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科学发展观的新境界

2013-02-15王扬,张春艳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3年6期
关键词:美丽文明科学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由“以物为本”理念向“以人为本”理念,由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向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模式的历史性嬗变,其重大标志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践行。建设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进一步为发展的内涵增添了新元素,为发展的品质赋予了新标准,为发展的方式确立了新坐标,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更为高远的新视野和新境界,承载起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科学发展观:当代中国发展的全局视野

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永恒主题。自上个世纪80年代始,伴随着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风起云涌、日新月异的发展进程,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可持续发展”,再到“科学发展观”,发展这一主题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成为引领当代中国前进的主导话语和核心理念,深入至每一个渴望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心中,凝聚着中华儿女共同奋发图强。

改革开放以来,围绕发展主题,中国共产党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领导人民排除一切干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一心一意谋发展”。成功地利用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由此而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历史进步,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和人民的精神状态,人民生活地由温饱迈入小康,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极大提高,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因之改变。

然而,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浓厚的“GDP崇拜”为特征的、“以物为本”的,只注重眼前而忽视长远、只注重经济而忽视民生、只注重人类而忽视自然的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也日渐显现。单纯以GDP为检验标准的“经济增长论”,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短期效应”,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率、片面追求经济指标的“畸形发展”,以及资源匮乏、能源枯竭、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问题的日趋严重。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必将导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陷入不可持续的境地。抛弃传统的发展模式,从当代中国发展的全局视野出发,从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机制、发展途径层面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实际的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大课题,历史性地摆在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面前。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认真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实践,吸取国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的时代发展要求,进一步深化和升华了党关于发展的理论认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八大适时将其作为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标志性成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赋予其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的高度历史定位,把科学发展观正式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强调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强调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的各方面。由此而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和历史性飞跃。[1]

二、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新境界

当代世界,绿色、循环、低碳成为新的发展趋向,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潮流和全球共识。我们党敏锐地把握这一发展新趋向,深刻地反思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不足,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进一步地从文明进步的新高度深化认识和解决资源环境等问题;立足全局视野,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等领域全方位审视和应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方面的严峻挑战,致力于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为增强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更加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论指导。[2]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地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强调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3]将“生态环境保护”列入“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将到2020年建成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均衡发展指明了路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要求大力推动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绿色经济、绿色矿业、绿色消费模式、政府绿色采购;“十二五”规划纲要则与此呼应,将“绿色发展”明确写入并单独成篇。伴随着认识的深化,生态文明的内涵不断丰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生态文明”作为最新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并日渐转化为全社会的共识,成为全体中国人民努力追求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

总结党的十七大以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贯穿始终的经验:一是在生态文明的内涵把握上,注重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丰富和完善;二是在生态文明的实现途径上,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三是在生态文明的目标指向上,坚持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四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体系上,坚持继承发扬与创新改革体制机制;五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方式上,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4]

十八大报告集此前近十年探索与实践的成果之大成,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战略层面,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理论高度,独辟专章予以系统阐述;在对十七大前后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探索予以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的同时,提出了今后5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不仅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而且强调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由此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更加完善;将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重要内容。

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和部署,体现了科学发展理念的升华和发展思路的转变,进一步深化了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和谐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充实了“以人为本”理念,既丰富和完善了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也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和真正落实。

建设生态文明,从内涵看,主要包括先进的生态伦理、完善的生态制度、发达的生态经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适度的生态人居。其中,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是前提,全社会都应牢固树立生态意识,顺应和敬畏大自然,以平等态度给生态环境以人文关怀,自觉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利用和保护自然。建设生态文明,完善的生态制度是保障,内在地要求结合制度创新,把环境公平与正义贯穿到经济社会决策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建设生态文明,实质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树立以“和谐”为宗旨的生态伦理观念,建立以“协同”为基础的生态制度框架,推进以“循环”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发展,营造以“适度”为准则的生态生活氛围,构筑以“优先”为前提的生态环境安全体系。发达的生态经济和适度的生态人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根本途径,绿色、低碳和循环经济应当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人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应该适度而不过度,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而不是“人定胜天”破坏自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立足点,生态是生存之基,环境是发展之本,只有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5]

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既现实又深远的意义:其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尤其是环境权益的集中体现;其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指明了努力奋斗的方向;[6]其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新期待进行的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丰富了科学发展观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拓展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领域和范围;其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是我们党深刻把握当代世界发展新趋向做出的战略抉择,标志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一步地走上了更加自觉、更加健康的轨道;其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中国作为国际社会一个重要成员、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环境生态问题所做出的庄严承诺和自觉担当。中国政府和人民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所有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都是对推进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的重大贡献。

三、美丽中国:生态文明托起的“中国梦”

“中国梦”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宣言,回应了人民对国家未来的期盼,凝聚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如果说,国家层面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那么,人民层面的中国梦就是“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蕴涵着生态文明意义的“美丽中国”,是“中国梦”宏大诗篇的题中应有之义。

“美丽中国”作为全新的理念,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新发展,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执政理念的认识更加深化、对执政规律的把握更加科学、对执政能力的建设更加重视。建设美丽中国,顺应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期待,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绿色需求、生态需求,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建设美丽中国,开启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描绘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前景,承续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重要前提,人民幸福安康是追求目标,生态文明是核心竞争力,生态文明建设是强大支撑,社会发展成果人人共享是基本特征,生态环境优美宜居是显著标志。[7]其中,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是美丽中国大厦的绿色基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牢这块基石,有利于拓展发展空间,有利于提升发展质量,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有利于增进全社会的和谐度,从而实现国家的永续发展,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

“美丽中国”是科学发展的中国。作为刚刚迈入中等收入行列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可持续发展是别无选择的必由之路。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党中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使我们对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资源可接续、环境能承载的前提下,推动当代中国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走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充满着信心。形象言之,美丽中国应该是既有金山银山,又有绿水青山。只要坚持不懈推动科学发展,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终将会通过中国人民的努力奋斗实现。

“美丽中国”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中国。“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五位一体”总布局,着眼于统筹兼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人的生产生活需要与人的生存环境需要,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实现美丽中国、民族复兴、永续发展的宏伟蓝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大建设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

“美丽中国”是社会和谐的中国。人类生存于自然、发展于自然,与自然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对立统一的整体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建设生态文明,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活品质,拓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更多更优的生态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享有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注入新的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和谐共处、互惠共存,有利于推动建成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的中国。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和检验标准,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建设生态文明,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是价值取向,发达的生态经济是物质基础,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是激励约束机制,可靠的生态安全是必保底线,改善的生态环境质量是根本目的。建设美丽中国与建设生态文明在方向上一致、进程上同步。美丽中国的最根本标志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8]

“美丽中国”是承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国。几千年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人合德”等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充满生存智慧的生态观;对大自然要“养之有道,取之有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不夭其生,不绝其长”等朴素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践行,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繁衍不绝,实现资源持续利用和国家永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正是对古圣先贤思想精华的继承和升华,是将古代思想家们孜孜以求的“天人和谐”的最高理想和境界,通过持之以恒的生态文明建设变成人们生活的现实。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民族复兴、永续发展”的“中国梦”,描绘的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美好未来,也正在由科学发展之路一步步走近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7/c_113711665.htm.2012-11-17.

[2][6][7][8]周生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N].中国环境报.2012-12-14.

[3]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07-10/24/content_9435992.htm.2007-10-24

[4][5]李干杰.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努力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N].中国环境报.2012-11-26.

猜你喜欢

美丽文明科学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我们创造美丽
对不文明说“不”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文明歌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