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困难群体关爱帮扶的认识与思考

2013-02-15杨春生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3年2期
关键词:救助困难群体

杨春生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是我们党和政府矢志追求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个人收入状况千差万别、贫富差距扩大等社会矛盾日益凸显。这不仅有悖于共同富裕的原则,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探索形成一套能够覆盖全部困难群体的关爱帮扶工作体系。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市场经济发达的地区,政府加强对困难群体关爱帮扶,不仅对“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深圳质量”十分重要,而且对全国经济社会转型期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示范意义。

一、加强对困难群体关爱帮扶的重要意义

在新的发展时期,必须把社会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切实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关爱帮扶,让改革发展的成果进一步在惠及民生、共同富裕上得到充分体现。

首先,关爱帮扶困难群体事关科学发展。深圳要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必然要求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协调,而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关爱帮扶、让困难群体共享发展成果、促进共同富裕正是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之间一个重要的“关节点”。

其次,关爱帮扶困难群体事关社会和谐。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有效抑制贫富差距扩大就能充分调动各类社会主体创造财富的激情,保持社会的活力与和谐,如挪威、芬兰等北欧国家;而贫富差距过分悬殊,则会导致社会动荡甚至解体,如拉美、北非、西亚等地区的部分国家。从工作实践看,当困难群体的诉求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回应时,处于绝望边缘的困难群众往往会由“无望”发展成“无畏”,容易做出一些极端行为,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潜在因素。因此,通过关爱帮扶困难群体,舒缓贫富差距的矛盾,保障困难群体的生存权,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事关全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三,关爱帮扶困难群体事关改革全局。当前,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速度与质量、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经济与社会、效率与公平、增长与民生等等,诸多关系错综复杂,带来了不少“两难”问题。对这些问题特别是人民群众普遍关注、与群众切身利益直接联系的民生问题,如果不能妥善驾驭和处理,未来一个时期可能出现社会矛盾较集中爆发,直接影响到改革的进展和成效。

第四,关爱帮扶困难群体事关坚持党的宗旨、群众路线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推进的新时期,能否通过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关爱帮扶,促进收入公平、实现共同富裕,对各级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执行力是一个重大考验;而关爱帮扶困难群体的成效,更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关系到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巩固。

二、深圳关爱帮扶困难群体工作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围绕“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事业发展尤其是加大对低保群体、享受定恤定补的优抚对象群体、残疾人等各类困难群体的关爱帮扶力度,不断出台关爱帮扶新政策,创新关爱帮扶新模式、开拓关爱帮扶新领域,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2012年,深圳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新增5亿元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对困难群体的帮扶”的任务,充分体现了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决心和魄力。按照深圳市关爱帮扶工作的部署和要求,通过对深圳的福田、南山等两个区共18个街道办事处开展关爱帮扶的情况作了一次全面、深入的调研。总的来看,两区因地制宜、积极稳妥、突出特色、创新做法,推动关爱帮扶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开展关爱帮扶的基本情况。两区各街道认真贯彻落实深圳市对困难人员的各项帮扶、惠民政策,着力加强组织领导,均成立了由街道办事处主任担任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的帮扶关爱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并由各职能科室工作人员作为成员,明确职责分工,做到认识到位、人员到位、资金发放到位、政策解释到位、人文关怀到位。同时,建立健全基本台账制度,对困难人员的实际情况登记造册,进行分类管理,实现困难家庭100%建档、信息动态更新,做到一人一档、一人一策,使困难群体得到及时有效的关爱帮扶。从实际情况来看,低保对象、抚恤补助优抚对象等各类困难人员主要享受的政策待遇包括四部分:一是定期发放的低保金(全额或差额,560元/人/月)、抚恤补助金。二是专项救助,包括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灾害救助、就业援助、法律援助、养育扶助等,如低保户及低保边缘困难户(即家庭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5倍的人员),无私房者享有住房补贴;有子女入学的,可按一定比例减免学费;由政府为其购买综合医疗保险等。三是对因自然灾害、患有重大疾病、突发意外等造成严重后果的家庭和其他困难人员给予临时救助(每年最高6000元/人)。四是其它临时解困待遇,如节日慰问金,根据物价上涨情况享受临时物价补贴约40-50元/人/月,以及参加社区公益性服务项目获得的相应报酬等。这些政策的落实,切实减轻了困难群体的经济负担,有力保障了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

(二)亮点举措。一是踩准时间节点,及时提供服务。两区各街道以节假日为时间节点,常态化地开展各类关爱对象的探访、慰问和帮扶。同时,结合节日特点和关爱对象的特征,在不同节日对不同类别的人群进行关爱帮扶,如在“三八、五一、六一、七一、八一、九九”等节日,分别对“妇女、失业人员、儿童、困难党员、抚恤补助优抚对象、老人”等特定服务对象进行走访。南山区招商街道还创新开展“十必访”活动,凡是属于“十必访”的服务对象,即“生病住院必访、受伤治疗必访、婚庆嫁娶必访、生儿育女必访、考取大学必访、丧事去世必访、受灾遭祸必访、困难救助必访、家庭矛盾必访、邻里纠纷必访”,工作人员都要随时、随地上门沟通和联系,提供必要性或紧急性服务。

二是注重“造血”帮扶,促进自立自强。两区各街道在提供经济帮扶的同时,加大就业岗位开发力度,加强劳动技能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提高科学致富的能力,增强应对困难和危机的能力,转变“等、靠、要”的观念,重拾自立自强的信心。比如各街道优先向有就业意愿的困难群体及其子女提供再就业机会,免费为其提供技能培训;创新劳动就业帮扶模式,利用社区平台开发公益性服务项目,想方设法为困难群体提供劳动机会,既让困难人员的个人价值得到体现,又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收入。

三是充分发挥社区综合党委的核心作用,编织“关爱网”。两区各街道以推进社区综合党委建设为契机,创新性地在社区综合党委中设立政法委员,明确政法委员的工作职责,负责综治信访维稳专项工作。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吸收老兵加入社区综合党委和居委会等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共同参与社区管理。福田区福保街道采取这种措施以后,有效地化解了涉军群体的问题,化影响稳定的“消极因素”为促进和谐的“积极因素”。

四是充分利用社区网格管理平台,有效提高帮扶成效。各街道结合全市网格化管理建设的契机,依托社区网格,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性地将党支部及各类社区组织整合到网格内,发挥党委及其他群团组织在服务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比如福田区福保街道推行“一格五员”管理,将辖区划分为25个网格,共配备25名督导员、48名管理员、62名协管员、6名警员、217名保安员(楼管员),充分发挥“五员”熟悉片区楼栋人员、重点人员情况的优势,让他们担任社区信息员、排查调处员,动态掌握社区的基本情况,及时排查、化解了矛盾纠纷,有效维护了社区的和谐稳定。南山区招商街道结合实际建立健全网格化社区管理体系,规范和明确了科室(部门)、社区工作站及网格在基层社会管理、社区走访服务工作中的职责,增强了工作人员责任意识,提高了工作成效。

五是整合多方资源,扩大社会效应。积极开拓各类社会渠道,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群众参与关爱帮扶,共同为困难群众提供及时的帮助。比如开办街道“爱心超市”,采用“社会自捐自管”的理事会经营模式,坚持将商品以远低于成本价的价格出售给辖区困难户,并为行动不便的低保户、优抚对象、残疾人提供送货上门服务,开辟出社区救助的新路径;发动街道机关党员干部、股份公司及爱心人士捐赠,筹资建立“扶贫帮困基金”、“党员互助帮扶基金”等专项帮扶基金,对困难群众和困难党员进行帮扶;引进深圳狮子会等社会组织力量,为残弱人士捐赠物资的同时,提供义工上门服务和康复训练,并开展爱心筹款活动,用于抚恤救济、医疗教育、慈善救助、扶贫帮困等公益项目的支出,社会反响良好。

两区的关爱帮扶困难群体工作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为:一些领导干部对关爱帮扶困难群体工作的认识还存在偏差,重视程度有限;政策覆盖范围还比较有限,非户籍常住人口未纳入帮扶范围;信息技术手段应用还不够,对困难群众的基本状况的掌握难以做到全面、准确和系统;政策落实力量还比较薄弱,一些街道在关爱帮扶困难群体方面缺少专职的政府工作人员,导致工作难以做深做细;社会力量参与度还比较有限,慈善组织、企业、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具有强烈的慈善愿望,但大多处于自发的、零散的、浅层次的参与状态,缺乏有效的引导和互动平台,等等。这些问题在深圳其它地方也有不同程度的反映,需要各级政府引起重视并切实予以解决。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关爱帮扶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困难群体关爱帮扶工作,涉及的困难对象数量大,帮扶内容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从深圳市当前实际出发,要着力推进以下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健全领导体制、强化组织保障,增强关爱帮扶工作的刚性。全市各区、街道及市直相关部门要从社会和谐稳定大局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提升认识,切实把关爱帮扶困难群体作为强化新时期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之一。要通过建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工作领导小组,加强规划部署,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等,不断增强工作责任感、紧迫感,真心为每一位困难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特别要坚持做到“四有”、“五落实”,即有组织领导、有阶段性计划、有实施方案、有检查督导;落实时间、落实地点、落实人员、落实主题、落实资金,以此推动关爱帮扶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运作。

(二)完善机构设置、拓展覆盖范围,提升关爱帮扶工作的均等性。要确保困难家庭认定的准确性,切实增强政策落实的公平性、公正性,一方面要成立专门的困难家庭状况核对机构,建议参照上海、北京等兄弟城市的做法,设立困难家庭状况核对机构,负责困难家庭申请低保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助学等帮扶政策的受理、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等工作;另一方面,建立跨部门的居民家庭收入核对信息系统,将民政、人力社保、国土房管、税务、公安交管、金融、证券等政府部门与社会机构的居民家庭信息资源,在系统有效保密的前提下,进行有效整合共享,互联互通,及时查询,通过政府及申请对象授权,实现申请对象经济状况信息自动核对。同时,要逐步将非户籍常住困难家庭逐步纳入政策保障范围,考虑非户籍常住困难家庭为深圳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建议其凭借居住和纳税证明,可以申请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专项救助。

(三)加强台账管理、引入科技支撑,提升关爱帮扶工作的规范性。底数清、情况明、控得住、服务好,加快推进关爱帮扶工作的标准化、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所谓标准化,就是台账格式的制作“不因人设缺,不因人漏项”,形成统一的格式标准,有清晰的子目录和帮扶指引,设计合理、分类明确。所谓数字化,就是所有帮扶对象情况和关爱行动要全部以数字形式登记入账入册,及时动态更新,并将纸质文件录入电脑,形成电子版文件后做好备份工作。所谓信息化,就是大力推进现代科技手段在关爱帮扶工作中的应用,探索构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互联互通的帮扶关爱信息共享平台,无论困难群众任何时候反映诉求,都能准确快速了解问题、提出对策。

(四)加强基层建设、充实基层力量,提高关爱帮扶工作的有效性。基层组织是直接面向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主体。要充分利用社区工作站、居委会等基层组织优势,整合基层工作力量配置,深入基层了解困难群体需求,提高工作成效。比如推广福田区、南山区的做法,吸收退休军人加入社区综合党委、居委会,通过他们化解涉军群体的问题;在推行网格化管理的社区,将社区居委会、驻区单位、“两新”组织和各类志愿者组织、社区群团组织纳入社区网格,构建关爱帮扶方面的责任、运作、质量和评价四大体系,规范和明确各方职责,形成一张信息处置网、民生服务网,等等。

(五)注重心理帮扶、促进融入社会,提升关爱帮扶工作的内生性。关爱帮扶不仅是给予困难人员物质上的帮助,更要关心他们的思想动态、心理需求。要从关心困难人员的切身利益出发,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利用每一次交流机会,将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送达到他们心中,消除他们对社会的误解,让他们的生活、工作充满爱和尊重,更好地融入社会。在进行心理帮扶时,要注意把握分寸,向帮扶对象传递正确观念。一方面,对于政策以内的诉求,要按政策规定及时落实,不拖延、不耽搁;另一方面,对于政策以外的诉求,要敢于拒绝、敢于说不,将政策设置本意、底线和突破政策后果解释给群众听,争取得到群众理解和支持,帮助消除抵触情绪,培养健康社会心态。

(六)加强宣传动员、营造浓厚氛围,促进关爱帮扶工作的社会性。关爱帮扶不仅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报道,营造团结互助的社会氛围,培育乐善好施的社会风尚,使社会各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关爱帮扶困难群体中来。比如引进发展成熟的社会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慈善性的社区服务;培育发展各类志愿者服务队伍;发动机关、企事业、爱心人士等捐赠爱心,建立扶贫帮困专项帮扶基金;组织开展各类社区邻里互助、爱心传递活动等。通过广泛发动社会参与,有效弥补政府不足,实现关爱帮扶的更广覆盖,发挥更大作用。

猜你喜欢

救助困难群体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水下救助抢险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救助小猫
选择困难症
临时救助 “善政”还需“善为”
有困难,找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