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

2013-03-19魏双平

卫生职业教育 2013年12期
关键词:医学专业临床

魏双平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北 邢台 054000)

临床医学专业在我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建设历史,在建国前主要以五年制教育为主;建国后,为适应医药卫生人才的需求,根据我国的特有国情建立了三年制专科层次人才培养模式[1]。我校专科临床医学专业是在中专时期社区医学专业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十余年来为基层培养了一批临床专科人才。为进一步提高我校临床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按照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改革的规划,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一点自己的想法。

1 目前临床医学教学的主要特点

临床医学教学在遵循教学基本规律的同时,也表现出其本身的特殊性。

1.1 学制短、内容多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安排达30门之多,全部为必修课程,除此之外,由于医学新知识“爆炸式”地增加,使得教学内容增多。

1.2 教学难度大

临床医学类课程理解难度大、科目数量较多,加上目前三年制专科学生入学成绩相对较低、学习基础薄弱、缺乏学习主动性,这给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 实践性、社会性强[2]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忽视实训教学和临床实践是达不到培养目标的。另外,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病人从“病”的身份转化为“病人”的身份,医学教学的社会性也增强了,学生不仅要学会从医学的角度去看“病”,而且要学会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对待病人。

1.4 成长周期较长

合格的临床医学工作者是在毕业之后长时期的培养训练中形成的。所以,临床医学教学除侧重于使临床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提高的能力。

2 当前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的矛盾

由于临床医学教学各因素发展不平衡,因而产生了各种教学过程中的矛盾。

2.1 临床医学教学中有限教学课时和无限需授知识之间的矛盾[2]

由于受三年制学制的限制,教学中可用学时数相对固定,临床医学教学已无法再为新的课程和新的内容增加课时。但是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使新的知识不断出现,学科分支和边缘学科也随之增多,这样就使有限的课时数与不断增加的需授内容产生了矛盾,这一矛盾如不能妥善解决,将直接影响临床医学教学的发展。这一矛盾还表现在教学过程的其他方面,如基础教学和临床教学之间课时分配问题、医学专业教学和人文学科教学间课时分配问题、授课与见习课时分配问题等。所以,有效利用有限课时是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任务。

2.2 临床医学教学中追求全面传授的指导思想和满足自我能力培养的实际需要之间的矛盾

有观念认为,从对病人负责的角度出发,应对临床医学生进行尽可能全面的理论知识传授,尽可能细致的技能训练,使临床医学生毕业后成为合格的工作者。但是,实际的工作需要除了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更重要的是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不断自我提高的能力。在校期间,无论怎样全面和细致的教程安排,都不可能传授全部的医学内容,更不可能提前传授不断出现的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能。另外,临床医学教学仍以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主,教师讲解大量的临床医学知识和理论,众多的书本内容以被动的方式进入学生的记忆系统,学生主动思考式的学习机会较少。所以,在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的教育启发,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临床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是临床医学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2.3 实践教学需求和现实医疗环境的矛盾

临床医学专业目前基本采用“三段式”教学程序,学生入学后先上基础课,再上临床课,最后一年进行毕业实习。按此程序,学生在基础课阶段几乎完全不接触临床实践,不了解临床课阶段要学什么、基础课阶段的学习与专业课是什么关系、毕业后做什么,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模糊不清。

同时,随着扩招规模的不断加大,急剧扩增的医学生与不足的临床实习基地之间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的后果是实习生没有足够的实习基地,而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是完成高等医学教育中临床实习任务的主要场所,其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实习效果。在临床带教过程中,由于学生多、教师少,大大减少了实习生实践技能操作的机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带教质量;另一方面,病人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增强,使得临床实践教学难度增大。

3 临床医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在更新知识、更新观念的基础上形成崭新的教学体系。为此我们要认真研究21世纪全球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思考实现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途径、新方法。

3.1 激发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参与者、执行者,要充分挖掘教师的聪明才智,使每位教职员工都干事、都创造。不管教学如何进行改革,激发学生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习兴趣是学好临床医学知识的关键所在,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为此,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体现学校“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

3.2 转变教育观念

3.2.1 明确指导思想 坚持高职高专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教、医、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建立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形成面向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思想和教学思想。以专业学科发展带动师资队伍建设,以师资队伍建设带动课程、教材改革等建设。

3.2.2 确定培养目标 临床医学专业三年制专科教育主要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社区就业的,具有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能力“六位一体”的复合型医疗卫生人才。其人才培养标准是:(1)具有临床实际工作所需要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2)掌握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方法;(3)具有一定的预防保健知识和卫生管理工作能力。

3.2.3 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学校与医院密切合作,形成“一专、二强化、三突出”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专”为主修临床医学专业;“二强化”为强化临床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三突出”为基础理论突出够用性、专业理论突出实用性、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突出综合性。

3.3 制订符合实用性原则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目标规格的具体体现,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应将实用性原则贯彻到课程设置、教学目的、考核评价、实践技能培训、实习要求等各项具体内容中。在制订、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时,既要重视专家、教研室的意见,又要充分了解各专业病区的反馈意见,同时深入调查研究毕业生质量及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克服人才培养的被动性与盲目性。

应根据专科层次的办学实际来设置课程,理论上以“必需、够用”为度,并强化实践环节,坚持“按需所教,学以致用”。

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要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必须首先进行观念上的转变。其一,要转变临床医学教学中以稳妥为主的保守观念,要及时将新鲜事物和内容融入教学之中,使培养方法和目标跟上医学科学的发展。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给他们自学的机会;其二,要改变临床医学教学中求全求细的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传授不应求全而应求精、求必备性,基本技能的训练不应求全而应求精、求强,同时,还要把注意力放到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上来。

3.4 注重临床技能的培养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技能培养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解决学生在临床技能训练方面的问题,成为当前保证和提高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日趋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这也成为关系临床专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

3.4.1 建设临床模拟训练实训室 建设功能齐全的临床基本技能和各专科实验室,构建一体化实验教学体系[3];规范实训教学流程及教学过程;制作标准化模拟体,进行各科临床常用有创操作技能的示教和训练,如穿刺术、切开引流术等。

临床技能实验室建立后,可在以下几方面发挥作用: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相关学科临床操作技能的培训;实习生入科前的准入培训和考核;学生毕业前的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的临床技能培训;基层医院医师培训;一般民众的急救培训;执业医师考核。

3.4.2 模拟临床诊疗全过程教学 使用标准化病人,训练学生接诊病人、询问病史、全身体格检查、分析判断辅助检查结果、得出临床诊断和处理原则等。

3.4.3 建立标准化病案库(临床各科常见病) 以临床各科的教材为蓝本,用文本、图像、动画、活动视频等方式表现临床各科常见的病症,建立标准化病案库。

3.5 以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改革

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颁布实施,我国的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已日趋规范化,以“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改革就显得十分重要。临床各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应以《临床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为基准,理论考试也应参考执业助理医师考试题型。临床实践教学内容应最大限度地涵盖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大纲要求的内容,采用客观结构化的多站式考试(OSCE)方法,真正发挥“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作用,引导学生自觉加强学习和训练。

3.6 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

临床教学是临床医学专业教学的关键,充分认识临床教学的特点和面临的困难,并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医疗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

让学生早期、长期接触临床,以问题(临床病例)为基础进行学习。可在入学教育时即安排学生到医院实践,从一年级到二年级每学年均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接触病人(包括课后临床见习、床边教学、课间实习、社区实习),了解临床工作的特点。引导学生利用双休日或假期到附属医院门诊、急诊、病房进行调查,了解医患关系,了解病人对医疗护理服务的要求,并写出调查报告。学生也可利用寒、暑假分批到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农村医疗机构实习,在医生的指导下参加医疗工作,并做一些社会调查。

目前,临床医学生要在课堂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理论学习,见习时间明显不足,鉴于此,应大量压缩理论课程的学时数,增大见习所占总学时的比例。对于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的授课任务应只讲解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学的理论框架、核心概念、重点疾病的分析。见习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接触各种实际病例进行自主学习,以此来深化、丰富学生对各个具体知识点的理解,让他们带着问题看书、查找资料、查缺补漏。

见习期间,可要求学生在首次见习轮转的科室选择一位住院病人,进行为期一周的陪护。陪护内容包括对病人一般的生活照料、基础护理、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陪伴,医学科普知识的宣传,病人的心理抚慰等。这样可以全面体验病人及其家属对疾病、医疗状况的感受,让学生掌握沟通技巧,对病人及其家属有深入的了解。

临床实习是临床医学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是培养临床实用型医学人才的绝好机会,是充分体现医学实践性的阶段。实习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参与临床上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从书写各种检查单、填写病程记录、写病历到临床常规操作,如胸穿、腰穿、骨穿、吸痰、心肺复苏等,从中体会医学科学的严肃性、严谨性,从中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只有让学生做到勤于观察、勤于动口、勤于动手、勤于动脑,将自己投身于实践活动中,才能使其获取更多的实际知识,具备更强的工作能力。为此,学校应与医院紧密结合,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强化临床实习的质量管理。

临床医学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长时间、不间断地探索、总结和实践才能趋于完善。同时,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协同配合、协调运作,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进展并有所突破。在大众化教育的今天,在高专层次的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好,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强,受社会欢迎,就是教学质量高[4]。

[1]李红恩,李静雅.临床医学专业三年制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J].中国社区医师,2010(13):240.

[2]吕兆丰,孟桩荣.临床医学教学特点及教程模式改革的探讨[J].医学教育,1993(2):41.

[3]万幸,王洪琦,韩宇霞,等.建设临床模拟训练实验室促进医学实践教学改革[J].医学教育,2004(2):36.

[4]叶宜德.深化医学教育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3):11.

猜你喜欢

医学专业临床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医学的进步
普外急腹症临床治疗的初步探讨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医学
医学、生命科学类
元胡止痛膏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