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业集群的环渤海经济圈港口物流协同发展研究

2013-02-15吴满财黄慧微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13年8期
关键词:环渤海物流业产业结构

吴满财,黄慧微

(河北师范大学 商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1 物流业与产业集群的协同关系分析

产业集群的聚集企业和扩散产品的特征客观上产生了对物流的需求,同时也是物流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现代物流的综合性功能和规模化在提高企业专业化、降低经营成本和提升核心竞争优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1.1 产业集群对物流业的客观需求

物流产业作为新型第三产业,主要为制造业企业、商业企业服务,当产业发展到集群程度,物流产业等相关服务业便集中在产业集聚区的核心地带,并随着产业集群的规模扩大形成相应的物流园区。

(1)降低企业运输成本的经营需要。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加速,对生产企业而言,整个供应链遍布全球各地,空间距离大大增加了物流运输成本。然而,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逐步将相似、相关企业向区域内集聚,使整个供应链在空间结构上发生了质的变化。产业集群化程度的提高使生产制造企业可以利用专业的物流资源将自身物流业务外包,既可以提高物流运输效率,又降低物流运输成本。

(2)提升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发展需求。社会化分工催生了物流产业,物流产业有助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生产企业提高对市场的敏锐性以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本领先战略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要求企业将不构成核心竞争力的业务进行外包,将自有资源集中用于研发创新核心技术,培育良好的市场前景,提高企业专业化水平等核心业务领域,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1.2 物流业对产业集群的支撑

(1)有利于聚集企业实现价值创新。物流产业是物流资源产业化形成的一种聚合型产业。物流资源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平台等[1]。这些资源可以为不同需求的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一方面企业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专长进行创新,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产业区位集中创造了资源共享优势、网络效益优势,搭建了价值链企业信息交流的平台,为集聚企业实现价值创新创建了有利条件。

(2)有利于促进第二产业结构优化。港口物流的发展可以带动临港工业的发展,支撑第二产业的优化。①发展港口物流业有助于提升临港工业的经济效益。现代物流业之所以被划为新型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是由于可以大幅度降低临港工业企业的物流成本,带来更高的利润。②发展港口物流业有利于培育临港工业的核心竞争优势。通过推行供应链管理,深入全面地了解消费者需求情况,积极应对消费者需求变化,以此来提高消费者体验的满意度。

(3)港口物流业通过集聚效应拉动新的第三产业发展。港口物流业的集聚效应主要是在资源共享基础上的辐射带动作用。一方面,港口拥有区位、交通、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等方面的优势,吸引众多物流企业到港口集聚,可以共同分享因区位集中而创造的资源共享优势,通过集群发展的规模扩大降低成本,从而提高物流企业的竞争力,并从总量上增加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另一方面,港口物流业自身的发展也离不开港口金融服务业、海运保险业等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双方相互促进,有效结合成一体。同时,港口物流业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业务条件和发展空间,从而优化区域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

2 环渤海港口物流业与产业集群的协同关系

港口物流业具有空间结构的特殊性,对产业经济结构布局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产业结构的空间优化又为港口物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二者的良性互动可以实现港区资源和产业经济结构的空间协同效应,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1 港口物流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现代港口物流业具有知识密集的特性。在提供服务过程中,为其他产业投入了高级的生产性要素,提高其他产业的附加价值,促使产业结构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演变。传统的第二产业由于缺乏技术含量导致生产的产品附加值较低,如河北省的钢铁业在生产上只有量的优势,难以向国内企业供应高质量的钢铁;辽宁省的装备制造、石化和农产品加工业等也存在着类似问题。近年来,环渤海港区的配套基础建设正不断完善,天津市、山东省、河北省等都建设了自己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整合物流要素资源,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条码、无线射频技术等提高物流业的信息化发展水平,降低临港企业的物流成本,并将主要精力用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此外,港口城市比内陆城市在各方面都更具备吸引国内外先进技术的条件,通过物流的技术扩散效应及引起的蝴蝶效应转向设施、功能、环保等方面的建设,带动非核心地区技术、经济的联动发展,从而推动环渤海区域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升级。

2.2 产业结构对港口物流业的影响

港口物流业依托腹地经济,腹地的产业发展是其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随着环渤海产业集群发展的日益成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重组,要求相应的港口物流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赋予港口物流业更高、更新的功能要求和发展机遇。以山东半岛为例,山东省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在北方省市中位于前列,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圈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将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同时,资本、技术的投入将极大助力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带动港口物流发展。目前,山东半岛物流已经形成三大板块,未来将重点建设以青岛为中心的山东半岛物流区域,打造成为全国重点发展的九大物流区域之一。

2.3 协同发展面临的困境

目前青岛港、天津港、大连港各有所长。青岛港有我国最大的集装箱泊位,港口水深条件好,再加上靠近国际主干线,近年来集装箱运输发展速度最快;天津港是我国北方散货及吞吐量最大的功能比较齐全的综合港口;大连港作为东北地区的出海门户,港口条件优越,专业码头优势明显[2]。河北省近几年大力发展港口物流,投资建设了曹妃甸、黄骅港等,发展较快,但货物吞吐量与天津港等港口还有一定差距。

在产业分布上,形成了以天津港为核心的京津冀、以大连港为核心的辽东半岛、以青岛港为核心的山东半岛3个相互竞争、相互依托的产业带,这三大产业带的布局虽然各有特色,但仍然雷同设置。京津冀产业带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和强大的科技优势,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新型行业发展迅速。北京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处于全国前列,远高于国内平均水平。天津重点发展液晶显示器、电子通信设备等产业。河北曹妃甸工业区在原有港口物流、钢铁、化工、装备制造四大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如光伏产业、光电子等。山东半岛区位优势明显,已经成为国内著名的家电、电子等制造业基地[3]。

由环渤海港口物流业与产业集群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环渤海港口物流业与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还面临着一系列困难。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同构性强,互补性差,由于整个环渤海港口群在地域上类似,港口功能又具有可替代性,为争夺腹地资源,群内港口间存在着盲目竞争和过度竞争的现象。如河北省的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业与辽宁省的化工、装备制造业就存在着趋同和竞争,辽宁省港口群内港口之间的竞争,京、津、冀港口群内及山东港口群内港口之间由于装备制造业雷同导致的竞争,抑制了港口物流业与产业结构的空间协同效应。

3 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区域内的分工与协作机制

(1)通过分工与协作,整合港口资源。分工与协作应按照大港与大港、小港与小港,以及大港与小港之间的港口规模分类组织。小港之间主要是根据自身优势进行分工,避开与大港的竞争,并为大港做好支线服务;大港之间应力争强强联合,在规模基础上提升质量,如实施扩展港口物流战略联盟。天津港作为环渤海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港口,今后应注重与河北省港口的资源整合,有效分工合作,并适当分离部分支线业务;河北省在整合唐山港、秦皇岛港、曹妃甸港区资源,做好区域内部合理分工的同时,应主动与天津市合作,借助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津冀联手打造信息化、专业化的国际现代化深水大港。

(2)环渤海经济圈在广泛吸引外来资本、技术的同时,应树立区域大局观,建立各种类型的协调机制,提高外资利用率。

(3)建立区域内科技项目合作机制,加强区域内企业集团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组织重大科研课题的联合攻关,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从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3.2 结合产业结构优化实现港口的“错位竞争”

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5省市在产业结构上有各自的特征和优势,要实现港口物流业的错位发展,首先应优化各自的产业结构,港口物流只有错位发展才能具备依托和支撑的作用,进而促进整个港口群的结构优化。具体来看,主要是在对各港口腹地主导产业进行定位的基础上对港口功能进行合理定位。如天津市应重点发展金融业、物流业与通信业;沈阳市应发展现代制造基地功能,增强现代服务业功能;大连市应发展国际物流交流功能;河北省应在原有曹妃甸工业园区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特色农业、新能源产业等;青岛、烟台加强物流对外向型制造基地的带动功能。

3.3 拓展产业链条以促进区域纵向合作

为提升环渤海港口物流业的综合水平,提高与长江三角洲,以及日本、韩国港口物流的竞争力,环渤海港口应主动与公路、航空等其他运输企业合作,合力拓展物流链条,主要运输货物应与港口城市的产业结构相协调,联合纵向供应链成员共同提升供应链竞争力。一方面,打造港航联盟,创新多式联运模式。港口与船务公司的合作既有利于增加物流公司支线业务量,实现物流节点的零间断。同时,还可以保障船务公司运输链和物流链的畅通,并增加其收益,实现二者的双赢。创新多式联运模式是将港口物流作为多种运输方式的交汇点,充分发挥港口物流的经济、便捷优势,不仅有利于提高港口物流的装卸效率,还有利于提高交通运输的整合效率。另一方面,坚持港口物流与港口城市产业的良性互动。加强临港产业链条的拓展和升级,拓展港口贸易,并通过港口的发展带动城市产业发展,实现港口城市共同繁荣。

3.4 制定合理的港口发展规划

环渤海经济圈各省市政府部门应积极促成区域物流的整体规划和具体合作,并成立专门机构管理环渤海港口群,建立和完善港口发展综合协调机制。由于环渤海港口群内的港口分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各个省市在制定各自的港口发展战略时应突破狭隘的辖区发展观,立足于整个港口群的发展。因此,各省市在规划和开发港口资源时,应加强沟通和联系。此外,还应加强对港口建设的监督管理,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

4 结束语

环渤海经济圈各港口间现存的恶性竞争和不良机制,既浪费港口资源,又阻碍了港口物流业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发展,需要政府和港区统一规划,同时采取配套措施,以腹地产业结构优化为基础,以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为导向,大力发展和拓展现代港口物流业功能,充分发挥两者的协同、互促效应。环渤海经济圈应利用此契机,寻找合作点,构建区域发展平台,共同打造东北亚国际港口物流。

[1]余荣华,于晓飞. 经济转型与生产性服务业[J]. 浙江经济,2007(10):24-25.

[2]李新然,荆莉娜. 辽宁港口及港口物流产业集群的协调发展研究[J]. 物流科技,2012(8):33-35.

[3]邹卫星,周立群. 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剖析:长三角、珠三角与环渤海[J]. 改革,2010(10):86-93.

猜你喜欢

环渤海物流业产业结构
火出圈了!2000亿尾的环渤海虾苗圈跑出了一匹黑马
基于ARIMA模型的环渤海典型城市生活垃圾产量预测研究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物 流 业
环渤海港口群内港口竞争与合作研究
我国物流业的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
西安市物流业发展问题研究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营改增对物流业税负的影响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