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勤劳之美

2013-03-11

中外文摘 2013年3期
关键词:麦垛场院小两口

这对小夫妻是从安徽来北京的。小伙子个头不高,手脚麻利,蹲在地上一块一块铺着磁砖。磁砖是我精心选来的,还有个拼花图案。我叮嘱他小心别把砖敲裂,他却不吭气,只是偶尔抬头示意我放心,倒弄得我不好意思。先在拌料上铺好,然后逐一抹上水泥敲实,细微的移动就靠手掌推击。女人做小工,把和好的水泥铲给他,帮他拉线找平。天色暗了,我给他们打着灯光,看二人默契而有韵律的配合,竟然着了迷。

《勤劳是一种美德吗》,看到文章的标题,马上想到了这小两口。他们出来打工,孩子跟老人留在老家。舍儿离家,是无奈之举;前途迷茫,更是心中隐忧。但我分明看到了他们身上那股朝气勃勃的劲头,有初次挤进大都市的兴奋,也夹杂着对生活的不适与不安。不知他们是不是把勤劳看作一种“美德”,但我断定,他们身上的确洋溢着一种勤劳之美。我请他俩吃了晚饭,又多点了两个肉菜给他们打包带回去。去地铁站的路上,小两口手拉着手,与都市青年无异。可我总觉着,他们这美好的情愫,是由一天天辛勤劳作而滋养,格外令人羡慕。勤劳为了谋生,又展示着自己的体能和技艺;勤劳为了创造幸福,同时给他们带来了生活的充实,成为幸福的一部分。捕鱼老人的终极幸福是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但假如他从未下海而一辈子在沙滩上晒,恐怕也幸福不到哪里去,说不定恨死了那个毒日头。

我在酒泉农村时,最怕割麦。一垅麦望不到头,腰累断了都不敢直,直一直就再弯不下去了。我边割边诅咒,何时跳出这“广阔天地”的苦海,一辈子不吃馒头也不要握镰刀。夜晚,我们用尖担把麦捆儿挑到场院,再筑起高高的麦垛。有两晚,我跟生产队会计看场院。夜深了,躺在一条旧毡上,望着天上数不清的星星,旁边是麦垛的暗影,远处不知谁家的狗时而吠两声。我伸展四肢,侧卧仰躺,舒服极了。有时忆起这情景,那舒坦劲真是久违。离开酒泉后,再没去过麦田,有时日子乏味了,恨不能再去苦一回。吴宇森有个暴力美学,我这算是个“苦累美学”?总之,“四体不勤”时间久了也会累的慌。

人的美感,由勤劳而生。我的一位中学老师,丈夫曾任另一所中学校长,兼教物理。他学识渊博,风度翩翩,尤其写得一手漂亮的板书。每每课后,学生们不舍得擦黑板。先生积劳成疾,中风卧床多年。去年我去看望他们夫妇,一起去吃了烤鸭。我和老师轮流卷了鸭肉,喂到先生嘴里,酱汁滴在了餐巾上。但我看他清癯的面容,线条依然分明,那是在几十年教师生涯里塑成。板书不再,美感犹存。

勤劳之美有时也是那么细小而琐碎。你要经常打车就会发现,车与车真是不同。有的车一尘不染,椅套雪白,玻璃洁净。打开后背箱,少量物品摆放有序,绝无异味。司机提起日子的艰难,也是一肚子牢骚,但再难也没把他变得邋遢和懒惰。我认识一位家庭主妇,家里陈设简朴,但总是窗明几净。她客厅的长沙发对着卧室的门,每晚就寝前都要把它收拾利落,以便清早踏出卧室,抬眼就有个好心情。当然,生活方式各有所好,不必刻意;但勤劳之美体现一种态度,它源于对生活的热爱与尊重。

我们从小受到教育:劳动创造了人。不知这个观点现在是不是被颠覆,但我心里还是认准:劳动神圣,劳工神圣。在劳动者的身心被摧残、被扭曲的时代,强制和屈辱的非人劳动使它的神圣意义被离间、被践踏、被亵渎;但就本意而言,劳动无疑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天性与美德——不仅是生存的途径和手段,也是生命的享受和营养。

不是人人都贪图享乐而憎恶劳动,不是人人都向往纸醉金迷。我们追求的幸福,并不是丰衣足食之后,一个个懒洋洋地活着。

猜你喜欢

麦垛场院小两口
回乡
腊八节,请喝下这碗杂米粥
小两口的幸福生活
白羊进城
因为纪念
无奈之举
与五岁女儿在场院上剥豆
场院的变迁
片刻的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