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世纪以来的英国同性恋文学书写述评

2013-04-06郝红玲王晓姝

关键词:同性恋者王尔德文学

郝红玲,王晓姝

(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同性恋文学的书写和述评在国内外早已有之并延续至今。而英国的同性恋书写最早可以追溯到乔叟时期,到中世纪的“黑暗时代”一直处于低谷。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同性恋文学开始初露锋芒并逐渐走向前台。到了20世纪,由于诸多大家的介入,同性恋文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由于异性恋霸权话语的抑制,同性恋文学在英国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现象,但是已经开始融入文学的主流。

十九世纪,西方文学开始了重大变革,即摹写人类精神世界的现代文学萌芽了。对精神感受极为敏感的同性恋文学家们理所当然地站在了文学变革的前沿。在英国,虽然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道德规范森严,对同性恋也是严令禁止,许多同性恋者没有公开自己的同性恋身份,但是英国的同性恋文学并没有停止发展。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在19世纪初期因其放荡不羁的私生活及同性恋备受瞩目。拜伦为他爱过的每一个人写诗。在哈罗时,拜伦就意识到自己不同一般的性取向,他后来的诗集《即兴诗》和《即景诗》抒发了自己对哈罗公学男孩的情感。他在剑桥遇到了十五岁的唱诗班少年约翰·埃德勒斯顿并开始了与他的同性恋情。拜伦在得知埃德勒斯顿死于肺病的消息时悲痛万分,随后写下一系列的“赛沙组诗”,为避嫌,用赛沙替代埃德勒斯顿的名字。

英国女同性恋者安妮·李斯特(1791~1840)生前写过许多日记,这些日记如今已成为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宝贵遗产。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将安妮·李斯特的日记列入了《世界记忆名录》。在日记中,安妮·李斯特关于自己同性恋倾向和同性恋情的描述约占文字总量的六分之一,同性恋相关的内容都是以自创的密码文字写成,安妮·李斯特根据古希腊文和数学方法自创的这些代码文字已被后人破译。

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在英国同性恋文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他甚至因为同性恋被判入狱两年。在《W.H.先生的肖像》中,王尔德虚构了三个人物,进而表征了西里尔与厄斯金、莎士比亚与W.H.先生之间的同性恋关系和产生的后果。在这里,王尔德也许是希望通过客观地解读历史从而对自己的同性恋倾向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在《道连·格雷德画像》中,艺术家巴尔兹、格雷和沃顿爵士之间的同性恋关系既表征了王尔德的美学观,又映射了作家自己的人生体验。巴尔兹是同性恋者,但却未摆脱传统的道德标准,他对格雷的爱表征了一种理想的、柏拉图式的同性恋;而沃顿爵士的爱中则不仅带有明显的欲望,更带有强烈的诱惑。格雷对巴尔兹的同性恋对后者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表征了王尔德认可的同性恋和创作的密切关系。萨默斯教授认为该书“可能比其他任何一部英国小说都更能构建在艺术、颓废和同性恋之间的原型联系”,并得出结论:“英语同性恋小说源于奥斯卡·王尔德。这不仅仅是因为《W.H.先生的肖像》是英国文学中以同性恋为主题的最早的严肃短篇小说,或者是《道连·格雷德画像》是英语中最早的描述同性恋亚文化(虽然不很明确和准确)的小说之一;更为深刻的是,现代同性恋文学可以追溯其源于王尔德,因为在同性恋出现的关键时刻——19世纪关键的最后几十年,王尔德作为同性恋的代表及其角色的象征,最后成为圣奥斯卡和同性恋的殉道者。”[1]

20世纪思想发展的多元化和两次世界大战,都导致了意识形态方面的巨大改变,人们开始以更科学和更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同性恋,而同性恋的书写和述评也开始了蓬勃发展。

E.M.福斯特(1879~1970)在世时,鲜有人知道他是个同性恋者,直到他去死后的第二年其同性恋小说《莫瑞斯》出版时,他的同性恋身份才浮出水面。在文学创作中,他因不敢公开描写同性恋而倍感痛苦,“我应该成为更加出名的作家,如果我能写的更多,发表的更多,但是性这一问题妨碍了后者。”[2]在《最漫长的旅程》中,安塞尔作为福斯特的代言者,是一个理性的剑桥学者,他崇尚男性友谊,反对传统婚姻并有厌女倾向。同时,安塞尔对里基充满了爱意,把女性看作是同性友谊的威胁。而里基则游离于异性恋和同性恋两种欲望中,既想选择传统婚姻又希望得到同性之爱。杰拉德也是里基的欲望对象。另外,里基也垂涎于斯蒂芬的身体美。对同性的欲望使里基日益感到孤独和无助,一步步陷入了性别和社会归宿的消散和自我价值的丧失之中。最后为了救醉酒的斯蒂芬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莫瑞斯》中的莫瑞斯的同性恋倾向懵懵懂懂,他的恋人克莱夫则一直寻找柏拉图式的充满激情却又有节制的爱。莫瑞斯、克莱夫和阿列克就是福斯特本人的不同缩影,折射出作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同性恋的不同见解。“E.M.福斯特是现代英国文学中最著名的同性恋作家……福斯特比自己时代的任何其他具有想象力的作家更好地表征了现代同性恋解放的观点。”[1]

D.H.劳伦斯(1885~1930)对男同性恋和男人之间的友情有极大的兴趣。在《普鲁士军官》中,上尉和勤务兵之间可以说是一种单向的同性恋关系,即上尉对他那个“四肢粗壮,皮肤黝黑,唇上生着嫩嫩的黑髭,身上散发着热腾腾的青春气息”[3]的勤务兵的独有情钟。在《虹》的第十二章中,在厄休拉的男友斯克列本斯基远离的时候,厄休拉·布朗文曾一度堕入了同性恋,同她的班主任温妮弗莱德·英格小姐发生了亲昵的关系。《虹》的姊妹篇“《恋爱中的女人》写的也是‘恋爱中的男人’”。[4]小说中的两位男主人公伯金和杰拉尔德的关系扑朔迷离。“杰拉尔德对伯金却有一种友爱之情,虽然他从未真正信任过他。”[5]而对于伯金来说,“毋庸置疑,完全彻底地爱一个男人是必要的……毋庸置疑,他始终不渝地爱着杰拉尔德,然而又一直否认有这种感情。”[5]两人约定总有一天要像古时候的德国骑士那样相互盟誓。同时,以第三者形象出现的德国艺术家勒克是一个“具有堕落的女人味与同性恋味的猥琐男人”,[4]但是劳伦斯淡化并隐去了勒克与其同伴的同性恋关系。这些删节和轻描淡写却欲盖弥彰,更加凸显了劳伦斯对男性同性恋关系的依恋但又矛盾的心态。《亚伦的藜杖》可以说是一部“关于男人的小说”。它是劳伦斯在《虹》中探索妇女在婚姻爱情中的抗衡力量,在《恋爱中的女人》中探索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以外男人之间的关系的问题的继续。作品企图告诉人们男人应该如何摆脱婚姻的束缚和女性权威的制约,在男人之间建立起一种真诚的友谊。

拉德克里夫·霍尔(1880~1944)的第四部小说《孤寂深渊》被称为英语文学中第一部女同性恋小说,同时也被誉为“女同性恋者的圣经”。主人公斯蒂芬·葛登因其同性恋倾向而无法进行正常的异性恋爱。小时候单恋上了家中一个年轻女仆,在成年之后又与有夫之妇安吉拉产生了恋情,并全身心投入了自己的初恋,最后遭到了安吉拉的背叛。在救护纵队里,斯蒂芬结识了威尔士少女玛丽·卢埃林。从此两人过着情人的生活。但是,斯蒂芬对玛丽的爱充满了责任感。最终她将玛丽推向了异性恋者马丁的身边,自己独自忍受寂寞并向上帝疾呼:“承认我们,啊,上帝,在全世界面前,也把我们的生存权利给我们!”[6]从而体现了作者期待世人对同性恋的宽容与接受。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在她的作品中隐晦地展现了自己对女同性恋的肯定态度。《远航》中的海伦·安布鲁斯先是爱上自己的小姑子,在其病逝之后,又爱上了外甥女蕾切尔。在《达洛维夫人》中,克拉丽萨·帕里(即达洛维夫人)在婚前就知道了自己的同性恋情感倾向,因为她与少女时期的朋友萨利一见钟情并对萨利展现了只有情侣才有的激情。萨利在激动的时候还如情人般吻了克拉丽萨,而克拉丽萨则认为:“当时的情景可以说是天翻地覆!别人都消失了,只有她与萨利。”[7]因为与萨利的同性情感成为她回味无穷的记忆,所以克拉丽萨虽然生过孩子却感觉依然保持着童贞,并与丈夫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分居的状态。在《到灯塔去》中,女画家丽莉·布里斯科对拉姆齐夫人的同性单相思的情感终生不渝,但是不敢表露。自从丽莉出现在拉姆齐夫人家的晚宴一直到小说的最后,她的心始终被拉姆齐夫人占据着,即使在后者去世十年以后,对她的渴望依然强烈。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克洛伊和奥利维娅共用一间实验室,由同事变成了情人。在《岁月》中,吉蒂及其历史老师露西之间也是互相倾慕。女性之间的同性恋情是伍尔夫小说的中重要组成部分,是伍尔夫对抗异性霸权的一种武器。

伊夫林·沃(1903~)被誉为英语文学史上最具摧毁力的讽刺小说家之一。在牛津读书时,伊夫林就加入了同性恋社团并曾与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和达利交往密切。他的《重访布莱德谢》也入选了百部最佳同性恋小说榜单。小说《故地重游》虽然描写了整个贵族家庭的命运,却是由一对志同道合的少年的友谊入手并贯穿的,他们有徘徊迷惘的年纪,有懵懂生涩的人生。塞巴斯蒂安·弗莱特和查尔斯·莱德关系微妙,塞巴斯蒂安爱恋着查尔斯。

20世纪50年代,英国关于同性恋不属于刑事犯罪的讨论越来越激烈。1957年沃尔芬登报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报告主张将成年人在相互同意的条件下发生的同性性行为合法化,这一报告最终推动了1967年成人同性恋及同性恋行为在英国的合法化。从此,同性恋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成为小说的创作主题。

英国知名同性恋女作家莎拉·沃特斯(1966~)曾经荣获著名同性恋文学奖“石墙图书奖”和“萨默塞特·毛姆男女同性恋小说奖”。2002年,她还因作品《指匠情挑》获得英国布克奖的提名。2006年,她再次因《巡夜》获得布克奖提名,并被评为首届“石墙文学奖”的年度作家。2007年,她以作品《巡夜》获得詹姆斯·泰特·布莱克传记文学奖提名,该作品描述了上世纪40年代英国伦敦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和异性恋的生活。

艾伦·霍林赫斯特(1954~)是一名同性恋者,所以他的小说创作主题也是同性恋者的生活。他的处女作《游泳池图书馆》以地铁和地下游泳池为主要场景,描写了20世纪80年代早期伦敦贵族青年威廉·贝克维和男爵南特维奇的同性恋生活,向读者展示了即使1967年同性恋合法后,同性恋人群依然要承受不平等的待遇。1983年艾滋病被医学界首度识别并被公众误认为是一种“同性恋癌症”。霍林赫斯特作为一名同性恋作家,在他的作品里以自己的方式处理了艾滋病的问题。《折叠星》和《魔咒》着力描述了艾滋病对同性恋生命和生理上的双重摧残。《折叠星》讲述了生活在比利时的叛逆英国人爱德华·曼纳斯沉迷于他的一个男学生的同性恋故事。《魔咒》讲述了四十多岁的建筑师罗宾·伍德菲尔德和他的情人贾斯汀以及爱上他儿子的贾斯汀的男仆亚历克斯之间的三角同性恋。2004年,《美的线条》获得了英国布克奖,从而开创了同性恋小说崭新的历史。小说以20世纪80年代撒切尔夫人党政为背景,讲述了20岁的牛津大学毕业生同性恋者尼克·格斯特的故事。尼克从牛津大学毕业以后,受到朋友费登·托比之邀到其家中暂住。因为暗恋着托比,尼克欣然接受了邀请。尼克起初和牙买加后裔、黑人公务员发生了同性恋关系,尝试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浪漫“爱情”,后又与一名吸食可卡因的黎巴嫩百万富翁瓦尼·库拉尼成了同性恋伙伴。小说中,以尼克为代表的同性恋一族处于社会边缘地位,尼克对于自己的同性恋身份更是讳莫如深,他被迫不断压抑、掩盖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其自身也对同性恋身份持矛盾态度。

英国的同性恋文学表征了不同时期异性恋主流话语和价值取向对同性恋的重压和同性恋者痛苦而又漫长的身份认同过程。同性恋文学的研究活动不仅发现与恢复了被忽视的文本与作者,而且表现了经典作品中经常被掩饰的同性关系,开拓了主流文学,是英国文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1]Summers,Claude J.Gay Fictions:Wilde to Stonewall[M].New York:The Continuum Publishing Company,1990:29,78.

[2]Sedgwick,Eve Kosofsky.Between Men:English Literature and Male Homosexual Desire[M].New York:Com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5:78.

[3]D.H.劳伦斯.劳伦斯短篇小说选[M].黑马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64.

[4]伍厚恺.寻找彩虹的人:劳伦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231,228.

[5]D.H.劳伦斯.恋爱中的女人[M].李建,等,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226.

[6]霍尔·拉德克利夫.孤寂深渊[M].张玲,张杨,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489.

[7]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M].孙梁,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36.

猜你喜欢

同性恋者王尔德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史蒂文森的唯美主义:从王尔德的三种美学谈起
同性恋“形式婚姻”的择偶标准
——基于对国内某大型形式婚姻网站征婚广告的内容分析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为自己
为自己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评《掩饰:同性恋者的双重生活及其他》
我与文学三十年
超越与反叛——论王尔德唯美主义中“恶”的因素
云南大理同性恋酒吧低调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