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S”管理视角下的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2013-04-02刘会忠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24期
关键词:辅导员院校高职

张 俊,刘会忠

(烟台职业学院,山东烟台264670)

“6S”管理视角下的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张 俊,刘会忠

(烟台职业学院,山东烟台264670)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是由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的,这也是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在高职院校领域里面临的新课题.因此,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俨然成为高职院校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引入“6S”企业管理模式的角度出发,剖析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素质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差距,提出了辅导员队伍必须按照“校企合作”模式建设,更好地培养出创新型、应用型的高职人才.

6S;辅导员;高职校企合作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生力军,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良的职业道德,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是高职学生立足于社会、立足于企业不败之地的“杀手锏”.但是如何培养人才,提高人才的质量和竞争力,是高职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职院校辅导员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将“6S”的企业管理模式引入到学生管理中来,目的是在校期间提高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现与企业一线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

“6S”管理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六个方面的内容,是企业对现场管理的基本要求,其本质是提高效率、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学校将优秀的现代企业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营造校内真实的职场环境,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职业道德和职业兴趣等,最终达到提升自我职业素质的目的.

1 “6S”管理介入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构建与企业文化接轨的校园文化

1.1 “6S”管理的方法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直观性的物质文化直接表现出就是师生所处的生活学习环境,例如校园建筑物的布局、设计与装饰,甚至周边的卫生等.高职院校就应该从直观的感受上营造出真实的企业环境,模拟出更多的企业文化和氛围.例如:每一个教室、实训室的门口、走廊都悬挂相关企业的图片、介绍,定期更换,让每个学生去感知企业文化,从直观上让每一个学生了解“6S”管理,通过多种渠道宣传“6S”管理的内容、目的、意义,感受带有企业色彩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感受文化并最终融入其中.在对学生的日常考核中,除了常规考核之外,突出对学生适应企业要求适应度和效果度的考核.

1.2 “6S”管理的理念升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素养、职业道德等基本职业素养更为重要,因为现代企业十分注重团队协作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养是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的当务之急.浓厚的精神文化氛围才能保证学生尽快融入企业的真谛.例如:校园的企业招聘会,目的就是提供一个相互了解的舞台,让企业了解学生、让学生走近企业.学校搭建一个舞台、构建一座桥梁,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的干部面对面的接触和了解,让学生真实的感受身边的企业,要比课堂上教师、班会上辅导员的的宣讲更直接、更真实、更客观、更有说服力.在这个过程,辅导员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做好职业规划和把握工作机遇的能力,利用一切可以实习的机会去感知企业需求,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心态,为今后企业的磨练积累更多的经验.

1.3 “6S”管理的精髓锤炼校园特色文化建设

大学生个体活动能力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例如与高中阶段相比,组织活动的视野更加开阔,能力更加突出.“6S”管理的精髓正是让参与者由被动参加发展到主动参与,这样的变化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学生的参与热情也会不断高涨.例如:学生自己策划和创意的校园文化艺术节.随着学生自行开展活动次数增加和活动经验的积累,这样锤炼出来的校园文化一定是适合企业文化,经历磨练的学生也一定是企业需要的人才.而作为辅导员,这时间的工作不再是负责人,而是在关键部位和关键时刻加以引导和监督.

2 “6S”管理介入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后,高职院校辅导员现状分析

近几年,高职院校开始从规模扩张阶段进入到内涵强化建设阶段,整个高职教育和管理都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构建、实施和组织.“教师即师傅、教室即车间、学生即学徒”,“6S”企业管理模式介入学生管理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职场环境.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尤其是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推行“6S”企业管理模式这样的背景下,本科院校的辅导员的基本素质,即政治素养、心理学知识以及专业能力与高职院校辅导员存在共性,相关的企业工作经验和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辅导员独有优势.独有的企业工作经验和经历,不仅可以提高高职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更有助于促进高职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增强学生对辅导员的信赖感.但从实际运行的效果来看,理想的要求与现实的差距往往是有一定的距离,具体表现在:

2.1 辅导员的学历背景与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

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数辅导员都是研究生毕业,通过招聘的方式“从一个学校的门口出去走进另一所学校的大门”,除了基本管理经验的缺乏之外,最大的问题就是自己辛苦学习的专业和所带学生学习的专业一点也不沾边,从而不能在专业、就业、职业规划等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直接影响到辅导员工作质量,失去了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的“专业化”.

2.2 新入职辅导员对企业管理的要求存在空白认识

什么是企业?企业怎么管员工?对新入职的辅导员,对这些问题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甚至有个别辅导员可能本科、研究生学习阶段时也没有接触到企业管理的知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这一大堆新名词对一名新入职的辅导员更加陌生.学生的身份变了,既是实习生、也是企业准员工;学生的适应力变了,从适应学校的管理制度到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学生日常行为变了,从依赖到自主到趋于成熟;学生社会责任变了,从可以打折扣完成一定的教学或实践任务到必须完成合格产品的生产任务.这一系列的变化要求,需要辅导员跟进实施教育.

2.3 辅导员缺乏企业锻炼、缺乏高职学生针对性的管理经验

新入职的辅导员缺乏对企业管理的基本认知,而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辅导员更加缺乏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企业工作经验或经历.我们的企业需要什么标准的毕业生,需要什么素质的学生,企业是有发言权的.我们许多的辅导员只停留在纸上谈兵,不能亲力亲为地深入到企业一线为锻炼、去实践,甚至去倾听,“形而上学”地在办公室里认为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这样的结果造成最终的局面就是出力不出彩.

3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引入“6S”管理模式,这样的新变化意味着辅导员队伍要按“校企合作”模式建设,也是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鲜明体现

把“6S”的元素融入到学校的日常教育管理中,不仅可以使学生树立“6S”的管理意识,初步掌握“6S”的基本原理,重要的是能够清除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做事马虎、行为涣散、责任意识不强、卫生意识差的不良习惯,养成凡事认真、行为规范、遵章守法、认真负责的习惯.养成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的工作作风,养成执着、持之以恒的优良品质,形成独具特色的养成教育,达到提高职业素养的目的.

在这样的新变化背景下,作为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更应该积极转变,率先与企业对接,提前进入进企业锻炼,按照“校企合作”的模式建设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这正是辅导员工作职业化、专业化的具体体现.

3.1 “6S”管理为学生创设企业真实的学习生活情境,辅导员应当成为班级的“一线组长”

按照“6S”管理理念要求,准企业员工需要具备良好的习惯和较强的职业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而在校期间,教室、宿舍和实训车间成为了准企业员工培养素质、提高能力的最佳场所,文明、整洁、优美的学习生活环境,影响着学生的情绪,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发了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和拼搏精神及奋力争先的竞争意识,进而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率.

辅导员充分利用有限的环境资源,用“6S”管理理念启发学生,引导为学生创设一个优美的学习生活情境和真实的企业生活情境.辅导员应当像企业“一线组长”一样,抓学生日常行为,教育学生从学习生活环境的净化、美化到宣传栏、卫生死角的整理;从组织学生清理墙壁除垢到打扫洗手间卫生,用实际行动教育学生保持墙壁干净,“抓细节、抓基础”,改变了学生的不良习惯.

除了学校提供真实的企业锻炼环境之外,还可以通过“请进来”(让企业的“一线班组长”接管学生,让企业全面介入学生的培养工作,树立学生岗位意识,缩短岗位适应期)的方式.

3.2 “6S”管理能提升学生的修身素养,辅导员应当主动对接优秀企业文化,成为一名“懂行”的专家修身”就是提高员工的基本素质,养成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和作风,这正是“6S”管理的核心和精髓

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影响着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作为高职学生,“准员工”素质也需要修身来提高,这也是学生生存、发展的主观要求.这时间就需要一个行家里手来通过“6S”来抓学生管理,从而达到修生和提高人的素质的目标,为高职的学生提供一种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自我表现意识的和谐、民主的氛围.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提倡选聘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作为德育辅导员”,这说明一个有着优秀企业文化背景的高职辅导员,也应当像劳模和技工一样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和企业工作经历不仅可以提高高职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更有助于促进高职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增强学生对辅导员的信赖感.

完备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企业工作经验,才能让高职学生感悟到“亲其师信其道”.要想做到这一点,辅导员必须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才能实现此目标.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界的资源优势,促进辅导员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在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融合,在培养良好的师德修养、教育能力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行业职业态度、知识、技能、管理能力的“双师”型教育管理人才,成为一名“懂行”的辅导员.

3.3 “6S”管理能提高学生间的协作能力,辅导员应全面培养学生,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家”

在社会信息化、企业现代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员工的协作能力和标准要求更高.面对个体差异较大的学生,如何兼顾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和企业要求标准的统一化,是摆在高职院校辅导员面前十分棘手的问题.因此,借鉴“6S”管理,重点培养学生间的协作能力.协作能力的培养首先能克服学生的个体差异,其次在团体协作氛围好的群体活动中还能提高认知能力,重要的是能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内在潜能和交流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

高职学生目的性很强,入校前就基本确定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他们深知自己来学校的目的第一就是学会职业技能,掌握一技之长,最重要的是了解这个行业的理念、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时时刻刻以一名职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这样的变化要求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制度、学生行为规范制定甚至学生活动的组织不仅要考虑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共性,更应考虑高职学生从业后企业对他们的要求.这样的规章制度和活动类型为日后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样的变换也直接导致辅导员要具备一名优秀企业家的素质,不仅精通一般企业的文化、管理制度及岗位职责要求,最主要的是能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通过创建集管理、教育、服务与一体的“6S”管理模式,借鉴企业中对员工的培训和考核模式,细化职业素质考核要求,从奉献精神、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抗挫折能力、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考核.

当前,随着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不断提高,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地提升.良好的政治理论素养、精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心理素质、扎实的专业结构,已经远远满足不了高职辅导员的素质要求,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企业工作经验也逐渐纳入到考核体系.为此,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必须通过“校企合作”,引入“6S”管理模式,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不断提高辅导员“专业化”工作水平.

〔1〕周绍生.创建师生“交流”平台,活跃思政教育形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8(11).

〔2〕王望峥.陈帼青.高校辅导员工作心得[J].教育论丛,2009(6).

〔3〕霍福广,刘社欣.信息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G715

A

1673-260X(2013)12-0262-03

猜你喜欢

辅导员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