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理学院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13-03-23陈艳兰钱金栿杨志华卢跃红

大理大学学报 2013年8期
关键词:学位导师研究生

陈艳兰,钱金栿,徐 立,杨志华,卢跃红

(大理学院研究生处,云南大理 671003)

大理学院在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办学,通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实现了办学层次的提升,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成为云南省唯一一所地处非省会城市的研究生培养院校。在研究生教育中,始终与时俱进,不断总结成绩、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不断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探索和改革,通过2007年、2009年和2011年3次召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形成了研究生教育规模与质量并举并重的发展策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出台了一整套研究生教育改革政策,一系列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办法措施逐步实施,激发了导师、研究生、培养学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注入了活力,提供了动力〔1〕。

一、改革措施和成效

(一)加强重点学科和学位点建设,改善研究生培养条件

1.加强省校级重点学科建设,为学术科研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学校高度重视省级重点学科建设,自“九五”至今,共获得省级重点(建设)学科7个,并按省拨经费给予1∶1配套。积极实施校级重点学科建设,从2004年至今遴选了4批32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已投入建设经费400多万元。根据“十五”“十一五”第一、二批校级重点学科建设情况,结合国家学位授权审核制度的改革,提出了“十二五”学科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是“重点投入、重点建设、强化优势、突出特色;加大投入、转变方式、调整结构、提升实力”,改革了重点学科建设管理模式,实行“分类建设、加大投入、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滚动发展、以奖代补”的管理模式,改变过去按二级学科建设的模式,采取按一级学科(一类重点建设学科)、二级学科(二类重点建设学科)分类建设的模式。通过重点建设,增强了学科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实力。

2.加强学位点建设,改善培养研究生的硬件条件

学校高度重视硕士点建设,在2003年首批4个硕士点获批后,就及时出台了硕士点建设的政策,对每个硕士点先连续3年按理科20万元/年、文科15万元/年投入建设经费,建设期满达到要求每个点再给予5万元的建设奖励。学校共对两批8个硕士点投入建设经费570万元。2010年大理学院获批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在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自主增设了2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使二级学科硕士点总数达到28个。同时,制定了硕士点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对新增设的二级学科硕士点按照每个点每年资助理科20万元、文科10万元的建设经费投入建设,建设周期为3年,建设经费主要用于购置培养研究生所需的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改善培养研究生的硬件。与此同时,认真抓好云南省立项建设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工作。自2008年获批省级立项建设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建设工作,成立了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建设方案、建设经费管理办法等规章,并按1∶1配套了建设经费。通过几年建设,使大理学院“基础医学”和“药学”两个一级学科在学科队伍、科研水平及学科基础平台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药学学科引进了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基础医学学科带头人被聘为贵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招收培养博士生;在2012年学校中标的26项国家级课题中,药学和基础医学分别承担了8项、6项;药学学科还争取到了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二)改革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推进校院两级管理制度建设

1.初步建立起研究生教育“校院两级”管理体制

2004 年开始招生时,由于研究生总规模较小,分到培养学院后更少,为方便管理,研究生的党团、学生管理工作全部由研究生处统一管理。但随着招生学科专业的增多,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需求。2008年,学校将研究生党团组织转由各研究生培养学院负责管理,将研究生学位论文科研经费审批权限下放至研究生培养学院。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培养管理、各类奖助学金评定和就业指导的“校院两级”管理模式。

2.形成了“五教一管”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

由于研究生年龄参差不齐、来源复杂多样、工作经历不同等原因导致群体组成非常复杂,研究生日常管理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大理学院结合实际探索形成了“五教一管”的教育管理模式。“五教”即抓好学前教育、安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毕业就业教育等“五个教育”,“一管”即抓好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校、院两级研究生会、研究生导师、班干部的管理职能,积极协助和配合所在学院做好研究生的各项日常管理工作。

3.建立健全了研究生教育管理机构与规章

学校成立了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生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领导小组等管理机构,加强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领导、指导和监督。建立完善了硕士生招生、培养、学位和导师管理等方面的多个规章,使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工作等各环节有章可循,做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4.加强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队伍建设

一方面增加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人员编制,优化管理人员结构,提高管理人员素质。8年来,研究生处人员从2人增加到7人,管理人员和团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在各研究生培养学院设置研究生工作秘书等兼职管理人员。

(三)改革研究生招生制度,提高生源数量和质量

1.积极探索研究生招生“校院两级”管理体制

随着研究生招生专业的增加、规模的扩大、种类数量的增多,原有的由研究生处统一负责的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需求。同时,为进一步加大研究生招生学院和指导教师的招生自主权,在下属学院自主复试、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的基础上,逐步将调剂、拟录取工作转由各招生学院具体负责。

2.改革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

一是按一级学科科学合理设置考试科目,不断整合优化初试自命题科目和内容,提高命题水平和质量。二是不断完善复试办法,加大复试成绩比重以及实践考核在复试中的比重,侧重对专业潜能、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深度考查。三是不断规范复试组织程序,提高复试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使复试真正成为选拔高水平人才、保障生源质量的重要手段。四是建立了导师和研究生双向选择的复试录取制度,通过师生双向选择,实现师生双满意。

3.实施招生激励政策,提高生源数量和质量

为解决大理学院研究生招生生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2009年起实施了招生激励政策,对第一志愿报考大理学院的优秀考生及优秀调剂考生,在入学报到后给予一定的奖励。先后已对4个年级发放招生奖励费42.1万元。2012年学校又对原有招生激励政策进行了调整,加大了激励力度。

(四)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机制,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科学定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时制订和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

2009 年,通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学校提出了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研究生培养目标,要求各研究生培养学院根据此培养目标和学校三学期制改革的实际,在认真总结几年来研究生培养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认真修订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围绕培养目标设置科学合理的研究生课程,注重课程的基础性、宽广性、实用性,强调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在课程结构上,除了设置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外,还把教学实践、专业技能实践及学术活动作为必修的环节;在课时上,减少每门课程的学时数,增加课程门数;在学分分布上,适当减少课程学分,增加教学实践、专业技能实践和学术活动的学分。2011年,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意见》(教社科〔2010〕2号)要求,又一次修订了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实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新方案。2012年组织新增20个硕士点制订了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

2.积极探索硕士研究生教育学制的改革

在实行学分制的基础上实施2~4年的弹性学制。2008年出台了《大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提前毕业暂行规定》,在完成培养计划、保证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允许已达到本专业培养方案要求的优秀硕士生提前毕业。对于学习较差、论文质量不合格的学生实行延期获取学位直至不毕业、不授予学位的制度。2011届毕业生中,有两名研究生因未达到学位标准而延期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有一名研究生因考试作弊而未获得学位证书。

3.积极探索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

学校在研究生教育中,始终提倡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与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昆明市儿童医院、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等20多个单位签订了联合培养硕士生协议,并在这些单位遴选出了80多名硕士生导师,约占导师总数的40%。大理学院与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联合共建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联合培养基地成为云南省首批研究生教育创新联合培养基地。这对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力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

1.实施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

制定了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遴选了《医学免疫学》等5门课程作为首批校级研究生精品课程,划拨专项经费加以重点建设,逐步提高研究生课程质量。

2.加强教学管理,完善考核制度

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教学检查、评价、督导制度,每学期在规范地开展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的基础上,不定期进行课堂督察,从专家、管理人员、学生3个层面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加强了课程考试和考核的管理,通过采取建立题库、审核试卷、严格考试程序和纪律等措施,加强考试管理。

(六)加强研究生科研和实践能力训练,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加强研究生科研和实践能力的训练

要求基础学科的研究生主要是加强科学实验训练,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生主要重视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应用性较强学科的研究生加强实际工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训练。出台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实施细则、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规定等规章,加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训练和考核,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2.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

在坚持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制度、中期检查制度、匿名评阅制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制度的基础上,修订了硕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进一步严格了学位申请和论文答辩程序,要求所有学位论文都必需通过“学位论文学术不端检测系统(TMLC2)”检测,对不符合要求的不准答辩。

(七)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学术交流,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意识

1.设立并坚持开展导师论坛和研究生论坛

要求所有导师都要为研究生开设学术讲座,导师和研究生每学期均要通过导师和研究生两个“论坛”进行学术交流,并形成制度,长期坚持。从2006年启动至2012年已举办400多场。

2.鼓励研究生积极从事科研工作和实践锻炼

学校设立了“三助”岗位,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工作,加强科研训练;还设立了大理学院大学生科研基金,鼓励研究生积极申报科研课题,锻炼研究生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结合专业特点和家庭困难学生的生活实际设立了勤工助学岗位和助教、助管岗位,还利用假期组织研究生赴城乡开展社会调查与社会服务,锻炼研究生的实践技能,增强社会服务意识。

3.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研究生可利用学校划拨的学位论文科研经费、导师的科研经费等参加学术会议、科研技能培训、研究生课题调研等活动〔2〕。

(八)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强化导师的责任,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

1.完善研究生指导教师选聘制度

2009 年修订了导师遴选办法,提高了导师遴选条件,从2004年至2012年共遴选了8批215名硕士生导师。

2.加强导师管理和考核

实行三年一聘一考核,打破导师终身制,实现动态管理。对遴选出的导师3年聘任期满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继续聘任;考核不合格者,取消导师资格。对连续3年招收不到研究生的导师,取消导师资格。已对第一至五批共76名导师进行了考核。

3.加强导师队伍的职前和在岗培训,提高导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坚持新导师岗前培训制度,对未参加培训的新导师,不得招收研究生。已开展了3次导师培训,对所有导师进行了培训。

(九)建立健全研究生资助工作体系,调动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

1.改革完善研究生普通奖学金制度

2004 年,学校制定了硕士生普通奖学金实施办法,从2004级起对全日制非定向研究生按参加工作时限的长短,发放每月200~240元的普通奖学金。2010年,为顺应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需求,充分调动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对原有的实施办法进行了修订,改变“一考定三年”的发放形式,实行“一年一评、动态管理”的模式,即不区分录取类别,第一学年100%研究生享受,第二、三学年80%研究生享受。

2.建立完善研究生优秀奖学金制度

2004 年,学校制定了硕士生优秀奖学金实施办法,设立了“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优秀毕业研究生”3种类别,每年评定一次。截至2011年11月,共评选出优秀研究生80名、优秀研究生干部35名、省级优秀毕业研究生15名、校级优秀毕业研究生80名,发放奖金18.96万元。

3.健全其他奖助制度

一是设立了“奖、助、贷、困、补”等资助政策,如“雄峰”奖学金、“宝隆宝鑫”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临时特困补助基金等来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研究生。二是积极组织实施学生平安保险、大学生城镇医疗保险、校方责任险等各类保险的投保工作。三是为吸引优秀生源和提高培养质量,设立了招生奖励和考取博士奖励。

(十)建立研究生教育评估制度,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学校制定了硕士点评估工作方案和评估指标体系,在研究生培养学院自评的基础上,采取校内专家与校外专家评估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大理学院第一、二批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估,达到了“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重在提高”的目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大理学院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促进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的研究生教育与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仍存在诸多不适应的方面,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改革。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需进一步理顺

在研究生学生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研究生处和学生处交叉管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构未落实、研究生班主任和辅导员制度未建立等问题;在研究生教育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上,研究生处仅设置招生办公室、培养与学位办公室两个科级机构,大多数研究生培养学院无研究生教育管理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和建设大理大学的需要,也不利于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

(二)研究生招生生源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

大理学院研究生招生生源严重不足,质量不高。近几年第一志愿报考大理学院的生源还达不到招生计划2∶1的比例,尤其是2013年还达不到招生计划数,且一志愿上线率极低,生源数量严重不足,没有数量作保证,就很难选择优秀的生源〔3〕。

(三)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有待进一步改革和创新

如分类培养研究生,交叉学科培养研究生,转专业、转专业方向和转导师制度,研究生培养分流、淘汰机制等有待建立和完善。

(四)导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部分硕士点导师数量、质量与之不适应的问题日益显现;少数导师科研积极性、主动性不足,有的导师授课质量不高,有的导师没有充分发挥和履行导师职责,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上存在重“专业教育”而轻“日常教育管理”的现象。分类遴选和考核导师的制度需建立。

(五)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监控制度需进一步认真坚持和完善;研究生课外学习监督考查方面还未被引起足够重视;硕士论文完成过程的监管力度还需加强;研究生培养的淘汰机制不够完善,延期毕业、不授予学位学生比例较小。

(六)培养研究生的条件和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和加强

如硕士点建设经费、研究生培养经费、实践教学经费等的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研究生的学风和研风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对策与建议

要解决大理学院发展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和障碍,实现研究生教育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推进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增强研究生教育的实力和活力,才能培养出更好更多的高素质高层次人才,不断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为此,我们认为学校应按照国家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政策和要求,积极探索,在坚持以往改革成功经验和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应在以下方面下大功夫。

(一)进一步理顺研究生管理工作体制,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

一是建议研究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归口学校学生工作部(处)统管,或明确研究生统一由研究生处管理,并成立专门的研究生日常管理科室。如果研究生和本科生分开管理,还涉及学校层面的统筹和相关资源的合理分配问题。二是探索建立研究生年级班主任和辅导员制度〔4〕。配备研究生年级班主任和专兼职辅导员,配合协助各研究生培养学院、导师做好研究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三是参照其他高校的做法,研究生处至少设置招生办公室、培养科、研究生管理科、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等5个科级机构;各研究生培养学院都设置专门的研究生管理科级机构,配备专职人员或研究生工作秘书。从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实际看,建议在研究生处增设科级机构,在研究生培养学院增设研究生教育管理机构和专兼职管理人员。

(二)进一步改革研究生招生制度,提高生源数量与质量

在坚持原来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办法、措施的基础上,要加强和改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科学合理设置招生专业、研究方向及报考条件。在制订招生专业目录时,要结合导师力量、教育资源、生源和就业情况、专业培养方案要求等科学合理地设置招生专业及研究方向,并保持相对稳定。要根据国家规定的报考条件,结合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合理限定学历、毕业专业等报考条件。二是要科学合理设置初试自命题科目,改革自命题科目命题工作。要尽量按一级学科设置初试自命题科目,减少自命题科目数量,改革自命题科目考试内容,掌握好试题题量和难易程度,提高命题水平和质量。三是要加大招生宣传力度,鼓励、指导本校优秀应届毕业生报考。四是要根据国家政策,利用好跨学科门类调剂政策,拓宽调剂考生的生源渠道。

(三)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标准

要根据国家制定的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和专业学位基本要求,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标准,完善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的基本要求,突出对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再创新的能力评价,重点考查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落实在其中。

(四)紧扣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采取分类培养模式

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要突出科教结合,通过科研项目、高水平学术活动和与国内外单位联合培养,加强学科前沿的课程教学和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着重提高学术学位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提高研究生的理论水平、分析解决问题以及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密切结合行业需要,突出职业导向,考核和评价与行业职业资格标准衔接,要积极争取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开展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推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对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医师准入制度的改革。

(五)强化导师负责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进一步强化和完善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5〕,树立以科研和实践创新为导向、合理配置导师资源和学生资源的理念。要建立科研和实践创新需求决定招生计划的机制,实行招生名额与科研和实践创新任务、科研经费挂钩的办法,在综合考虑学科专业建设需要、导师科研项目和经费以及专业就业前景等因素的基础上,动态调整各学院、各专业、各导师的研究生招生名额。要严格导师年招生资格审核制度,对审核不合格者及当年无在研课题和经费的导师,一律不予招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实施学校和行业的双导师制或导师团队负责制〔6〕,加强双方在课程建设与职业教学的密切合作。

(六)实施导师分类管理,激发导师队伍的生机活力

要建立导师分类选聘制度。制订导师分类遴选办法,区别学术学位研究生导师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遴选条件,注重学术学位研究生导师的科研水平,注重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导师遴选条件,45岁以下导师必须具有硕士及其以上学位,35岁以下导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要建立导师分类考核制度。制定导师专业质量标准和导师分类考核办法,对学术学位研究生导师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分类考核。学术学位研究生导师重点考核科研水平,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重点考核专业技术水平。要坚持导师动态管理制度。继续实行导师三年一聘一考核,打破导师终身制。

(七)逐步建立转专业、转专业方向和转导师的制度

要逐步建立研究生在同一一级学科下转二级学科专业、在同一二级学科下转专业方向、转导师的机制,允许同一一级学科专业下的部分研究生在第一学年末转二级学科专业,同一二级学科专业下的部分研究生在第一学年末转研究方向、转导师。以此调动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积极性,激活研究生创新活力;同时也为研究生导师发挥优势,增强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和研究生培养质量创造灵活的机制与环境。

(八)逐步建立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机制

要以导师的科研课题组成员为基础逐步构建跨学科的导师小组,充分发挥交叉学科和科研团队的优势,在课题研究中扩大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增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九)建立研究生培养的分流淘汰机制

要实施严进严出的机制,优化培养的过程,建立中期筛选淘汰制,在课程教学、开题报告、学位论文中期检查、预答辩、学籍管理、学位评定等各个环节中引入分流淘汰机制。

(十)继续鼓励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

进一步拓展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领域、形式和方法,继续采取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方式,建立研究生教育创新联合培养基地,加大研究生实践教学等经费投入,高度重视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十一)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

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生考风考纪教育,营造良好的考试氛围。要加强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每年聘请专家对全体研究生新生进行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与此同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从严管理,形成管理与教育有机结合的长效机制,促进学风建设,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1〕陈艳兰.民族地方院校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管理学家,2010(3):14-16.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05-01-21)〔2013-01-12〕.http://law.lawtime.cn/d358842363936_1_p2.html.

〔3〕陈艳兰,钱金栿,杨志华,等.民族地方院校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对策初探:以大理学院为例〔J〕.大理学院学报,2010,9(5):91-95.

〔4〕教育部网站.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EB/OL〕.(2012-05-11)〔2013-01-12〕.http://www.jyb.cn/info/jyzck/201205/t20120511_492589.html.

〔5〕新华社.刘延东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强调:系统部署重点推进全面提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水平〔EB/OL〕.(2012-02-28)〔2013-01-12〕.http://www.gov.cn/ldhd/2012-02/28/content_2078697.htm.

〔6〕教育部网站.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12-04-20)〔2013-01-12〕.http://www.gov.cn/zwgk/2012-04/20/content_2118168.htm.

猜你喜欢

学位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V eraW an g
导师榜
英国大学本科一等学位含金量遭质疑
国内ERP研究现状——基于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