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几点思考

2013-03-25朱春晓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预设动态利用

朱春晓

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内容比较丰富,而笔者主要探讨两个方面,一是动态生成资源的概念、分类,二是教师如何引发和利用动态生成资源。

一、动态生成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课堂中的动态主要是指教师、学生、环境、资源等要素之间不断变化且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生成,就是在新的情境中产生,与预设是相对应的。生成没有既定的、现成的目标,也没有固定的模式。课堂动态生成资源,就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围绕多元目标在开展合作、对话、探究、交流的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的新问题和新情况。

1.知识资源与非知识资源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知识。根据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分类,知识主要包括四类:有关事实方面的知识;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科学知识;如何做某件事的技术和能力;谁知道和谁知道如何做某件事的信息。课堂动态生成的知识资源主要是指第三类和第四类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有可能说出一些书本上所没有的经验和知识,这对学生的影响比较大,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知识结构。课堂中生成的知识资源可以被反复利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非知识资源主要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的对话和互动,会产生出兴趣、动机、愉悦、厌恶等情感性的资源。这类资源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起着间接的作用。同时,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中也有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课程目标。所以,非知识资源是教学中需要关注的,而且是更高层次的资源。

2.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

显性资源是课堂互动中生成的许多可观察、可量化的资源,比如本来教师只想到一种解法、一种思路、一种方案,但学生却想到了更多的思路、方法和手段等,这里由“一”引发出“多”的事例是可观察到的,但事先教师又无法预知,因此是显性的动态生成资源。与之相对的是隐性资源,比如学习的组织方式、人际关系、学生通过活动增进了对家乡的热爱等,这些资源是无形的,但却对学生具有持续的深远的影响。

3.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有的资源可以被教师反复利用。比如课堂中出现了一些偶发事件时,有经验的教师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利用了这些资源,而且会把这些资源积累起来在以后的教学中再次加以利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就是可再生资源。还有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瞬间即逝的,这样的资源很多,比如窗外的一声鸟叫,教学中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即兴的表演等。对于这样的资源,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加以捕捉和利用,就会很快流失。

4.预设型资源和非预设型资源

预设型资源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已有预见和思考,能凭借已有教学经验及对文本的钻研来作出判断,当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之后,学生可能会有哪些反应,可能会有哪些理解等。当教师预想到多种可能性时,就会有所准备,有所铺垫。需要指出,这里的预设型资源,是教师预想的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是资源产生的大致方向,而不是精确定位。非预设型资源,是课堂内外的突发事件、偶发因素等。对这些资源的处理,能显示一个教师的水平、临场应变能力和教学机智。

二、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发和利用动态生成资源

教师要想在课堂中引发和有效利用动态生成资源,不仅需要有课程资源的意识,更需要有积极的课堂观察、善于倾听和判断的专业素养以及不断的积累和反思总结,这里不一一讲述。下面结合一些案例谈谈教师在课堂中引发和利用动态生成资源的几个常见策略。

1.设计弹性教案

强调动态生成资源,并不是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天马行空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有开放、弹性、发展的教学预设。这就是说,第一,教学必须有预设,教学预设是对教学的预先设计和规划。也就是说,教学过程必须要注重目标意识,对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等问题必须做到心中有数。第二,教学预设无法预先规定教学的全部过程,无法预料到课堂中将要发生的全部事件。因此,预设需要是开放的,教师可以随时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也就是说,预设是一个框架,是一个目标,它有一定的弹性。

2.创设对话情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抓住了学生的问题以后,以此展开对话。如在泼水节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讨论泼水节中“水”的含义,让学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并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可见,在捕捉和利用动态生成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落实到行动中。

3.组织探究活动

教师利用动态生成资源,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自然的探究本性,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并根据探究实际及时调整课前的预设。如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在探究土壤的pH值后转而探究西瓜虫,兴趣异常浓厚。其次,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给予有效的指导和点拨,从而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再次,对于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尝试进行自主学习。

4.利用好学生的“错误”

在教学高中数学《对数》时,一位教师在黑板上写下:logaM+logaN=?这时教室传出一个声音:等于loga(M+N).按照原来的教学设计,该教师打算给出此运算性质,再进行分析证明。这个学生喊出的结果似乎迎头一击,该教师立即意识到,不能将学生的这个错误轻易忽略或一带而过,这恰恰是一个很好的课程资源。于是转过身去,面对学生说:“很好!这个同学给出的结果让人感觉很过瘾,运算简单,大家其实也很愿意它就是这样,对不对?”说完,在“=”后面写上了loga(M+N).此时教师的眼睛在教室里环视一圈,学生们似乎得到了一种鼓励,脸上的表情是兴奋的,但很快困惑的神情也开始出现了,持有不同意见的声音呼之欲出。果然,坐在后排的一个男生说:不可能!“好!有人敢大胆猜想,勇于站出来反对,很好啊!”得到鼓励之后,反对的声音不再是一个,而是成片了。第一个说不可能的学生站起来举了一个反例:log22+log24=log2(2+4)是不成立的。很快,学生又举了几个例子否定了logaM+logaN=loga(M+N)这个结论。

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把抓在两只手中的一大一小的两个铁球松开落下之前,人们一直认为重的物体自由下落的速度要快于轻的物体。这种观念显然是错误的,但它有存在的理由。在经验上,羽毛总是在空气中很慢地降落,由于知识的局限,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空气、水的阻力作用,但人们能够积极去认识它,并得出结论,这才是人类知识财富中最宝贵的东西,正像回答logaM+logaN=loga(M+N)的这位同学一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会犯错误,但如果教师能利用好这些错误,就能做到事半功倍。课堂中不缺乏资源,缺乏的是发现资源的意识和利用资源的能力。

5.引发积极的思维冲突

初中政治课上,在讲《青少年自我保护》一课时,和平时一样,教师请学生拿出练习册评讲试题“身临其境”。其中一道题是这样的:张平由于考试成绩很不理想,回到家中遭到父亲的打骂。如果你是张平,会怎样处理?学过“家庭保护”这个知识点,学生当然就知道案例中父亲的行为是违反法律规定的,于是,学生们纷纷说:把爸爸告上法庭。教师接着问:你们会将自己的父母告上法庭吗?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突然学生甲举手说:“老师,你看过电影《刮痧》吗?要是我们在美国,家长根本不能随便打骂我们。虽然我们国家有未成年人保护法,但在家庭生活中没有法制观念,大家就应当不讲情面,坚决将违法的父母告上法庭。”乙同学立即发表不同意见:法律是天平,衡量公正,但是我们把亲情也放在这个天平上称,那么父母就仅仅是合法的监护人了,家庭还有什么意思?还有和睦可言吗?”在这两者的观点引导下,教室里的学生基本分成了两大阵营,原本一道简单的试题讲评,演变成了辩论……该案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句巧妙的引导“你们会将自己的父母告上法庭吗”,带动了整个教学环节,使原来的试题讲评变成了学生辩论。这实际上就是教师引发了学生积极的思维冲突,从而产生了动态生成的资源。

6.机智处理突发事件

如案例:上课时教师发现有个别同学思想开小差,正要指出,突然钉在黑板上的挂图掉了下来,教师灵机一动,说:这枚图钉坚持不住了,影响了我们的听课,但我相信,我们有理智的中学生是能坚持住这45分钟的,不会像这枚图钉一样,一下子坚持不住就不负责任地溜了。这个案例中,学生的消极学习状态成为教学的起点,教师依据这个起点,将课堂中的突发情况巧妙地与学生的学习状态联系起来,用机智幽默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提醒和鼓励,既起到了将学生学习状态从消极引向积极的作用,又轻松地化解了意外事件对课堂的干扰,可谓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 朱志平.课堂动态生成资源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舒晓春.有效预设动态生成.安徽教育,2009(8).

(责任编辑 张茂林)

猜你喜欢

预设动态利用
国内动态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