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逆向文化冲击的原因和对策探究

2013-02-24黄远卿

昌吉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归国海归逆向

黄远卿

(泉州师范学院应用科技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00)

逆向文化冲击的原因和对策探究

黄远卿

(泉州师范学院应用科技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00)

逆向文化冲击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个人变量和情境变量。个人变量包括归国者性别,年龄,个性,婚姻状况和宗教,而情境变量包括旅居时间,回国动机,思想准备,文化距离,与母国的接触等。为此,本文提出了其相应的个人适应和环境适应策略,旨在帮助海外归国者提高再适应能力,在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奋斗同时,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逆向文化冲击;原因;对策;再适应

一、引言

逆向文化冲击(reverse cultural shock)是由文化冲击(cultural shock)演变而来的,有学者将其视为文化冲突的一种类型,也有学者将它视为文化冲突的最后阶段。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击是指个人由母文化迁移到异文化所产生的孤独,焦虑和困惑等情绪。而逆向文化冲击是个人从异域文化回归母文化后,与之前文化冲击相似的症状再次出现,归国者感到 “不安,烦恼,困惑,挫折,孤独,愤怒和悲伤”。逆向文化冲击的危害性不亚于文化冲击,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逆向文化冲击的模式

Oberg(1960)提出的“U型曲线模式”是理解文化适应的一种通用模式。他的主要观点是,当个人在其他文化中旅居时,必然会经历一定的困难和起伏才能获得舒适感和内心的平静。U型曲线包含四个基本时期:蜜月期(honeymoon),危机期(crisis),恢复期(recovery)和适应期(adjustment)[1]。

1963年,John Gullahorn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逆向文化冲突的新模式—W型曲线。(如图1所示)[2]

图1 逆向文化冲击的心理过程

在从国外返回到国内后,归国者再次经历了蜜月期,沮丧期,调整期和适应期。相比最初的文化冲击阶段,这一时期的冲击更为强烈。

Margaret Pusch等把逆向文化冲击的过程描述为“情绪过山车”[3]。(如图2所示)

图2 逆向文化冲击:情绪过山车

初到国外,人们对国外生活抱着期待(anticipating)的心情。在踏入异乡后感到有些困惑(confusion),但不影响蜜月期(honeymoon)的甜蜜心情。在初适应过程中,心情开始下沉(plunge),在遇到更深挫折的时候,情绪跌落谷底。经过艰难的适应和同化过程后,终于融入了异国的生活,情绪得到恢复。

回到祖国后,归国人员心情激动(excitement),然而,在对母文化进行进一步审视(judgment)后,意识到了母文化与异文化的差异(realization),即逆向文化冲击,情绪再次低落。经过一系列的重新适应(readaption)后,情绪才最终得到恢复。

三、逆向文化冲击的原因

逆向文化冲击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个人变量和情境变量。个人变量包括归国者性别,年龄,个性,婚姻状况和宗教,而情境变量包括旅居时间,回国动机,思想准备,文化距离,与母国的接触等。

1.个人变量

(1)性别

学者们通过调查发现男性和女性再适应的过程大不相同。首先,女性更多遇到家庭和日常生活问题,比男性更容易感受到环境的变化(Brabant等,1990)[4],她们要努力满足亲友对她们归国后角色的期待(Gama&Pedersen,1977)[5]。在工作中,女性还要扮演先锋者的角色(Linehan &Scullion,2002)[6]。在家庭中,她们还要承担持家和育儿的既定责任(Cox,2004)[7]。因此,虽然女性较男性有语言上的优势,但在适应能力上仍处于劣势。

(2)年龄

年龄也是学者们经常研究的归国变量之一。学者们普遍认为年龄大的归国者,受到的冲击较小。因为年龄大的人会了解更多的信息,在国内有更多的经历,同时也懂得如何应对周围环境的变化。但Feldman对此有不同看法,他认为年轻人对参加的项目负责较少,所以在外派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较少,归国时也比较顺利[8]。但Black,Gregersen&Mendenhall(1992)对日本海归进行的实证研究中,证实了年龄和归国适应呈正相关[9],即年龄大的归国者,受到的冲击较小。

(3)个性

Martin&Harrell(2004)认为归国和三个个性特质有关:开放性,人格力量和积极性[10]。有学者则强调自我形象,自我效能和意志力的作用(Black等,1992)。O’Sullivan(2002)认为在大五人格特质(外倾性,自觉性,开放性,稳定性和宜人性)中得分较高的海归,表现出更加积极的前摄行为(proactive behavior)。前摄行为的特点是主动寻找信息和支持[11]。大五人格特质比较突出的海归,能主动寻求信息和帮助,降低不确定性和焦虑感,因此适应能力比较强。

(4)婚姻状况

研究表明,单身海归比已婚海归更容易罹患抑郁症(Huffman,1989)[12]。Cox(2004)也认为,单身者有更多社交困难,他们比已婚者更倾向于认同异国的文化。这是因为,已婚者的配偶在其再适应过程中担当了支持者的角色[13],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他们支持。而单身者由于比较自由,经常呆在自己的

小圈子里,没有和更广泛的社会交流,容易造成信息和人际关系的闭塞。

(5)宗教

宗教对于海归的情绪和心理有着重要影响。尤其对于远东地区留学生来说,宗教问题很突出(Brabant等,1990)[14]。宗教信仰的不同,影响海归与家人,同事的互动,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Martin和Harrell(2004)指出从东方到西方留学的学生,受到自由行为和价值观的影响,可能与国内的家人之间产生矛盾[15]。

除了上述因素外,学者们还指出了社会经济地位对于海归再适应的重要影响,比如原有社会地位的丧失,人际关系的疏离,财务状况的恶化,都使海归们归国后的生活面临重重困难。

2.情境变量

(1)旅居时间

Black等(1992)研究发现,旅居时间长的海归,受到的冲击更大[16]。Lysgard(1955)对美国斯堪的纳维亚人调查也发现,在美国不足6个月和高于18个月的学生,比居住在美国6-18个月的斯堪的纳维亚学生适应性好[17]。学者们普遍认为,旅居国外的时间越长,对人的改变越大,因此遇到的困难也越大。同时,旅居国外时间长,亲友圈子也会有较大变化,不利于归国后的适应。

(2)回国动机

回国动机也是影响海归适应的一大因素。通常回国动机比较明确,期望值低的海归们,心理落差比较小,适应的比较好。中国社科院研究所曾对留学人员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归国人员最看重个人的发展,78.8%的人选择“能更好发挥本人才能的职业”,而3.3%的海归选择“能挣钱”。有的留学生选择回国开辟市场,寻找项目。有的留学生本着“叶落归根”,“回报社会”的思想,回到家乡做贡献[18]。因此,当前,海归们归国的动机,主要是寻找其适合的发展空间,动机是比较理性的。

(3)思想准备

东道国和母国在社会文化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包括硬件设施,公共秩序,公民素质,工作人员态度,生态环境,饮食习惯,道德观念等。归国人员要对这些差异有充分的认识。比如英美人的思维方式倾向于“先总后分”,即先确定总体路线,然后谈论细节问题,一个个处理直到解决问题。另外在时间和地点表达上,英语和汉语的顺序是不同的,比如汉语的“九点半”,英语是halfpast nine,汉语的“中国北京海淀区”,英语习惯表达是Haidian District,Beijing,China.美国语言学家Kaplan(1966)指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曲线式的,类似一种涡轮线(gyre),而英美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式的[19]。如果对这些思维方式缺乏思想准备,海归则可能出现人际交往障碍。

(4)文化距离

对于归国人员来说,影响归国适应的文化因素主要是中国与留学所在国之间的文化距离。所谓文化距离,指的是两国,两个民族,两种环境之间的社会规范的差异(Kogut,1988)[20]。学者们普遍认为文化距离对于再适应有着显著影响,尤其是从松散型社会进入到凝聚型社会的人们(Triandis,1989)[21]。一般而言,文化距离近的海归们,经历的文化冲击较小,而文化距离远的海归们,经历的文化冲击比较大。据《海归就业数据调查报告说明》的统计,从美国和澳洲归国的留学生各占30%,其他国家如英国,加拿大和欧洲国家的留学生各占10%左右[22]。可见,我国大部分海归留学生来自松散型社会,而我国属于凝聚型社会,当两种文化的差异较大时,海归们在国外习得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显然不能适应归国后的环境。这种不适应主要体现在工作和家庭中。

(5)与母国的接触

Brabant等(1990)认为回国探亲的次数和再适应之间存在正相关[23]。越经常回国探亲的出国者,越容易适应归国后的生活。而有的学者则认为,回国探亲的质量比次数来的更重要。回国探亲中,家人对回国者给予正面的教育,有利于出国者对母文化建立亲密的关系,从而更加认同母文化。除了面对面交流外,电话,电子邮件,或者网络聊天,也是维持与母国人关系的有效手段。

除了上述因素,闫燕等(2011)还指出,人际关系和经济环境也是影响归国再适应的重要变量[24]。人际环境指的是国内人对归国者的态度。Yoshida(2009)在对日本归国儿童调查中发现,日本本国人并未视其为同胞,甚至还对他们怀有偏见。他们的老师则认为,归国儿童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行为等都和本国儿童不同,这些差异会为本国儿童带来负面影响[25]。

经济环境指的是归国者的收入水平和住房问题。《海归就业数据调查报告说明》显示,留学生的月薪集中在3000-5000元之间,并且大多数在出国前没有工作经验,他们对收入的要求相对理性。而且,由于留学生人数的增加,许多企业和组织也不再为他们提供住房。这也是造成归国者适应困难的原因之一[26]。

四、逆向文化冲击的对策

基于逆向文化冲击的两个变量,逆向文化冲击的对策有两种:即个体适应和环境适应。(如图3所示)。

图3 归国适应的模式

1.个体适应

海归们的个体适应,主要体现为自我心理的调适。很多留学人员归国后,在企业常常担任先锋的角色,比如总裁或CEO,给人能干,精力充沛的印象,但实际上,海归们的压力很大,在技术创新,语言适应,人际关系上都要忙于应对,时刻处于应激的状态,心理负担过大。为此,海归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做好自我心理调适:

(1)纠正认知偏差

海归们身上总是环绕着一层无形的光环。他们有着高学历,海外的专业背景,而为人们敬仰,更是各家企业争抢的“宠儿”。人们总是把海归和高薪联系在一起。然而,近年来海归的吸引力正逐渐减弱,似乎不像以前那么“吃香”了。据罗凤英(2003)分析,这是由于留学生回国热潮的兴起和本土人才竞争力上升所引起的。而且,由于国外学校参差不齐,海归的“镀金”成色不足,使海归的整体质量大打折扣[27]。

因此,海归们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寻找最佳的平衡点,要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坚定自己的信心,同时,要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虚心向上级和同事求教,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加以改正。

(2)抵制西化情结

不少留学生因为长期居住在国外,对国内环境反而比较陌生。他们在国外受教育,然后带着国外

先进的理念和工作方式回到国内。技术先进是他们的强项,但不足的是,他们与国内现有的文化背景和管理理念有所脱节。尤其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还未完全确立规范,因此,先进的经验不一定能派上用场。

此外,我国现有60多个留学生创业园区,4000多家自创企业,产值100多亿[28]。但海归创业受挫的例子也不在少数。为什么呢?除了创业园的孵化不到位,管理经验不足,资金短缺外,还有重要一点是,商业环境还不够规范。欧美国家强调公平的竞争环境,而国内办事,走正规渠道可能会推三阻四,走关系反而容易办成,而且地方保护主义的壁垒,一定程度上也妨碍了先进管理经验的实行。

为此,海归们应当意识到大环境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需要从点滴的改进做起,要立足于现实,在现实基础上寻求突破。而且,传统文化并非一无是处,西方文化也并非完全都是优点。我们应当提倡“扬长避短”,对文化的精华予以继承和发展,而对文化糟粕大胆的抛弃。

(3)贴近时代脉搏

进入21世纪后,经历了美国新经济泡沫,世界经济步入了新的时代。网络的普及使得知识经济开始“初现端倪”。知识改变了经济的形态,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知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我国社会的变化正处于转型期,其速度甚至超越西方发达国家。在现阶段的建设中,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是热切的,海归们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

从海归的情感角度看,有些变化是积极的,而有些变化是“令人悲伤的”。但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些变化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海归们应当克服怀旧情结,从对过去的迷恋中走出来,同时,顺应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谋求发展。

2.环境适应

(1)主动融入集体

归国人员无论在学识还是才能方面,都是同辈当中的佼佼者,然而,事业上的成功,除了运气和才能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能否得到大众的认同、信任和支持。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海归们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赢得人心,获得群众的支持。

为此,海归们应当放下架子,从零学起,多观察国人的相处之道,多与同事和朋友交流,主动地融入集体生活。对于沟通中出现的障碍,要寻求问题的根源,找到最佳的解决之道。

(2)提高应激能力

首先,海归要提高自己的生理应激能力。国内外环境有很大不同,比如噪音水平,气候(温度和湿度),日照时间,城乡环境,种族构成,气味和声音,生活节奏,日常活动等[34],短时间内无法适应,可能产生“水土不服”。对此,海归们应当调整好自己的作息,定期参加体育锻炼,参与娱乐活动。

其次,海归们要提高自己的心理应激能力。海归们回国后在社会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他们在表现过程中一旦受到挫折,很容易对自己产生失望情绪,进而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其实,这是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太高的缘故。工作和生活中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关键看如何合理看待和处理它。对待挫折要用理性的态度,去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对其产生的外因,而自己无法改变的,要勇于接受现实,而对其产生的内因,不要有“自怨自艾”的心态,要及时疏导消极的情绪,减轻精神压力,同时勇于承担责任,以成功为导向,去解决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海归们产生逆向文化冲击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个人和环境方面原因。对此,我们应当采取对个人的心理调适和环境适应相结合的办法,提高海归们的再适应能力。针对部分海归们出现的心理误区,本文认为应当从自身出发,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要有拼搏精神,也要有团结协作的思想,处理好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之间的关系,提倡艰苦奋斗,公平竞争,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在事业的发展中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1]Oberg,K.“Cultural Shock:Adjustment to New Environments”[J].Practical Anthropology,1960(7):177-182.

[2]Gullahorn,J.T.,&Gullahorn,J.E.“An extension of the U-curve hypothesis”[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63(1): 33-47.

[3]Stawiarski,V.L.“Culutral Reentry Study Packet”[Z].Office of International&Global Education,Dominic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4][14][23]Brabant,S.,Palmer,C.E.,&Gramling,R.“Returning home: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cross-cultural re-ent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90,14(4),387-404.

[5]Gama,E.,&Pedersen,P.“Readjustment problems of Brazilian returnees from graduate study in the United Stat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77,1(4):45-59.

[6]Linehan,M.,&Scullion,H.“Repatriation of female international manag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2002,23(7):649-658.

[7][13]Cox,B.J.“The role of communication,technology,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repatriation adjust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004,.28(3-4),201-219.

[8]Feldman,D.C.“Repatriate moves as career transitions”[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1991,1(3),163-178.

[9][16]Black,J.S.,Gregersen,H.B.&Mendenhall,M.E.Global assignments.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1992.

[10][15]Martin,J.N.,&Harrell,T.Intercultural reentry of students and professionals:Theory and practice.In D. Landis,J.M.Bennett,&M.J.Bennett(Eds.),Handbook of intercultural training.Thousand Oaks,CA:Sage. 2004:309-336.

[11]O’Sullivan,S.“The protean approach to managing repatriation transi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2002,23(7),597-616.

[12]Huffman,J.A.“Cross-cultural reentry and the family life cycle stage:A study of the impact of the family life cycle stage on cross-cultural reentry of adult missionaries”[D].University of Georgia,1990.in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1989:51,415.

[17]陈慧,车宏生.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6):704-780.

[18]傅汉荣.“海归派”,人才市场新宠[EB/OL].金羊网2002年3月22日,下载自http://www.ycwb.com/gb/content/ 2002-03/22/content_334442.htm

[19]Kaplan,R.B.“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J].Language Learning,1966,16:1-20.

[20]Kogut,B.,&Singh,H.“The effect of national culture on the choice of entry mo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88,19(3):411-432.

[21]Triandis,H.C.“The self and social behavior in differing cultural contexts”[J].Psychological Review,1989,96(3),506-520.

[22][26]刘琼.五成海归月薪不足5000元 回国创业成主流[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12月20日,下载自http://finance.sina.com.cn/leadership/mrlzy/20101220/01159130490.shtml

[24]闫燕,孙岩,凌玲.海归回国调整适应影响因素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25]Yoshida,T.et al.“Contrasting Experiences in Japanese Returnee Adjustment:Those who adjust easily and those who do no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009,(33):265-276.

[27]罗凤英.归国留学人员的心理误区及调适[J].中国人才,2003,(4):19-21.

[28]冬去春来.海归创业挺难“时尚”[J].科技创业,2004,(1):95-96.

G0

:A

:1671-6469(2013)03-0032-06

2013-05-20

黄远卿(1978—),女,福建南安人,泉州师范学院应用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

猜你喜欢

归国海归逆向
逆向而行
丹阳市“三个聚焦”精准服务归国留学人员
江苏省归国留学人员实践创新基地
为新征程汇聚海归磅礴力量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海归”返乡当“猪倌”
新海归
海归周炳“意发”攻“芯”
逆向工程技术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