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与深度报道的相互融合探微

2013-04-02邢若南袁玖根

传媒 2013年8期
关键词:中国式传统媒体深度

文/邢若南 袁玖根

从2010年开始,各门户网站纷纷推出自己的微博产品,短短3年时间,中国的微博用户数量已超过5亿。在一些突发公共事件的传播过程中,网民总是能够第一时间获取相关信息,并且边围观事件的动态、边发表评论,从而快速形成汹涌的网络舆论。在海量的信息中,如何挑选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找准独特、深刻的视角,挖掘事件背后的真相,让受众看到隐藏的事实,这是至关重要的。微博的价值不应仅定位于社交媒体,让以深度报道为特质的传统媒体与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信息资源相互融合,使微博进化为深度化、专业化的媒体平台,提高其新闻报道的准确度和深度,是未来媒介融合发展的趋势之一。

微博对深度报道的促进作用

微博指引着深度报道的报道方向。由于微博实现了人人都可以发布“新闻”,大大降低了受众对各种垄断性信息的依赖,这不仅提高了大众信息获取能力,还降低了传统媒体以自我为中心的信息传播状态,给深度报道指引了正确的方向,使受众能够更加真正了解事件的真相。

近年来很多事例让我们看到微博对新闻方向的引导作用。2010年4月20日,上海世博会开始试运行。《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在第二天以浓重的笔墨对此进行了报道,鉴于上海世博会对中国人的重大意义,这些报道几乎都以“有序”“平稳”“良好”“方便”等为报道主题词,表现出一派和谐欣喜的局面,而对存在的问题则避之不提。在网友通过微博把自己当日在园内排队、游玩、就餐等照片上传到网上后,人们看到了园内与主流媒体报道不相称的另一面:垃圾桶旁堆积如山的垃圾、长到看不到头的排队队伍、食品供不应求且价格过高、安检口如蜗牛爬行般的进度……这些弊端在网上引起广泛讨论,面对民众的一片质疑声,媒体和官方机构随即跟进。自4月22日开始,这些媒体分别陆续刊发了诸如《增加供应,解决园区就餐难、价格高》《世博会6场试运行查漏补缺有备无患》《世博会昨第三次试运行 预约排队餐饮等有效缓解》等报道。通过这些事例,我们可以看到微博以其接近民生、贴近百姓的草根性,赢得了民众的支持和参与,从而影响到主流媒体的报道方向。

微博为深度报道提供信息来源。

微博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和海量性等优势给深度报道提供了更多的新闻线索和素材,成为深度报道获取新闻线索的新渠道。

以“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为例,正是高铁上的一位乘客第一时间发微博表示火车好像有碰撞感,陆续进行微博同步直播,传统媒体才能够及时得到信息,进而跟踪事件走向并及时开展营救工作。从“温州出事了,突然紧急停车,有很强烈的撞击”到“ 听见救护车的声音,有传言说可能出轨了”,一直到“在温州双屿客运站,安排车辆回福州”。非常清晰的一条时间线,从事故出现的第一时间和第一现场,乘客之中的微博用户们开始在新浪微博上发布动态消息,让人们能够了解列车上发生的事情,及时与网友互动。事故牵动人心,网友在微博中转发评论,送去希望和关心,这种无形的支持,让事故中的人们感到情感的支撑,有助于克服恐惧,多一份信心,这是传统媒体不能完成的即时互动,情感寄托也是新媒体及时性与互动性的最大优势。

微博拓宽了深度报道的采访渠道。在微博的首页上,通过热门事件排行榜一看便知人们对哪些事件的关注程度高,并且还可以轻松地搜索到任意标签的信息。深度报道的记者可以通过热门话题和热门转载来判断事件的受欢迎程度和受众的兴趣所在,以获得大量有用的新闻线索,以便对相应的事件进行深度的挖掘和报道。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就突破了传统的采访编辑形式,丰富了传统媒体采访的手段。在新浪微博的首页中,“最近使用”下拉栏中就有一个名叫“话题”的微博,点开链接,出现在眼前的就是人们今天关注的新闻,几个重大的事件位于最顶端,人们通过微博发表对事件的看法,例如“复旦研究生被投毒身亡,你怎么看”“凤凰古城开始收费你怎么看”等等,微博通过这样的形式来了解人们的想法。记者只需要登录微博,就可以随时随地得到新闻线索,并进行判断分析。对其中有新闻价值的线索进行深入调查采访,形成权威的深度报道,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

微博的时效性促使深度报道追求时效。微博时效性强,而对于深度报道来说,侧重的是报道的深度与广度,如果还需要兼顾时效性将会有难度。但是由于微博的出现,事件发生与新闻报道相隔的时间越来越短,人们往往喜欢关注那些刚刚发生的事情,所以时效性对于深度报道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自从今年3月31日曝出H 7N 9禽流感病毒确诊事例,全国上下便处于焦虑、恐慌的情绪当中。4月1日,微博上便传出了关于H 7N 9病毒的消息,通过网络的传播,人们叙述着心中的担忧,由于对H 7N 9禽流感的不了解,导致这种传播更加重了人们心中的恐慌。这样的情况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于是几天之后,作为官方媒体的《新闻1+1》便对禽流感事件做出了深度报道,播出了题为《H 7N 9禽流感,变得更危险了吗?》的节目,节目从感染源、传播渠道、预防措施等专业的角度对禽流感病毒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期的节目也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起到了平复民众心理的作用。

微博里一条有影响的消息发布之后,往往会引起很多人的评论,大众会在消息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所以微博的力量就是使大众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媒介去关注并迅速进行深入、全面的报道。

深度报道对微博信息资源的开掘

深度报道对微博碎片化的信息进行整合,并予以深入报道。微博的“碎片化”必然导致对事件叙述的片面化,使微博用户不能全面地认识事件,更不能做出理性的思考。而深度报道通过对信息的整合帮助用户更加全面地认识事件,并对事件的本质作出判断。

举个例子。“中国式过马路”这一词来源于网络,2012年10月11日,网友“这个绝对有意思”在微博发消息称:“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这条微博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共鸣,一天内就被近10万网友转发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网友的评论都很分散,对于“中国式过马路”这一现象缺乏全面本质的认识,只是说两句自己的个人感受,无法使受众对“中国式过马路”产生深刻认识。央视《新闻直播间》就此问题进行深度调查,并于10月14日播出以“中国式过马路:十字路口1小时600人闯红灯”为主题的一期节目,节目选定石家庄的一个十字路口,采访行人闯红灯的理由,并对别的城市进行了调查,揭示出这是一种普遍现象。《新闻直播间》对“中国式过马路”进行了整合报道,对微博碎片化的讨论以及推测进行整合,做出严谨的专题报道,从而让大家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个立体、全面的认识,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深度报道对微博热点事件提供全面信息并进行舆论引导。微博因其很强的即时性与广泛的公民参与度而成为我们当前社会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且地位越来越重要。但因尚缺少规范,微博自由而随意的特点使其经常成为虚假信息和谣言滋生的温床。加之网络推手的异军突起,微博传播的不良影响充分暴露出来,极大地颠覆了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并影响了表达的公信力。一些缺乏理性的微博网友在信息转发评论的过程中,往往无视事实而被话语预设的方向所左右,甚至用一些容易刺激眼球的语言和图片来扩大非理性情绪,影响众多网友,“媒介审判”事件常常因此发生。深度报道需要对这些带有情绪化的意见进行全面分析和引导,发挥自己的舆论引导力,针对微博谣言进行取证调查进而辟谣,发布全面的权威信息。

微博的传播特性为深度报道形式提供了信息资源,深度报道的全面性对微博碎片化的信息进行整合和补充。深度报道对微博信息的整合是一种新闻加工,让信息更精准,并且更具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二者在未来的媒体融合中将发挥双剑合璧的效用,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传播效果;这能够让新媒体的传播平台与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形式相结合,让受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能够最大限度地得到实现。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微博和深度报道会继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补充融合,促进新闻报道朝着更全面、深入、有效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中国式传统媒体深度
中国式民主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