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心理游戏开展中专护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

2013-03-19韩晓玲

卫生职业教育 2013年12期
关键词:试卷心理健康笔者

韩晓玲

(首都铁路卫生学校,北京 100070)

通过心理游戏开展中专护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

韩晓玲

(首都铁路卫生学校,北京 100070)

中专护生;心理游戏;心理健康教育

中专一年级的学生大都十五六岁,且大部分已经过了青春期最叛逆的阶段,但是他们的心理依然没有发育成熟,价值观尚未最后定型;在初中时期,他们中间大部分学生成绩不是很好;在当今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他们中有许多人迷失于“金钱至上”的泥沼里,不能独立进行自我认识与选择,这些因素都可能成为导致学生外在行为失调、过错行为频繁的一个潜在的内部原因[1]。笔者尝试将一些心理游戏带入班会,使学生在看似简单、放松的游戏中,不自觉地敞开心扉,流露出心底最真实的自我。希望借此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培养积极的情感,学会自我鼓励,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 活动内容和方法

根据学生特点及活动目的,笔者选择利用自习课时间,带领学生在教室进行活动。活动设计借鉴了毕淑敏的《我的成长我做主——青少年心灵快乐游戏10+1》[2]及团体心理治疗所用的一些游戏,由“写下最害怕/喜欢的5件事”、“别人眼中的你”、“姓名作画”、“一张试卷”、“写给你最好朋友的一封信”5个游戏组成,每次1学时,做一个游戏。每个游戏后安排发言,并要求学生写出游戏感受。通过回顾总结,帮助学生消化、整理知识,以便达到活动的具体目的,并使学生能将游戏中的收获迁移到学习与生活中。

2 活动体会

2.1 认识你自己

第一个游戏是用一页纸,让学生正面写下自己最害怕的5件事,反面写下自己最喜欢的5件事,然后折叠起来,放在课桌上,再请学生随意抽一张读给大家听,读完后进行讨论。笔者本打算只读10位学生的就可以了,结果学生很兴奋、好奇,要求都读出来,希望看看别人都害怕些什么,喜欢些什么,课堂讨论的气氛非常活跃。在游戏感受中,一位很内向的学生写道:原来,害怕孤独是很正常的,大家彼此彼此。还有位学生写道:其实每个人害怕的事都差不多。笔者进行了统计,学生“最害怕的事”前五位是:亲人出事、没朋友孤单、考砸了、家长打骂、没钱。“最喜欢的事”前五位是:玩、和爸妈在一起、吃好吃的、上网、和朋友一起疯。笔者比较意外的是,不少学生最害怕的事是没钱、没车、没工作等,虽然他们还是在校学生,但是已经有了生活的忧患意识,可见他们并不是我们想像中的“少年不识愁滋味”。

2.2 别人眼中的自己

第二个游戏是让学生填写一份关于自己的表格,项目有身高、体重、家庭、爱好等,分别填写自己真实的、理想中的和在别人眼里的情况,然后互相交流,看别人眼中的自己是不是自己想像的那样。从这个游戏的结果来看,学生非常在意自身的外在形象,高矮、胖瘦、美丑都是他们关注的内容。与此同时,他们也关注自己的内在形象,如能力、实力、特长,幻想自己能“露一手”。大部分学生自我评价较低,对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抱有悲观态度,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形象不满意,觉得自己还不够瘦、不够高、不够美。通过彼此的交流,他们才了解到,其实别人根本就没有关注他的缺点。

2.3 姓名作画

第三个游戏是让学生先在白纸上画一个圆,然后用自己的姓名做一幅画。一开始,许多学生很茫然,没有了具体的操作要求,他们不知道如何下手。只有不到2/3的学生画出的图画比较完整,有几位学生交了白卷,构图完整、美观,且能讲出图画意义的学生只有十人左右。这个结果提示我们,大部分学生的自由想像力、图画表达能力比较欠缺。

2.4 细节很重要

第四个游戏是要求学生填写一张试卷,试卷一开始就写着通篇读完再做题。第一题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名字,接下来每道题都有不同的要求,比如拍桌子两下、向前后座位借笔、在卷子四角写学校名字、站起大喊“我答完了”等,最后一题是答完第一题就可以了。笔者把试卷发下去后,就开始微笑着观察学生的反应。果不其然,教室在短暂的安静后开始热闹起来,这边在拍桌子,那边在向前后座位借笔,做得快的学生已经大喊“我答完了”,然后大笑上当了,全班只有一名学生做正确了。有学生感慨,教师每次说要审题,自己还是没做到啊。还有学生说,自己的数学总是考不好,其实都是粗心,没有注意到细节。

2.5 最好的朋友是自己

第五个游戏是“写给你最好朋友的一封信”,一提出这个题目,就有学生说他没有最好的朋友。笔者提示学生,谁是你最好的朋友呢?你最好的朋友就是你自己,通过给未来的自己写信,关注自己的内心。笔者让学生给一年后的自己写封信,想像一年后成为自己理想中期待的那个人时会是什么状态,要和一年后的自己说些什么。有学生写道,把自己是否尽力当成标准,不用别人的成功来衡量、比较自己。

3 讨论

现代教育学家认为,人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于人的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这一规律,引入活动教学法,并将其作为基本教学模式,以个体经验为载体,通过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得到体验和感悟[3]。在心理游戏中,学生不紧张,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自然而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设计合理的心理游戏,不仅可以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而且能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促进师生心灵共同成长,合理的心理游戏可以成为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益尝试。

[1]余强基.当代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毕淑敏.我的成长我做主——青少年心灵快乐游戏10+1[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

[3]陈琦.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G630

A

1671-1246(2013)12-0138-02

猜你喜欢

试卷心理健康笔者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