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体育发展的经济条件分析及对策

2013-03-27刘巍王洋陈福宁高琦光

对外经贸 2013年4期
关键词:体育事业乡镇政府体育产业

刘巍 王洋 陈福宁 高琦光

(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农村体育是农村社会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之一,农村体育的发展受到整个社会发展的制约,特别是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一个国家经济条件的好坏以及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其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资,从而从整体上影响和决定了农村体育的发展。

一、农村体育发展的经济条件分析

(一)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体育提供了动力

改革开放已使中国农村逐步改变封闭的小农经济状态,现代文明之风已吹到了农村的各个角落,体育在我国首先富裕起来的农村找到了落地生根的土壤。在向现代化的变迁过程中,上海市松江县小昆山镇提出了“三集中”模式,具体内容是:农田向农场集中;居民向集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江南部分农村则出现了“中心村”模式,具体内容是以乡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村,使其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的中心,同时辐射若干周围村。“三集中”和“中心村”在形式上虽不同,但思路是一致的。这是我国富裕起来的农村开展社会结构改革的典型,正是这种改革,为农村的体育发展提供了动力。发展农村体育要解决的最重要问题是什么?很多人的回答是缺经费、缺人才、缺设施,而农村社会结构改革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答案。“中心村”和“三集中”模式的出现,有利于汇集本地和外来的体育人才,有利于吸引本地和外地资本为体育投资;有利于建立农村体育实体,为进一步发展农村体育提供条件。农村体育植根于分散的小农经济其发展规模肯定是有限的,而随着农村社会结构改革的深化,为农村体育提供了发展动力,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二)经济转轨为农村体育开辟了道路

随着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轨,对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农村体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必然产生巨大的变化,农村体育走社会化和事业化的道路已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产业化是农村体育的发展方向。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例将会缩小,第三产业的比例将会扩大,作为第三产业组成部分的体育产业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农村在生态环境、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风民俗等方面具有城市不具备的优势,是开发具有特色体育产业的良好条件。

农村体育的服务应当包括营利性和公益性两方面内容;农村体育的投资应当包括地方政府拨款、民间资本及发行彩票债券等多种形式;因此农村体育实体的性质也应当包括事业型与企业型两大类型。按实际情况来分析,往往又是混合型的。农村体育的产业化将会进一步推动体育事业发展。

(三)以农村经济为依托的体育特征

1.投资渠道的特征

向市场经济转轨对农村体育的投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过去是靠乡镇政府行政拨款和乡镇企业老板的赞助,但不规范、不符合市场规律。由于农村没有体育实体,因此投资均是短期行为,无法实现由体育实体独立经营核算的长期行为。转轨后的体育事业发展要按市场规律办事,要建立吸纳投资的体育实体。农村体育实体有两大类:作为事业实体,主要包括了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和社区体育中心,其投资来源主要是乡镇政府地方税利的留成部分,实体化单项体育协会一般以乡镇企业牵头组成,因此投资主要来源是乡镇企业的赞助;作为企业型体育实体,可以由地方或个人主办,实行“谁出资,谁得利”的自主经营方式。但是,农村体育的企业型实体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兼顾社会效益开展公益性服务。因此,体育的企业型实体的盈利部分就成为了农村体育增资的第三种渠道。

经济转轨后,乡镇实现政企分开,乡镇企业不是乡镇政府办的企业,而是位于乡镇行政区范围内的集体或私营企业。这种重大变化对体育投资渠道的畅通与理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首先,乡镇政府不再独立承担体育事业的投资也不干涉企业生产经营,乡镇政府对所在地区的企业只承担服务和咨询的功能,同时负责征税。这种改变使乡镇企业排除了政府的干扰,真正做到了走向市场;这种改变使乡镇干部摆脱了生产事务,集中主要精力抓好乡镇的公共服务管理建设和两个文明建设,特别是文化、教育与体育事业工作。作为乡镇政府收取的地方税利可用来投向社区基础建设,投向科技、教育和文化领域。乡镇企业真正走向市场后,可把创办实体化单项体育协会当作提高企业效益的措施;看作企业经济行为的延伸,并力求通过经营管理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体育走向市场,实现实体经营,则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体育效益的特征

无论是营利性的体育实体,还是公益性的体育实体,或者是两者相兼,都要讲究效益。

以经济核算为根据,农村体育的效益可分为决算效益和推算效益两类。决算效益是通过货币流通并以货币为核算单位的效益计算方式。作为农村企业型体育实体,只有采取了这种核算,才能掌控盈利情况。推算效益不通过货币流通,但以货币作为估算单位,或以其他指标估算经济效益。例如,农民积极锻炼身体,使发病率减少,寿命延长,减少的医疗费支出和增加的劳动天数均可作为推算效益的指标。此外,还包括了运动场地利用率和人均占有率、运动器材的折旧率及农村体育服务的内容和数量等。这些指标虽然不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但管理不善,同样要用货币来补偿。

二、实现经济与农村体育共同发展的建议

(一)合理引导农村体育产业发展,拉动相关产业发展

我国农村地域广大,自然条件复杂,加之经济发展所需的改革开放程度不一,边远地区与郊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可能一样,即使在同一省市、县、乡内,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会完全一样,因此发展农村体育产业在形式上必须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物质生活水平。在充分发展有特色的体育产业,培育农村体育市场的同时也要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积极引导体育消费多元化

加快农民市民化步伐,如不从根本上改变农民陈旧落后的观念,其他一切改革都只能是流于形式。近年来,由于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工的增多,农民的收入、经济状况和以前相比也有了较大的改善。同时,得益于农业科技进步战略的实施,农业生产效率普遍提高,农民的闲暇时间也较以前增多了很多,这使得农民在财力和时间上具备了追求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的前提条件,农村居民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正逐渐发生着改变,农民的体育意识和对体育的价值认识,都在与城市居民接近,这些都为推动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加大投资力度,促进农村体育事业平衡协调发展

在经济发达地区加快农村体育产业的发展,然后带动周边的欠发达地区农村体育产业的发展。同时,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投入,逐步缩小各地区间的体育水平差距。

[1]陈梦周,吕明元,李实.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5,10(4):66-70.

[2]陈敏.国外体育经济政策的发展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海报,2005(2):90-94.

[3]陈源.加快城镇化进程 繁荣农村经济[J].行政与法,2004(8):20-23.

[4]江亮,雷涛.对国外大众体育与我国社会体育经费筹资渠道的比较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6(4):10-12.

[5]姜健.我国农村群众体育相关问题研究现状的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9(4):25 -30.

[6]吕树庭,胡活伦,楚继军.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基层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22(3):1 -4.

[7]吕树庭,裴立新,王垒,王铮,张宏,陈小英,周兰君,王菁.以小城镇为重点的中国农村体育发展研究[J].体育学刊,2005(5):1-4.

[8]牛亚莉.浅析体育与经济的关系[J].甘肃理论学刊,1996(6):67-68.

[9]王平,顾渊彦.新时期农村体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20(4):42 -44.

[10]于莉.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发展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

猜你喜欢

体育事业乡镇政府体育产业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乡镇政府缘何容易“敷衍了事”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
简述体育强国战略下残疾人体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2017年全球体育产业人物风向标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
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原因及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