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钢往事

2013-04-01武志辉

北京档案 2013年1期
关键词:石景山首钢高炉

武志辉

编者注: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核心和灵魂,是对企业价值取向、经营理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高度概括。在首钢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关键时期,提炼最具时代特征、最符合首钢发展需求的首钢精神,是实现首钢伟大转型的重要任务。

档案记载着企业的历史发展历程,记录着企业的辉煌、经验和坎坷,是企业资产、技术、人才、文化底蕴积累的结晶,是企业的资产和资源。首钢档案馆保存解放以来的档案44665卷,音像档案照片3万多张。首钢党委要求全公司深入贯彻“三创”会议精神,我们通过档案的展示,展现首钢的历史片段,让人们从中得到智慧和启迪,感知首钢人“敢为人先、不断创新、顽强拼搏”的企业精神,感知首钢文化底蕴的无穷力量。

首钢始建于1919年9月,距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建国60年以来,首钢在几十年的发展中为国家创造了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形成了首钢的传统文化。首钢人具有艰苦创业、严格认真、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

解放初期,首钢称为石景山钢铁厂(简称石钢),当时的石钢高炉不冒烟、场地长满草,老一辈石钢人提出了“顶破天花板,才能见青天”、“回马坡前不怕鬼,强敌面前不服输”的创业精神,靠大锤、扁担和箩筐,仅用半年时间就使高炉重新流出了铁水。一九四九年六月,第一炼铁炉修复,第二炼铁炉亦开始恢复工程;一九五○年轻油精炼厂投入生产;一九五一年二月,第二炼铁炉开炉;七月,九号及十一号小型炼铁炉开炉;九月,第二洗煤厂、第二炼焦炉、第二附产厂相继投入生产。解放以来,由于党的正确领导,依靠了群众,开展了劳动竞赛,学习了苏联许多重大先进经验,因而不但迅速地恢复了生产,并且还扩大了生产规模。自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七年期间,总共生产生铁266万8千吨,相当于解放前十一年生产总和的9.3倍,仅一九五七年一年,即生产生铁43万2千5百吨,比解放前十一年生产总和还要多。

为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1957年12月31日,国务院批准以2.4亿元的投资,扩建三高炉、三焦炉、烧结车间等三大工程,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内把石钢建成一个年产60万吨钢、140万吨铁的钢铁联合企业。当时,冶金部发出了“一厂变两厂、速度快一倍”的号召,并向石钢提出将2.4亿的投资包干使用的意见。消息传出,人心振奋,石钢党委立即召开了紧急会议,研究结果,认为2.4亿不仅包得下冶金部提出的要求,而且可以把建设规模扩大到年产钢130万吨、铁190万吨,在1961年提前实现冶金部初步规划的1967年石钢钢铁生产指标,这就可能达到“十年计划四年完成,投资不增钢加一番”。这个计划立即取得了北京市委和冶金部的支持。冶金部于1958年3月23日发出通知,为了发挥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的积极性,为了节约基建投资及加快建设进度,决定对石景山钢铁厂的扩建采取基建投资大包干的方法。由国家拨给全部2.4亿元(包括施工企业投资),由石景山钢铁厂担负设计、施工直至按期投入生产的全部责任。“实行投资大包干”,这在冶金工业战线上是一个创举。

扩建三大工程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的关心、关怀。1958年5月28日朱德副主席为石钢的扩建工程开工剪彩;刘少奇委员长在7月初到建设工地和施工人员一起参加劳动。同年8月15日,石景山钢铁厂经冶金部批准,改名为石景山钢铁公司。

为了加快工程建设的进度,石钢改革了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生产、施工、设计几个方面由公司统一领导包干负责,消除了以往头绪多、扯皮多的弊端,使各方面的力量拧成了一股绳。

“投资大包干”的决定一经向群众传达,就大大激发了广大职工当家作主的热情,一周之内,全公司职工提出了1697件合理化建议,决心“苦干三年,建成基地”,节省非生产投资,用来扩大生产规模。广大生产工人笑逐颜开,挤出了三千多人的单身宿舍迎接基建工人;倡议组成了铁道队、水道队、机器车间;决心自建扩建中的铁路、管道和自装全部机器仪表。全公司的修理工人,承担了为扩建工程制造部分非标准设备的任务,充分发挥了原有企业的基地作用。从各地调来建设石钢的职工,知道扩建由自己包干负责,热情奋发,一下火车就投入战斗。他们在永定河就地取材,自采砂石。机械动力厂原定要盖一所厂房,图已画好,地也买妥,但当他们听到扩建工程实行投资包干后,马上决定把废弃不用的猪圈加以修理,作为厂房,以便为扩建工程加工小型设备。

这三大工程的土方任务量43万立方米,机械设备和金属结构件的安装1.8万吨,20多万余件,铁路铺设达45公里。任务这么繁重,但是建设队伍不大,只有4000多名技工和6000名合同工、学徒工;施工机械很少,只有搅拌机3台、挖土机2台、大小起重机械22台,汽车57台。技术力量不足,施工机械落后,却没有动摇石钢工人的意志,他们一方面抓住重中之重,急中之急,缩短战线,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另一方面放手发动群众,动脑筋、想办法、大搞技术革新。

在设计方面,由分散设计改为集中设计,邀请承担设计任务的冶金部黑色设计院、鞍山焦化设计院等单位来现场设计,同时集中公司内部的技术力量为设计提供资料,用领导干部、老工人和技术人员三结合的方法共同商量方案,这就大大减少了公文往返,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设计质量,使三大工程的设计由15个月缩短到7个月完成。

在施工中成功地采用了压力灌浆、整体吊装及立体交叉平行流水作业等先进的施工方法,涌现出了“钢筋大王”彭成孝,“地里通”刁祥,“混凝土突击手”赵恩荣等一批先进模范人物。全体职工在施工中处处精打细算,不论是“半块砖”、“一条线”、还是“一根钉”都要派上用场,既保证了工程质量,又节约了工程建设投资。

容积为963立方米的第三高炉于1959年5月建成投产,与三高炉配套的第三焦炉和烧结车间,也在同年5月及9月相继建成投产。年产生铁50万吨以上的三高炉是一座现代化的大型高炉,它具有高压、高温、蒸汽鼓风、放射性同位素探测炉底等先进技术装备和一套完整的自动化控制系统;雄伟壮观、工艺过程全盘电气化的烧结厂,年产烧结铁矿260万吨,供给高炉以优质烧结矿;71孔的现代化三焦炉,年产44万吨冶金焦炭和每小时2万2千立方米煤气,可以满足三高炉和烧结厂生产上的需要。各项附属设备包括锅炉房、铸铁机、铁路、水道等项工程,也已建成。三大工程的建成投产,使石钢公司生铁生产能力增长一倍,揭开了石钢高速建设的序幕。

在石钢扩建中,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同志,给予了亲切的关怀和指导,得到全国21个省市、300多个兄弟单位的热情支援。《北京日报》还发表了号召全市人民支援石钢扩建工程的社论。全市的工、农、兵、商到石钢工地劳动,流下了友谊的汗水。

三大工程的迅速建成,是石钢2.4亿投资包干结出的“丰硕之果”,是石钢全体职工一年奋战的重大胜利,更是首钢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范例。

作者单位:首钢档案馆

猜你喜欢

石景山首钢高炉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5100m3高炉长期休风快速恢复实践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珠海隧道透水事故已致13人遇难
昆钢2500m3高炉开炉快速达产实践
昆钢2500m3高炉停炉及开炉快速达产实践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高炉前
北京市石景山区汛期降水的气候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