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红字》中看现代女性意识

2013-04-06

关键词:红字霍桑斯特

刘 敏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内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的代表作《红字》,为人们展示了一位现代女性人物的典范——海丝特·白兰。她凭借自己艰苦的努力和抗争,最终赢取人们的认可,首肯了其作为一名独立新女性的人生价值取向。霍桑通过揭示主人公海丝特所处的清教男权社会“边缘”地位,深刻地批判了男权社会中极为普遍的厌女意识,并且通过把海丝特的人生逆境坚强抗争与男主人公对命运无奈进行对比,颠覆了传统的男权社会总是以女性作“客体”的观念,在自己想象中建构的“红字”世界里替海丝特赢取了一个“主体”地位。

一 霍桑女性主义意识的形成

在《红字》中海斯特身上让女性主义充分体现出来,而其清教主义的家庭背景加之对先祖们存有复杂的情感,导致其心目中始终系有负罪感,与此同时,其也或多或少接受了一些革命意识。面对女性问题,他既崇尚女性实现自我,同时又对这种追崇感到困惑。尽管其在作品中流露出同情女性不幸的观点,但同时也透露出自身所固有的反女性主义痕迹,这也就是说海斯特注定不可能脱离所谓男权制的压抑。

1.霍桑的女性主义意识的形成背景。

我们可从其家庭背景,政治背景以及宗教背景等三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1)家庭背景:提及霍桑的女性主义意识,自然得提其家庭背景,其家庭背景与作者的思想及其作品创作都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霍桑出生于美国名门望族之家。

(2)政治背景:霍桑的长辈中有人曾参加了清教徒迫害异端分子之事,曾是三名受理“塞勒姆驱巫案”的法官之一。霍桑四岁时当船长的父亲死于海上,是母亲辛苦把其抚养长大。霍桑的母亲,身为寡妇母亲,带着三个幼小的孩子平素靠别人资助艰难地过活。让霍桑从小开始就对母亲怀有感激之情,这说明了他在《红字》中为何那般高度宣扬母爱。以及正是母亲此种处境激发了他对父权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的思考。

(3)宗教背景:霍桑的家族几代都是清教徒,并且十分狂热。霍桑本人则是一个思想很矛盾的作家,并且因长期受清教主义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一方面他反对宗教狂热以及迫害人性所谓的宗教信条;另一方面他也一直饱受清教主义传统的束缚,主观上他在作品人物中充分流露同情心,而客观上受那些清教主义思想约束又使他对作品中塑造的犯宗教罪行的人给予道德批判。因此,对于海斯特形象的塑造就充分体现了霍桑女性主义意识中矛盾互相存在的一面。

2.霍桑笔下海斯特身上体现的女性主义意识。

在《红字》中,霍桑女性主义意识在塑造的海斯特身上袒露无遗,值得关注的是,霍桑因为长期受父权社会熏陶,更多的时候对女性主义则是予以谴责和批判,一方面他同情女性的不幸,另一方面在他的在小说中又流露出反女性主义因素,也就是注定了其笔下的海斯特不可能摆脱男权制压。因此,他最终设计海丝特定型成走向泯灭。其在《红字》中表达了自己对女性主义存有矛盾态度,直至最终对女性主义理想的放弃。所以我们说,霍桑的女性主义意识既有对女性的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有摆脱不了对女性主义批评的是矛盾。

二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观的产生。

随着20世纪初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引入,无疑是唤起现代女性意识觉醒的重要因素,对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来,也有许多思想家和作家把西方的女权主义理论及女性主义文学观念引进来。这些引入,促进了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并使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观念得以形成,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和批评实践上产生了重要影响。虽然这种影响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女性主义文学观的影响。但是,它为中国当代社会对女性主义文学观念在中国文学创作中的消化和理解提供了许多经验。

2.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观的发展。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形成经过流动发展和演变的阶段,具有本土特色以及阶段性特点。我们可从以下两点说明。

(1)中国当代文学所体现出得女性价值感与主体性,最早得益于西方的女性文学观念。中国知识界自二十世纪初,呈现介绍推广西方资产阶级学说的风气,斯宾塞的《女权篇》就是那时传入中国的,当时资产阶级的女性主义观念为中国妇女获取自由平等提供了理论利器。

(2)催生了具有群体女性意识的中国首批女作家。“娜拉热”之后,中国一些女性作家从娜拉身上很快寻找到女性自我意识的见证。这些女性作家就包括我们十分熟悉的谢冰心、萧红、张爱玲等。冰心的《斯人独憔悴》,庐隐的《海滨故人》,白薇的《悲剧生涯》等,均表现出具有鲜明特性的女性体悟,此创作群体也是中国女性主义意识觉醒的标志,同时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了一面醒目的女性文学大旗。

三 《红字》海斯特形象的反抗意识与妥协的纠结

在《红字》中,霍桑采用大篇幅打造了海斯特这一人物形象,并且让其成为《红字》的主线,大肆歌颂海斯特的顽强与坚忍不拔,改变以往女性在作品中习惯表现的柔弱与卑微;而对男性人物的设计以齐林沃斯和丁梅斯代尔为例,均成了次要的角色。

1.海斯特形象的反抗意识。

作者在塑造海斯特的正面形象时,精心设计刻画了一个美丽健康的女人,突出表现了海丝特追崇自由,反抗清教教规的精神面貌。海斯特因犯有通奸罪而被受刑,当清教权力机构威逼她讲出奸夫的名字时,她坚定地回绝决绝道:“我不说!……”;而对前夫齐林渥斯,海斯特也仍然是坚决地回绝道:“我决不说!”;当清教权力机构的当权者欲剥夺她抚养珠儿的抚养权时,她坚定地说“我不能放弃她!”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海斯特的顽强坚韧、不畏强权的反叛精神以及大胆追求爱情,与严苛的宗教教规抗争,冲破虚伪的社会习俗,崇尚自由的抗争意识。海丝特面对严苛的政教合一的清教社会勇于挑战,面对顽固的男权意识形态敢于质疑。《红字》中还流露出霍桑对母爱的歌颂,大意是这样:海斯特竭尽全力,把所有的爱给予了珠儿,让母性的光辉在这里袒露无遗,正当珠儿的抚养权即将被剥夺的时候,海斯特勇敢地向世俗权力发起挑战与反抗。正向前文所说的,《红字》中关于母爱的颂扬是与作者的家庭背景因素分不开的。

2.海斯特形象的反抗与妥协的纠结。

这个阶段的海斯特一边继续坚持对清教社会的抗争,一边却呈现出对她的反抗与妥协的逐渐纠结。尽管作者以大篇幅为海斯特塑造了正面积极的形象,然而因为受父权制社会思想的羁绊束缚,霍桑表现出更多对女性主义的反驳与批评。在《红字》故事的结尾,霍桑对海斯特的塑造前后形象相较对比分明:海斯特竟然成为一位遵从清教“灰色长袍的”孤零人;一个曾经接受清教权利惩罚被惩罚者,居然“自觉自愿”地戴上红字的枷锁。因此,纵观霍桑在《红字》中对海斯特的前后之塑造,让人们感觉越是体现海斯特的勇敢反叛,就越是能强烈地凸显反差之效果,由此可见在父权社会里,男性的权威是那么的不可动摇,宗教的教规是那么的不容挑战!

四 霍桑女性主义意识的局限性

《红字》里海丝特的形象是个令人尊敬的女性,她用个人的力量维护自身的权利,从被侮辱、侵害的女性,练就成一个绝不放弃追求美好愿望的思想者,抑或是一个女性活动家。霍桑借以《红字》鞭挞清教社会政教合一的宗教统治,在对海丝特的塑造中,充分体现了他对女权主义的认可。然而,只是把女性的情感当作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向,凸显出极大地乌托邦倾向,充分体现出霍桑思想的当时的局限性。

总之,对于女性主义学者来说,海斯特堪称一个追求自主意识的典型女性,她以自己在岁月里顽强的抗争精神,赢取了人们的首肯,为广大新女性找寻自我意识确立生存价值观树立了典范。

通过对女主人公海斯特顽强的生存意识和反叛行为的透视,揭示了海斯特的女性主义意识,从而使霍桑的女性主义意识得以显现,即有助于后期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以及妇女的独立解放,同时促成了后期女性主义作品的蓬勃发展。在很多人眼里,海斯特·白兰俨然是女性主义坚强抗争的代名词,公认她以自己的实际抗争赢取了世人的尊敬。但是《红字》中海斯特从抗争发展到妥协的明显比较的对立形象,又充分地说明了海斯特的消极化变故。1随着情节的逐渐发展,海斯特身上女性主义的所有品质却渐渐消逝,进而被男权社会同化。然而此变化也恰巧验证了霍桑本身的思想。

[1]景小丽.霍桑《红字》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颜健生.边缘生存:对霍桑《红字》中女主人翁的形象解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4).

[3]王啸.谈《红字》中红字“A”的象征意义[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0(1).

猜你喜欢

红字霍桑斯特
玫瑰有刺
玫瑰有刺
霍桑是清教徒吗?——从《红字》中的“罪”谈起
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
越努力越幸福
越努力越幸福
智力跷跷板
蓝笔写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