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心理救助应急能力评估体系

2013-03-13邱源邱章乐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分析法救助灾害

邱源,邱章乐

(淮南师范学院 心理研究所,安徽 淮南 232038)

城市心理救助应急能力评估体系

邱源,邱章乐

(淮南师范学院 心理研究所,安徽 淮南 232038)

心理救助应急能力评估是城市灾害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立心理救助应急能力评估体系,对增强城市灾害管理能力和提高政府部门对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文献搜集、临床试验、现场调研的基础上,运用因素分析法(Factor analysis)、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个评估指标的权重,建立起城市灾害心理救助应急能力评估模型,为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和安全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心理救助;评估体系;因素分析法;层次分析法

1. 研究背景

城市灾害造成的心理危机较之灾害本身后果往往更为严重。国际上心理救助和干预往往是灾害救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以往的城市灾害管理对灾害心理救助没有足够重视,虽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但很零碎、很被动,并包括在救灾方案之内。①王宏:《城市灾害与心理救援·序》,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12年,第1页。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余震未消,一些心理救援者和学术团体在政府支持下即开赴现场,开始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心理救援活动,约1500人用不同的方法实践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理论。但是,这次现场心理救援也暴露了社会心理救助工作存在的问题,表明我国当前灾难心理救助的能力与灾难后果的实际需要之间有相当的距离,包括技术上的、文化上的、观念上的、次序上的以及资源配备等方面的缺陷,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由于缺乏评估体系,我们至今也没能对这次社会心理救援活动做出科学的、全面的评价。

最近几年,国家对灾后心理救助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共青团中央在2008年就启动了灾后青少年心理援助计划,国家减灾委也于2012年6月制定了《关于加强自然灾害社会心理援助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结合我国国情和救灾工作实际,要求“逐步完善统一指挥、协调配合、保障有力的灾后社会心理援助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方法科学、程序规范、措施适宜的预案和技术方案体系,组织建设平战结合、专兼结合、学科结合的灾害心理援助队伍,构建人文关怀、心灵抚慰的灾害社会心理服务网络,防止、减轻不良心理反应和心理问题的发生,对出现心理卫生问题的人员积极实施干预,基本满足灾区群众社会心理援助需求,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自然灾害社会心理援助模式。”②国家减灾委员会:《关于加强自然灾害社会心理援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减发(2012)2号。

要积极推进《指导意见》的实施,需要对社会心理援助工作有科学的评估。我们自2008年开展心理健康和心理救助的研究,先后完成省级重点课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大学生集体心理救助研究”、“城市特异灾害与对策研究”,出版了《学校心理咨询》、《高校校园灾害心理学》、《城市灾害与心理救助》等著作,在此基础上,进行城市心理救助应急能力评估体系的研究,以促进符合我国国情的自然灾害社会心理援助模式的构建。

2. 应急能力评估指标

灾害中心理救助应急能力的评估涉及到多项指标,而且多项指标中有很多是交叉重叠的内容,若不能有效删汰掉这类冗因子,会使评估的效度和信度受到影响,从而失去评估的意义。因此,如何选取能够综合反映灾害中心理救助应急能力的评估指标,就成为本课题的关键。从筛选法的方法归类,人们经常使用的是因素分析、层次分析法及统计学分析法三大类,不同项目可根据对项目性质、项目资料、项目的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方法。我们认为,灾害救助应急内容尽管有交叉重叠性,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其性质做相应的转换处理,故我们选取因素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交叉进行的方法。

2.1 心理救助应急能力评估指标的因素提取

应用因素分析的计算技术来编制评估量表,最早始于奥耳波特(G.W.Allport)。他从收集描述个人的形容词开始,再加入心理学、精神病学的术语,然后进行聚类分析。①邱章乐:《心理测量法》,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1989年,第262页。因素分析法是一种复杂的统计方法,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分析若干变项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取得各变项所代表的共同因素。共同因素的数目通常小于参预分析的变项数目;因此,因素分析法颇能符合科学中讲求简约的精神。

我们在心理救助应急能力评估量表编制过程中,从历史文献和现代城市灾害的相关纪录中,找出有关心理救助代表性的表现,然后加以整理、归纳和筛选,进行资料搜集,写成50万字的《城市灾害与心理救助》一书,然后,将书中关于心理救助的相关因素按灾害前、灾害中、灾害后三个不同时段进行梳理,构建初步的框架,提取项目因素。项目因素较之50万字的文字材料要概括简约多,但显得杂沓无序,我们把相关度高的指标,进行合并统筹,抽得共同因素。

2.2 心理救助应急能力评估指标的层次构建

“层次分析法是将与评估对象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②王昊:《网络数据链指挥下无人机群智能火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我们采用该法在众多关联因子中选取出了能较综合反映灾害前、灾害中、灾害后心理救助应急能力且没有重复内容的6个B级评估指标和20个C级评估指标(图1)。

图1 因素分析法图示

灾害前、灾害中、灾害后心理救助评估指标,其既有时间承续关系的设置,也有和救助项目相结合的指标选取。我们把灾害前、灾害中、灾害后心理救助应急能力评估作为第一层次(A层次),把心理预警能力、组织机构的快速反应能力、心理救援的技术保障能力、灾后心理救援的资源统筹、危机干预能力、心理治疗能力作为第二层次(B层次),在这一层次中包括了6个同级评估指标。第二层次之下是具体实施的第三层次(C层次),在这一层次中包括了更多同级评估指标。第三层次之下是具体实施的第四层次(d层次),d层次内容更为具体和丰富。

评估体系B1:灾害前心理预警能力

C1灾害心理救助的政府组织系统

d1.分级应急的反应系统;

d2.外围协作的伙伴关系。

C2灾害心理救助的人员、物质储备系统

d1.队伍保障:①应急处置心理救助人员的培训;②安全保卫和网络管理队伍;③队伍应召渠道与反应。

d2.技术保障:①一般心理抚慰技术;②生理救助结合心理救助技术;③心理咨询技术;④心理诊疗技术;⑤完善以城市110、120指挥中心为枢纽,集人防、物防和技防于一体的心理救助防控体系。

d3.物质保障:①必需生活品;②医疗救助工具和药品;③交通、通信等后勤保障。

C3灾害心理救助的宣传教育活动

d1.开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①课堂教学;②课外教育指导;

d2.普及灾害心理知识:①媒体宣传;②有计划的网络宣传;③橱窗、板报宣传

d3.传授克服灾害心理危机的方法:①“最佳应付方式计划”(theBestof CopingProgram)②训练交流技巧;③获得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C4灾害心理救助的集体演练活动

d1.群众性应急管理演练:①确定方案或演习目标;②指定行动方案和关键事件清单;③决定演练的内容评价和标准。

d2.专业技能演练:①系统整体的应急应变能力;②参与人员对突发事件的指挥和统一指挥的命令和控制的反应。③技术应答,评估参与演练的单位和部门之间在一段时间内的工作衔接和互动配合的整合能力。

C5灾害心理救助的社会支持系统

d1.灾害心理救助的社区干预系统;

d2.灾害心理救助的学校干预系统;

d3.灾害心理救助的企业干预系统;

d4.灾害心理救助的科学研究活动。

C6法律保障系统

评估体系B2:灾害中组织机构的快速反应能力

C7一级组织机构

d1.组织结构的快速集结能力;

d2.组织机构的快速决策能力;

d3.组织机构的快速执行能力;

d4.舆情控制与发布能力;

C8二级组织机构

d1.二级组织机构间的协同能力;

d2.组织机构获得上下级支持的能力;

d3.反应能力的可扩展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d4.现场指挥的控制能力。

C9救助人员快速集合能力

d1.快捷的信息发布;

d2.准确的信息到达;

d3.人员准时有序的集合;

d4.缺失人员的快速替补。

C10救助人员技术分配能力

d1.不同技术的搭配;

d2.不同性别的搭配;

d3.不同年龄的搭配。

C11救助人员的装备水平

d1.常规应急装备(通讯、交通、药品等);

d2.特殊应急装备。

C12人员出发的应急反应能力

d1.路线选择;

d2.工具选择;

d3.组合选择。

评估体系B3:灾害中心理救助的技术保障能力

C13协同性技术

d1.协助现场急救;

d2.协助安全运送;

d3.与社会工程救助、红十字救助、慈善机构的协同;

C14分类干预技术

d1.幸存者;

d2.救助人员;

d3.罹难家属;

d4.社会大众;

C15现场救助技术

d1.集体晤谈技术;

d2.崇拜引导技术;

d3.宣泄技术;

d4.沟通技术;

d5.挑战技术;

d6.疏导技术;

d7.放松技术。

评估体系B4:灾害后心理救助的资源统筹

C16国家资源统筹

C17社会资源统筹

d1.社区心理救助资源;

d2.学校心理救助资源;

d3.非本土心理救助资源。

评估体系B5:灾害后危机干预能力

C18社会生活中的危机干预

d1.城市暴力危机干预;

d2.中毒事件危机干预;

d3.群斗事件危机干预;

d4.自伤、自杀等危机干预。

C19精神医学临床的危机干预

d1、精神紊乱、意识障碍导致的各种行为危机

d2.急性药物中毒等危机干预。

评估体系B6:灾害后心理治疗能力

C20灾害后心理诊断能力

d1.诊断量表的选择和使用;

d2.心理档案的建立;

d3.临床综合诊断。C21PTSD治疗保障能力d1.药物治疗;d2.心理治疗;d3.家庭治疗;d4.综合治疗。

2.3 第二次因素分析与层次构建

我们要进一步分析社会心理救援的结构,要搞清楚轻重缓急,就要分析到操作层面,而要分析到操作层面的相互关系时,我们要确定的关系就非常多了。指标的增加就意味着我们要构造层次更深、数量更多、规模更庞大的判断矩阵。那么我们对每两个指标之间的重要程度的判断可能就出现困难了,甚至会对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的一致性产生影响,使一致性检验不能通过。所以我们将以上评估体系在层次基础上再进行因素分析,因素分析法能帮助我们将指标分解为各个可以计量的因素,并根据各个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顺次用各因素的比较值(通常即实际值)替代基准值(通常为标准值或计划值),据以测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响。

例如,灾害发生后,应急指标及有关因素的关系由如下式子构成:

实际指标:Po=Ao×Bo×Co;标准指标:Ps=As× Bs×Cs;实际与标准的总差异为Po-Ps,PG这一总差异同时受到A、B、C三个因素的影响,它们各自的影响程度可分别由以下式子计算求得:

A因素变动的影响:Ao×Bs×Cs-As×Bs×Cs;

B因素变动的影响;Ao×Bo×Cs-Ao×Bs×Cs;

C因素变动的影响:Ao×Bo×Co-Ao×Bo×Cs。

最后,可以将以上三大因素各自的影响数相加就应该等于总差异Po-Ps。这样,我们整合掉3个C级项目,剩下6个B级和18个C级指标,最终形成图2中的城市心理救助应急能力评估体系:

图2 城市心理救援应急能力评估体系

以上项目的选择遵循“类似原则、邻接原则、因果原则”。按某种目的、规则来进行排列、组合、分解,使之形成有序的整体,也就是建立关系网络。在集合论系统观念中,关系与集合的乘积的子集恒等。

3. 灾害中心理救助应急能力的评估模型

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是一个科学抽象的过程。即从实际出发,通过分析,撇开一些因素,抽取一因素,再综合起来,权衡轻重以加权,构成评估的数学模型。

3.1 灾害中心理救助应急能力评估指标的权重计算

3.1.1 B级评估指标的权重计算

根据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用6个B级评估指标建立起判断矩阵,将各个指标间的相对重要程度表示出来。其中6个B级指标分别表示为:B1:灾害前心理预警能力;B2:灾害中组织机构的快速反应能力;B3:灾害中心理救助的技术保障能力;B4:灾害后心理救助的资源统筹;B6:灾害后心理治疗能力。

构造好判断矩阵后,需要根据判断矩阵计算针对某一准则层各元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虽然在构造判断矩阵B时并不要求判断具有一致性,但判断偏离一致性过大也是不允许的。因此需要对判断矩阵B进行一致性检验。

关于判断矩阵权重计算的方法有两种,即几何平均法和规范列平均法。本研究采用几何平均法(根法),计算判断矩阵B各行各个元素mi的乘积;计算mi的n次方根;对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该向量即为所求权重向量。判断矩阵有较好的一致性。对应的矩阵特征向量为:0.497 5,0.245 3,0.701 6,0.338 7,0.271 1,0.108 9这些特征向量经过归一化处理后得到B级指标的权重(W)分别为:WB1=0.16;WB2=0.32;WB3=0.23;WB4=0.13;WB5=0.11;WB6=0.05;各指标的排序为:WB2>WB3>WB1>WB4>WB5>WB6从评估结果看出,6个一级指标中WB2的权重最大,也就是说灾害中组织机构的快速反应能力在灾害中是最重要的环节;其次为灾害中心理救助的技术保障能力;第三是灾害前心理预警能力。

3.1.2 C级评估指标的权重计算

在C级评估指标中,最大特征根λmax= 24.987;CI=0.149 677;CR=/RI=0.087 67<0.1,判断矩阵有较好的一致性。处理后C级评估指标的权重分别为(表1):

表1 二级评估指标的权重

从二级指标的评估结果可以看出,组织机构的决策和执行能力(C2)权重最大,PISD的治疗(C18)权重最小。由此可以看出,二级评估指标体系的评估结果跟一级指标的评估结果基本一致。

3.2 灾害中心理救助应急能力评估模型的表达

灾害中心理救助应急能力的评估可以通过18个C级指标的权重和打分实现,而C级指标是由若干d级指标支撑。在评估过程中,把各个具体的d级指标分别赋予一定的值Ci,其中Ci的总分为100分,评估时根据具体城市的情况给予定量打分,确定相应的评估值,d级指标确定C级指标,把C级指标的赋值和相应的权重(Wi)相乘既可求出城市的灾害应急能力的评估结果(R)。

灾害中心理救助应急能力评估模型的表达式为:

其中,R为灾害中心理救助应急能力的评估值;Ci为各评估指标的定量打分值;Wi为各评估指标的权重。

评估结果的参照标准为:(1)R<20社会心理救助应急能力较差;(2)20<R<50社会心理救助应急能力中等;(3)50<R<80社会心理救助应急能力较高;(4)80<R<100社会心理救助应急能力很高。

4. 结论

4.1 研究的成果

4.1.1 评估揭示了社会心理救助工作的层次和重心

本评估将社会心理救助问题按灾害前、灾害中、灾害后三个承续时间,确定每个平台层子目标、评估内容直至下一层次的子目标、结构内容,然后用求解判断矩阵特征向量的办法,求得每一层次的各元素对上一层次某元素的优先权重。从评估的结果可以看出,组织机构的决策和执行能力(C2)、政府组织系统的健全(C1)、救助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C14)、危机干预能力(C9)的权重较大,前两项都是属于政府部门和指挥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的内容。排在第三位的是第一线救助人员的能力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在今后的灾害应急管理中应该加大对组织机构的决策和执行能力训练,提高对灾害的应急能力;同时,还应该提高救助人员的技术水平,尽量将心理救助工作落实到实处。

4.1.2 开拓了因素分析与层次分析的交叉研究方法

本评估运用系统理论的层次分析法和因素分析交叉进行研究,在计算机编程的辅助下对众多的评估因子进行计算,克服了评估过程中计算量大、人为误差等因素,提高了评估模型的精度。同时,该交叉研究的方法还将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相结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科学性和客观性,是一种可行的评估方法,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4.2 研究的不足

对具有分层交错评价指标的目标系统,而且目标值又难于定量描述的决策问题,运用层次分析法是比较适合的,但是层次分析法的项目全部来自选定的方案中,它只能在我们已知的框架里选择较优者,而不能为决策者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方案。这样,我们在应用层次分析法的时候,可能就会有这样一个情况,就是我们自身陷入自己设计的藩篱之中,这对开创性的心理救助工作无疑是一个限制。①李敏:《城市地标建筑审美特征的级区属性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用层次分析法对灾害中心理救助应急能力评估进行研究具有直观的表达方式,但在评估过程中,由于测量值的误差和专家的经验的不同,评估的结果会有些偏差。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考虑通过一些数学方法和多次调查法实现。②David R Godschalk,Samuel Brody Raymond Burby,"Public Par-ticipation in Natural Hazard Mitigation Policy Formation:Chal-lenges for Comprehensive Planning",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2003,46(5),pp.733-754.

尽管本研究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但是由于目前对灾害中心理救助应急能力评估方法的研究较少,还没有较为统一的评估标准,因此,需要从多角度、多手段入手进行研究。本评估仅仅提供进一步研究的一条路径。

B849

A

1009-9530(2013)01-0120-05

2012-12-2

淮南市科技计划项目(2001A08006)

邱源(1982-),男,淮南师范学院图书馆秘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资源管理。邱章乐(1948-),男,淮南师范学院 心理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灾害心理学、思维学。

猜你喜欢

分析法救助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异步机传统分析法之困难及其克服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水下救助抢险
基于时间重叠分析法的同车倒卡逃费探析
水下救助抢险
层次分析法在SWOT分析法中的应用
AHP和SWOT分析法在规划编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