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算机辅助评测背景下高校普通话教学改革研究

2013-04-06

关键词:应试普通话语感

陈 珂

(蚌埠学院文学与教育系,安徽蚌埠 233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文规定:“国家推行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普通话水平的培训与测试是我国推广普通话的重要举措。自1994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普通话测试工作的决定》,并制定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以来,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率先在高校中大规模展开,全国各地的推普工作受到空前重视。2005年,国家开始运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安徽省自2007年起正式使用计算机智能评测系统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新的测试手段省时省力,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测试的“信度”和“效度”,体现了测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然而,自安徽高校使用计算机辅助测试以来,我们发现学生的测试成绩与人工评测阶段相比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全省高校毕业生的一次性达标率(普通话水平达标等级为二级乙等)比人工评测阶段下降31%。[1]通过分析,我们认为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除了过去人工评测阶段存在的测试员水平不一、部分测试员打人情分等外界因素外,在计算机辅测试新形势下学生自身的应试心理态度、水平技巧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背景下安徽高校考生情况分析

1.应试心理缺陷。

(1)应试前的不良心态。

学生在应试前的不良心态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过于自负型。主要表现为过高估计自己的普通话水平,认为自己不需参加培训,在课堂上也不能认真听讲,不积极参加口语练习,已有的语音问题在学习中得不到认识和纠正,普通话水平难以得到提高;另一种为信心不足型。这在高校学生中占有较大比例。因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相当部分的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普通话水平不高,语言规范意识不强,当进入高校学习时,才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语音面貌与普通话标准差距较大,并由此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和畏难情绪。这种消极心理使得学生在练习中羞于开口,不能主动配合教师的训练,严重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2)测试中的不良心态。

在计算机辅助评测技术应用后,由于考场内没有了测试员、计时员等工作人员的直接监督,部分考生会放松自我要求,企图采取一些作弊手段达到过级目的。例如有考生在测试第三项“朗读”中播放录音,在测试第四项“说话”时夹带稿件,甚至于还有部分考生找人代考等。种种投机心理下产生的作弊行为导致考生失分更为严重,有的甚至会被零分处理。

2.学生语音面貌差异大,普通话口语水平低。

由于高校学生生源分布广泛,学生来自不同的方言区,因此也就存在着不同的语音问题。安徽省高校的学生可分为来自省内和省外两个部分,仅省内学生所持方言就可以分为北方方言、赣方言、吴方言和徽语四种类型,每种类型下还有次方言和土语的差别;来自省外学生的语音问题就更加复杂,有些学生(例如某些以藏语为母语的学生)的语音问题还涉及到不同语言之间的影响。教学对象的差异加大了教学的难度,教师在讲解语音问题时常面临“众口难调”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往往事倍功半。

在测试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各种语音问题在读单个字词时显现还不甚明显,但到了第三项“朗读”和第四项“说话”时,学生的发音吐字开始变得生硬不自然,各种语音错误、缺陷显露无遗,有时语流中还夹有方言词汇和方言语法。这都说明学生尚未能够将日常声、韵、调的单项练习融入到复合运用中,还没有真正地形成普通话思维,尚未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普通话口语水平仍然较低。

3.应试技巧欠缺。

计算机辅助评测技术的运用解决了人工测试费时费力的问题,提升了普通话测试的“信度”和“效度”,但这种新的测试方式也使得学生在应试时出现了一系列不适应的现象。例如在机测中,考生在测试室独自面对计算机,交际对象的缺失使考生感到孤独压抑、情绪紧张,导致考生水平发挥不佳。尤其在第四项“说话”测试中,不少考生表示对一个人自说自话三分钟感到困难,常有说不下去的情况发生。表达上的困难再加上对于测试要求的认识不足,不少考生在此项测试中出现了违规行为,包括朗读文本、明显背稿、离题(包括讲两个话题)、无效语料(提供的材料毫无意义,与话题无关,如唱歌、数数、不断重复等)、缺时等等,种种违规行为使得考生在原有语音问题的基础上失分更多,有的考生的第四项测试甚至会被零分处理。

以上存在的种种问题使得学生的测试成绩较之人工评测阶段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这也是人工测试向计算机辅助测试过度的现象。如何能在新形势下调整教学思路,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提高普通话教学与培训的质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 计算机辅助测试后高校普通话教学改革的对策

1.帮助学生端正态度,矫正不良心态。

作为一种语言测试,普通话水平测试并不是某个行业、机构、部门的行为,而是国家立法执行行为。国家对不同岗位的从业人员的普通话等级标准有明确的规定,并要求逐步实行持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因此,高校普通话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之前,首先应向学生宣讲国家的语言政策,普及相关语言文字法规,使学生认识到参加普通话培训与测试的重要性,确保学生能以认真严肃的态度对待这项学习。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可结合部分语音样本介绍“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帮助学生自我客观定位,避免出现过于自负或自卑的心理。对于普通话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多鼓励、多肯定,小到发准一个字音,大到克服一个系统的语音问题,教师都应明确地指出并加以肯定,使学生树立起学习普通话的信心。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学好普通话的重要保证,让学生能够自觉、自制、持之以恒地投入到普通话学习中去。

2.建立学生个人档案,注重培养普通话语感。

针对高校学生语音基础差距较大的现象,教师可以在授课初首先进行一次全面的语音摸底工作,具体可采用与学生交谈或统计学生家乡所在地等方法来了解学生的语音面貌,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个人语音档案,记录学生的语音问题(包括方言缺陷和个人语音问题)。前期的准备工作,便于教师在教学中因人施教、对症下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视情况(根据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或方言区)分班授课,教学效果也会得到较大的改善。

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普通话语感。“语感”指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染力”,[2]语感是一个人综合语言能力、语言素养的体现,良好的普通话语感是说好普通话的重要体现。因此,普通话教师在逐项改善学生的语音问题的同时,还要注意将单项训练的结果融入到具体的口语训练中,加强口语综合表达能力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普通话语感。在具体的训练中,可以先以听读为中介,让学生多听范读磁带及广播影视中的标准普通话,在语流中具体感知普通话声韵调的发音动作,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在教学中安排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在书面语言表达中改善不良的发音习惯,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转变原有的方言思维,形成初步的普通话语感。然后再由听读逐步向说话进行过渡,具体步骤可按照复述训练——命题说话训练——即兴说话训练三个环节由易到难依次展开,在训练中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具备准确发声的能力,养成用普通话进行思维、表达的习惯,真正形成较好的普通话语感。

3.加强应试技巧指导,开展考前模拟测试。

如前所述,实施“机测”后学生在应试时的部分失分是由于缺乏应试技巧导致。因此,教师在提升学生语音标准程度的同时,还要加强应试技巧的指导。教师首先应带领学生学习“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和“普通话水平评分细则”,帮助学生了解测试的原则和要求,自觉地避免一些失分因素,并通过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例如关于第四项“说话”测试,教师可要求学生日常多进行“自说自话”式练习,如对着自己的电脑屏幕、墙壁或镜子等物体练习独自说话,并要求说满3分钟,如此可以训练学生习惯无人应对的说话感觉,以减轻应试时的不适。此外,教师还可在考前安排模拟测试,在教室里模拟机测环境,布置模拟考场,以帮助学生体验考场气氛,熟悉测试流程,消除畏惧心理。同时,目前在相关学习网站上也有关于普通话模拟练习和测试,可以一并介绍给学生加以利用。

总之,计算机辅助评测技术的应用在提升普通话测试的工作效率、保证了测试的权威与公正的同时,也给普通话的培训与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作为普通话的教学者和推广者,高校教师应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索普通话教学的改革思路和对应举措,引导学生适应新的测试方式,提高其普通话的运用能力,全面提升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竞争力。

[1]方友根.高校普通话教学与测试方式改革研究——基于安徽省普通话水平测试计算机辅助评测技术试点应用之后[J].皖西学院学报,2009(1):141.

[2]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32.

猜你喜欢

应试普通话语感
2021年高考《选修3—4》考点预测及应试策略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体育课“大翻身”须警惕陷入“应试”误区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分析磁场应试中的四个易错点
应试写作的文化视角探讨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