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生公民意识养成的理论思考

2013-03-25宋杉岐张昆玲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公民价值观意识

宋杉岐 张昆玲

各个国家公民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同,公民教育的模式迥然不同,但是其中也会有一些赋予公民身份的共性,关键是要探寻与本国的文化传统相结合、与全球化时代的民主进程相协调的公民教育的理论支撑。我国中小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有着时代的重要价值,其养成机制的构建也需要坚实的理论支撑。

一、公民意识的内涵

现代民主法治国家,“公民”成为一个越来越被重视的词语。正如英国学者所言,“公民”和“公民身份”是很有分量的词汇。它们意味着尊重,意味着权利,意味着尊严。[1]公民意识是现代法治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从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提出少年的教育为立法家最应关心的事业开始,拉开了公民教育研究的大幕,其后一批批学者致力于此,使西方国家对公民意识以及相关理论的研究经久不衰。

近几年,我国对于公民意识的研究如火如荼。朱学勤认为,公民意识是民众对于政府权力公共性质的认可及监督,是对公共利益的自身维护和积极参与。[2]郑杭生提出,公民意识主要指公民对于自己国家主人地位、应享权利和应履行义务的自觉意识,主要内容包括国家主人意识、权利和责任意识、民主与法治意识、道德与文明意识。[3]还有诸多学者提出关于公民意识内容的一些提法,比如参与意识、监督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等等。人们对于公民意识的基本内涵在表述上存在着些许差别,但其中都蕴含了公民意识的核心即对权利义务的自觉意识。

公民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是公民自觉地将对政治共同体的归属感和忠诚感、权利义务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基于此,公民意识是用一种价值观来指导其与政治共同体关系的自觉性的体现,既要有权利与义务统一的自觉认识,也要有实践中的自觉性。正如一些国外学者所说,“一种适当的公民理论应该更多的强调责任与德性”[4],中小学生公民意识养成的主要内容也应该以此为核心,要有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观,要对政治共同体充满忠诚和热爱、要有公民道德意识,自觉遵循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的伦理规范。

二、中小学生公民意识养成的当代价值

1.未来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游离于政治体系之外。在政治发展的舞台上,公民和政府、政党一样是政治行为的主体,未来社会需要有公民意识、能够积极参与到公共事务中、在权利与权力的平衡中真正起到制约作用的合格公民。中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政治发展走向何方,这些未来的建设者们需要用公民的理智来让社会与国家在平衡中前行。

2.现代国家政治统治的需要

国家的存在就是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一定的秩序范围以内。国家用其超出其他力量的制约性让人们选择了服从,只要国家存在,权威与服从关系就存在。既然如此,政治权力主体会去思考如何让每个成员获得服务国家、支持国家的价值观和技能,在现代国家来说就是如何培育公民意识,特别是如何从儿童时期养成公民意识,让社会主流政治文化代代传承下去。因为政治统治主体深知公民意识的养成对于自身统治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从他们懵懂无知进入校园开始,在学校教育中开设的诸多与公民教育相关的课程以及施教者的价值观的渗入,让他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不断获得公民知识和技能,形成对自己所在群体的一些基本价值判断。

3.个人享有尊严的需要

2010年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毫无疑问,人们需要有尊严的生活,没有民主和自由的生活是没有尊严的生活,没有共同体归属感的生活是没有尊严的生活,没有德行的生活也是没有尊严的生活。国家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权利上的保障,公民在现代生活中的尊严,却不完全是人为创造的,法律规定只是纸上谈兵,如果不去实践,或者不能实现,权利只是一种资格,永远止于一纸空文,所以尊严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这种尊严是一个逐渐内化为自我意识的过程,不是国家赋予的,是一种对国家享有的归属感、对责任的明晰、对法律和秩序的遵守、对权力监督的实践过程。

4.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

在全球化的时代,有人提出了国际性公民的讨论,抛弃了民族国家视野的狭隘,貌似站在全球的高度来思考人类的生存。事实上,公民意识的培育从来没有远离政治意识形态,从来没有脱离政治统治的视野,它依然有着鲜明的政治特性。政治特性并不代表着公民意识教育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忽视,政治是一种利益关系的体现,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人类生存于此,相信任何国家都不会轻视自然的回报。每个公民都对自己生存的环境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对自然的热爱正是对人类自身的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观从儿童时代起就要灌输和实践,让每一个公民都有一种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性。

三、中小学生公民意识养成的理论基础

1.中小学生公民意识养成的政治前提

在全球范围内,人们开始强调人权、合作、公平、正义等公民身份的共性,但是公民身份是一个国家的公民所拥有的,公民意识的养成是需要一套属于本国价值观的引领与灌输的。对中小学生的公民意识的教育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超出本国的政治价值观。毫无疑问,他们会教导孩子们爱自己的国家,珍视自己国家赋予的自由与民主。也就是说,公民教育不是超国界的,公民意识是一种价值观的渗透,是一国主流价值观的内化。

2.中小学生公民意识养成的制度环境

在我国正式的教育制度、社区自治制度、网络管理制度、非正式的家庭伦理制度等诸多制度中,学生们身在其中,没有谁能遮蔽他们的双眼,好与坏不单纯靠教师的输入,不单纯靠媒体的宣传。随着孩子们的长大,他们更加有自己的判断力,是制度给了他们权利保障,也是制度的缺位或不完善让他们理解社会中的不公平、不平等。好的制度会让孩子们懂得遵循和回报,学会表达利益需求,相信努力实现自身价值会获得人的尊严。坏的制度会让孩子们学会奉承和投机取巧,为了个人私利可以破坏社会规则和秩序。优化我国的制度环境是中小学生公民意识养成的一个关键环节。

3.中小学生公民意识养成的核心力量

没有人怀疑权利和责任对于公民意识养成的重要性,也没有人怀疑政府为了培育公民意识而不断完善的制度规范,但是能够推进公民意识养成的核心力量不是法律规范,不是制度规范,而是潜移默化的社会主流政治文化渗透。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5]各个国家在公民意识教育中,无一例外地重视政治文化的核心作用。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重视个体与集体、个人与家庭、地方与中央、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每个人在多元的关系中生存,每种关系都有着相应的约束规范。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恰恰是中小学生习得的过程,不知不觉中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成为个体处理诸多关系的内在依据,这是一种无形的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小学生公民意识养成的无形动力。

4.中小学生公民意识养成的多元互动机制

中小学生公民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一个国家的系统建构;中小学生公民意识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一个国家主流价值观的持续输入;中小学生公民意识也不是理论灌输就能形成的,需要社会实践的训练和检验。因此,中小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个多元互动机制。

在这个互动机制中,要从公民教育的系统架构出发,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公民意识终身教育的体系。既要考虑中小学生阶段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和实践形式,也要考虑义务教育阶段之后的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从而保证公民意识教育的终身学习。在这个多元互动机制中,从上至下、从始至终贯穿其中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政府、社会、社区、学校、家庭以及个人都是这个互动系统中的行为主体。这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政治制度、市场经济、法律规范、传统观念、国际形势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行为主体。要形成多元互动,在系统架构中必须考虑到这些影响因素,并探寻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 [英]巴特·范·斯廷博根.公民身份的条件.郭台辉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7.

[2] 朱学勤.书斋里的革命.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

[3] 郑杭生.从政治学、社会学视角看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内涵.学术研究2008(8).

[4] [加]威尔·吉姆利卡,威尼·诺曼.公民的回归—— 公民理论近作综述.许纪霖.知识分子论丛(第二辑).2004.

[5] [美]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 王 颖)

猜你喜欢

公民价值观意识
论公民美育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公民选举权的平等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