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研究

2013-03-24□文/李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年18期
关键词:资源配置进程教育资源

□文/李 静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河南·新郑)

一、引言

城镇化是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综观世界各国的城镇化历程,无不伴随着教育的发展。据预计,“十二五”期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超过50%。然而,教育资源配置却面临效率与公平之间的选择,人民群众对城镇高水平教育呈现日益高企的巨大需求。本文从中国城镇化进程对中国城市教育带来的影响为出发点,结合国内城镇化与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以河南省为例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在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对教育制度和体制、教育政策、教育理念等方面提出对策及政策建议。

二、城镇化进程中教育资源配置现状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非农业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由此产生的快速增长的城镇人口与教育资源缺乏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而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量的增加与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也是最基本的问题。

通过抽样调查河南省部分城市和乡镇的学校情况了解到,城镇化进程中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及问题大致如下:

1、硬件配备差距较大。城乡间生均教学设备及设备利用情况差异较大,尤其是教学设备的配置(多媒体教室的配置、体育器材以及场所的配置)等方面存在极为明显的区域差距。

2、师资力量差距较大。生师比可从某个侧面反映出教师的使用效率及教师的分布情况,河南省与较发达地区的生师比仍有显著的差距。(表1)优质教师资源城乡分布极不均衡,表现在义务教育学校师资的学历结构和中级及以上职称教师比例,从学科分布看,农村教师结构性缺编的整体情况比城市严重。

3、教师队伍稳定性差距较大。相对于城市教师,农村教师工作变动频繁,优秀教师流失严重。

三、城镇化进程中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1、城乡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由来已久。自2007年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开始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城乡基础教育普及率都比较高。但是,从义务教育的财政经费投入、教师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等方面比较,农村与城镇基础教育投入仍有很大差距。

2、教育资源及教育资金投入水平较低。尽管我国在教育发展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更高标准来看,教育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软肋”。目前,城乡教育差距、地区差距、学校差距依然存在,择校现象屡禁不止、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歧视等诸多教育不公现象依然存在。

3、城镇化进程中面临教育资源重新整合的问题。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撤乡并镇”。城镇化的进程导致了人口的集中,有效地降低了公共服务的成本,节约了政府的投入。同时,城镇化率提高之后,对公共服务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我国采取的是高度行政化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行政区划的合并对教育资源的整合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供我们考察城镇化对教育资源投入的影响。城镇化、人口集聚之后,包括学校建设在内的教育资源面临整合的问题,而加大投入则是保障质量提升的必要条件。

4、计算机网络建设不足,扩展优质资源的远程教育无法得到真正实施。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建设与维护不到位,计算计网络教师人才匮乏,使得一些边远地区学校因为没有计算机网络或因为计算故障无人维护而无法真正实现远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表1 各级普通学校生师比

5、在城镇化进程下,农村和近郊学生整体素质低于城区水平。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进城务工农民由于受到户籍制度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无法将子女带到城区上学,致使农村和市郊留守学生增加,由于这些学生大都是隔代培养,缺乏父母的监督,导致整体素质下降。城镇化进程中,同时在正常的、稳定的儿童和留守、流动的儿童之间的教育差距也很大。

四、城镇化进程中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原因分析

1、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村教育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子系统之一,其发展必然受环境和发展水平制约。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乡分割局面逐渐被打破。但是,在现实中消除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现象”在今后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中的城市偏向型政策。长期以来,我国的“精英教育”理念使国家教育投资长期集中于高等教育和城市居民的教育。在教育制度的设置与安排中,也突显出明显的“城市取向”,采取城乡不同的教育投资模式和不公正的高校招生政策,这些都自然地构成了城乡教育的严重差别。国家教育资源的配置,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明显向城市倾斜而非向农村倾斜,由于城乡教师待遇差距等问题,甚至一些农村中的优质教育资源还在不断地向城市流动。其结果直接促使城乡之间本来已经存在的教育差别继续扩大。

3、受教育权利公平保障措施未执行到位,教育投入失衡。我国基础教育受教育权利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得到公共教育财政的充足保障,正是由于我国在执行教育政策时,执行保障公民平等受教育权利的法律和政策所需的配套资源的缺乏或使用不当或低效率使用。我国的基础教育财政体制、各地历史传统、人口等因素的综合累积影响,导致了人们基础教育平等受教育权利只得到了部分实现或低水平的实现与保障,造成了我国基础教育受教育权利公平的法律规定与实际保障的脱节。

4、未合理吸引民资进入基础教育发展领域。教育问题是关系民生的头等大事。我国教育历来存在优质资源不足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地区间的不平衡、学校间的不平衡、学校内部的不平衡等资源不平衡现象。这直接导致人们为了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而抢夺优质教育资源。这种抢夺战从幼儿园一直蔓延到本科、硕士、博士阶段,使人们的幸福指数下降。所以,为了让人们幸福地学习,必须要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一直以来,在国家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优质教育资源的投入与培植还是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未合理吸引民办资本进入基础教育发展领域。因此,为了缓解国家教育资源投入不足的状况,应大力鼓励民办教育资源的投入,并促进教育公开机制形成正确的社会引导机制,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入学选择,并有力地促进了城镇化进程下对教育的需求。

五、解决城镇化进程中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对策

1、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改善教育分配不均衡问题。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如何促进教育公平是代表委员关心的焦点问题。实现教育公平,要从弥补城乡鸿沟入手。教学设施陈旧、教师队伍老化、教学质量堪忧的农村教育一直是中国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短板。具体的,可以增加对教育基础相对薄弱学校的资金投入,做到专款专用,使不同学校的基础设施得到均衡的发展。还可以在县城、集镇修建教育园区、寄宿制学校,可以把人口流动造成的留守儿童的中学教育问题在城镇更好地解决。尝试把全县的高中和大部分初中学校办在县城或条件较好的集镇,以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在此任教,使广大农村学生享有与城镇学生同等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教师的合理流动,在一定区域内、一定时段的合理流动,使得义务教育教师这个最重要的资源能尽可能均衡配置。

2、灵活的配置教育资源,实现基础教育的多种供给结构。目前状况是我国教育资源的投入仍严重不足,在进一步深化教育拨款体制改革和学校经费使用制度改革,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和效益的同时,要加大民资教育的投入,实现基础教育的多种供给结构。国际经验表明,私人供给或市场供给较公共供给能够有效缓解财政压力,因而是一项对社会各个方面都具有重大正的外部性的活动。由此,应充分发挥社会各种力量,增强基础教育的供给能力与质量。

3、提升人口城镇化发展质量,着力解决转移人口“融入”问题。城镇化是人口迁移和转换的过程,表现为人口大规模迁移,同时城镇化也是人口身份转换的过程。在推进城镇化教育资源配置的进程中,要着力解决“进入”与“融入”的问题。首先,要进一步探索教育福利与户籍脱离的管理制度,加快落实以稳定居住为依据的城市户籍准入制度。其次,要加快推进劳动就业、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形成转移人口与城市居民身份统一、权利统一、地位平等的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实现国民教育等各方面均等化,促进转移人口积极融入城市,保障转移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做好与高中教育的衔接。

4、充实城镇人力资本,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城镇化不仅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更是城镇文明、生活价值等向乡村渗透和扩散的过程、人们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在此基础下,我国应该以发展投资少、收效快、可行性大的职业性教育。我国目前的发展方式还主要依赖于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仍属于粗放型的发展。如果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顺利转型,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进程,还需要大量专业化的高技术人才,这些都要求我国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首先要加强资金投入,开办教学质量高、社会公信力强的职业学校,扭转职业教育不被公众认可的局面。

[1]汪光焘.城乡统筹规划从认识中国国情开始——论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城市规划,2012.1.

[2]许经勇.“三农问题”与工业化城镇化道路的内在联系[J].广东社会科学,2003.5.

[3]余益中.城镇化建设与农村教育改革.教育研究,2002.6.

猜你喜欢

资源配置进程教育资源
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与展望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刑事侦查资源配置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辽宁:卫生资源配置出新标准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与反思
Linux僵死进程的产生与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