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灾难事件报道:人文关怀胜过信息披露

2013-03-06申玲玲尹蓓

法治新闻传播 2013年5期
关键词:灾难性灾难新闻报道

■申玲玲 尹蓓

灾难事件报道:人文关怀胜过信息披露

■申玲玲 尹蓓

什么是人文关怀? 著名学者、 复旦大学历史系朱维铮教授认为人文关怀精神的内涵其实就是西方的人文主义。而西方的人文主义的形态几经变迁, 其两个核心始终未变: “一是以人和人的经验为关注对象;二是尊重人的尊严。”①

不论是从哪一种层面界定人文关怀,不可否认的是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以 “人” 为核心、 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既符合人性,也有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发展。

笔者认为,人文关怀,既可以在社会个体的日常生活中体现,也可以在社会不同组织和机构的日常运用中体现;既可以是点滴的行为,也可以成为工作中的基本理念与追求。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注人,将人的命运与需求作为记录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而如何体现与贯彻以人为本,在不同的社会机构中的内涵与要求又会有所不同,具体于大众传媒,建立并秉承人文关怀理念,关系到媒体形象和媒体文化,尤其是媒体在进行灾难性新闻报道和事关社会弱势群体的新闻报道中。基于灾难性新闻报道的突发性和破坏性,本文拟聚焦于该类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分析其间存在的问题、原因, 从新闻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来探讨,如何更好地在新闻报道中履行人文关怀的意识,如何更好地做好新闻报道,使之更具有悲悯意识以及对生命的敬畏,提高新闻报道水准。毕竟,个体的命运以及通过媒体的放大效应,所折射出来的不仅仅是记者个人的问题,还有媒体自身所存在的问题甚或于理念层面的不足。

灾难事件报道人文关怀意识不够

新闻报道,其实是经过不同的专业人员 (编辑、记者等)结合所在媒体的特质与新闻价值判断之后的选择与加工。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下的媒体,需要借助于重大的、突发的新闻事件来提高自身影响力。而灾难性事件,一般都涉及天灾或者人祸,具有突发性和较强的破坏性,几乎涵盖了新闻价值的所有要素: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接近性、重要性和人情味等。因此在很多时候也具备了帮助媒体产生影响力或夺人眼球的基本条件。而对于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媒体新闻理念和制作水准的体现。

大众媒体对于灾难性事件的报道,既可以及时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借助于对灾情的报道,还可以迅速凝聚人心,发动社会力量,促进救灾任务的顺利完成;通过较大规模地关注报道受灾人群和受灾原因,既可以发掘人性中坚韧的一面,推动正能量的传递,同时又可以调查并反思灾难事件产生的原因以及救灾过程中显现出来的问题,进而推动相关各方适时地改进。

一方面,大众媒体在报道灾难事件过程中反应及时、信息播报全面、有较强的动员力和号召力,在灾情传播和灾后重建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另一方面,不同媒体在具体的报道工作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为了完成新闻报道而影响救援进程、打扰伤员的正常抢救与治疗、对于逝者遗体的曝光、对于受灾人群的 “感想式”提问和众多媒体对同一被访对象的过度采访、灾难新闻报道过程中的煽情等。

相比于 2008年汶川地震报道中的煽情与不尊重,之后的灾难性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在与国外媒体对于同类事件的报道的对比中,在自媒体时代公众的表达与指责中,很多媒体从业者也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进行灾难性新闻报道。

灾难事件报道中人文关怀意识不强的原因

上述问题的存在,有的是与记者自身有关,有的是与新闻采访工作的要求有关,但是都值得注意,笔者认为,对于灾难事件报道中,人文关怀意识不强的问题,其产生原因,与如下几对矛盾的存在有关:

(一)满足公众知情权与保护当事人隐私之间的关系

灾难性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媒体都注重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尽量第一时间赶往第一现场,发出最新的报道。媒体的工作对于时间的要求很高,记者在第一时间发回的报道或者说第一时间的报道主要是关于灾难现场的记录,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时效性的要求往往使得记者忽视了灾难当事人的隐私保护。一个灾难现场涌入的大量记者,有时反倒不利于新闻报道工作的有序开展。加之个别记者的准备工作不充分,往往会问出一些事后看着过于简单且不合时宜的问题,如 “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呀?”

在第一时间对于灾难本身和救灾工作的关注,在很多时候忽视了对于受灾人群的关注。

(二)争取援助与受灾程度之间的矛盾

灾难性报道的一个重要的功能,除了告知外,在于通过报道灾情和受灾人群,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争取援助。在争取援助的过程中,选择受灾群众进行报道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手段。但是这种诉求非要用受灾严重、可怜的面目出现吗?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图片报道和视频新闻而言更为重要,报道对象和角度的选择,变得非常的关键和重要。 “悲而不伤”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资深摄影记者贺延光称“每当一个大的事件发生以后,给公众的感觉,媒体会陷入一场表扬和自我表扬的狂欢”,其实媒体更需要反思和总结。从图片摄影的角度来看,在灾难和死亡面前,镜头一定要有所顾忌, “要考虑到死者的尊严,考虑到家属的感受,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不久,腾讯网做了 “你觉得中国媒体在震灾报道中表现如何”的调查,在16562名投票人中,超过85%的人认为 “良莠不齐,有些记者为抢新闻不顾灾民的感受”。②网民的意见值得媒体重视。

(三)悲情、煽情与专业精神之间的矛盾

灾难事件,伴随的是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在报道这些损失的时候,记者如何处理好灾民情感、个人情况与新闻报道的职业责任感之间的关系。从工作角度而言,及时的灾情报道、受灾人群生活现状报道、成灾原因报道等,需要的是客观、理性,而处在一线的记者,在面对灾情和灾民时,个人情感的克制就变得很重要。

雅安地震发生以后,大量媒体从业人员涌入灾区,进行大规模报道。震区的断壁残垣、被掩埋的生命、失去家园失去亲人伤痛的面孔,有人认为一场灾难再次被媒体赋予了太多的悲情,仿佛这不是一场现实的灾难,更像是虚拟的“秀场”。

“我从来没有在日本的电视上看到什么 ‘感人’的画面。”旅日专栏作家唐辛子在博客中写道, “我只看到不断报道还有多少人需要救援,死亡人数又增加了多少,专家分析和官方发言人讲话,偶尔电视里会出现采访受灾者的镜头,但大都是安坐在避难所的避难者,他们说得最多的是:我们还需要水,需要食物,需要快些得到周围的信息……”

实际上,媒体的社会责任应该更多地体现在专业精神上,而不是过度的煽情。

如何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

(一)基本的原则

在美国职业新闻工作者协会 《伦理规范》1996年 9月修订版中, “最小伤害” 被列为与 “追寻真相”、 “独立行动”同等重要的地位,共同成为新闻报道所要遵守的原则。那么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不但要将报道对被访者的伤害降到最小,还要尽量避免无意识的二次伤害。

灾难报道有一个国际上约定俗成的媒体公约应被记者铭记:以同情之心对待自然灾害、交通事故、战争、犯罪事件的受害者及家人,采访活动不应增加生者的痛苦;杜绝对灾难的娱乐化表达;尽量避免以特写展示死难者亲属悲痛欲绝、痛苦失态的表情;避免死伤者血肉模糊的画面、镜头以及死难者的面部特写。③

(二)从新闻生产流程的每一环节重视人文关怀

1.新闻采访环节

新闻采访,是整个新闻生产流程中的第一环节,后期的编辑和制作都是建立在这一工作的基础上,记者在现场的信息选择和采访内容,关系到新闻报道后期的侧重点。

笔者认为,新闻采访环节人文关怀意识的落实,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1)选择合适的采访时机和地点

灾难现场的采访工作,应该以不打扰专业人员救援和治疗工作为第一要义,其次尽量不因自己的采访活动,占用过多的资源。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当医务人员在无菌手术室给受灾者进行手术的时候,有媒体记者直接闯入到手术室要求第一时间进行报道;也有记者全然不顾刚被营救出来的幸存者的身体状况而贸然采访;也有记者为了完成工作,在拍摄俄罗斯救援队救出第一名幸存者时,使用闪光灯而忽视了后者的眼睛怕光……诸多的细节被网友所发现进而指责,这种因采访时间和地点等选择不当产生的行为不当,也显露出个别记者在从事重大灾难性事件报道过程中的人文关怀意识的不足。

(2)采访内容的选择

灾难性事件发生之后,老百姓关注的是灾情信息,包括伤亡情况、受灾程度、救援情况、所需物资等具体信息。但是我们在国内的很多此类报道中,除了上述基本信息之外,还有很多宣传性的信息,如政府有关部门投入多少人力、物力参与救援,取得了哪些明显成效。而对于灾难中群众的报道,其采访内容很多是属于感想式的提问: “你开心吗?” “你怎么想的?”

注重人文关怀意识,需要的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关注受灾群体的生存状况、精神面貌,客观记录受灾群体的生活、感受,减少为抓拍痛苦、悲惨的镜头而进行诱导式提问。

(3)采访姿态的调整

灾难事件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和一定的偶然性,事先很难预料到,从社会个体而言,谁都有可能遭遇,基于此,记者对于灾难事件,更多的是记录者,这种记录需要平等的姿态、基本的尊重和人性化的态度。

在报道汶川地震时,某年轻女记者不断追问一个失去女儿的母亲,在其泣不成声下仍连续追问,并出手推搡旁边的人不要挡住镜头。有些记者采访灾民时,在 3分钟的报道时间里问了好几次今天喝到粥 “开不开心啊”。这种带有强迫性质和俯视姿态的采访,缺少对采访对象的尊重和同情。④

解决此类问题的一个方式,其实记者可以换位思考一下,自己、自己的亲人或者朋友,若是被人这样问,会作何感想。

真正负责任的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与报道时,既要 “最大限度地把新闻真实地报道出去,更要尽量减少对无辜者的伤害”,⑤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和受灾群体,用那么一点时间追问或者换位思考自己的采访工作是否给他人带来了伤害。

2.新闻拍摄环节

相比于文字报道,图片或者影像对于灾难现场和人群的记录,更具有视觉冲击力、更加地真实可感,但是拍摄什么样的画面,既能展示灾情,又能更好地满足受众知情权、引人注意,还要兼顾人文关怀。2008年汶川地震后,有不少电视媒体直接展示遇难者的遗体画面,未经任何处理;许多报纸将废墟中惨不忍睹的尸骸照片刊登在显著位置,文字报道中还有对悲惨细节的描写。这些处理方法在事后引起不少反思。

《经济观察报》资深记者陈勇认为应该去考虑怎么样拍,让一些画面不显得那么刺眼,又能够引起人的共鸣。他认为以国内目前媒体人的素质与操守来看,还不能完全避免对遇难者及其家属痛苦状态的直面记录,国内媒体人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成长。

其实,西方摄影记者在此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在表现灾难时,非常善于用所捕捉的画面的细节,表现深远的意义,有时是一个表情,有时是一个动作,有时只是一个灾难现场局部,但却并不有碍于对灾情的真实记录。如表现美国 “卡特里娜”飓风带来严重灾情的照片,其中有一张只拍摄了一具漂浮在水中的男性尸体,背景则是模糊的新奥尔良城,但透过这个悲惨的画面,读者可以想象出飓风带来的损失的严重性。

3.编辑在新闻策划与制作层面如何贯彻人文关怀

编辑的工作,是对记者采集到的素材进行重新的选择和组合,如何在这一工作环节中贯彻人文关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关于图片的选择

灾难性事件,往往容易成为媒体报道的重点,容易占据报纸头版或者电视新闻的重要时段,编辑在进行图片或者画面的选择时,不能以新闻价值为单一标准,选择那些视觉冲击力强的画面,更要考虑画面对于被拍摄方和受众所带来的影响。现在一些编辑为了片面追求视觉冲击力,在处理新闻中的死亡、血腥、灾难、痛苦画面时充满血腥和感官刺激。过于恐怖、残酷、血腥的场景在媒体刊播后,同样会引起受众的紧张、不安、焦虑等心理,给他们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2)关于报道重点的突显

编辑的策划意识和编辑能力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今年4月20日发生的芦山地震后,各大媒体都给予了关注,但是其中一些媒体的编辑侧重点,或者议题设置的意图不由得使人觉得偏离了重心——腾讯网的芦山地震的新闻专题即是一例⑥:整体上该专题的信息量丰富,版块设置合理,但是在该专题页面的中间位置,有3条字号较大的新闻标题,分别是:“香港决定向芦山灾区捐1亿港元 曾遭抵制”、“男子芦山生活 18年 因外地户口无救灾补助”、“韩红回应炮轰赈灾歌曲:被好事者挑事了”,笔者以为,在这么重要的页面位置,应该放置更为重要的信息。

(3)策划有深度、有分量的报道

虽然灾难性事件的报道,较多的篇幅都用来做动态新闻的报道,但是能引起人持续关注的又不限于此,有分量、有质感的深度报道,更容易让人印象深刻,也更能体现媒体的编辑实力。因此,在进行灾难性事件报道的过程中,编辑可以围绕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等进行高质量的新闻策划。例如 《中国青年报》2011年7月27日针对 “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事故报道所做的通讯 《永不抵达的列车》,就是一篇对几位大学生不归旅程生动记叙的催泪之作,悲情中充溢温情和真情,直指人心,让读者印象深刻。

(4)处理好灾难新闻报道与商业广告之间的关系

汶川地震时,有不少报纸头版以整幅图片作为首页,但是头版的不同位置还刊登有商业广告信息,到了四川雅安芦山地震的时候,这一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一些电视台在地震期间也主动暂停了娱乐节目,如浙江卫视暂停播出《中国星跳跃》, 湖南卫视也宣布延后《快乐大本营》的播出。各大媒体拿出最多的版面和时间让位于灾情报道。

媒体损失的是金钱,但赢得的是受众的尊重与认可,建立起来的是正面的、负责任的形象。

4.评论层面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不同于对灾情和受灾群众的报道,评论可以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发现问题、议论问题,发掘亮点,影响受众看待灾难、看待人性与生存等问题的角度与方式。围绕灾难事件的新闻评论,更应该挖掘作为精神层面的人的坚韧、友善,发现灾难产生、救援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可以是反思,可以是总结,也可以是建议,但是其核心依然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的精神、人的气质、人的坚持、人的风险,当然也离不开反思人的自私、惰性与脆弱等等。笔者认为此类事件的评论,应该强调理性、建设性,反思固然重要,但是肯定式的、正面的评论也是很有必要的。当很多评论在质疑汶川地震何以房屋倒塌如此严重的时候,新华社记者朱玉等则关注的是地震中坚强的孩子,其时评 《致敬,为四川汶川地震灾难中的孩子们》,用事实论证了我们平时认为 “娇生惯养”的一代是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下一代。让读者为之眼前一亮。

结语

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和建立,影响的不仅仅是对于灾难性事件的报道,还关涉到非灾难性新闻报道中的报道细节和质量,无论何时,新闻的采访和制作过程,都与人有关,既要通过与被采访对象的沟通获取资料,新闻成品的最终指向也是离不开人的因素,因此,新闻采集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具有人文关怀意识,而此种意识的实践,离不开每一位新闻工作者的换位思考和专业精神,以及作为人的最基本的悲悯之心和众生平等的理念。

(作者分别系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法制新闻系副主任、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注释:

①阿伦·布洛克著,董乐山译: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②参见 http://vote.qq.com/ cgi-bin/survey_project_stat? pjtId=13322&rq=yes。

③赵新乐: 《“追风逐雨” 媒体人如何应对灾难报道?》,http://news. sxpmg.com/ynxx/gndt/201208/ 98531.html。

④陈力丹、毛湛文:《灾难报道的专业性:芦山和汶川地震报道比较》,http://media.qq.com/a/20130627/010095.htm。

⑤卢佩: 《汶川地震报道中新闻媒体的人文关怀研究》,兰州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第37页。

⑥参见 http://news.qq.com/ zt2013/yaandizhen/。

猜你喜欢

灾难性灾难新闻报道
雷击灾难
科学家说地球变暖速度比以前认为的要快,而避免灾难性后果的窗口期即将结束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综合发力 化解灾难性医疗风险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中国媒体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的改进与不足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灾难不是“假想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