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科技传播能力建设研究

2013-03-06周平汪志红杜凤珍俞涛刘屏蔡定军毛勤黄鹏高云飞

长江蔬菜 2013年14期
关键词:受传者传播者技术推广

周平,汪志红,杜凤珍,俞涛,刘屏,蔡定军,毛勤,黄鹏,高云飞

(1.武汉电视台,430022;2.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3.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

农业科技传播能力建设研究

周平1,汪志红2,杜凤珍2,俞涛1,刘屏1,蔡定军3,毛勤1,黄鹏1,高云飞1

(1.武汉电视台,430022;2.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3.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

运用传播学原理,对科技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传播媒介和受传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从多个层面分析了影响农业科技传播效率和效果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加强农业科技传播能力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农业科技;传播能力;建设

农业是维护国家安定、保障市场供给,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并支撑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三农”问题一直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全局性问题。从2004年起,“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0 a聚焦“三农”,便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增长迅速,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尽管如此,我国人多地少与农村经济稳定增长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粗放式经营管理模式与资源、环境、生态的矛盾,与市场对高品质农产品需求的矛盾日渐凸显,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依然不高,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面临国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和挑战,而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农业科技的有效传播和推广,农业科技创新虽然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原动力,但农业科技创新所产生的新成果、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最终要靠有效的传播、推广来实现,应该说二者同等重要。

本课题将运用传播学的原理,研究农业科技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媒介和受传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从多个层面分析影响农业科技传播效果的制约因素,提出加强农业科技传播能力建设的对策及建议。通过本课题研究,理清农业科技传播在某些认识上的误区,探讨农业科技传播的内在规律,探寻提高农业科技传播效率与效果的有效途径。

1 农业科技传播者、媒介、受传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农业科技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大众传媒,特别是涉农电视节目、广播节目及报刊的编辑、记者、互联网及涉农网站的创办者,农业科技及科普读物的作者,农业科技培训机构的教师等都是传播者。农民、农业经营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及职工等则是受传者。农业科技传播者使用的传播手段、广播、电视、报纸、书刊、互联网及网站等是传播媒介,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是传播者→传播媒介→受传者。而受传者的反馈意见则会影响下一个传播过程。任何一个有效传播过程都是传播者、媒介和受传者三位一体完成的,有效传播是三者相互适应的产物,而无效传播或低效传播则是三者不协调而造成的。

2 传播者因素与农业科技传播效果的关系

从整个传播过程看,传播者对传播效果起着决定作用,传播者的素质、水平、能力及工作作风、工作态度、传播的技巧、方式都直接关系到传播的效果。从农业科技传播实际需要看,农业科技传播者应该都是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农业科技知识及专业知识,也要具备基本的传播学理论知识和其他相关的人文知识。目前,从全国范围看,我国专职从事农业科技知识传播推广的人员十分缺乏,武汉市全市不足2 000人,根据在武汉新洲、黄陂和江夏区的调查,农业技术人员大专以上学历占59.1%,业务精、素质高、能力强的复合型农技推广人才更少,人才流失十分严重,人员数量与质量与现代农业的发展极不符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相关政府部门对农业科技传播、推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够,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待遇偏低

由于该行业机构编制被严重压缩,一些没有编制的人员工资待遇更低,一些地方的决策者为甩掉财政包袱,逐年扣减事业经费,限期“断奶”,甚至把所属农技推广机构当作自己的创收单位,不仅不给事业费,还规定上交任务,致使农技推广机构业务转向、技术骨干改行,造成农技推广服务工作严重滑坡。

2.2 一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及生活条件艰苦

由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往往要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高温、严寒、干旱、水灾等灾害发生时更需要他们到一线普及相关知识,但对他们的劳动保护、必要的补贴往往难以到位。

2.3 重研发、轻推广应用现象普遍存在,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评价机制不健全

目前,对农业科技人员的评价和职务职称晋升主要是单纯地看论文,看有没有主持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有些地方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甚至没有设立农业技术推广这一岗位,这不仅导致从事农业科研的人员对农业技术的推广缺乏积极性,也让基层一线专职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看不到希望。

2.4 调动高校、科研单位投入农业科技传播推广的政策力度不够

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传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高校、科研单位从事农业科研或手持成果的技术人员由于业务精、能力强,开展技术推广比单纯从事技术推广的人员往往效果更好。但由于缺乏政策的激励和引导,往往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 媒介因素与农业科技传播效果的关系

媒介即介质,是农业科技传播的中介环节,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是通过媒介来达到传播目的的,被传者是通过媒介来接受传播,媒介是传播的实现手段,因此,传播效果与媒介戚戚相关。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在面对农民进行培训和指导时,似乎没有媒介,但他所作的课件、投影、图片、模型和所使用的语言都是媒介,至于电视、广播、报纸、书刊、互联网及网站等作为媒介就不难理解了。要使传播效果达到最优,需要根据被传者的年龄、文化程度、性别对媒介形式进行选择,并对媒介因子进行必要的制作。

农业科技知识专业性很强,有些原理和术语晦涩难懂,而传播的对象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这就决定了传播者必须要将专业的农业科技知识通过适当的媒介形式,通俗易懂地传播给受传者。随着现代科技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传播者可选择的媒介形式、媒介因子的制作可以更加多样化,如可以运用声光电技术和电视特技将农业科技原理进行诠释,使之更生动直观,农业科研单位、涉农高校还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通过分工协作制作包括良种繁育、农作物栽培、水肥管理、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疫病防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生态保护等覆盖农业各个领域的系列农业科普电影、电视专题片等,这些现代的媒介形式不仅可以提高传播效果,还可节省传播的人力、物力。

新闻传媒和网络及移动终端是加强农业科技传播的重要媒介。据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2012年的抽样调查,武汉市民通过电视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达到78.91%;通过报纸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达到76.84%;通过网络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达到35.56%;通过一般杂志和科技期刊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分别为13.61%和11.09%。可见电视、报纸和网络在科技信息传播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该加以充分利用,引导农民从中吸取有利于生产、生活的资讯。特别是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在农村的普及,相关部门也应高度重视发挥移动终端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独特作用。

4 受传者与农业科技传播效果的关系

受传者是信息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和完成环节,农业科技的传播最终能否被身为受传者的农民和农业企业经营者所接受、所认同是整个传播过程是否成功的衡量标准,这就决定了传播者要不断地研究受传者、适应受传者,不断满足他们的需要,真正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可以说,受传者制约着传播者,也对传播效果和传播价值起决定作用。

4.1 受传者主动接受传播并且能够接受传播

受传者主动接受传播是指对传播者传播的内容表示认可,也就是农民认为农业科技对提高土地的产出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自己的收入有很大的帮助,自己主观上愿意接受传播者对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和推广。能够接受传播是指受传者具备一定文化知识,能够理解、消化、吸收、运用传播者所传播的知识,这种传播就是有效传播。

通过在武汉市江夏乌龙泉乡、山坡乡等地调查,有86.9%的农民认为科技对增加收入有帮助,表示愿意参加农业科技培训,有9.5%的农民不知道农业科技是否有帮助,有3.6%的农户认为科技对生产无帮助。调查表明,大部分农民表示愿意接受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和推广。

4.2 受传者愿主动接受传播但不能够接受传播

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传播者所使用的媒介让农民无法接受,所传播的农业科技知识专业性强,晦涩难懂;二是农民知识水平所限,无法消化、吸收传播者所传播的农业科技知识。

4.3 受传者拒绝接受传播

受传者拒绝接受传播是指他们不认同传播所包含的价值,通俗地说,他们不相信科技,这些人虽然是少数,但在因循守旧、年龄较大的农民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导致受传者拒绝接受传播的另一原因是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科技推广之名销售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和其他假冒伪劣农资,损害了农民利益,败坏了农业科技传播推广作为公益性活动的声誉,让农民产生了误解。

5 农村“空心化”和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对农业科技传播产生的影响

所谓“空心化”,是指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失衡及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力不断“外流”,农村常住人口逐渐减少,很多村庄出现了“人走房空”现象,并由人口空心化逐渐演化为人口、土地、产业和基础设施整体空心化的现象。据武汉市新洲区的一项最新统计,目前全区实有劳动力36.8万人,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力高达21.7万人,从事农业生产的15.1万名劳力中又以老、弱、病、残为主。这些人文化水平较低,不具备接受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或者只能有限接受农业科技知识,同时,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也导致不少农田荒芜,从而导致对农业科技知识的需求减弱。这种状况对农业科技传播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和影响。

虽然我国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推进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但据相关部门调查,目前在大城市的城郊区仍然有60%以上农户“单干”,而农村地区“单干”的比例更高。虽然最近几年农业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组织、家庭农场等发展较快,但其土地覆盖仍然偏小。这些都导致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推广成本增加、效率不高。

6 提升农业科技传播能力对策

6.1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增长机制

农业科技传播推广的公益性、基础性、社会性特点决定了政府在该项工作中具有主导地位,当前要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保证财政预算内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按规定幅度逐年增长,逐步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各种基地建设资金、开发资金、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以工补农资金和农业发展基金等,都要划出一定的比例用于农业科技推广。鼓励设立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资金,对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给予补助。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推动全社会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持续稳定增长。

6.2 加强农业科技传播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考评激励机制

农业科技推广传播机构职能的弱化和人才的严重流失,表明加强农业科技传播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考评、激励机制已刻不容缓。政府部门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把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公益事业予以重点支持。

要根据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需要和人员编制情况,按照因事设岗、以岗管人、优化组合的原则,设置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岗位,明确岗位名称、职责任务、任职条件,实现农技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完善农技人员职称评聘制度,加快推进农技人员职称评定制度改革,分层分类、科学合理制定农技人员职称评定标准。

全面推行农业技术推广责任制度,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每名农技人员的服务区域和服务内容向社会公开,向服务对象作出服务时限、服务质量等承诺。对农技人员的考评,要以推广服务工作实绩为基础,以服务对象满意程度为依据,做到专业能力与工作表现并重、工作数量与质量并重,把农民的满意程度作为考评的重要指标。

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工资待遇,保障农技人员的福利待遇,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绩效工资、社会保险缴费、住房公积金等,按规定将农技人员的养老、医疗、失业等各项社会保险支出纳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为其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提供保障。

6.3 创新农业科技传播、推广方式方法

①由政府订购、定向委托、招投标等方式出资购买农业科技服务,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对农民或农业合作社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把农业科研机构的公益职能和经营行为分离开来。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科研机构创办农业服务型企业,推行科工贸一体化服务的企业化试点,由政府向其购买公共服务,并对其服务质量、效果进行考评和验收。武汉市农业局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进行招标便是有益尝试,并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先锋1号鲌池塘健康养殖技术示范推广等7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正在由掌握该项技术的科研机构和企业组织实施。

②为优势、特色产业组建专业化专家大院或专家服务团。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是农业技术专家依托示范园区或科研单位为种植大户或农业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传授农业技术的一种技术推广模式。专家大院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科技资源优势,通过承担科技项目,帮助农民掌握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在农村的推广应用,增强了农业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武汉市科技局自2005年启动专家大院以来,全市共建设专家大院29家,涉及的领域有畜禽、蔬菜、林果、水产、粮油等,累计安排科技项目40项,安排经费460万元。累计转化科技成果210项,引进和培育农业新品种165个,示范推广新技术89项,开展培训1 540次,培训农户12 600人,辐射带动43万户农户增收致富,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明显。如蔡甸莲藕专家大院转化引进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鄂莲系列品种12个、水生蔬菜品种8个,累计推广面积5 333 hm2,667 m2平均节本增效420元,带动农户8 000余户,创社会效益6 480万元。

武汉市农业局为4 667 hm2设施蔬菜产业组建了百名专家服务团。专家服务团将破解一批设施蔬菜关键技术难题、转化一批应用前景良好的科技成果、形成一批高产高效模式、搭建一批企业研发团队,从而全面提升蔬菜综合生产能力。具体目标是建成6个以上示范基地、形成60个以上周年生产模式或技术、组建6个企业研发团队、转化6个农业科技成果、培养600名新型职业农民以发挥设施蔬菜产业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

专家大院和专家服务团通过政府部门组织,以科研项目和科技推广项目为载体,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等各种资源进行集成,为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提供“点对点”的服务,实践证明,这种农业科技传播、推广模式成本低、效率高、效果好,值得进一步总结和推广。

③探索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的示范推广新模式。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应用,必须走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的路子。目前,农科教、产学研联系还不够紧密,导致研发与应用脱节,成果转发率低。特别是一部分思想观念落后的农民对新成果、新品种、新技术能否增产增收持怀疑态度,应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龙头企业以技术、基地、资金、市场为纽带进行合作,组建经济实体,通过种、养殖示范基地方式,向农民和种养殖大户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共同推进科技成果开发应用和推广。通过示范,破除农民因循守旧的旧观念,让他们吃下定心丸,自觉接受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

6.4 加强大众传媒农业科技传播职能建设和农村信息化建设

大众传媒对农业科技的传播、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民的引导,进一步放大这些媒介的传播效应,使之通过这些媒介,接受新品种,不断学习种养殖新技术和新方式、新方法。同时,由于各地在气候、土壤、水源、农民种植习惯等方面具有地域性特点,加上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各地有必要开展或加强地方传媒的农业科技传播职能建设,通过大众传播来进行农业科技知识传播。

农村信息化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要手段,更是农业科技传播能力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是在农业基础薄弱、城乡差别扩大的条件下起步的,农业农村经济的落后和消费能力弱化决定了市场主体投入积极性不高,这决定了我国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十二五”期间,应抓住国家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的机遇,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加快宽带和光缆向自然村湾延伸,同时要充分挖掘移动终端在农业科技知识传播中的独特作用和巨大潜力,此外要整合资源和力量,下大力气办好涉农网站,使之成为传播农业科技知识的重要阵地。

6.5 着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

农民是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的主体力量,着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不仅是当前“三农”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加强农业科技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措施。

我国4亿多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50%以上,特别是近年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了城市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留守下来的大多是老、弱、病、残,文化素质更低,他们作为农业科技传播的受传者,难以很好地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因此,加强农业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必须致力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一是要完善措施,吸引一批文化素质较高、有技术、市场观念强的农民回乡创业,使他们发挥“领头雁”的作用,带动农民依靠科技致富。

二是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健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体系。围绕农业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对农民的文化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对种养大户的培训,培育一批科技示范户。

6.6 提高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业科技传播效率

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农业科技传播效率的必然要求。

目前,应在确保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按照“不改变土地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户利益”的原则,实行农民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地位平等、民主管理、自主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方式,打消农民的顾虑,从而通过提高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业科技传播效率和效果。

大力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农业生产效率,打破资源环境对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其根本出路在于科技。我们必须加快建立农业科技创新的新机制,树立技术研发、传播推广并重的农业科技发展理念,充分认识农业科技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媒介和受传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内在规律,通过政府主导、市场配置、社会参与的方式,切实加强农业科技传播能力建设,提高农业科技传播的质量和效率,让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支撑作用。

Study on Communication Ability Constructing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sing the basic theories of mass communication,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communicators, media and audiences during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analyzed factors that restricted the communication efficiency and result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 addition,the paper put forward related counter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Communication ability;Construction

S-01

:A

:1001-3547(2013)14-0073-05

10.3865/j.issn.1001-3547.2013.14.027

武汉市科技软计划项目——农业科技传播能力建设研究(201141333438)

周平(1966-),男,本科,主任编辑,从事农业及科技的采编和相关研究工作

汪志红(1970-),通信作者,男,高级农艺师,农业推广硕士,研究方向为蔬菜育种与示范推广,电话:027-88168438

2013-03-12

猜你喜欢

受传者传播者技术推广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智能制造技术推广服务与实践
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推广
论传播在现代博物馆中的应用
让我们都成为直销正能量的传播者
农田水利技术推广
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
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的几个认识误区
亳州五禽戏社区受传者研究
亳州五禽戏社区传播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