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整体论的高校科际整合教学摭论

2013-03-28

当代教师教育 2013年3期
关键词:整体论交叉学科

董 雁

(陕西师范大学 远程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基于整体论的高校科际整合教学摭论

董 雁

(陕西师范大学 远程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科际整合有助于突破学科过度专业化造成的认识困境,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单一学科无法有效解决的棘手问题,其思想基础主要来源于整体论。注重科际整合,使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已成当下高校教学的发展方向。科际整合教学通常是为了解决从单一学科角度无法充分分析的教学方法,它能够对学生综合知识的获得和交叉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科际整合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学科交叉能力与知识整合能力,科际整合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两个方面,注重开拓学生的视野,建构学生多学科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综合解决复杂问题的潜能。

科际整合;高校教学;意义;目标;实施

据《光明日报》报道,北京大学2013年自主选拔招生考试于4月中旬进行,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招生考试打破文理科限制,重点考查学生交叉学科创新潜质,使一向备受关注的北大自主招生,又一次引人注目。北大招生办公室主任秦春华介绍说:“这和北大的办学定位有关,也与我们对北大学生未来发展的认知有关。未来科技的重大创新,将可能主要集中于相关学科的交叉点。发展交叉学科正在成为北大的特点。”[1]北京大学此次自主选拔招生考试再次传达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点的一个重要信息——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使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已成高校教育的必然趋势。从这一理念出发,有必要进一步强化对高校教育中科际整合问题的认识,本文即在整体论视域下,探讨高校科际整合教学的内涵、意义、目标与实施。

一、科际整合教学的内涵

科际整合(Interdisciplinarity)通常又译作交叉研究、学科互涉、跨学科研究等。现代学术研究中的科际整合概念最早出自南非学者斯穆茨(J.Smuts)1926年在《整体论和进化》一书中所提出的“整体论”(holism)。[2]整体论与还原论(Reductionism)相对,还原论主张复杂系统可以通过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行为及其相互作用来加以解释,其本质就是把复杂问题分解为各个部分,然后再逐一加以研究;整体论则认为客观对象往往是完整的、全面的和复杂的,任何一个系统的特性是不能被部分特性所决定的。从整体论的观念出发,“宇宙不再被看做是一台由无数分离的零件所构成的机器,而是一个和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3]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某一对象时,不能将其分解为碎片,而后对各个碎片的特征逐一进行研究,应将其看做是完整的整体,对其加以综合地研究和考察,从而达到尽可能全面的认识。

科际整合的思想基础主要来源于整体论。虽然并非所有科际整合的研究者都接受整体论的观点,但科际整合无疑是整体论的典型代表。那么,科际整合的涵意究竟是什么?美国学者伯杰(G.Berger)指出,所谓科际整合是指“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之间紧密的和明显的相互作用,包括从简单的交换学术思想直至全面交流学术观点、方法、程序、认识和术语以及各种资料。”[4]克拉(Julie Thompson Klein)的观点则更为全面,他认为科际整合指的是一系列活动:(1)学科间互借相换;(2)合作解决问题;(3)保持独立分隔的学科之间的沟通桥梁;(4)发展在不同学科之间运作的综合理论;(5)在各分隔的学科之间共同交叠的范围中开发新的领域。[5]28-29上述界定充分体现了科际整合在研究主题、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特点:它的研究主题以问题为核心,围绕问题而非围绕学科来展开;它涉及的研究内容大多是单一学科无法解决的综合的、复杂的、系统的问题;研究方法是通过调适不同学科的研究途径,从不同视角取得对同一问题的准确切入点。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际整合的观念已为人们所熟知,广泛见诸教育、学术实践。许多学者认为,科际整合有助于突破学科过度专业化造成的认识困境,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单一学科无法有效解决的棘手问题。当然,一些学者也对科际整合能否对传统学科制有所突破持审慎态度,他们认为科际整合既可能导致学科独立性的弱化,也可能更加强其学科独立性。如法国学者莫兰(Edgar Morin)所论,人们为了改变碎片化的研究局面而提倡科际整合,但“每个学科首先期望自己的领土主权得到承认,然后以做出某些微笑的交换为代价,使得边界线不是被消除了而是变得更加牢固。”[6]美国学者华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也认为,科际整合的前提是不同学科的存在,简单的科际整合“只会强化固有的学科界限,因为它预设了原先学科分类的合法性,不言而喻地首肯了学科知识可以单独存在。”[5]9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尽管学科制度的现代性局限已经暴露无遗,提倡科际整合并不能有效解决学科过度专业化带来的种种弊端,全面超越学科制度的现代性局限。[7]

那么,能否将高校教学置于整体论框架下进行科际整合的教学探索?答案是肯定的。1989年,美国学者舒梅克(Shoemaker B J.)首先提出了科际整合教学的定义:“教学将跨越学科界限,把课程的各个方面组合在一起,建立有意义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广阔的领域中学习。”[8]以后,其他学者也不断提出对科际整合教学的理解。总体上看,科际整合教学是基于整体论所形成的一种教学观。它至少包括相关的两方面内涵:一是基于认识论视角,把所有的学科作为一个知识整体,解蔽不同学科的潜在关联的教学;二是基于教学论视角,把教学看做一个整合多方面知识、技能与方法的过程,对不同学科进行交叉融合的教学。概而言之,科际整合教学通常是为了解决从单一学科角度无法充分分析的教学方法;它要求必须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来考察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置于一个跨学科的背景上,促进多学科之间交流和对话,以此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建构学生多学科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综合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科际整合教学的意义

当前各个高校都认识到科际整合教学的重要意义。首先,科际整合教学是适应当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当今时代,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对于其中任一领域的某个问题,很难从单一学科的视角作出科学的解释,必须从整体的认识上去把握。例如,对于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现代性问题的解决,涉及生态学、化学、经济学乃至社会学等诸多学科,仅仅依靠单一学科往往力所不能及,需要从科际整合的途径来加以综合治理。物理学家、量子论的创始人马克斯·普朗克曾指出,“尽管科学可能分化出众多的专业,但它在本质上依然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科学是内在的整体,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9]20世纪以来,现代学科在高度分化的同时,日益呈现出综合化的大趋势,各门学科之间日益相互渗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统一、完整的学科体系。以往过于狭窄的专业化教育和只有单一学科知识的“单面人”,已无法满足当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亟需建立科际整合的教学体系,以增强学生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

其次,科际整合教学是加强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当前,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重大的科技和社会问题已突破了原有的学科界限,学科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开拓出众多交叉科学前沿领域,产生出许多新学科的“生长点”,学科交叉领域已成为世界各国高校为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开展的重要领域,这种趋势要求学科间充分交叉融合,而非专业间壁垒森严、封闭自守,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也必须依托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相互促进。随着跨学科知识的不断融合,是否拥有较强的科际整合能力,已成为衡量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这无疑对高校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校传统教学显然不能满足这一需要,传统教学的过度专业化路向导致了不同学科间的门户之见,往往使教学流于浅表,人为割裂了世界的整体性特征,培养出的人才尽管具有各自的专业知识,却不拥有整体性智慧。这就要求高校教学要打破学科壁垒,重视不同脉路、不同领域或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沟通,突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

同时,加强科际整合也是实现高校教学科学化的需要。教学质量的高低是关乎高校教育成败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教学观念和方法的创新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科际整合作为一种方法论框架,不仅能够为高校教学创新提供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而且其本身也蕴含着教学科学化的涵义。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赋予学生多方面知识、技能与方法的过程,这就要求高校教学应以科际整合的方式进行,否则会造成过度专业化、分割化、片段化的现象,难以实现高校教学的科学化。而科际整合教学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模式不同,它追求的是学科之间知识的整合、技能的整合和方法的整合,其价值不在于将复杂的教学问题作简单化处理,而正在于回归复杂性本身。加强高校教学中的科际整合,无疑会帮助学生把各种知识、技能和方法协调整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将高校教学置于科际整合视域下进行创新,不仅有助于突破传统教学中学科过度专业化所造成的限制,也有助于摆脱传统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功利主义倾向,实现高校教学的科学化。

三、科际整合教学的目标

近年来,科学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科学的纵深化发展使学科不断分化;二是科学的横向联系又带来了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基于学科不断融合交叉的需要,高校科际整合教学能够对学生综合知识的获得和交叉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当代科技、社会以及高校学生创新力的发展需要,科际整合教学的目标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学科交叉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学科交叉能力

当今社会的很多复杂问题往往从单一的分科教学中难以综合体现,需要进行跨学科的整合教学。这一发展趋势不仅要求学科内部知识的交叉,而且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技术科学等学科之间的广泛交叉。随着学科间的联系不断加强,要求高校教学要不断淡化学科本位意识,重视各个学科知识之间的交叉,要求学生在掌握本学科系统知识的同时,善于找到各自学科知识的联结点,以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知识之间的横向发展,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科际整合教学的目标之一即是培养学生的学科交叉能力,提升学生对复杂问题的综合认识。

(二)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

知识整合能力是指知识转化与重新组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侧重将各个学科对某一领域问题的不同认识,通过资源共享和协同配合等方式彼此衔接,培养学生综合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1)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传统上高校教学采取的是分科式教学,教师与学生只能在相对独立的某一学科内去进行教学活动,这样就存在着学科之间的相对割裂性,人为割裂了知识的整体性,导致知识的碎片化。而相对于传统的过度专业化的单一教学模式,科际整合教学确实有助于突破现有的学科壁垒。随着认识的提升,当前高校已经建立了诸多新的交叉学科,如管理心理学、生物医学、社会人类学、工业美学,等等。除了这些交叉学科以外,还有更为广阔的学科交叉领域。高校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科间知识的整合,培养高校学生跨学科的知识整合能力,使学生在不同背景下应用所学知识,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依据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整合,通过科际整合,学科知识变得更加丰富、充实,也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2)学科内知识的整合。在大学阶段,每个专业都开设了相应的课程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学生对于本专业所学各门课程及各知识点都要系统掌握,例如文学专业,既要学习中外文学史的知识,亦要学习文学理论、美学等知识;工程管理专业,既要学习项目管理知识,又要学习工程设计、建筑施工等知识;会计学专业,既要学习财务方面的知识,也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等知识。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掌握各类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发现其内在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该学科知识,培养深厚的专业功底和能力。

(3)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高校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主要是专业理论知识,更多的是一种基础知识的储备,这些基础知识有待于与实践相结合,并应用于实践。对于高校学生来说,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融合更有助于其发现问题,产生创新性的想法和成果。高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校内外的社会实践,关注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具体生动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有助于学生自身知识整合能力的提升。许多学生的科技作品都是在课堂以外的实践中产生的。

四、科际整合教学的实施

现实领域并不像学科建制那样界限分明,很多问题都是涉及诸多学科,其解决的关键也在于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因此,现实问题为高校寻求科际整合教学提出了迫切要求。当前,高校的科际整合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两个方面。

从教学内容上来说,科际整合教学是实现各个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教学模式,它要适应知识的整体性特征和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在教学中打破传统学科制和教学模式形成的学科界线,遵循整体复合和动态开放的原则,建立科际交叉整合型的课程体系。该体系知识容量大,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创新性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开拓、应变、创新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得以发展,以适应社会对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

国外科际整合教学发展较快,美国大学普遍设置跨人文与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人文与技术科学等新学科与综合课程,如斯坦福大学的“多学科教学与研究”(Multidisciplinary Teaching and Research)等。英国大学亦是如此,利兹大学在理科、艺术与社会科学、现代语言等学科领域设置各种综合课程,其中理科设置70多门;牛津大学现有的30%以上课程都是由两种以上科目结合而成,诸如“哲学与数学”、“经济学与工程科学”、“生理学与哲学”等。

我国高校在这方面亦作了许多探索,如北京大学的大文大理实验班、上海交通大学模块式课程设计、浙江大学的复合班、同济大学的学科群建设、北京化工大学的本科生学科交叉人才培养计划等。许多高校正在学习世界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模式,建立基础学院、文理学院,统筹组织本科生的培养,淡化专业意识,加强基础教育,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中国教育部于2010年开始修订专业目录,强调兼顾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专业设置。

从教学手段上来说,目前高校主要采取跨学科选课、问题研讨、课题研究等科际整合教学手段。

(1)跨学科选课教学。跨学科选课教学是在选择课程时,将来自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作为一个单元进行的教学。这些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组合到一起,有利于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科之间发生碰撞、磨合,产生出学科之间的共同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激发学生科际整合的创新潜质。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被赋予多学科视角的同时,对学生作适当的指导,赋予学生足够的知性,以克服学科间的冲突,使学生获得对问题综合的认识。

(2)问题研讨型教学。问题研讨型教学是指来自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一个问题进行研讨的教学。它的着眼点不是某两个学科或三个学科知识的内容及结构的综合,而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各学科功能的整合,其目的是提供多学科视角和思维下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以“二战后欧洲经济区域一体化”为中心问题,它既是历史和地理学科的,也是经济学科的,又是社会学科的一个题目。

(3)课题研究式教学。课题研究式教学是指来自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一个课题进行研究的教学。教学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科学研究是教学的运用和延伸,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参与科学研究可以使学生了解学科研究的发展和前沿,巩固并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重视过程、淡化成果的原则,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实践中熟悉并掌握科际整合的方法。

当前,科际整合教学已为国内外高校所广泛重视,虽然我国各高校在这一方面做了大量的有益尝试,但是科际整合教学实质推进依然困难重重,存在许多亟待克服的障碍。对此,杜俊民分析了当前高校中存在的种种误区:一是来自传统学科观的阻力,学科分工过度专业化导致教师只专注于本学科教学而无暇他顾;二是立志进行科际整合教学探索的教师很难获得制度上的支持与他人的协作;三是近年来高校的学科专业合并与重组,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科过度专业化的倾向。[10]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一些高校学生往往只重视本学科知识的学习,科际整合观念淡漠,缺乏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这样的学生一般都缺乏功底,后劲不足,难以达到服务社会的要求。

今后,高校应遵循科学发展的整体观及其内在的关联性,通过多种形式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碰撞,推动教学观念的大转变,为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际整合教学提供良好的平台,引导教师积极进行科际整合教学实践,从而全面提升高校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努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

[1] 王庆环.北大自主招生复试:重点考查学生交叉学科创新潜质[N].光明日报,2013-04-14(3).

[2] [美]赫伯特·西蒙.人工科学[M].武夷山,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158.

[3] 冯锐,李晓华.教学设计新发展:面向复杂学习的整体性教学设计——荷兰开放大学麦里恩博尔(Jeroen J. G. van Merrienboer)教授访谈[J].中国电化教育,2009(2):1-4.

[4] 金吾伦.跨学科研究引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45-46﹒

[5] [美]华勒斯坦.学科·知识·权力[M].刘健芝,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6] [法]莫兰.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M].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02.

[7] 杨兴玉.科际整合的现代性意蕴[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9):69-72.

[8] SHOEMAKER B J. Integrated education:a curriculum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J].Oregon School Council Bulletin,1989(2):1-46.

[9] [美]J. L.海耳布朗.正直者的困境:作为德国科学发言人的马克斯·普朗克[M].刘兵,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60.

[10] 杜俊民.交叉科学时代的交叉教育[J].社会科学,2000(3):50-54.

[责任编辑张淑霞]

UniversityInterdisciplinaryIntegrationinthePerspectiveofHolism

DONG Yan

(SchoolofDistanceEducation,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062,China)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based on holism, helps to breakthrough the cognitive dilemma caused by excessive specialization and to solve problems that a single discipline can not do.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intersection and fusion among subjects have already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of higher education to train comprehensive and innovative talents.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aims at improving students’ capability of integrating disciplines and knowledge and this result cannot be achiev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single discipline teaching.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s, focusing on developing students’ vision, constructing their multidisciplinary knowledge, and training their potentials to solve the complex problems.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university teaching; significance; objectives; implementation

G424.1

A

1674-2087(2013)03-0057-05

2013-05-05

董雁,女,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整体论交叉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超学科”来啦
科学理论是整体论的吗?
连数
连一连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职业发展路向的自洽
从整体论角度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