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报到注册管理系统设计

2013-03-05许力文乔丽娟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2年36期

许力文 乔丽娟

摘要:新生报名注册管理系统主要是针对高校作为使用对象而开发的,其系统开发任务主要包括数据库的设计与维护、应用程序的开发等两个方面。文中设计分析了新生报到注册管理系统总体设计、数据库规范设计以及功能实现等,这一研究对于改进新生注册管理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新生报到;注册管理系统;数据库规范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6-8618-04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逐渐步入正轨了。高校教育得到了教育部的全面支持,目前为了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随着各大高校的扩招,招生人数逐渐上涨,但是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安排好新生的全部生活与学习情况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文中设计了新生在报到过程中应用条形码的管理,实现了用普通激光打印机为新生打印条形码录取通知书,新生报到时,应用条码阅读器读入录取通知书的条形码数据,完成了程序控制自动标记新生报到状况,打印报到程序单。

1总体设计

1.1系统功能设计

从功能上来看,我们可以将系统分为五大部分:生源管理部分,新生报到部分,报到查询部分,新生信息查询部分,系统管理部分。下面我们将对各部分进行介绍,系统功能结构图就是图1。

1.2条形码技术应用设计

1)程序设计思路

此系统采用JAVA语言编写,打印条形码录取通知书,并利用条形码阅读器识别录取通知书上的条码,力图使用户用最简单的操作完成任务,有效地防止用户的误操作,杜绝假录取通知书的出现。

系统采用B/S程序设计模式,在程序中引用《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录取系统》系统中新生档案的所有原始数据及新生相片图形,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流,保证新生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2)设计模块

条形码生成模块:利用《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录取系统》系统自动生成的数据库,采用考生号作为

条形码编码数据,通过WEB方式打印条形码录取通知书,可批量打印,也可输入考生号或姓名单个打印。

条形码读入模块:新生凭录取通知书报到时,用条形码阅读器读取录取通知书的条形码(考生号),使用程序控制到新生数据库配比查找,如存在,则自动标识该新生报到状况,打印新生报到程序单(含考生相片)。

打印新生报到报表模块:设计系统可实时打印各种新生报到报表,如分地区分性别统计、录取批次统计、已报到新生分专业统计等。各种统计报表实时反映每个新生的报到情况及新生报到的总体情况,为与迎新工作相关的学校各部门、院系提供准确、综合的新生信息。

用户管理模块:提供增加用户及修改密码功能,分别为学院各部门提供账号和密码,同时分配给各账号相关权限。管理员拥有修改、删除、确认新生报到状态所有权限,普通用户有查看新生报到情况权限。这样,既有利于学院总体规划安排,同时使各部门最大限度地共享新生信息资源,并可随时随地查看新生信息和办理相关手续。

2数据库规范设计方法简述

基于E-R模型的数据库设计方法是本系统的数据库集合,具体内容如下:

2.1数据库逻辑及物理结构设计

逻辑结构设计是根据概念结构的设计方法,将概念结构变成某个它能够适用的数据模型(Databasemanagementsystem),当然在进行逻辑结构设计时,数据在某一数据库结构下的物理实现方式是不需要多家关注的。数据模型通常分关系、网状、层次三种类型,生活中最常用的就是关系模型,也是所熟悉的二维关系模型。

3功能实现

本节介绍几个重点功能模块的界面设计。

3.1登陆界面

1)主要作用

登录界面的目的是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判断管理员的身份角色,因此我们要对用户的身份通过密码进行验证,以便设定不同的权限加强系统的保密性。

2)界面设计

3.2 主界面设计

从界面我们可以看出,主界面是父窗体,在他的顶端一般会设计一个menuStrip控件来设置菜单选项,菜单面有一个toolstrip做的工具栏,倘若登陆的人事管理员,那么他就可以进行所有的操作,顶端的菜单和按钮都是黑色的;倘若登陆的是操作员,那么他就只能查询报到的统计结果和新生的信息以及修改密码等操作,其余功能都会是灰色的,菜单项和按钮为灰色主界面如图3所示。

3.3 信息导入界面的设计及完成

1)主要功能

将储存在execl表中的新生信息,导入到系统的数据库中。

2)界面设计

4小结

新生报名注册管理系统主要是针对高校作为使用对象而开发的,其系统开发任务主要包括数据库的设计与维护、应用程序的开发等两个方面。文中对于前者要求建立了的数据库具有完整性和一致性,且具有一定的数据安全性,如用户需要密码才能使用等,而对于后者则要求程序界面友好、功能完备等特点。

参考文献:

[1]齐治昌,谭庆平,宁洪.软件工程[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李一军.管理信息系统案例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