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港“跨境学童”每日奔袭数十公里

2013-02-07

环球时报 2013-02-07
关键词:北区学童深港

本报驻香港特约记者 王子熙图片说明:图为“跨境学童”在海关办手续。每天清晨都会有逾万名持有香港身份证的“跨境学童”,从深圳的各个口岸到香港上学,然后傍晚再回到深圳的家。这批“跨境学童”年纪较小,每日到香港接受教育,不仅在学习文化的适应性上遇到不少困难,而且给香港的教育体系带来一定压力,今年9月将约有2000名“跨境学童”争上香港北区的小学一年级,令不少学校须扩建课室加班,甚至25人的小班恢复到30多人的大班。香港特区政府日前决定增设“跨境生校网”,协助他们在香港其他地区就读。 据香港《东方日报》6日报道,教育局为解决“跨境学童”挤爆北区小学的问题,正积极研究于2014/2015年度,另设一个全新的“专责处理跨境学童的小一校网”,集中北区邻近6个地区的空缺名额,专供没有香港住所的“跨境学童”参加统一派位选校,以便将“跨境学童”分流到其他地区。 “跨境学童”的生活学习状态到底什么样?可以从一个小朋友的例子看出。据香港《明报》6日报道,7岁的施雅诗,家住深圳,父亲是港人,母亲是内地人,去年因北区学生员额不足,被分派到大埔林村公立黄福銮纪念学校。她每天早上要“长征”22公里:天还没亮就起床梳洗,然后背着半个人高的书包跟着妈妈乘地铁到罗湖,过海关之后再在港铁人潮中过3个站到学校,下课回到家已经是傍晚5时许。每天要花半天穿越深港两地。对此,她一脸天真地笑说,“不会累,很好玩”。不过,每日看着女儿花长时间上学的施太太说“感到心痛”,当时的心态如“跟风”,“很多人都来港生小孩,没想太多就来了”。但世事难料,小诗因港人的身份,无法就读深圳的公立小学,而私立学校学费很贵,没办法才让女儿到香港读书。施太太坦言,“要我再选一次,打死也不来港生孩子了”。 施雅诗的个案只是近年许多“跨境学童”艰辛求学的冰山一角。“跨境学童”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早期,一些香港学童在深圳定居,选择回香港上课,然后傍晚再回到深圳的居所。1997年回归后,香港与内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跨境婚姻数量剧增, “跨境学童”也逐渐增多,他们多选择前往香港就读,主要集中在元朗区的学校,也包括北区的学校。2009年,开始有香港本地的学生家长向媒体投诉,“跨境学童”抢走了不少本地学生的上学名额。 对于香港教育局有意新设专属的“跨境校网”,北区家长教师会联会主席陈容珍称,此举可令区内竞争减少,相信北区家长及学生都会欢迎。不过她又称,“跨境学童”家长或对此有保留,曾有人称,赴港就学是因为近;若新校网不包括北区,或需派到更远的学校,上学放学会很麻烦。深港“跨境学童”家长会主席黄菁荭也担心,专属“跨境校网”令学生上学“跨得更远”,例如居住在深圳西部南山区的港童若被派到沙田,上学来回需5小时至6小时。黄菁荭认为,政府可考虑按“跨境学童”深圳住址再决定所属校网及派位情况。香港《星岛日报》的评论称,“跨境学童”如果只能选择本地居住学童舍弃的上学名额,从公平原则角度上易引起“歧视”的质疑。教育局要合法合理照顾北区学童的意愿,同时避免令“跨境学童”被视为二等公民。▲

猜你喜欢

北区学童深港
XINMU/欣慕 XM001
HAOBAIBEI/好百贝 HBB-A
anyin/安茵 ABA601
沪港通、深港通统计
沪港通、深港通5日统计
沪港通、深港通5日统计
沪港通、深港通统计
英伦黑白
“大众进口汽车2013中国驾驶达人赛”北区半决赛收官