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者手记

2013-03-11

小康 2013年2期
关键词:花甲之年行政化小康

以人为镜打量自己

《小康》记者谭畅

采写完上期《小康》人物版的稿件《朱清时之困》之后,有了很多思考。

朱清时本身是一个很好的采访对象:2008年,他从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之位卸任,赋闲一年之后再次出山,担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在花甲之年高喊“去行政化”的口号,扛起中国教育改革先行者的重任。

因为朱清时是作为全面小康论坛的年度贡献人物来到北京的,行程非常短暂,我只能抓住活动的空隙在他下榻的房间内和次日到机场的路上进行采访。在这两次交谈中,我感受到了一个学者的谦逊,以及他对于自己所从事的教改事业做出的努力与坚持。采访不到三个小时,录音最后统计下来总共两万六千多字,看起来不算少,但事实上,对于一篇人物报道而言,这些内容还是显得很单薄。

遇到一个好的采访对象就像得到一批好的食材,采写的过程就如烹饪,在烹饪上不下工夫的话,食材再好也是浪费。这正是我成稿之后的遗憾所在,总是会想:“要是能亲自去南方科大走一趟,亲身感受一下朱清时注入这所学校的基因,要是多跟几个人聊聊该多好?”与朱清时这样做事认真严谨的学者相比,我的付出,远远不够。

在以奉“客观真实”为基准的新闻报道中,人物报道可能是主观色彩最浓的一种报道体,而在对人物的采访中,仅仅凭借在同一个场合与同一个采访对象的对答,真的很难呈现它的客观性、真实性。

回望在《小康》工作的两年,人物报道可能是我写得最多的体裁。享受和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采访对象深入对谈的过程,享受以他们为镜,打量自己内心的过程。一直力求在做人物报道时,将每一个具体人物和他的作为他的观念他的价值他的气息,生动精准地传递给读者。但毕竟知易行难,希望在以后的报道中做得好一些。

猜你喜欢

花甲之年行政化小康
我家的小康
我家的小康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小康之路
高校行政化与去行政化探析
高等学校“去行政化”路径探索
花甲之年穷变富毫无保留传技术
去行政化 必越的关山
“去行政化”破冰试水
赠书法大家张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