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物理教学中师生一对一问答的实践与探索

2013-03-19刘兴来胡俊丽张旭峰王建邦

物理与工程 2013年2期
关键词:大学物理师生教师

杨 艳 刘兴来 胡俊丽 张旭峰 王建邦

(中北大学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1 引言

新的以人为本,照顾个性的教育理念,凸显传统灌输式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弊病,因为传统灌输式教育与应试教育禁锢学生的思维、约束学生的独立思考、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首创精神.正如一位学生所说:“又是一年高考时,十二年的应试教育禁锢了我们的思想.太多的人在这十二年形成了依赖老师的习惯,凡事总是等着老师讲解清楚,可到头来越学越不懂.”要在人才培养中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按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告诫青年学子的那样:“要创新,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要创新,需学问,问愈透,创更新.”

本文介绍在“面对全体,照顾差异,因材施教”的大学物理教学中,采用师生一对一问答方式的实践与认识.

2 师生一对一问答 共创教学双赢

所谓师生一对一问答方式(交流平台),是我校大学物理教改项目组在2009年前后试行的一种新的教学环节[1],实施几年来,到本文发稿为止,据不完全统计,8名教师面对67个班的3千多名学生提出的2万多个问题(含相同题)都一一作答.实践中我们依稀看到了一丝提高教学质量的曙光.实施师生一对一交流平台,改变了学生“老师教什么,我们便学什么,从来没人在乎我们乐意学什么”的状态.学生提出数以万计的问题本身就表明:学生在学习大学物理时是有问题要问的.实际情况就是:教师讲到哪儿就有学生问到哪儿,只有教师讲不到,没有学生问不到的问题.虽然有些问题在课上已侧重讲述,却有学生还是说没听懂;教师根据教学安排在讲课中有意回避或做淡化处理的问题,却有学生偏偏“不依不饶”一定要问个究竟;课堂教学中有些概念只是“点到为止”,可是有些学生却要“刨根问底”.这样的“刨根问底”好不好呢?要不要支持学生“刨根问底”呢?当然,也常常有许多问题是教师意想不到的,学生却提出来了.不仅如此,每遇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虽说教师都不会怠慢,但在课堂教学的特定时空环境中,相关物理概念也不可能全面展开或面面俱到.教师无意学生却有心,围绕重点、难点学生常常提出来一些极富想象力的问题,时不时会难住教师,更是教师在教学中始料未及的.上万个问题中有的使人眼花缭乱,也有的使人应接不暇.举例来说,静电场的高斯定理表明静电场是有源场,有学生却问无源相控阵雷达与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源是什么?又如学生问什么材料可以用来实现磁屏蔽?能否通过接力式磁通量变化实现输电?能否从实验上显示大块导体中电流线?偏振光在镜面反射时有何特点?信息是随能量传递还是随相位传递?能否用引力场使光子减速?夸克具有波动性吗?电子衍射斑点有大小之分是否与电子速度有关?薛定谔方程与不确定性原理有没有关系?氢原子跃迁时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那么它自身的质量应该会减少吧?受激辐射会不会影响化学反应?氦氖激光管中一端部分反射的比例是怎么算出来的?怎样区分天然晶体与人工晶体?格波会不会产生干涉与衍射?导体中的电介质杂质会不会被极化?磁化面电流会不会使人触电?等等.每当我们打开提问纸时,年轻学子一股浓烈的学习热潮扑面而来,年轻人对物理学习中的疑难与困惑的求知欲、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敏感,他们企图用物理学观察生活的强烈愿望,不正是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辛勤付出的“回报”吗?

来自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品位的问题,将学生各种不同的知识基础、不同的认知能力、不同的学习状态、不同的思维习惯和不同的价值取向一一展现在教师的面前,学生们鲜活的个性历历在目.这不正是教师孜孜以求的学生个性特征的信息吗?有了这些学生个性的展示,何愁教师的教学方案、教学方法会无的放矢呢?通过师生一对一交流平台,教师从中了解了学生,课堂也由传统的单向传输转变为“教师提出问号,指导学生破解”的工作室.

学生“学中问、问中学”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也正是这座桥建立了融洽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融洽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保证了师生教学双赢.正如一位学生所说:“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我们把老师当作我们的朋友、合作者而不是比我们高一层的工作者.”

作为教师而言,对学生所提问题不见得都能马上准确回答,教师必须花大力气去提高自己.只有教师学术水平提高了,水涨船高,教学质量才能随之提高.

3 师生一对一问答 照顾差异因材施教

师生一对一问答 照顾差异因材施教才落到实处.我们看看学生们是如何说的:一位学生说,“回想我提过的问题,大概可分为两个类型.第一种因上课没听懂,第二种因对知识点与现实联系产生了一些矛盾”;另一位学生说,“我提问有两个目的:一是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二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我总结自己所提的问题大致有四类:一是课本介绍的课外知识,有兴趣但不理解;二是课堂上老师讲到的但自己不理解;三是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联系实际应用,思考自己不明白的;四是在相关网站(新浪、百度科技专栏)看到的和课本知识有联系的但自己不太明白的”.

显然,通过师生一对一问答,给学生提供自主思考、探索的空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学生“提问”、“好奇”成为一种习惯.一位学生在期末小论文中这样写道:“师生一问一答环节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它有以下几个优点:一从“等着学”变成“主动学”;二有利于质疑精神的培养;三是有利于结合实际”.用学生的话说:“通过师生一对一问答,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习兴趣,增加了对学习大学物理的时间投入;通过师生一对一问答,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期望、进取,改变着师生间的从属关系;通过师生一对一问答,学生之间互动合作学习,合作探究问题的答案或结果,在提问中阐述自己的看法、质疑课本的内容,甚至反省自己.”

师生一对一问答方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环节,已纳入学生平时成绩考核体系中[2],教师在回答学生疑问时,要针对所提问题的层次评分(设为5、6、7、8、9分),不同分数段不仅反映学生的不同层次 ,也描绘出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不同的认知能力、不同的学习状态、不同的思维习惯和不同的价值取向.为此,我们在提问纸上回答学生问题时注意了采用不同的回答方式.有的告诉学生参看教材中哪幅图、哪个公式,哪一段文字叙述,指导他们读书;有的用简练的文字回答问题的关键点,有意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有的提供某某参考书的某一页(教材后有参考书目),引导他们去图书馆查资料;有的反问学生所提问题中的基本概念是什么,你能不能画一个示意图;有的建议学生上网查询.针对不同对象、不同问题,采用不同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自学.这样做既尊重了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照顾差异;又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因材施教,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4 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体现以人为本,照顾个性的关键.一流的人才,需要具备创新思维,有创新,生命才会有朝气,生活才会充满阳光和色彩.成功的事业,迫切需要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过一对一交流平台,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照顾个性,让每个学生主动发展,积极地学习,我们很清醒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杨艳,刘兴来,胡俊丽,等.大学物理学生自主学习教学环节的探索与实践[J].物理通报.2012(7):31~32.

[2]胡俊丽,张旭峰,刘兴来.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考试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物理通报,2012(8):26~27.

猜你喜欢

大学物理师生教师
最美教师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麻辣师生
基于大学物理实验室的创新平台研究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圆我教师梦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