍为《墨子》。这一学派的社会伦理思想以“兼爱”为核心,故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社会等级观念。同时反对当时的兼并战争,提出“非攻”的主张,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作为治国原则。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方法,尤重艰苦实践,崇尚侠义。其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此外,它还主张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时又承认鬼神的存在。其后学汇合成两支:一支注重今所谓认识论、逻辑学、几何学、几何光学、静力学等学科的研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时期及后世的游侠。

5、法家: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春秋齐管仲、战国卫商鞅、魏李悝、韩韩非,秦李斯,韩非为其集大成者。典籍有《管子》、《商君书》、《韩非子》等。其学依宽猛不同而分为两系:以管仲为代表的齐国法家主张法礼并重,先德后刑,因道生法,较为温和。而以商鞅、李悝、韩非、李斯为代表的秦晋法家则反对礼义说教,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专重于法、术、势,主张严刑峻法;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思想和教育上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军事上不断扩张,力图兼并天下。他们是法家中激烈而彻底的一派,虽非常猛酷,但政绩显著,且终于统一海内。历史上通常把秦晋法家视为先秦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6、阴阳家: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齐邹衍。他将自古以来的数术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并试图作进一步的发展,用来建构宇宙图式,解说自然现象及其变化法则。又根据五行相生相胜的理论,创“五德终始说”,用以解说历史和社会人事。

7、农家:农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楚许行,《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其学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的首位。许行还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为这方面的杰出代表。

8、纵横家: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战国周苏秦和魏张仪,其主要言论载于《战国策》。所谓“纵横”,特指战国时期的“合纵”与“连横”战略。“合纵”,具体指秦国以东诸国结成从北到南纵向的政治军事同盟之事;“连横”,则主要指秦国与东方某国结成东西关系横向的政治军事同盟之事。纵横家是其时以纵横之术游说诸侯、从事政治与外交以至军事活动的策士,他们对于战国时期政治与军事格局的变化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

9、兵家:兵家的代表人物是西周吕望、春秋齐孙武、司马穰苴,战国齐孙膑、卫吴起、魏尉缭、秦白起,西汉张良、韩信、黄石公,唐李靖等。典籍有《黄帝阴符经》、《六韬》、《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三略》、《李卫公问对》等。其学的重点在于研究战争的谋略与战力及其运用之道,但由于智略非常远大高深,故其意义从一开始就超出军事本身,不同方面的人们都能从中得到关于智、力交争从而获胜的有益指导和启示。

10、医家:古之医家,谓今之中医。中医具有很强的文科性质。主要因为,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以整体观念为理念,以阴阳五行为维系,以藏象经络为关键,以养生预防为上务,以用药治疗为下务。治疗时以望闻问切为途径,以辩证施治为法则,以医、药、针灸为手段,充分体现出中国文化特色和以人为本的精神。其代表人物为春秋齐扁鹊,东汉张仲景、华佗,唐孙思邈,明李时珍等,典籍有《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要方》、《本草纲目》等。

11、名家:名家的代表人物为战国宋惠施、赵公孙龙,典籍为《公孙龙子》。这一学派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得名,当时人称“辩者”、“察士”或“刑名家”。

12、杂家:杂家的代表人物是秦吕不韦,典籍为《吕氏春秋》。杂家是战国末期的一种综合性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而得名。其学博采众议,形成一套思想上兼容并蓄的治国方略和知识体系。

13、艺术:此类内容主要有书法、绘画、篆刻、雕塑、工艺、音乐等内容。有关研究的名家及著作,有唐代孙过庭的《书谱》,北宋米芾的《书史》、《画史》,宋代无名氏的《宣和画谱》,明代陶宗仪的《书史会要》,清程雄的《松风阁琴谱》、朱象贤的《印典》等。

14、小说家:小说家或采集民间传说议论,以供天子大臣了解民情风俗;或记述杂事、异闻、琐记,以供人扩大见闻等。其名家名著,有先秦无名氏《山海经》,西汉虞初《虞初新志》、刘歆《西京杂记》,西晋张华《博物志》,东晋干宝《搜神记》,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明陶宗仪《辍耕录》等。

15、其他:这里所谓“其他”,主要指子学中“文”性较强的天文算法、术数等学术。其学玄深庞杂,此不一一。

(六)文学

此类内容,全部为古典文学。今天认为是古典文学伟大源泉之一的《诗经》,由于古人当作儒经,列在经学类,所以未列此类。也因为这样,文学类的第一小类就是古典文学的另一个源头——楚辞,其次分别是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

1、楚辞:是以屈原的作品为主要,其他作家的在形式、内容、风格上与屈原作品相类的作品为次的早期文学巨著。

2、别集类:内容是作家的专集,如《李太白集》、《杜工部集》、《苏东坡集》。

3、总集类:是汇集了众家作品的文学书籍。有两种:一是某时代的全部作家的作品,如《全上古三代两汉六朝文》、《全唐诗》;二是选本,如《昭明文选》。

4、诗文评类:内容为文艺理论著作,如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

5、词曲类:主要是词曲著作。如明臧懋循的《元曲选》。

五、中国古代文化与学术的重点及其成就

国学的时限,远则肇始于先秦,近则迄于清季。她也是经历了如此漫长历程的发展之后,才终臻完备的,但历代重点有所不同。归纳起来,历代重点脉络基本如下:

先秦:百家之学

两汉:经学

魏晋:玄学

隋唐:佛学

宋明:理学

清代:朴学

先秦时期由于诸侯并立且纷争不已,政治并非一统,学术环境反而因此极其宽松,于是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文化和学术的创造时期。这一时期最为称道的学说,即所谓“诸子百家”,主要是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而十家的情况,又如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所述:“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所谓“九家”,是除“小说”以外的九家。

两汉时期,国学成就和影响最大的是经学。西汉建立后,汉武帝当政之前的几十年时间内,朝廷奉行黄老之学,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国策。汉武帝当政以后,希望并需要有为而治,于是采纳了号称汉代孔子的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中央设立太学,确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置五经博士以授学。从此,儒学成为统治思想和主导学术,不仅推行当世,而且行之久远,直到清末,始终居于主体地位。经学在汉朝又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大派。所谓今文经学,是用“今文”(指当时流行的隶书)传写的历代相传的儒经及其学术;古文经学,是指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发现的用“古文”(指蝌蚪文)书写而久未传世的儒经及其学术。由于两者内容不尽相同,于是发生了今古文经学之争,也由此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学者,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成就。到了东汉末年,郑玄成为两汉经学的总结性人物。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政治与经学统一的局面被打破,文化与学术上出现了一个多元发展的多彩时期。其中,玄学的成就最为瞩目。玄学是以道家思想为主、结合儒家思想来研究并解释宇宙人生的学术流派。其代表人物和学派,是以何晏、王弼、阮籍、嵇康等为代表的“贵无”派和以裴頠、郭象等为代表的“崇有”派。他们以时称“三玄”的《周易》、《老子》、《庄子》这三部经典为研究对象,以辩证“本末有无”问题为中心,以探索世界本体为基本内容,以“辨名析理”为思维,以“得意忘言”、“寄言出意”为方法,以解决道家自然与儒家名教的关系为目的,深入研究了有关系列问题。其后内容还不断扩充,增加了“山”(修行)、“医”、“命”(命理)、“卜”(占算)、“相”(相术)等“五术”。玄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特殊的亮点,其所倡导的人生态度,深刻影响了魏晋时期的名士群体,形成了飘逸自然的“魏晋风度”,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的哲学以及文学、艺术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隋唐时期,由于朝廷思想开放、气度恢弘、对学术非常宽容等原因,从东汉初年即传入中国的佛教不仅得到迅速发展,而且完成了完全本土化的历程,从而取得了其他文化与学术不能相比的成就。这时的佛教形成了八大宗派,其中以天台宗、净土宗、华严宗和禅宗的影响为最大。禅宗在武则天时分为北、南两宗,以南宗流传最广。但佛教也因发展过于迅速,不但大量丁壮出家为僧,而且寺院又拥有大量土地,严重威胁到朝廷统治,所以到了唐武宗时代,继北魏武帝之后又一次开展了灭佛运动,使佛教受到严重打击。有唐一代,始创于东汉的道教也很发达。这是因为,唐朝皇帝姓李,自称为老子后代,所以特别推崇道教,以至奉为国教,唐玄宗为此还下令士人都要学习《道德经》。此外,从唐初到武宗灭佛时期,来自西方基督教的一个支派——景教亦曾风行甚久。

宋明时期,国学成就与影响最为突出的是理学,又称“道学”。其奠基人是北宋的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邵雍和司马光是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陆九渊是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王守仁是明朝理学的代表人物。这些大儒由于认识与态度不同,使理学最终形成了两大流派:一派是以二程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一派是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程朱理学将儒家的纲常伦理确立为万事万物当然之理,即“天理”。认为在万物未生之前即有一理存在,即“理在事先”。他们将“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要求人们要有对天理的自觉意识,从而做到“存天理”、“灭人欲”。为了培养这种自觉意识,特地把《大学》首章的论述梳理成“三纲八目”,以便人们遵从修养。所谓“三纲”,就是《大学》中所说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八目”,亦即《大学》中阐述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程朱理学从南宋后期至于明清,一直都是封建王朝用于统治的官方主导思想。陆王心学则认为“理”在心中,“心即理”,把“知行合一”、“致良知”作为实现其“理”念的要求。

清朝国学成效与影响最大的是“朴学”,又称“汉学”、“考据学”。乾嘉时期,在朝廷的倡导与支持下,大批学者对我国古代文献展开了规模空前的整理工作,由此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即“朴学”。之所以称作“朴学”,是因为学风朴实;之所以又称“汉学”,是因为远承汉儒训诂的治学方法而来;而称作“考据学”,顾名思义,即因于重证据而轻义理之故。其之成果堪称辉煌,出了一大批学者和学术专著。如阎若璩、胡渭、惠栋、戴震、王念孙、王引之、段玉裁、章学诚、阮元;《说文解字注》、《古文尚书考》、《广雅疏证》、《九经古义》、《易图明辨》等。朴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拢总而言,作为人类文明史上唯一从未间断地盛传至今的文化与学术——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和经验的国学,具有伟大而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其独到的“辩证、直悟、中和”等思维特点,“天人合一,以人为本;求仁尚义,循礼重信;明德维新,止于至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修身慎独,知常达变;贵和尚中,和而不同;刚柔相济,经世致用;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等等博大精深的内涵,“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存高远而立足现实的终极情怀和圣贤境界,是我们完善自我、和谐群体、报效祖国、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贡献人类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我们无不俱应用心珍惜,努力发扬光大,以无愧于我们伟大的先人和绵绵的后代。

猜你喜欢

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
在学术面前,市场就是个屁
学术战"役",华中师范大学砥砺前行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