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工学结合实践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探讨

2013-03-19张广贤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工学校企教学质量

张广贤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07)

1 工学结合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意义

工学结合强调了实践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课堂教学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1]高职类学生主要是面向生产一线的管理型、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最主要的落脚点是企业,是培养能够“拉得出、打得响、有威力”的人才,这种“威力”就是拳头技术,是绝门活。他既不是一线操作工人,也不是厂部高级工程师。但是,一线工人的事他会做,厂部高级工程师的部分才能他也有。他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技能型人才,他在车间的作用主要是现场问题解决和实际管理,车间技术难点的提出,革新项目的参与都应少不了他的份。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他能够解决,及时排除,不影响正常生产。要培养这样的人才,光靠课堂理论的学习远远不够,无论有多高的理论,如果不到车间,不从事实践,而把它束之高阁,也只能如同空洞的摆设,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电机转不了,产品出不了,质量上不了,结果是生产任务完成不了。工学结合这一措施解决了这一问题,课堂理论的学习用之于指导生产实践,通过理论的学习能够加快实践技能的掌握,学生们不仅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理论的引导对于实践技能的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符合实践论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即理论—实践—理论—实践如此循环往复真正认识了事物的本质。

2 工学结合教学质量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

(1) 工学结合评价标准的单一,缺乏多元化。工学结合是学与做的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学校与企业的结合,是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的衔接与吻合。这种衔接得优劣,吻合的程度如何,即是工学结合的效果如何的最好检验。如何检测它的效果,谁来检测?目前大多数学校都是沿用老方法,由学校教学主管部门牵头,各个系部组织,由带课教师进行考核、评定学生的成绩。这种单一的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缺陷是,学生在工学结合的学习过程中往往是围绕教师转,不能积极主动地向企业技术人员、师傅学习,和师傅缺乏亲和力,师傅不可能主动教给学生实际操作技术;同时不利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到企业学习实际知识,或者即使去了也学不到企业一线知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实践知识的浓厚兴趣和高昂热情;这种缺乏企业、社会的单一的评价方法常常处于仍是书本到书本,缺乏生产一线实践知识的真知灼见,从而降低工学结合的实用效果。

(2) 工学结合没有真正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工学结合”是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检验,经过循环往复的学用结合,让知识真正融化到学生的血液中,真正成为学生用于指导工作的有用工具。现在出现的是学生“工学结合”等于下厂劳动,有些跟所学知识靠不上边,学生完全成为下厂锻炼的一次活动,既没有实习提纲要求也没有预期结果考查,成为放散牛,没人管,学不到知识也掌握不到技术。这样学生认为,如若是顶岗实习劳动给企业创造价值就应该有相应的报酬,企业认为学生到车间劳动,有工人师傅带着是应知应会的劳动,不给报酬。有些应知应会劳动很简单,学生几个小时就会了,而有些学校偏偏要求待上1~2周,只是给师傅做帮手,不能体现“学中做,做中学”的良好氛围,学生不感兴趣,企业积极性也不高。

(3)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没有专项的经费开支。任何一种新事物的形成、成长和发展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同样“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提高高职类学生教学质量的新事物、新举措,必须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在企业作为实践性学习锻炼,需要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讲解,每道工序的工艺因素,工艺指标,工艺参数,技术要求以及材质规格等等,它们的原理、原因和由来是怎样的。这些问题也需要厂部工程技术人员的备课,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耗费材料,用水用电,上安全课,以及指导教师巡回指导的各项开支,等等,都会涉及一定的经费。现在的做法是学生、教师必要的费用一般学校都得到了保障。但企业这部分大多数学校没有给予相应的补给,从而影响到企业的积极性,影响到工人师傅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必须得到企业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响应,它的作用才能得到预期的结果。

3 建立实效的工学结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1) 组建“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学校、企业和政府监管工学结合质量保障问题。学校作为教育教学的主战场、实施地,不仅要制订科学地教学大纲和周密的授课计划,还要多维度地考虑实践知识的来源,这就是企业。企业是以生产为主体的将书本知识变为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财富,是通过人将知识的想象转化为现实并为人服务的工具和必需品;政府是上层建筑,它的责任是如何发挥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全面整合社会财富为社会服务,为人类享用,它具有指挥权、监督权、保护权和分配权。因此,根据这三位一体各自的特长作用,如何提高“工学结合”教育质量问题应该进行多维度多元化地研究。学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企业要提高积极性,政府要加强协调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协调统一“工学结合”大纲,特别是对同类专业实行大纲统一,以便统一进行工学结合教育质量考查、考核、督促和监管。在这“三位一体”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如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是关键,这也必须靠政府有关部门在分工和待遇方面给予适当考虑。学生下厂,对于企业的正常生产、安全生产,让师傅帮带,请工程师讲课等都不同程度地给企业运营带来麻烦和优化管理增添难度。所以应体现劳有所得。只有重视“三位一体”的作用,使之高效运作,才能使“工学结合”持续稳定地发展,并到达预期的效果。

(2) 建立健全工学结合实习、实训质量保障制度。实习实训教育实践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环境,应该在如何利用它的最大效率上大做文章,实习实训之前应将符合生产实际的,理论和实践扣得比较紧密的大纲发至学生手中,让学生明白本次实习实训的学习任务,要学懂弄通哪些问题;问题的核心;等等。这些都必须在学生下厂前就知道,对自己要着重了解的知识点心中有数,以便尽早准备。对于实习大纲的内容,不能写得过大过于笼统概括,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要写得比较细化、具体、翔实;不要指望通过一次性实习实训把厂里什么都搞懂了,那是不现实的。太多太繁反而不利于知识的巩固、提高、深化和贯通。所以,学生在实习实训时的大纲很重要。实习实训大纲的制定应体现有计划、分阶段、按步骤实施。这些制度的制定必须由专业教师牵头,教研室集体把关,企业工程师、技术人员共同参与、修订,并在实践中检验,也要听取学生的意见,才能使实习实训大纲趋于完善,一旦制度建立健全得到学校的认可,就应由教学管理部门监督大纲的贯彻实施,从而保障工学结合教育质量的提高。

(3) 要强化工学结合教育质量保障性制度建设。“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保障性措施应该予以强化,不能光靠引导、号召,喊口号,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要由政府制定刚性政策颁布执行。在这一保障体系中着重要体现双方的职、责、利。尤其在企业这一边,学生到企业实习给企业形成一种负担,带来管理、安全方面的问题。目前,企业积极性不高,其原因是在双方的互惠互利方面没有形成良性循环,有些需要政府制定政策加以扶持,给予补偿;有些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寻求职责利的最佳恰合点。如果是单纯性实践学习可以按照学生实习的人次、时间的积数给予企业税费补偿;如果是顶岗实习且在实习中企业把学生当成一个岗位参与生产给企业创造价值,就不必给企业补偿。具体要看实习生有无参加企业生产、运营,给企业创造利润情况而定。只有把企业的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学生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质量保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关于这一点可以借鉴外国的做法,如英国规定如果企业和学校实施“三明治”计划,安排学生到企业工作,联合培训学生,企业可以被减免教育税。[2]

(4) 创建工学结合教学质量保障的考核体系。工学结合作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阶段,如何保证其教学质量?衡量的标准是什么?这两个方面应该认真地研究,制订相应的措施是使工学结合顺利进行,质量得以保障的重要一环。笔者认为其考核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是学生满意度。对学生考核测定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询问对本次实践性实习实训有哪些收获?具体列举;对本次实践性学习你感觉是很满意,满意,不满意;对本次实践性实习实训还可以采取哪些更好的办法获得更多的知识?还有哪些实践性知识想学而没有学到或者含糊没学透的、其原因是什么?等等,可以通过学生的书面或者口头表述,加以整理,改进使之更趋合理。二是学校满意度。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应根据实习大纲规定的内容,对学生的实习逐一验收,并把由系级对学生实习的过程考核进行对照,对每项得出结论,以很满意、满意、不满意作结。同时及时反馈到系级到有关指导老师,到企业指导师傅及有关工程技术人员那里,以此作为打分计算薪酬的依据。三是企业满意度。企业测试同学对企业文化的适应程度、融合程度,对企业规章制度的执行程度以及对实践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些可以通过师傅、工程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四是政府及社会的满意度。政府是监管、评价机构,对学校和企业在工学结合过程中起到调控作用,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计划进行验收,这种验收可以通过问卷形式向学生、学校和企业进行,然后收集整理;可以查看校企双方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上的过程材料如台账等。最后打分以优良中差的等级反馈至学校、企业,并给企业打分,以此作为给企业减免税费的重要依据。必须进一步强化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经费保障。在分配的原则上, 财政性经费应注重向职业教育投入倾斜, 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 确保用于职业教育的财政性经费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逐步回升。[3]

工学结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提高它的质量必须有政府的积极参与、科学合理的政策制度,充分调动学生、学校、企业三方面的积极性,上下贯通,形成合力,“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才能得到充分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丽婷.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2009(3):42-44.

[2] 王霞.职业教育推进工学结合的制度保障[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31):28-31.

[3] 马树超.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条件保障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9.

猜你喜欢

工学校企教学质量
盐工学人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工学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