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时代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与对策

2013-03-25崔艳侠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现实青少年世界

崔艳侠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互联网作为传播信息的新媒体,越来越成为当代广大青少年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新途径,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

互联网为学生学习和获得信息开辟了新渠道,为他们的交往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工具。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还不十分成熟,对社会现象缺乏客观的评价,对自身的控制能力不够,加上社会环境的压力进一步增大,致使一些学生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1]。

一、网络时代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随着网络在全社会的普及,一些青少年学生出现了各种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网络世界的轻松与现实的焦虑并存:学生们在网络世界里感到轻松和骄傲,尽情地体会网络世界的美好和充实。一旦回到现实世界,他们顿时感到焦虑,对未来充满困惑。(2)网络世界的热情与现实的冷漠并存:学生们在网络世界里对社会公共事件非常关心,对不满实事极度愤慨,但往往忽略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据一些教师反映,少数沉迷网络的学生关心社会却往往漠视身边的冷暖,尊重社会美德和公益却经常在校园里恣意放肆,热衷约会网友却对参与集体活动热情不高[2]。(3)网络世界的自信与现实的自卑:网络世界里,一些学生尽情体验游戏带来的成功快感,产生盲目的自信,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社会价值,对现实社会缺乏应有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又倍感失落,找不到让自己真正快乐的事情,学习受挫,友情受挫,产生自卑情绪。(4)网络世界的温暖与现实的孤独:学生们在缤纷多彩的网络世界里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敢爱敢恨,有自己的交际圈。网络成了他们的情感驿站,可以体验友情,体会感动甚至是懵懂的爱情。可是,一旦离开网络回到现实的校园生活,他们变得孤独和沉默,觉得身边没有可信赖的朋友,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5)网络世界的自由与现实的约束:在网络世界里,人们可以以多种不同的身份与不同的人交往,可以肆无忌惮地对任何人进行评价甚至是人身攻击。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人们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言论自由与交往自由。但是,回到现实世界,人们受到各种法律与道德的约束,他们徘徊在网络与现实世界之间,充满了矛盾与困惑,导致人格障碍或者交往障碍,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二、网络时代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青少年学生的人格体系尚不稳定

我国广大青少年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接受的教育是纯粹的应试教育,他们的人格发展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人格独立性较差,我国青少年生活上几乎完全依赖父母,与之相应的思想成熟性也比较滞后。其次,社会性发展明显滞后,小学到中学的封闭式教育,使学生们没有机会深刻地体验社会,只是不谙世事的学子。第三,缺乏开拓与创新精神,传统的中国式教育注重传承,而忽视创新,使学生们的从众心理加重。第四,对理想的困惑,青少年学生由于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面对经济和文化的多元化,对自己的未来缺乏思考,没有具体的理想。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没有培养学生们如何掌控自己的自由时间和培养积极的爱好;关于人生价值取向的教育也严重缺失,学生们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对于人生的真正价值,对于是非问题的独特看法,缺乏思考。面对现实世界的压力和无奈,没有解决的动力,只会妥协和抱怨[3]。

2.转型期社会的现实压力使学生倍感焦虑

学生们坦言:我是焦虑的,学习、成才压力让我倍感无奈;而在网络的世界里,我是轻松而骄傲的,我可以寻求到作为成功者的快乐和成就感。网络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生们暂时忘却压力和烦恼,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获得心理满足。沉迷网络游戏的人无非是想在网游世界中体会在现实社会中没有的成就感,也可以说是用游戏快感来平衡现实生活中自身的不足,或者是去追求现实生活无法实现的理想。但是,人终究不能完全脱离现实而存在,当网络游戏的成功不能真正解决现实的无奈,学生们就陷入了长久的矛盾和困惑[4]。

3.热衷网络生活,使学生产生人际交往障碍

网络世界的特征显而易见,最大的特点是其隐蔽性。网络人士可以在不暴露自己真实身份的情况下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在网络论坛里,他们可以高谈阔论,对任何事情评头论足,对任何人加以品评,甚至人身攻击。在交友网站里,他们以不同的身份和不同的人交往,尽情表达自己的热情。学生们由于人格发展尚不成熟,极易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里迷失方向,搞不清网络与现实的区别,造成严重的人格问题。由于缺乏现实交往的体验,不懂基本的人际交往常识,在现实世界里屡屡碰壁,更加重了他们对现实的逃避,造成更严重的人际交往问题。

4.社会道德滑坡使学生感到现实的冷漠

温家宝总理在谈到食品安全问题时感叹道,中国“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显然,我国的公民道德体系已经到了亟待重新建设的关键时刻。校园里的不公平竞争也十分普遍,家长不给老师送礼,就觉得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得不到公平的待遇。面对道德滑坡,有着青春热血的青少年学生没有选择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而是选择了可以自由发表见解的网络发泄心中的不满。

5.我国青少年学习和成才压力巨大

众所周知,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大,在学校每天学习超过七小时,回到家还要参加各种补习班、特长班。一个孩子竟然发出这样的感叹:爸妈告诉我考上重点中学就好了,等我考上了,又说,等考上重点高中就好了,上了高中又说,等考上大学就好了,可是,看看那些毕业就失业的大学生,我不知道自己努力的价值是什么。学生们几乎没有任何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不管他们爱不爱学习钢琴,家长都要求他们成为小郎朗,结果,多少孩子失去了美丽的童年。他们一旦接触网络,会觉得那才是他们真正放松的天地。

三、解决网络时代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加强学生的价值观、道德感教育

学校不应把学习成绩放在唯一重要的位置,应重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活动,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积极思考现实事物的价值,学会对社会现象的独立评价,逐渐建立积极、客观的评价体系。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既充分发挥了自身特长,又得到了锻炼。学生在这种准社会环境里不仅丰富了课余文体生活,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铺平了从学生到从事劳动创造的社会成员之间的道路[5]。

2.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当代学生作为社会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和建设者,无疑应该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积淀,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这是历史赋予当代青少年学生的重要责任[6]。一些学者提出,要让民族精神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丰富。因此,我们应该为他们多提供一些有底蕴的书,多提供一些练“底气”的精神产品。学校应该多举办类似“文化节”的活动,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把学生的注意力从网络拉回到书本中。

3.鼓励学生参加现实人际交流

对青少年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他们在整个漫长生活道路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人际交往的效果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人际交往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教育者应根据人际交往的特点分步骤、按计划,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现实成功的交往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减少通过网络获得满足的需求。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优秀的校园文化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完善人格、开发智力、丰富文化生活、促进全面发展有重大意义。校园文化的建设,应该坚持从广大师生的利益出发,做到以人为本,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温暖、平等、积极进取的校园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 李颖,罗剑等.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调查报告.探索,2010(179-180).

[2] 祝军.网络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影响及其引导策略.天中学刊,2011(4).

[3] 刘景林.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社会化影响的探析.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2).

[4] 张亿权,胡井军.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分析.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6).

[5] 陈海龙.试析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心理健康,2007(6).

[6] 张向站.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对策.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1).

[7]李建华.互联网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冲击及对策.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5).

(责任编辑 任洪钺)

猜你喜欢

现实青少年世界
青少年发明家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