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帝读书与执政

2013-04-01邹爱莲

北京档案 2013年1期
关键词:琉球康熙皇帝

邹爱莲

清朝从1644年入关到1911年被推翻,历时268年,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数民族统治全国时间最长、最稳定的一个朝代。总结清朝治世理政的经验,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清朝的皇帝比较注重读书学习。本讲从介绍清朝皇帝如何读书学习,解读读书学习对每个皇帝执政带来了哪些影响,分析清朝最后灭亡和清帝读书的关系。

严格的读书家规和大内读书生活

清朝皇帝的读书学习生活,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幼年皇帝和皇太子、皇子、皇孙的启蒙培养;一种是成年皇帝的经筵典学。

对皇子皇孙的培养教育,是关乎一个王朝兴衰继绝的基本国策,在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十分重视,清朝尤为甚之,而且做得更好。早在入关之前的后金时期,他们就对家族子孙读书学习有了严格的规定,入关后经过几个朝代的不断发展完善,到乾隆时期已经形成了一套严格规范的皇家读书管理制度。

首先,皇子均较早入学。清朝入关前,皇太极就要求,满蒙将领的子弟“但有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俱令报名读书,不许姑息容忍”,甚至他将是否送子弟读书作为将领能否从军出征的条件。“如有爱惜不令读书者,其父兄也不许披甲随征,可与子弟一起在家闲处。”从康熙朝起,对皇子皇孙的学习,有了更严格的规定:皇子6岁入学,“就师读书于上书房”。康熙认为,一个人幼年所读之书,将会终身受益。七八岁所读之书,五六十年犹不遗忘,二十以外所读之书,数月不温,即至荒疏。“成就德器,皆在自幼豫教”,“应须早学,勿失机会”。

其次,对皇子学习时间严格控制。读书的皇子,每天寅时(清晨3—5点)开始进书房,一边早读一边等师傅。5点至7点,师傅到书房后开始上课。中间用膳两刻钟,下午3点至5点左右放学。每年除了元旦、端午、中秋、皇帝皇太后生日、本人生日外,再没有其他假期,直到嘉庆十二年开始才规定,夏至至立秋期间,因天气炎热,每日上半天功课。这种规定对于五六岁的幼童几乎不近情理,但是清朝从顺治到康熙直至清末,除同治小皇帝常常以生病为由偷懒过外,始终被严格遵守。清朝皇子们读书的情景,连当时的一些汉族大臣也不得不折服。乾隆年间在军机处入值的赵翼曾说:“余内值时,届早班之期,率以五鼓入,时部院百官未有至者,唯内府苏拉数人往来黑暗中,残睡未醒时,复依柱假寐。然已隐隐望见有白纱灯一点,入隆宗门,则皇子进书房也”。对此,赵翼当时感叹到:我们专门指望读书吃饭的人,还不能每天那么辛苦地学习,而人家帝王之家的子孙却能天天如此,他们怎会学得不好!可以想见,当年每天清宫中起床最早的,是那些要上学读书的皇子皇孙们。

皇子们学习的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先从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开始,进行启蒙教育,一边学识字,一边学句读;然后学《四书》;再学《五经》;进而学《帝鉴》《资治通鉴》等;幼帝还要加上学读奏折,以训练当皇帝的基本功。以同治皇帝为例,同治四年之前(10岁前),主要学《四书》《庭训格言》;同治五年起,加讲《孝经》《诗经》;六年起,加讲《史鉴》和《圣训》;八年起,加讲《大学衍义》及《大学衍义提要》;九年起,加讲《易经》《会典》《左传》,并开始增加读奏折课程。十月十五日这天读“丁宝桢奏江北漕船挽入东境折”;十六日读“李鹤年雨雪粮价折”;十七日读“曾国藩府县期满甄别折”;十八日读“吴棠奏各营驿站马匹并无缺额折”;十年起,加讲《明史》《地图》和《读史略论》。所以,清朝不仅“宫中无不读书之子”,而且单从经史子集诗书画,也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国学”内容来讲,我们现在的大学生、研究生乃至博士生恐怕也没有清朝皇子们学的多。

清朝成年的皇帝,学习内容更加庞博,除《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外,主要是史书,如《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等,另外还有佛、释、道,诸子百家,以及诗、赋、书、画。读书最博泛的是康熙皇帝,天文、地理、数学、医学、农学等等,几乎无书不读。他说:“凡事可论贵贱老少,唯读书不论贵贱老少,读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读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

为保证读书学习时间,他们还给自己定了规定:一是每天早起必须读《圣训》一章。清朝皇帝大体都是每天早晨4点半至5点起床,洗漱、拜佛毕,就进行早读。所以,每天鼓楼上五更的亮更鼓尚未敲响,城里的人们还沉浸在黎明的睡梦之中,在城中心的紫禁城里,已经有两处亮起了读书的灯光:一处是当政的皇帝在寝宫里开始读列祖列宗的“圣训”;一处是幼年的皇子皇孙开始了在上书房里一天的功课。《圣训》是其祖父辈皇帝一生重要诏令、谕旨的汇集,对后继位的皇帝来说,《圣训》就是他们行动的指南和准则。读《圣训》既是为了从其祖宗教诲中学习治世经验,也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不忘祖制。二是隔天进行一次日讲。即由“日讲起居注官”给皇帝讲解经史。为了每天能多学习一些内容,康熙朝日讲一般每次至少要讲一二章,也有时一次讲七八章。三是每年春秋两次在文华殿举行经筵。即皇帝和大臣集体学习四书五经。一般是提前定好选题,先由侍讲大臣讲,再由皇帝讲,更多的时候是皇帝自学。虽然自学不算是制度,但是从顺治起,理政之暇自觉读书学习,几成了清朝皇家家法和祖制。在《康熙起居注》中,有多处记载他理政之余抽时间读书的事迹,如康熙自己所说“朕在宫中,手不释卷”“朝于斯,夕于斯”。“逐日未理事前,五更即起诵读,日暮理事稍暇,复讲论琢磨”。“至于听政之暇,无问寒暑,惟有读书写字而已”。

面对略显枯燥和晦涩的经史子集、国学文典,清朝皇帝采取的是反复习读,由多而精,由博而通的方法。康熙时期,他无论对自己还是对皇子皇孙的读书要求都是:读书要读120遍,背书也要背120遍,写字要写几十遍,诵读经书要达到“纯熟舒徐,声音朗朗”,对经义讲解要达到“皆逐字疏解,又能融贯大义”。写字、书法更是要持之以恒的学习,康熙练习书法达到“每日写千余字,从无间断”,清宫中的数千法帖,他都临写过,“所临之条幅、手卷将及万余,赏人者不下数千”。清后期的皇帝虽没能像康熙那样坚持下来,但是一般读书也要读几十遍。

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他们有时也采取一些新的学习方式。例如,在清宫皇帝学习用具档案中,有一张《大学图》,这是把儒家经典《大学》的内容归纳提炼后,用表格形式制成的一张挂图,图中包括“内圣、外王、继天立极之道、心图、操存、省察”几部分,每部分用经典的词语层层分解,然后再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连接成大图,使人既可以一目了然理解大学的精神内涵,又能够容易记忆,还可以随处张挂,方便随时随地阅读。

为求得实学,他们在学习中,还利用日讲、经筵等形式与讲官和大臣开展互动,进行讨论,遇到问题或有何感想,则随时提问。同时做到学思结合,知行并重。用康熙的话讲就是:“凡看书不为书所愚始善”。也就是说,即要相信书中的道理,自己也要认真思悟,分辨出精华和糟粕,读出书的神韵,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做到信而不迷,正是学而不思则罔矣。

读书对每个皇帝执政能力的影响

清朝皇帝虽然都能严守家规,重视读书学习,但是由于每个人生活时代、读书环境不同,悟性资质、刻苦努力程度不同等,每个人读书学习的成效也有差异,这种差异明显表现在他们的执政能力上。

我们先从清朝四个统治阶段分析这个问题。清朝入关后共268年,加上入关前努尔哈赤1583年起兵到1644年顺治入关的60年,共十三朝12帝328年,可以划分兴、盛、衰、亡四个时期。从1583年至1683年,即从努尔哈赤1583年起兵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平定三藩,统一台湾,稳定了南中国,共100年为兴起时期;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到乾隆三十年至四十年(1763年—1773年)前后统一北疆,确定了全国版图,清朝社会经济文化均达到鼎盛时期,约100年为清朝鼎盛时期;从乾隆四十年(1774年)前后到光绪二十年(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约110年为衰落时期;从光绪二十一年(1896年)后到宣统三年(1911年),约15年为清朝最后的灭亡时期。

在这四个时段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兴盛时期的皇帝,普遍比衰亡时期的皇帝学习修养好。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虽然终日南征北战,但他们绝对不是一介武夫,而是都很善于学习,努尔哈赤提出以蒙古文字为基础创造了满文文字,从而结束了满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历史;皇太极最喜欢读史书,他曾命人翻译了《辽史》《宋史》《金史》《元史》部分和《三国演义》。在清太宗实录中有50多处记载他运用史书经验指挥战争的事例,我们熟知的崇祯诛杀袁崇焕事件,就是皇太极用了《三国演义》中“蒋干盗书”的计谋——反间计,使崇祯皇帝听信讹言,误以为袁崇焕私通清朝。入关后的顺治和康熙皇帝,都是幼年继位,当时清朝江山未稳,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希望自己尽快成长,建立巩固的大清朝。雍正皇帝虽然45岁才登上皇位,但是他当皇帝前参加了康熙朝一系列的社会实践,处理过大事大案,他的学习是在韬光养晦,并非死读书。雍正最得心应手的就是驾驭百官,他上台以后首先连发12道谕旨,从中央到地方谈的全是吏治,学习和实践驾轻就熟。到了乾隆皇帝,虽然他也是在书斋长大的,但他一是参加过一定的社会实践,从雍正十一年起,“每岁代祀北郊”;参加西北用兵和西南改土归流决策。特别在其前半朝,还有创业兼守成,完成大一统的巨任,其学习也不是空读书。

所以在清朝入关后的皇帝中,康雍乾三帝,文韬武略,学识渊博,文化修养最高。康熙有御制诗1147首,乾隆御制诗41800首;康熙、雍正、乾隆均写得一手好字,都懂泼墨挥毫等等。广博的读书学习基础和修养,使他们能够在执政中鉴古知今,得心应手。清朝许多重要的方针政策,都是入关时发轫,康熙时制定,雍正、乾隆时完善。如清朝在边疆民族宗教上,采取的是尊其教,重其俗的政策,包括加封达赖、班禅、章嘉、哲布尊丹巴四大活佛;康乾两朝建立避暑山庄外八庙,用于接待蒙古王公大臣;每年派大臣到西藏参加熬茶仪式等等。又如在政治上,实行的是满蒙联姻政治,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先后娶了9位蒙古族妻子,顺治的6个姊妹嫁给了蒙古王公,康熙皇帝20个女儿,除12个未成人外,其余8位有6位嫁给了蒙古王公。对边疆民族的管理,则根据地域等多种情况采取了多种方式:在蒙古实行盟旗制、在西藏实行驻藏大臣制;在西南实行改土归流制;在东北实行将军衙门制;在新疆、青海实行伯克制。这些政策和制度对稳固清朝北部陆路边疆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康熙曾自豪地说:“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再如,清朝的后宫管理制度。清朝能够统治268年的一条重要原因,是后宫安宁,没有出现过去封建王朝惯于形成的太监干政、后妃干政或外戚篡权现象。清朝入关后接受明朝太监外戚干政的教训,顺治时期就严格规定,太监不许干政,并制定铁牌挂在宫中太监集中的地方。雍正四年再进一步明确规定:太监品级不能超过四品。所以清朝前期虽然出现孝庄皇太后佐三代君王定江山的事情,但她自己始终没有走上前台,只是扮演一个“贤内助”的角色。清后期出现了慈禧皇太后,开了后宫干政参政先河,但是她娘家人并没有过多干政参政,慈禧始终依靠的是爱新觉罗兄弟,所以减少了许多皇帝家族、朝廷大臣和外戚的矛盾。即便如此,这也是清朝衰亡时期所发生的事情,盛世没有太后干政现象。

又如,在吏制和用人上,康熙、雍正和乾隆在日讲和经筵中都曾多次和讲官大臣进行讨论,认真吸收汉族官制的经验,形成了“知人则哲”,“才有大小,学有浅深,朝廷因才使器,难拒一格”,选人“先观人心术,次才学”等用人思想,逐渐建立了一套十分完备的官员任用考察监督管理制度:包括康熙时期开始实行秘密奏报制度,雍正、乾隆时期确立和完善了官员上任前的引见制度、任官500里的回避制度,三年“大计”、五年“京察”的考核制度;言官可以风闻奏事的参奏制度等等。这些政策和制度,都是促成清朝盛世的保障和有效经验。

但是乾隆四十年之后,清朝皇帝的读书功底虽然还在,但已经是盛极而衰,大清国力也开始日趋下降。进入守成期的嘉庆、道光和咸丰都是纯粹的书斋书生,嘉庆、道光在书房读书超过30年,读书范围也就是四书五经,其不论是知识的广博、扎实程度,还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能力,都远不如康雍乾三帝,他们虽然在其师傅的引导、教诲、帮助下做了皇帝,但师傅并没教会他们怎么当皇帝,上台以后越来越显实践经验少,人也变得越来越保守。最后的三位皇帝,都是幼年即位,同治是清帝中学习最差的一位,常托病逃学,有时上课没精打采,或嬉闹玩耍。其学习能力也较为一般,某些文章段落,其甚至要背诵若干年才能记住。光绪比较爱学习,但是在两宫垂帘的特殊环境下,埋没了他的天赋,控制了他的自由,成了死读书。

对皇子的学习制度,从乾隆中期开始,也逐渐趋于懈怠,表现在上书房读书制度松弛,皇帝本人缺少康熙帝持之以恒的自学精神,日讲没有严格坚持,甚至出现师傅旷职、皇子逃学的事情,这都是在清前中期不可想象的事情。到咸丰朝以后,皇帝都没有儿子,入上书房的只是皇亲国戚,虽然小王公也是天未明就入书房,但是天亮就放学回家。光绪年间京曹何刚德记述说:“近支王公子弟,令在上书房读书,余带引见,进内时,天皆未明,即见小王公纷纷下学。”“儒者有三更灯火五更鸡之语,今则甫经上课,至五更鸡鸣,则已回家安歇矣”。

清朝中后期皇帝这样的学习和功底,显然难以与前期的皇帝同日而语。文化修养的低下,直接影响其执政能力和水平。如康熙时期每年都要到避暑山庄接见蒙古王公,乾隆共去过山庄40次,嘉庆去过8次,道光之后,去得越来越少,同治以后,就再也没有去过外八庙,从而失去了外八庙联系蒙古王公的功能;又如,明朝太监乱政的教训尚在眼前,慈禧太后便毅然晋封宠信太监李莲英官级从二品,破坏了太监不许超过四品的规定等等。而在这些事例中,最为明显的,表现在康熙和同治、光绪对台湾和琉球事件的不同处理上。

康熙二十二年,康熙帝力排众议,大胆启用施琅,统一了台湾;又在一片反对声中,再从施琅意见,留台置县,开始了对台湾的有效管理。而到了同治十一年,日本以台湾“番民”杀害了琉球难民为由,出兵台湾。实际当时琉球是中国的藩属国,解决问题应该是中国和琉球间的事情。另外,中国当时兵力、国力都强于日本,并且在战争已经取得胜利的情况下,清朝还向日本赔偿了50万元军费,从而开启了日本吞并琉球、侵略中国的野心。再到光绪五年(1879)日本灭琉球置冲绳县之前,琉球政府几次派员到清朝请求保护,在美国调停下,提出了“两分琉球”方案,即将南部八重山划归中国,北部划归日本。清朝政府即没能力保护琉球不被日本吞并,又孤陋寡闻,认为琉球南部是不毛之地,要了没价值,致使琉球问题不了了之。清朝舍弃琉球南部八重山等地,不仅失去了重要的战略要地,也给钓鱼岛问题留下后患,更失去了尊严。台湾则在光绪二十年甲午战败后割让给了日本。

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如果清朝后期的皇帝拥有足够的历史经验和历史眼光,自然应该对清代之前中国与日本的关系,以及台湾、琉球群岛等问题有所知,有所思,也自然会恪守祖宗之制及战略安排,不致酿此大错,一改历史走向。在这里,可以说清朝皇帝的读书成效决定了他们的历史眼光,也决定了他们执政能力的高低,甚至决定了当时中国历史的走向。

清帝读书“偏科”与死读书的教训

清帝的读书与执政,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也有一些教训和启示。统治了268年一代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可算是长久的,但是面对一些后进国家的迅速崛起,为什么清朝帝国迅速走向了灭亡?如果深入思考,众多历史原因之中,清帝读书学习的一些不足应当列在其中。那就是,在清朝皇帝的读书学习生活中,有几个致命的问题——只读了《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没好好学习科学知识;只读了中国的书,没读关于世界的书;中后期纯书斋的学习脱离实际,为读书而读书,只为竞争上岗当皇帝而读书,很少考虑为治世而读书。

翻开清朝皇帝读书的记录,除康熙皇帝自己读过一些西方数学、地理、医学等书籍,光绪皇帝学过英语,读过一些西方的书之外,其他皇帝都没学过西方文化,而即便个别皇帝学习过西方文化,也仅局限在宫中了解。

如乾隆时期英国的马嘎尔尼使团曾带来了西方的望远镜等科技仪器,但直到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这些仪器都还存在清宫库房里,从未被认真学习和研究过,更甭提向社会推广。所以,若说在清前期,世界各国都还在中世纪徘徊,清朝在当时还是个发达国家,不读世界的书产生不了大的危机。但从乾隆中期以后,世界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英国进行了工业革命、法国发生了的大革命、美利坚合众国已经建立,及至19世纪,俄国废除了农奴制、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而这时的清朝皇帝还沉醉在天朝大国梦中,抱残守缺,只读《四书五经》,不了解世界发展大势,所以造成落后挨打,最后被侵略、被瓜分的残局。

清朝从雍正时起,政权基本稳固,皇子皇孙有了好的学习条件,但是也失去了参加社会实践、在大风大浪中锻炼的机会,个个都成了纯书斋里长大的书生,加上从雍正朝起实行了秘密立储制度,保证了在传位过程中政权的稳定过渡,但是也产生了一些弊端,不选皇太子,不公开竞争,只要老皇帝看中,就能当皇帝。所以清朝中间阶段的几个皇帝,从嘉庆开始,个个都是听话型、保守型,他们好好读书,都只是表现给老皇帝看的,实际执政能力却不行。所以只能使清朝沿着中衰——灭亡的路走下去了。

作者单位:国家档案局

猜你喜欢

琉球康熙皇帝
皇帝需要帮忙吗
皇帝怎么吃
康熙:阳刚雄健
琉球的领土地位与自决权
悲愤琉球
破译《琉球国书》碑
清朝赏赐琉球国王及其来华使节制度初探
康熙爱读《武经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