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王艮孝治天下的理想

2013-02-19王雪松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7期
关键词:孝悌泰州王阳明

王雪松

(河南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1191)

王艮,字汝止,号心斋,明朝泰州安丰场人,当时人称王泰州。明朝思想家王阳明弟子,泰州学派创始人。由于受王阳明思想之浸淫,“王艮提出了“以孝悌为本”的忠孝观,这一观点既是对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传承,在方法上又不拘泥于“五经传注”的传统束缚,提出了孝治天下的理想社会。

一、王艮学说所处的时代背景

明代中后期,王阳明的心学成为一时显学,弟子遍及全国,其弟子泰州人王艮之后创立门派,在哲学史上被称为泰州学派。王艮接纳的弟子不拘一格,主要由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组成。这个思想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其学识、行为等与传统儒教相比,带有明显的个性,为世俗所惊异,而又因泰州学派融合了儒释道三教的思想,对此多有异议的学者黄绾就指出王艮学说“禅说益盛,实理益失”。

对这种现象,胡小林先生从时代背景也提出了看法,他说“明代自正德、嘉靖以来,作为一般社会新兴势力的商人队伍趋于膨胀,并开始构成撞击传统社会经济结构与等级秩序的一种潜在威胁,儒学---仕途传统单一的社会价值取向发生某种动摇,儒学多少失却它笼络士心的魅力,弃儒从商或士商兼作的社会角色开始出现”。①另有研究认为,“由于出现了复非名教所能羁络的社会生活,才出现了一批复非名教所能羁络的思想家”②。王艮正是如此,年少家贫,七岁去读乡塾,因家境原因辍学,后随父兄从事盐业生意,在孔庙拜谒时领悟到“夫子亦人也,我亦人也,圣人者可学而至也”,于是师从王阳明,但由于他的出身及社会经历,致使他在社会观上常与王阳明争论,“时时不满师说”,自有独见,对师父所授,“反复推难、曲尽端委”,常有自我的思索,在提倡尊师重道的时代里,他“不拘泥传注”、“因循师说”,后来创立泰州学派,主张“百姓日用即道”。恰赶上明孝宗的“弘治中兴“时期,君主崇尚孝道。虽然王艮并不有意于仕途,但对国家兴衰仍很在心,提出了”孝治天下“的理想看法。

二、尽孝道而而安天下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记载了这样一个事迹:先生(王艮)拟上世庙书,数千言佥言孝弟也。江陵阅其遗稿,谓人曰:世多称王心斋,此书数千言,单言孝弟,何迂阔也。罗近溪曰:嘻!孝弟可谓迂阔乎?由此可见王艮对孝道是极为推崇的,在宣扬孝道上,甚至被人认为做的太过造作,不合实际。但王艮坚持认为“今闻主上有纯孝之心,斯有纯孝之行,何不陈一言为尽孝道而而安天下之心?”认为当时是个好时机,正是宣扬孝道之际,甚至有悖于世人对他“狂禅”派的印象。

当代就有研究认为:王艮哲学则是由下而上的,他从人的安身立命需要出发,探求解决之道。他的首要关注对象是个人的需求,而当个人能够“正己”“物正”后,才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③。现在还有学者认为:泰州学派社会理想的总体日标是“人人君子,比屋可封”的理想社会。④传统社会的伦理根本是孝道,明朝时期,明太祖曾六条圣谕:“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对孝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当时皇帝明孝宗也以孝闻名;因此王艮认为仁者必孝慈,在《勉仁方》中提出,内容可简括为“夫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一物不获其所,即己之不获其所也,务使获所而后已。是故人人君子,比屋可封,天地位而万物育,此予之志也”,君子之道在于人人肯为,创造一个平稳安定、民众安居、道德高尚的社会,是与他的社会思想一脉相承的。

关于孝道的思想源朔,王艮曾做《孝箴》一文,有着相当引人注目的记载:父母生我,形气俱全,形属乎地,气本乎天,中涵太极,号人之天。此人之天即天之天,此天不昧,万理森然。动则俱动,静则同焉......敬身为大,孔圣之言。孔曾斯道,吾辈当传。一日克复,曾孔同源。

在文中一方面强调启手启足敬身为大,保全身体发肤外全形气;一方面又强调苟不得已可以杀身成天。指出了君子之道,一则是明哲保身,身体发肤授之于父母,必须爱惜;另一方面则是遇到孟子所说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时,君子应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安天下。

王艮认为如果出于对父母的孝顺,必然爱惜自己的身体,能爱身则不敢不爱人,能爱人则吾身保矣,不会无意中伤人,能爱人则不敢恶人,不恶人则人不恶我,不会招来无故之灾,人不恶我则吾身保矣……此仁也,万物一体之道也,由此及彼,推出天下大安之道。

同样,王艮认为由孝及仁,则如“鳅乘势跃入天河,投于大海,悠然而逝,纵横快乐,自在无边。回视樊笼之鳝,思将有以救之,奋身化龙,复作雷雨倾满鳝刚,于是缠绕覆压者皆欣欣然而有生意,肆其牲醒精神,同归于长江大海矣”,更进一步强调了仁爱性质,有著恻隐之心成分的“仁”,最终目的是成己成人,鳅与鳝同归于长江大海。

王艮“尽孝道而安天下”理想的另一来源是孔子对“君子”人格的种种解读。《论语》中对君子化的人格多笔着墨的进行描述,在孔门弟子的言谈中,儒学一派把“君子”塑造成了道德标准的模范。儒生所推崇的“君子怀德”,首先必须是孝子,然后才是德行,表里如一;如论语中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如果连孝道都做不到,那么更不要说齐家,治国,平天下了。

三、王艮以孝为統治与教化的重要措施

王艮提出:“不取天下之孝者,立乎高位,治其事,是未能尽其术也。取之在位,所以劝天下以孝也;立乎高位,所以尊天下之孝也;使之治事,所以教天下以孝也。”王艮抱着一种德治主义理想,以教化功能为核心,强调孝者及德性高者在高位可以起垂范与仿效的作用,对此,王艮在《王道论》中是这样说:孝者所以事君也,是上下皆当以孝悌为本也。无诸己而求诸人,是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有诸己而不求诸人,是独善其身者也。

当王艮讲身为本,天下国家为末时,实际上也正是呼应孝悌为本的道理,孝悌作为一切德行的基础与根本,自然会推演出“吾身不能保,又何以保天下国家”的本末一贯之理。

王艮对知识分子参与社会政治的情况,提出了“出处”理念。中国社会历来有“学而优则仕”之说,读书只是知识分子登殿入阁的手段。对此,王艮有自己的看法,他主张“出则必为帝者师,处则必为天下万世师”,如走仕途,必须有以帝师之志来安天下,如果潜心做学问,那就要为万世著述。王艮无意于仕途,也不让后代出仕,以广授门徒,教之以孝道为自己行使安天下的抱负。但王艮并不反对别的知识分子出仕。王艮真正反对的是以荣华富贵为目的仕途,导致曲意逢迎,最后身亦不保。若如此情况,王艮认为莫不如著述立说,以讲学的方式将孝道乃至安天下的思想广为传播。

以孝为治的君王之道,在王艮看来自然是王道,是无所不包,通天彻地的孝悌之理的呈现:“人欲者,不孝、不弟、不睦、不婣、不任、不恤、造言、乱民是也。存天理则人欲自遏,天理必见”。孝悌之理作为人伦之道的根本,是应该无可争议存在的天理,与之相对的是自私的人欲,其内涵则由古籍《周礼》八刑所概括,这样的分判有着更强烈的礼法规范意义,这种变化其实是往明太祖以孝弟立国的六条圣谕的传统回归,将心性修养与礼法教化相联属,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更严格的主张。而王艮写作的动机,还是尝试以孝道为手段,重新建构随着社会发展分化而一去不复回的秩序,对此,有研究认为“站在历史的角度看,王艮少用刑罚,德法并用的思想,应该说是一种进步”⑤。

总而言之,民无定业,奢靡之风日盛,地主豪强的土地兼并这些现象是社会不安的主要原因,也是王艮学说所处的特定背景;一方面希望重视人伦日用,强调回归尧舜之治,主张回归理想中各安其分的社会秩序,一方面又强调孝道、出位之思,为天下万世师的行动主义,为君分忧,为民安命。可以说,是处在君与民的之间的一种理想。

注 释:

①胡小林.中国学习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②王敬川.论王艮理学思想的时代性[J].兰州学刊,2007,(11).

③张秀珍.王艮与“泰州学派”[J].决策探索(下半月),2008,(08).

④宣朝庆.泰州学派的精神世界与乡村建设 [M].北京:中华书局 ,2010,(05).

⑤张树俊.简论王艮的德治思想[J].毕节学院学报,2010,(06).

猜你喜欢

孝悌泰州王阳明
幸福水天堂——泰州
病榻侍母
唐代制举孝悌类科目考论
泰州古韵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孔子孝悌思想中人的主体意识探析
泰州出土的两方北宋木地券 栖身之证
关于王阳明的入仕之道
王阳明研究的知识进路
王阳明的著述观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