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杂文是门“人学”

2013-02-11司马心

杂文选刊 2013年7期
关键词:解放日报人学文学性

司马心

我主编的《解放日报》“解放论坛”,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它创办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第二个月,这不只表明它是《解放日报》最主要的评论阵地,更强调它的宗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三十多年来,“解放论坛”发表评论六千余篇,2005年以高票当选“中国新闻奖”系列的“中国新闻名专栏”。“解放论坛”曾经名家云集,聚集沪、京等地的文化大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势的变迁,《解放日报》的四十余位青年记者已经登坛亮相,成为三十年老专栏与时俱进的一支新军。

“解放论坛”有诸多特色,其中一大亮点,是评论与杂文的融合。杂文不能降格为“时评”,但时评却不妨有一点“杂文味”。与杂文的“嫁接”,使评论开始趋向于“人化”,也使杂文更具有新闻性、针对性和批判性。

要有“公众性”。杂文应有个性,但如果杂文热衷于家长里短、琐细私事那样的“杯水风波”,越来越成为缺少社会意义的所谓“小杂文”,就没有了存身立命的根据,就会从日益边缘化,到最后为公众所抛弃。“解放论坛”关注社会问题,关心人民命运,反映公众喜怒,讲孙中山先生说的“众人之事”,是一个鲜明的特点。

要有“文学性”。杂文是文学,它的本质应是“人学”,应有自己的文学性、人文色彩。杂文要“以人为本”,把读者当作人,符合人的心理习惯和阅读习惯,这是一种人性和起码的人道主义。作为关于人的文学,杂文同样要有一流的形象思维。更重要的,杂文不能像流行的时评那样,仅仅是一事一议、一事快评的“快餐”。杂文固然可以是“匕首”和“投枪”,但更应当是“解剖刀”和“镜子”,杂文家要有文化立场和人性视角,从解剖自身起,剖析我们民族身上的“国民性”,从“镜子”里,更能照见一个个仍然鲜活的阿Q来。这是杂文的本性,也是杂文作为文学也即“人学”最重要、最深沉的使命。

要有“个性”。杂文既然是“人”的文學,就要有作者鲜明、独特的个性。个性是人性的反映。杂文不能千文一面,也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说“官话”,打“官腔”。“解放论坛”的四十多名青年作者,从一开始就被要求“说人话”,说生动活泼的话,我们也以极大的宽容,包容他(她)们突出的个性、丰富的个人色彩,甚至时尚的网言网语,使评论的杂文化成为一潭多元、多样、多选择、多变化的“活水”。

(作者系《解放日报》首席评论员、首席编辑)

猜你喜欢

解放日报人学文学性
论《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词的吸收
守正创新 继往开来
劝学
北人学没
后现代中国电影娱乐性对文学性的裹胁
《解放日报》与纪念十月革命的话语建构(1941—1946)
《刘三姐》等经典少数民族电影的文学性
虚拟的自由:创新与消解
北人学没
延安时期博古党报思想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